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1页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2页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3页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4页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不全)高一语文答案

1.C2.B

3.C4.A6.C7.B

10.A11.C13.A21D巴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考试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

2.作答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1(本题共2小题,6分)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①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②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③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④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品味本文语言特点,对划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①句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像那样坚硬。

B.②句用四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形象地说明岩石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C.③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④句以排比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几种自然力的气势,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2.对此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节选文段举例说明了岩石毁灭与新生的过程。

B.风吹雨打、日晒霜寒、酸类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使岩石变成碎石、沙砾、泥土。

C.大自然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句话说明了岩石的生成与毁灭也遵循这一规律。

D.人的作用与地质作用比较起来,有时候对岩石影响的速度更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C.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5.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7分)

过梁

马加

从来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失去最后的挣扎力而倒毙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产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婪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英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要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怏怏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来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孙林观察到的景象,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体现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B.孙林对于自己队伍去向的判断,既来自自己一路上的观察,也来自老头子的讲述。

C.因为部队的纪律,孙林不喝老头子递过来的酒,但过梁就要喝酒,孙林不得不喝。

D.老头子心怀对八路军的敬佩,理解孙林的急切,对孙林的最终决定既惊骇又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中“浓重”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孙林一夜急行军后的疲惫之感。

B.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比如老头子阻止孙林过梁时,就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腻描写,颇具感染力。

C.老头子提到的“梁上三不过"的规矩,每一条都切合孙林面临的现状,凸显了过梁的危险,为文章增添了波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处理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8.小说多处写“雪",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9.文章结尾“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16分)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候:等候

B.麾而去之___麾:挥手

C.不能致也___致:招致,约请

D.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弥:整,满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8分)

春日梓州登楼①(其二)

杜甫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注】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此时史朝义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梓州,在四川东北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在写登楼远望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以及诗人想离开蜀地的心情。

B.“定”是对客观形势的介绍,“存"是表明对国家形势发展的乐观判断。

C.“冷”与“繁"、“厌”与“思"构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诗人许多经历。

D.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两句连接紧密,一气贯注,诗人的感情也达到高潮。

14.本诗与写于公元767年的《登高》都是杜甫的登高之作,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15.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想象贤才穿过横纵交错的小路屈尊来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___”,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___",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

(3)自然界鸟兽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3小题,9分)

①?

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改善记忆力的措施,包括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牛奶等;加强锻炼,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研究发现,锻炼多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得更为缓慢。

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可提升记忆力。实验证明,②,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而且,与单纯重复学习相比,人们如果在学习后进行测试,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被称为“测试效应”。

此外,③。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小语在做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发现奶奶的记忆力有所下降。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小语奶奶提一条合理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小题,11分)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舞台上,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44名孩子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唱响了《奥林匹克颂》。这一幕,惊艳了世界,至今令人①。而邓小岚,正是这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当时,几乎这里的孩子们没有机会演唱,更别说接触音乐了。于是,邓小岚决定教授他们音乐,募集和组建合唱团。为了能够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乐器,起初她自己出钱购买,后来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凑了一批,再后来政府赞助了两批乐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