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_第1页
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_第2页
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_第3页
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_第4页
自考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是()。

A.上层文化

B.中层文化

C.底层文化

D.市民文化

【答案】A

【解析】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考点】绪论

2.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顿悟”说,属于佛教宗派中的()。

A.天台宗

B.禅宗

C.华严宗

D.净土宗

【答案】B

【解析】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

性”说、“自语”说、“顿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禅宗的直

指人心、开发自性的直觉顿悟法门和思想,使教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

足感。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3.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A.道教文学

B.儒家文学

C.佛教文学

D.基督教文学

【答案】C

【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艺术、音乐、绘画、

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

学。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4.秦汉以前大量居住在成都平原的是()。

A.羌族人

B.古巴人

C.氐人

D.汉族人

【答案】D

【解析】考察历史上的人群分布,四川盆地的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代巴人、氐

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

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5.“天下”观念变得十分清晰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C

【解析】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

清晰。“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而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

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6.代表着古代人对地域的不同自然区域认识的是()。

A.《尚书•禹贡》

B.《尚书•尧典》

C.《尚书•皋陶谟》

D.《尚书•洪范》

【答案】A

【解析】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在古代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

《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7.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原始居巢的样式是()。

A.干栏式

B.半地穴式

C.角楼式

D.洞穴式

【答案】B

【解析】自然环境决定着地域人群文化样式。举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

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

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8.在中国传统行业组织中,纺织匠行的祖师是()。

A.唐明皇

B.黄道婆

C.老君李耳

D.鲁班

【答案】B

【解析】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如木匠、石匠、泥匠、瓦匠行的祖

师是鲁班,铁匠行的祖师是老君李耳,伶人行的祖师是唐明皇,纺织匠行的祖师

是嫖祖和黄道婆等。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

9.在住宅格局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是()□

A.正房

B.灶房

C.厢房

D.庭院

【答案】A

【解析】在居住方式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正房又称堂屋,其作用犹

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正房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红白

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在正房内发生的各种事件对全家人来说都有严肃的意义。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10.在对中国烹饪的地方差异概括中,描述正确的是()。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南酸、北辣、东甜、西咸”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南酸、北辣、东咸、西甜”

【答案】c

【解析】俗语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口味地方

差异的扼要概括。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11.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红白喜事属于()。

A.仪式饮食

B.阶层饮食

C.馈赠饮食

D.节日饮食

【答案】A

【解析】仪式饮食又称信仰饮食,秦汉典籍记载了仪式饮食的多功能性:除了祭

祀外,还用于军事、政治、外交和人生仪礼。人生仪礼饮食一项,包括红白喜事

和寿诞庆礼,民间延续至今。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12.《史记》中“迁徙往来无常处”说的是()。

A.颛顼

B.帝售

C.高辛

D.黄帝

【答案】D

【解析】《史记》称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中国文化的创始和奠基

13.在现代中国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23个

B.24个

C.25个

D.26个

【答案】B

【解析】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24个民族有代表自己语言的

文字,其中,蒙古族、景颇族、像彳粟族各使用两种文字,傣族、苗族各使用四种

文字,壮、布依、侗、白、哈尼、黎、低、纳西、苗、瑶、土家、拉祜等10多

种少数民族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创的。

【考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一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4.人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指的是所指称事物的()o

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

【答案】B

【解析】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

化内涵。例如,筷子、碗、勺等食具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

应性、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等,均

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因此,“筷子文化”

“扇子文化”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不是这些事物可以自称为

一种文化。

【考点】绪论

15.中国开始''家天下"历史的朝代是()。

A.商朝

B.秦朝

C.夏朝

D.周朝

【答案】C

【解析】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中国文化的创始和奠基

16.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韩非子》

B.《抱朴子》

C.《淮南子》

D.《补农书》

【答案】C

【解析】农耕灌溉遵循岁时历法文化,它的历史精华是二十四节气。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

子》。至西汉中期,我国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全国统一的

历法定制。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17.周人极端重视的是()o

A.渔业

B.手工业

C.制陶业

D.农业

【答案】D

【解析】周人极度重视农耕生产。周人的重农不是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

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中国文化的创始和奠基

18.隋唐以后,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元外省、门下省

C.门下省、尚书省、元外省

D.元外省、中书省、尚书省

【答案】A

【解析】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

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

执行,属行政机构。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19.“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形象地描述了君王与官僚的关系,

此话出自先秦法家()o

A.韩非子

B.申不害

C.李斯

D.商鞅

【答案】B

【解析】先秦法家申不害曾形象的描述了君王与官僚的关系:“明君如身,臣如

手;君若号,臣如响”,君王与官僚永远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考点】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20.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是()。

A.社日

B.端午

C.重阳

D.腊日

【答案】A

【解析】社日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时间分

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一般以春社为重。此外,端午、中秋、重阳、

腊日等节日礼俗大都具有调剂乡里社区关系的因素。

【考点】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一一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21.曹魏时期建立的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世卿世禄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答案】A

【解析】在汉末动荡之后,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即

“九品中正制”。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

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B、C、D三项分别出现于周代、

汉代和隋唐。

【考点】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22.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与杰出代表是()o

A.老子

B.庄子

C.孟子

D.孔子

【答案】D

【解析】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与杰出代表是孔子。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2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时间是()。

A.汉武帝时期

B.光武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文帝时期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即位后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

首列,将诸子百家一律罢斥,使儒学从此取得独尊的地位。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24.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A.荀子

B.孔子

C.朱熹

D.程颐

【答案】D

【解析】孔子在《尚书•说命上》中提出“知易行难”。荀子在《荀子•儒效》

中提出“知轻行重”说。到了宋代,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主张。朱熹继承这

一主张,并提出知行“并进互发”说。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25.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带着自己平时所做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

被称为()o

A.温卷

B.行卷

C.公卷

D.帙卷

【答案】B

【解析】唐代的科举考试,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

种诗文称为“行卷”,有的直接投到礼部,称为“公卷”。一旦得到权贵的爱赏,

日后的考试就成为一个次要的程序。

【考点】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26.首先将“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加以说明的是()。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C

【解析】孔子首先将“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并加以说明。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2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广义文化的是()。

A.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B.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C.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D.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

神的特点

【答案】D

【解析】理解狭义文化定义要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

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

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

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A、B、C三项为广义文化定义所包

含的三个要点。

【考点】绪论

28.语言是文化的()。

A.媒介

B.基础

C.代码

D.象征

【答案】C

【解析】语言是文化的代码。

【考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一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29.对联演变于古代的()o

A.卜辞

B.桃符

C.诗歌

D.经文

【答案】B

【解析】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避邪的作用,过

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后来人们在桃板上

写上一些吉利话,两块桃板上的吉利话往往采用对偶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

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

【考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一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事象

30.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o

A.“先名后字”

B.“先字后名”

C.“名字相应”

D.“避名立字”

【答案】C

【解析】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即字与名之

间有一定的联系。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语义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

【考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一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事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

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

A.沟通天人的仪式

B.贵族等级的标志

C.乡里庶族的规范

D.立身处世的准则

E.立法的内容

【答案】ABCD

【解析】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贵族等级的标志,礼是

乡里庶族的规范,礼是立身处世的准则。在古代社会,除了一般的伦理原则外,

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的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

社会基层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考点】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一一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32.北宋的理学代表人物是()。

A.周敦颐

B.陆象山

C.张载

D.程颍

E.程颐

【答案】ACDE

【解析】北宋的理学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景页、程颐。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33.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命题,例如()。

A.意境

B.诗志

C.神韵

D.文以载道

E.乐以教化

【答案】BDE

【解析】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

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都把道德

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从而产生了“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

教化”等一系列艺术命题。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34.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思结合

D.竞争择优

E.创新思维

【答案】ABC

【解析】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35.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有()o

A.形声

B.表意

C.象形

D.指事

E.会意

【答案】ACDE

【解析】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

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形声造字法,一半表示词语义类,一半表示

词语读音,简洁方便,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

【考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一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儒户

【答案】儒户: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

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37.家族共同体

【答案】家族共同体:是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它具有血缘凝聚力和地

缘凝聚力两个主要文化功能。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38.制度文化

【答案】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

介。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

系。

【考点】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

39.“三纲”

【答案】“三纲”:是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即“君为臣纲、父为予纲、

夫为妇纲”,它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40.语系

【答案】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可

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考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一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理解狭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案】(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

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

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

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考点】绪论

42.简述应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

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

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

43.简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案】(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重视水土平衡的关系。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3)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

(4)人力胜天说。

【考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44.列举“四书五经”的具体名目。

【答案】“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考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一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45.简述在儒家思想中“圣贤”的内涵。

【答案】圣贤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

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

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圣与贤主要是从社会地位方面所作

的划分,就其道德修养来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

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考点】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一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46.简述汉语的特点。

【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