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道路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道路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道路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道路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道路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说明第页一、工程概况1.1工程名称 长寿区江南街道龙山社区7、8、9组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1.2任务依据1.交通部部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规程》等;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3.我方与甲方签订的本工程设计合同;4.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1.3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18);《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其他有关专业规程、规范。;1.4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长寿区江南街道1.5建设内容1.道路系统本次道路系统设计为旧路改造。在原有水泥混凝土道路的基础上增加沥青路面的铺装,部分路段需要进行基础加固。二、建设条件2.1建筑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1.土石方填料土石回填用料可采用工程开挖后收集的优质土石料。2.碎石、混凝土碎石来源于建设区周边,运距约15km,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在附近商混站购买,运距约15km。3.工程用水沿线水系发育,各大小河流中水均可作为工程用水,农户自来水是极好的生活用水。4.电沿线分布有电网,工程用电极为便利。2.2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本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虽然会对局部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可限制在较小的程度。1.本项目位于长寿区境内,沿线为丘陵地貌,为了与周围环境更好的协调,定测布线时尽量结合实际山形,路线总体线位基本沿等高线布设,力求与原有地形相配合,尽量减少对山体的开挖,保持山体的自然形态。2.工程取土和弃土尽量少占耕地。填方充分考虑利用挖方作为填料纵向调运,移挖作填,减少弃方与借方。弃方选择堆积在地形开阔的河流阶地上,并进行平整、加固处理,作好排水、防护工程以防水土流失。2.3与有关部门协商情况工程设计方案经多次征求地方政府及业主意见,目前建设方案均得到地方政府和建设业主的同意,与规划相符。三、工程设计3.1道路工程3.1.1总体设计1.设计原则(1)本项目为利用既有道路走廊带进行硬化,选择技术指标以避免拆迁,尽可能减少道路填挖及挡防的原则。(2)合理运用技术标准,选择简捷、顺适的平面线形,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投资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高标准,以提高本项目的服务水平。(3)注意路线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使之达到平纵面线形配合适当,线形舒顺,视觉良好,满足汽车行驶及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4)平面线形的布设因地制宜,对地形、地物、地质条件、地方规划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做到统筹兼顾3.1.2道路设计1.路线路线布设原则该项目在布线时,依据沿线的地质、地形、水文,注重立体线形设计,除符合行驶力学要求外,还考虑了驾驶员和乘客的视觉和心理要求,使其在视觉上保持视线的连续性,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在不过多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力求路线顺畅、直捷,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益。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必须与地形、景观、环境等相协调,同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并同纵断面、横断面相互配合。对一些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地段尽可能地采用了高标准,同时兼顾技术指标的均衡性。本道路为改建道路,设计时尽量避免大挖大填进行设计,平面线形设计将直线、圆曲线作为平面线形设计的两大要素。一般性路段纵面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物相结合,结合地形进行合理拉坡。1.2.道路主要参数:路线平、纵面线形设计按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并结合原有公路线形、沿线地形、地物、地质及水文条件灵活应用各项指标,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现场既有道路走廊带,并合理利用有利地形,受地形和地质条件限制地段尽量缩短困难地段长度和减少工程数量,达到利于实施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本次设计乡村道路的设计标准参照四级公路进行设计,设计速度15Km/h标准设计。根据《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困难地段可适当降低技术标准执行。结合既有路现状及地形、地质条件,选取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地区类别:山岭重丘公路等级:四级公路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车道:双车道7.5米超高方式为绕中线旋转,即当超高横坡大于路拱坡度时,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心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路中心线旋转,路基设计标高在路中线。2.路基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米时设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的曲线设加宽。路拱为双向横坡,横坡采用1.5%,路肩横坡采用1.5%。①、填方路基路基的填方首先采用路基挖方中的土、石(I类土除外)。路堤边坡采用台阶式边坡,当边坡高度H≤8米时,边坡坡度为1:1.5;当边坡高度8﹤H≤20米时,边坡坡度为1:1.75,在边坡高度8米处设置2米宽的边坡平台,并设3%向外倾斜的缓坡。路线通过沟谷底部、冲田、水塘时,在填筑路堤前应开挖纵、横排水沟排水,疏干、凉晒表土,清除地表耕植土及淤泥。斜坡地段,当地表横坡陡于1:5时,应清除表土,并在基岩面开挖2~3米宽台阶,设置盲沟或涵洞排除地下泉水和地表水,以保证填料和地基结合紧密,以利填方稳定。路基填料的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必须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2.1、表3.3.1和表3.3.2中的要求。对于较大粒径的填料必须采用较为大型的压实机具,通过碾压试验证明可行,并确定施工工艺和检测办法后,方可采用,否则较大的石料必须改小才可作填料。路基填料强度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上路床0~305下路床30~803上路堤80~1503下路堤>150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5土质路基压实度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

深度(cm)路基最小

压实度(%)填方0~809480~15093>15090②、挖方路基设计根据本路段实际情况,挖方边坡坡比为1:1。对完整的厚层岩石(H﹥4米)的路堑挖方,为保持边坡岩体原有的稳定性和坡面控制,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光面爆破范围为路堑开挖边界内2米。爆破参数的选择,均应通过试验确定,可参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中的有关参数。③、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填土高度小于1.5米时的路堤为零填路基,为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对路床压实度的要求,对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路面标高以下1.5米范围的土应全部换填,换填采用岩石碎屑,或掺拌石灰及其它稳定性材料进行处治,换填处治后压实度不小于94%。④、路基土石方计算路基横断面图和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中所列断面的填挖面积均已扣除(填方)或加上(挖方)路面结构部分的填方数量,还包括清表、填前夯实后所需回填部分。⑤特殊路基(1)低填浅挖路段处理路堤高度H<1.5m的低填路基,地基土无法满足路床技术指标时,应超挖不小于路床深度范围(换填透水性材料并进行填前碾压,若受地下水影响,应增设纵横向盲沟)。对于挖方路段,开挖至到位后,若发现路床范围无法满足路床技术指标时,应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处理措施是在路面底面以下超挖80cm,并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4%,路床换填透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小于95%,对应地下水发育的路床换填深度加深至1.0~1.5m,并采取碎石盲沟引排。填挖交界处理为了保证填挖交界段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当地面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2.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对于横向填挖交界处,当填方部分不足一个行车道时,应超挖至少一个行车道宽度。纵向填挖交界处,地面纵坡陡于1:2.5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10m,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3.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横向填挖交界处,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5m,最多超挖至边沟内侧。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3.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为了行车舒适,超挖边缘不宜在单个行车道和路肩内,挖方一侧的台阶应与每个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2)水塘、鱼塘路基本次设计不存在水田、鱼塘等特殊路段。⑥路基压实技术要求本项目路基填料主要来源为挖方废弃的土石混合料,路基填料主要有粘土(或亚粘土)、全~弱风化泥岩、砂岩、页岩等。路基填筑前平均清除0.3cm厚的表层土,清表后对基底碾压密实,使基底的压实度不应小于85%。表层种植土集中堆放,并将其用于边坡绿化以及弃土场复耕等,严禁用于填筑路基和胡乱丢弃。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路基填料应均匀、密实,经过现场试验确认后方能填筑。路基的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满足下表的要求。土石可用于路堤的填筑,但路床范围应使用硬质岩石渣填筑。路床范围内填料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堤容许最大粒径为15cm,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作路堤填料,挡土墙墙背填料必须选用碎石、石屑、石渣等粗粒土填筑。在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要求进行,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筑工艺。设计最大松铺厚度土质路基施工应不大于30cm,土石混填路基不宜超过40cm,冬季施工松铺厚度应比正常施工减少20%~30%,具体施工时每层铺填厚度可根据试验路结果、压实机械类型和规格确定。松铺应避免硬质石块(特别是尺寸大的硬质石块)集中;当石料含量超过70%时,分层摊铺时先铺填大块石料,且大面向下,放置平稳,再铺小块石料、石渣或石屑嵌缝找平,然后碾压。表6.2.1-1路基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路床0~80≥94上路堤80~150≥93下路堤150以下≥90表6.2.1-2路基填料最小承载比和最大粒径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承载比(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5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51030~80410表6.2.1-3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3下路堤>1.50≤6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表6.2.1-4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50≤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表6.2.1-5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3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50≤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在施工前对各类填方路基应修筑试验工程,以确定路基的施工工艺和控制指标。详细内容见施工注意事项部分。3.路面3-1路面设计原则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8年。按交通量、道路等级、交通组成等使用要求,根据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施工方便、利于养护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原则进行路面技术和经济比较。路面结构类型和厚度与公路等级、交通量和组成相适应。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保证路面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各结构层的刚度和强度与应力应变分布特性相适应。路面设计应考虑潮湿气候,路面材料设计应对材料的高低温特性、光老化耐久性等提出要求。3-2路面结构车行道面层在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础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3-3路面结构方案根据建设方要求,车行道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形式,具体为,2.0cm超薄抗滑磨耗层3.5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粘层5cmAC-16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透层既有20cmc20混凝土路面既有混凝土路面需对各种混凝土缝隙进行处理,在裂缝处加铺防裂布,防裂布宽度不小于30cm。裂缝宽度超过5mm,防裂布宽度应不小于50cm。对所有裂缝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沥青混凝土的铺设。3-4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技术要求3-4-1粘层和透层3-4-1.1粘层的材料要求粘层油设置在沥青面层之间,沥青面层与基层之间,沥青面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粘层沥青选择快裂阳离子型乳化沥青(PC-3),粘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CH5)<5T0655粘度C25,3(秒)8~2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含量,不小于%50T0651蒸发残留物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蒸发残留物针入度(25℃)0.1mm45~150T0604蒸发残留物延度(15℃),不小于cmm40T04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2/3T0654用量(L/m2)0.3~0.63-4-1.2透层的材料要求透层油设置于路面基层之上,选择慢裂阳离子型乳化沥青(PC-2),透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天),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秒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含量,不小于%50T0651蒸发残留物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蒸发残留物针入度(25℃)0.1mm50~300T0604蒸发残留物延度(15℃),不小于cmm40T04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2/3T0654用量(L/m2)0.7~1.53-4-1.3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的施工本项目基层为半刚性基层,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中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乳化沥青。②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7-1.5L/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③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中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各层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④ 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3-4-2沥青混凝面层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3-4-2.1质量标准压实度: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路面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主控指标);AC-16C下面层压实度不小于95%(主控指标)平整度:σ不大于2.0mm厚度容许偏差:+10mm,-5mm中线高程:±20mm横坡度:±0.5%且无反坡宽度:不小于设计值3-4-2.2材料要求(1)基质沥青: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和A级90号沥青(上面层SMA改性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路面沥青技术指标试验项目A级70号A级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o.1mm60~8080~10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45T0606闪点℃不小于260不小于245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大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不小于57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不小于8T0605(2)改性剂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SBS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SBS类改性剂掺量为5%。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改性沥青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0T0604延度(5℃,5cm/min),cm≥20T0605软化点(R&B),℃≥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3T0625,T0619闪点,℃≥230T0611离析,48h软化点差,℃≤2.5T0661溶解度,%≥99T0607旋转薄膜验(163℃×5h)质量损失,%≤±1.0T0610针入度比25℃,%≥65T0604延度5℃,cm≥15T0605(3)粗集料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符合下表的要求。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时,而按照集料配合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其中,石料可采用玄武岩或石灰岩,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具良好的颗粒形状,粗集料的技术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18T0312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吸水率,不大于%2.03.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061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9080T0361注:JTJ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o"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JTGE42-2005及《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o"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JTGE20-2011。(4)细集料沥青混合料的细集料不得采用优质天然砂,应采用使用干净的灰岩碎石轧制的机制砂,规范符合规范要求,但通过0.075mm筛孔的粉料含量不得大于3%。碱性石料的机制砂与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含泥量不超过3%,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上表要求。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细集料的洁净程度,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沥青混合料细集料技术要求指标道路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T0340含泥量(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5T0333砂当量不小于50T0334亚甲蓝值(g/kg)——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s)——T0345采用石屑或机制砂的规格符合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机制砂或石屑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0.150.07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注:天然砂及石屑筛分均采用水洗法筛分。(5)填料建议采用石灰石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必须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指标道路试验方法表观密度(t/m3)不小于2.4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颗粒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观察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6)纤维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其技术要求如下表: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不大于mm6水溶用显微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7)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8)抗车辙剂为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拟在下面层沥青中添加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其性能要求如下:表抗车辙剂的性能要求检测项目单位指标密度g/cm30,9-1.1熔体质量流动速率(190℃,2.16kg)g/10min≥0.3吸水率%≤0.5表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外观颗粒状,均匀、饱满、无结块质量≤0.03g密度≤1.0g/cm3灰分含量≤5%熔融指数≥1.0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6000次/mm1、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和随机打印功能的添加设备添加。2、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JTJ-130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3、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3-4-2.3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及性能要求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混合料级配混合料类型SMA-13AC-20C筛孔(mm)通过率%31.526.510019.090~10016.010078~9213.290~10062~829.550~7550~724.7520~3426~562.3615~2616~381.1814~2412~330.612~208~240.310~165~170.159~154~130.0758~123~7纤维用量%≥0.3%注:用于SMA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矿物纤维不宜少于0.4%。②混合料性能要求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下面层AC-20C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SMA-13AC-20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6.0≥5.0T0709流值,mm-2~4.5T0709空隙率VV,%3.0~4.03.0~6.0T0708矿料间隙率,VMA%≥17.012~15T0708沥青饱和度,VFA%75~8570~85T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5≥85T07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80T0729谢伦堡沥青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T073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大于15-T0733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不小于2800T071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2500不小于2500T0728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80不大于120T073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50T07023-4-2.4沥青混凝面层的施工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要求(1)气候条件①施工气温低于10℃时,不宜摊铺沥青混合料。②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当路面滞水或潮湿时,应暂停施工。③未经压实即遭雨淋的沥青混合料应全部清除,更换新料。由此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承包人负担。(2)配合比设计①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矿料级配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②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技术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及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其中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是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OAC、OAC±0.3%等3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和试拌,通过室内试验及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由此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不宜大于±0.2%。③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装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路上取芯样观察空隙率的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④配合比一经确定,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沥青用量以配合比用量为准)。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若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3)拌和采用间歇式拌和楼拌和(每一拌和场的拌和能力不小于200吨/小时),能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经过验证的生产配合比的级配的差应满足相关要求。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级配,材料变化较大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沥青滴漏。(4)运输为保证摊铺机能以合适的速度进行均匀、连续地摊铺,必须确保拌和楼的拌和能力和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宜采用大吨位运输车)与摊铺机的摊铺能力相配套;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及摊铺过程中,加强施工工艺管理,尽量降低混合料的离析。运料车均要求采取覆盖保温措施,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遇雨淋的不得铺装。(5)摊铺必须选用有自动找平装置、有预压实装置的摊铺机。摊铺要求至少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前后错开10~20m,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的搭接。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化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沥青面层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米以上。沥青路面下面层摊铺时采用基准钢丝绳进行找平,上面层采用浮动基准梁找平。(6)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应配备足够的压实机具,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高速公路铺装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不宜少于5台。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压实度以路面空隙率及马歇尔压实度双指标作为控制标准。沥青面层上、中、下层、基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米以上。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7)施工接缝的处理①纵向施工缝。对于采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联合摊铺方式的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高程基准面,并有5~10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作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中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②横向施工缝。全部采用平接缝。用三米直尺沿纵向位置,在摊铺段端部的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锯缝机割齐后铲除;继续摊铺时,应将摊铺层锯切时留下的灰浆冲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机熨平板从接缝处起步摊铺;碾压时用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4过水涵管设计4-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4-2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2.1水工设计参数:1)最大设计流速:排水管道Vmax=5.0m/s;2)最小流速: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min=0.6m/s。3)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350~4500.65500~9000.70≥10000.754)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N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5)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4-3、结构型式及孔径选择3.1结构型式为方便后期涵洞维护清淤等功能结合现场地形及汇水面积等情况,本路段涵洞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3.2孔径选择根据本路段地形地貌及汇水面积降雨等情况选择涵洞孔径。3.3洞身设计全线涵洞设计尺寸主要采用1φ0.4m圆管涵。3.4洞口设计涵洞洞口根据地形情况,出入口一般情况选用八字墙、边沟跌水井、铺砌、排水沟、急流槽等。4-4、主要材料及要求1.圆管涵涵身采用C30混凝土。2.铺底、基础、一字墙等采用C25混凝土。3.跌水井、八字墙、跌水沟、急流槽等采用C25混凝土。4.普通钢筋及钢材设计采用HPB300、HRB400钢筋。HPB300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的规定;HRB400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的要求。除特别说明外直径≥16mm的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连接等级为I级,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并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要求。钢材及焊接设计用钢板除特殊规定外,均采用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