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核舟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_第1页
第27课《核舟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_第2页
第27课《核舟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_第3页
第27课《核舟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_第4页
第27课《核舟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核舟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通用15

篇)

2022-12-06

第27课《核舟记》教案(通用15篇)

第27课《核舟记》教案篇1

一、导语设计

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

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

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

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洋(yi)

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

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dng)膝(xi)褶(zh4)髻(ji)倚

(y1)

戌(xU)篆(zhuan)八分有(you)奇(jI)

,出右臂支船(qu)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

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

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L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

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

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

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

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

(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

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

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

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

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

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wd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

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

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

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

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

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

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

间;“奇”,ji,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

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

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

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

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

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

比,其意晓然。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6,高耸;“为”,是。

“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

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

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

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

“倚”,yI,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

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

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

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

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

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

“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

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

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

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绐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

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

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

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

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

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

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

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

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

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

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

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篇篷,为楫……为念珠

各一“,“各”,包括第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

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

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

”中轩散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

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日’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i,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

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6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

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

“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

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

“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

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

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

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

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

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

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

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

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

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

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

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

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

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

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一念珠可

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

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

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

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

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

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

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

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

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第27课《核舟记》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说、衡、简、奇、泛、许、比、

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

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

To)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

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

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

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

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

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

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

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

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净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

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

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

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

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

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

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

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

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b.盖大苏泛赤壁云C.高可二黍许d.雕栏相望

焉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出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盖简

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

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

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

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

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

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5)课文总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

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

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

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

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

(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

打下良好的基础。)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

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

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

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1

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

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3)

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

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

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

心情。)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

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

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1)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

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缤纷(蓝、黑、红)。

(解说:此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其观

察、思维的能力。)2.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

结尾为: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

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

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

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

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责备。)

四、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

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附板书图)(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

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

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1]

第27课《核舟记》教案篇3

《核舟记》说课稿

东营市实验中学王永刚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

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

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

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

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

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

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

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Powerpoint演示文稿)

(-)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

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

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

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

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

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

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

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

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

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

生动。

二、学情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

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

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

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

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

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

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

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

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

理解。

(二)整体感知:(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

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

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

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

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

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

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归纳)

(三)细节探究:(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

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

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

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

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

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

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

(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

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

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

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

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

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

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

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

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

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

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

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

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

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

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

/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

运用。

第27课《核舟记》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

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

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

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

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

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一一“大

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

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

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

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

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

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

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净皿罔贻奇轩箸稼髯

褶袒

讪髻属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说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4、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5、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课堂交流

二、整体感知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弄清作

者的写作顺序。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3、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

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

1、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

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

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

呢?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

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

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

适当加些语言。

四、谈收获: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

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

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

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

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

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

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

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

飘然迎风,就算我敢

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

(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

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

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船胪

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

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

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

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

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

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

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

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

(只要你凝神静听)

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

那一缕箫声

后记:苏轼赤壁之游,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

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

舟长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

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

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

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

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

第27课《核舟记》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

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

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

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

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

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

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

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

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

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洋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

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

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L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

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

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

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

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

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

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

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

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

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

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

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

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

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

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

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

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

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

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

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

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

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

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

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

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

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

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

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

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

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

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

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

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

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

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

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

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

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

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L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一一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

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

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

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

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

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

“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

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

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

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

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i,不是“奇巧”之“奇(qi)奇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核”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

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

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

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

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

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

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

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

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二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

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

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

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

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

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

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

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

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

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

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

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

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

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

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

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

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

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

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

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

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

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

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

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

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

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

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

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

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