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本义。“积善"要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在对偶句中又适当运用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2.课文《劝学》的第四段论述了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3.如何理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

4.《师说》的第二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你认为《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一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二、情景默写

7.课内情境默写。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3)《劝学》中用好马与劣马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其中表示劣马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阐明老师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

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篇的教化论特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

B.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无法维持的。

C.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重要的是具有人文修养,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

D.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

B.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对一个人实行“教化”,就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C.荀子认为“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

D.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10.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

C.孟母断机教子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

11.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12.钱穆先生在《教育与教化》一文中说:“中国古代不言教育,而言教化。”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泷冈阡①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②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③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章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于是小子修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有删改)

【注】①阡:墓道,泛指坟墓。②卜吉:丧俗中,葬地、葬日皆由卜筮来决定,若吉,方能行事。③翎:况且。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戌,地支之一。地支与天干搭配,可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纪时。

C.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同时居官仁厚,竭力为死囚谋生路。

B.欧阳修的母亲多经患难,安于贫贱,面对夫君逝世、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作者列出所得封赠名号和官名,表明自己并未辜负父母的期望,呼应开篇“有待"。

D.全文构思巧妙,一碑双表,叙写父母往事,句句入情,表达了孝敬父母的主题。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2)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五、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生动,①;反之,则作品没有什么吸引力。其实文学作品的形象性,②,还有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与诗歌相比,③,往往更贴近生活、更可触可感。

清代学者吴乔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歌与散文形象性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不用提《烛之武退秦师》《记念刘和珍君》记录真实人物事件的历史纪传散文,不用说《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这些记游写景的散文,不用讲《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这些反映人世风俗的感怀类散文,就连《劝学》《师说》这种议论性很强的说理性散文也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8.下列各句中的“像"与原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B.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我。

C.钱塘江汹涌的波涛卷起像霜雪似的白色浪花。

D.鲁迅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像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

参考答案:

1.B

2.(1)第四段中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并要专心致志。

3.“故"表示对上文进行归纳,“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4.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