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_第1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_第2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_第3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_第4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金刚石、石墨和C60课时2碳的化学性质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3.根据碳的化学性质,理解并认识碳的用途。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难点: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三、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___________组成的单质,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__不同,它们的___________存在着差异。例如,金刚石是___________的物质,可以用来裁玻璃;石墨质地___________,可以用来做铅笔芯;木炭、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的结构,因此具有___________性,可用来做防毒面具的滤毒罐等。2.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碳元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物理性质、自然界最硬、软、疏松多孔、吸附;2.。【课堂探究】一、常温下碳单质的稳定性古代书画家用墨做的古画、字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并能够长久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思考】试着从碳原子的结构解释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答案】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所以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练一练】王羲之是我国宋朝的书法家,他的墨宝保存至今,极其珍贵。你认为他的书法能保存完好是因为(

)A.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苍劲有力,不易褪色B.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达,能够把古代书法还原本色C.因为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D.因为书法所用的纸质地优良,经久耐用【答案】C二、碳与氧气的反应(碳的_________性)1.当碳充分燃烧时:氧气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碳不充分燃烧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燃;1.充足、C+O2eq\o(=,\s\up7(点燃))CO2;2.不充足、2C+O2eq\o(=,\s\up7(点燃))2CO。三、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_________性)1.实验探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资料:①氧化铜是黑色固体;②铜是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实验现象结论黑色粉末逐渐变为_______色有_________生成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有_________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还原;红、Cu、变浑浊、CO2;C+2CuOeq\o(=,\s\up7(高温))2Cu+CO2↑。实验注意事项:(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组装实验装置时,试管口________________;(3)做该实验时因为有气体生成,所以必须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4)反应结束后,先撤___________,后撤。【答案】集中火焰,提高温度;略向下倾斜;气密性;导气管、酒精灯。2.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_________性。【答案】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3.碳的还原性的应用(1)用于冶金工业,如:焦炭在高温下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碳还原二氧化碳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Fe2O3+3Ceq\o(=,\s\up7(高温))4Fe+3CO2↑;CO2+Ceq\o(=,\s\up7(高温))2CO。【思考】根据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推测,碳有哪些用途?(1)_______________性,可用于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性,可用于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性,可用于_______________。【答案】稳定、笔墨等;可燃、燃料;还原、冶炼金属等。【练一练】如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答案】B【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测评反馈】1.中国有上千年的书法文物,书法中用到的墨主要含碳,这体现了“碳”的(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导电性【答案】A【解析】古代书写用的墨,还能保存至今,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字迹显示的黑色,都是碳保留下来的体现,因此说明常温下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故答案为:A。2.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通常状况下,石墨烯呈固态,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可作导热材料

B.是一种化合物

C.可做电池的电极

D.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A.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热的性能,因此可作导热材料,故不符合题意;B.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故符合题意;C.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电的性能,因此可作电池的电极,故不符合题意;D.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元素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碳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

B.都是黑色固体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构成的碳原子数目相同【答案】C【解析】A.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不符合题意;B.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石墨是深灰色的,故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化学性质相似,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故符合题意;D.金刚石、石墨均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C60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它们构成的碳原子数目不同,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铁锁不易打开时,往往需要加入少量的铅笔芯粉末来解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铅笔芯能够导电

B.用铅笔芯开锁是因为其有滑腻感C.铅笔芯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铅

D.铅笔芯在氧气中燃烧会有CO2生成【答案】C【解析】A.铅笔芯能够导电,因为石墨有导电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用铅笔芯开锁是因为其有具有滑腻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铅笔芯粉末的主要成分石墨,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单质,在氧气中燃烧会有CO2生成,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5.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发生了反应

B.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验生成的CO2C.一段时间后有红色固体生成

D.反应后固体质量一定减少【答案】A【解析】A.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会逸出,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故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不符合题意;C.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为红色固体,故一段时间后有红色固体生成,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为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反应后固体质量一定减少,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6.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验证碳的还原性,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1)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浸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图Ⅰ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A①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B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①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D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答案】(1)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冒出(2)C+2CuO2Cu+CO2↑(3)AB【解析】(1)将导管浸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试管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如果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导气管末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