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1000亿库存怎么办_第1页
第八期-1000亿库存怎么办_第2页
第八期-1000亿库存怎么办_第3页
第八期-1000亿库存怎么办_第4页
第八期-1000亿库存怎么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0亿库存怎么办?主讲人:孙庆国评论人:敖然、扈文建、杨文轩、王曦主持人:薛野主办单位: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致力一个美好书业

北京新六感出版创意与国民阅读促进中心

地点: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北京出版社新办公楼12层会议室时间: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下午2:00-4:30薛野(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八期书业观察论坛,这个论坛是新动感和非工委两家联合主办的。这是新六感的筹办人程三国,我是非工委的薛野。今天的话题是讨论书业库存,上一期我们是“特价书动了谁的奶酪”。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我们也觉得一期不能把这个话题谈的很透,所以我们再追忆最核心的一个类型,就是库存图书。到底中国图书库存现在有多大?是四五百亿,还是有人估计的一千亿,这个问题严不严重,如果严重有多严重?它的生产机制是什么?它对书业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有哪些办法来对付这些库存,这里面有些东西是中国特色的,这里面有一些东西是创新的机会,或者是市场机会。今天我们特约了五位重量级的人物,我们有一位主讲人,开卷的总经理孙庆国,有四位评论员,有两位来自电子工业的敖然,还有作家的扈文建。还有一位是杨文轩和王曦,王曦是上一讲的演讲人。首先欢迎孙庆国来做他的演讲。孙庆国:谢谢非工委和第六感举办这次活动,书业库存这个题目,确实我自己在《出版商务周报》、《新闻出版报》文章发表之后,觉得谈的都非常充分了,这次三国同志反复的交待,希望我就这个问题做一些讨论。我们北京出版集团的第六感出版创意与阅读推广中心他们所做的工作,使我感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出版所有的源头来自于阅读,北京出版集团比较早的应该说首倡在中国提出“读书节”这项活动的推进,这些做法和设想都是令人尊敬的。今天到这里来就这个题目做主讲,其实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已经毫无兴奋感了,因为这个话题说开了以后,带来的思考,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丰富和补充它。假如我的文章里面没有一些比如说市场的一些明确的说法,比如说市场规律有多大,应该有多少库存是合理的,现有的库存状况是否是严峻的、危及到产业生存的等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跟进。在《出版商务周报》上陆续发表了所有的文章,这些文章各个都有见地,每一篇都有独到的见解,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我写的那篇文章。他们有的指出,当前出版业当中库存的严重性有多重,上海出版集团的副总裁郁椿德先生对我说的这个产业“谨慎的乐观”,他提出质疑,认为是不容乐观。比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缪宏才副社长就提出来,现有库存超过现有统计数字。还有比如说其他一些人提出来的,现有库存是产业难以负担之重。当然还有非常技术性的一些文章,比如像云南新华大厦的李薇薇总经理写的那篇文章,我认为在所有文章当中,对于库存的现状、财务处理办法、财务记账,以及财务制度的根源做了解读,是最专业的一篇,因为她是财务专家,她知道我们现有库存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其实她回答了下面很多人的问题:譬如说“课本没有库存”,她说现在的记账方法在没实现销售之前,给了学生没收款之前就是有库存的。比如现有库存的统计是包括下游的,因为现在各个发行集团现有库存当中的结构是包括了上下游可统计资料里面的统计,当然民营这里面没有资料统计了。比如还有对上下游之间的现有统计方法当中,有一部分出版社报的方法不一样,有的有漏,有的还有重复。比如说出版社在没有结账之前都视同为出版社的库存,但是新华书店也都报了库存,按它的记账方式,只要是入库了都报库存。相当一部分是重复报。所以我在这儿首先要更正一个,在我们这次论坛开始,发这个消息的时候说1000亿库存怎么办?我不认同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被大大夸大了,在我掌握的数据之下是大大的夸大。尤其我知道肯定会有媒体来,媒体都希望听一些耸人听闻的坏消息,我希望这种坏消息不必太炒,这个圈子太小了,说了也没人信;而对业外造成了恐慌,其实往往是误读我们这个产业。我在北京著名的、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曾经看到过“3000亿库存的教辅”等等这些说法,我不知道他们说法来自于哪里。还有人说教辅书2000亿库存也不止,有人说市场规模1000亿也不止,我说平均每个学生买100块钱的教辅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认为,教辅图书在中国,100亿到150亿是一个上限,远远没有达到所夸大的那么大。所以基于这样一个东西,我首先要说一下,刚才我说了,那么多人在写文章,都是基于已经公布的统计资料,对那个统计资料的解读上面。所以我写的文章是限定于主流出版,现在这个体制之内主要的出版社和主要书店的这些基本数据,这是主要的,主流出版包括那些正规经营的民营书店。对于这个产业,通过这样的数据来认知和做一下评点。其实这个文章发表之后,我自己回头一想,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库存就像鞋子,穿的大与小只有脚知道,各个出版社应该知道自己的库存是大了还是小了。大家在一起说库存,其实是对于产业形势,产业的未来,以及产业的现状的想法。辛继平的文章写的也非常好,有一句话是特别重要的。实际上出版就是开始没卖的东西都叫库存,这个库存是中性词,出版社和出版人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把库存消化掉,把它变现。其实就是这样,这是首先我要说的第一点,解释一下。再一个我说一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我脑子里酝酿了三年以上,三年前我们在出版署曾经说过,要聘请国外著名的调查公司对中国出版产业,尤其是大家议论纷纷的库存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但是事后这个问题没有成型,这两年一直在我自己脑子里设想。在今年春季三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出版署发行司的有关领导给我打电话,说问我看了外面对这个消息,尤其是网上在大篇幅谈出版业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比例。其实隐喻的一个含义,对于出版社的现状以及未来产生了很多的忧虑。有关领导也在问,这个事情怎么认识,所以他们希望,你应该写文章来正确的解读中国出版面对的现状,就是库存的现状应该怎么去看待。所以我虽然是奉命在做文章,但是我自己思考了很长时间。最重要的难度在于没有真实的数据,好在两三年以前,图书司给出版社做了一次比较大的年检统计的时候,每个出版社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库存,进销存退的状况,那组数据我看到了。后来我基于那样的数据和我们近年来做的一些调查以及零售市场的状况,做了这样一个分析。我这个文章特别长,不可能今天在谈这个文章。但是这篇文章说的不是完全作为一个数据量化进行分析的,也是带有一种评述性的,评述的基本概念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反思、回顾和一些综合分析,看一下由库存反映出来的中国书业状况应该怎样去认识。所以就这些我的个人认识,我们做了这样一些描述。我写的文章有几条,一个是谈到书业库存的特性,因为媒体在前些年,不光是两年以前,就说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关于库存这个话题非常难讲,为什么呢?它是一个公共话题,但是这个语境呢,在什么情况之下,比如说在我们业内的人来讲,是对社会上去讲,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写的文章是说,希望是以中立的观点,争取业内的共识,从而影响业外,正确的认识当前书业的形势和未来。特别是对于一个转型期不完全化市场书业的表现怎么应对。因为现在这是一种市场表现,但是书业是一个不完全市场化的产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的。前几年,有媒体在不断地炒书业的暴利问题,这个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书业又在垄断之下挣了很多钱。而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的误解,大家认为书业是暴利。那么恰恰又是这一部分感兴趣的话题,又转移到了书业库存暴涨,暴涨就联想到日本出版大崩溃,联想到书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认为中国书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所以有关领导就问,是不是?书业到底怎么样,经营者做了哪些工作?做得怎么样?我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下回顾。第一个就是对书业库存这种暴涨,这种认识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书业的特殊性和近十年来市场化的进程,往往不被业外媒体所全面关注和认知。近十年来正是中国书业转型期,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过去计划经济之下,书业安贫乐道,日子过的非常富足,计划垄断的大量教材的暴利,那确实是暴利。而提供给它这样一种环境,大家按计划体制生存和发展。而近十年书业面临转型,通俗的说法就是一般图书出版的总量和规模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我说,看待书业的基本点,就是近十年来的变化,使得读书人看书、买书已经不难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买方市场,享受着丰富的图书品种。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前年在上海书市,上海《文汇报》搞了一个小规模的论坛,就是有10家媒体出版社和10几个省店老总之间的对话,其中有一个出版社的老总讲,说中国实行退货制错了,你看日本退货制、台湾退货制,都已经大崩溃了;欧洲不是退货制,所以发展得欣欣向荣。我说错了,全世界都是退货制,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后来说改革来改革去,还是包销、经销制好。一个发行所经理讲,过去就是实行经销和包销的,是改革以后总发行权才到了出版社手里。后来他们说,说来说去,改革来改革去的好处在哪里?当时我说,好处在读者,我们读者得到了好的服务。今天看一看中国的书业,出版的繁荣首先应该看书店——书多不多?我们想看的书有没有?出版社说话不算数,出版社说日子特别难过,那就对了。有的人享受了计划经济垄断的好处,利润多的很的时候,今天他享受不到,感觉不好,那不算数。问问我们的读者。我每个月都要去几次书店,想想现在的书店是什么样的环境。在第三极书局里面,在一个角落里,藤椅上躺着坐着,在那里看书的,我们的读者享受着这样的服务,难道这不是书业发展、书业改革带给他们的好处吗?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说,看书业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从这儿看,出书不难了,读者买书不难了,这是一个最大的进步。所以反馈到出版社,反馈到中国出版业的结构上时,一般图书的出版在总量上不断的增长。而通过一般图书的不断的出版,找到了生存发展之路的出版社也有相当一批。这些出版社在扩大一般图书出版的过程当中,整个中国出版业库存涨上去了。因为过去没有库存,计划经济时代,库存少的不得了。80年代的时候,书出来之后出版社没见着,几百万的书直接从印刷厂发到书店,那个时候没有库存,那个时候周转率都是十倍、几十倍的,但是那个并不反映问题。那个时代是一个缺书时代,不是好的时代。从这个角度讲,我是第一个说,书业的这个特殊变化是我们必须认识的。这里面当然还有特殊的一批,比如说出版社的一些变化,通过一般图书的出版,中国的产业结构,出版社的各门类的比重发生了变化,这个文章里面都有描述。第二个讲,说出版业描述库存恶性膨胀,多少库存是合理的?为什么说这个形势是严峻的?就是判断书业库存的标准,就是用的一个库存商品周转率。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怀疑过这个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书业的现状确实现在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前面我说过,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周转率好的很,出版社几乎没有库存,中间这个批发商,比如总店发行所,都是每年流转几十次,都是这样的,一书多店的,书一来了,单子就发出去了,基本上是没有库存的。而唯独零售店有库存,零售店为了保存库存的周转率良好,书卖得不好的出版社我不进货,这样就抑制了大量的图书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今天倒过来了,退货制,书店让我上架,我就摆上,卖不动就退给你,在我这儿摆时间长了,不计较商品的周转率和库存的大小。据我了解,在中国有大量这样的书店,在中等城市一个万米书店,把书摆满要3000万,最多卖1000万,卖2000万的就是好的。中等的城市,像石家庄、郑州,像山西、陕西很多这一类的相对落后的省会城市,万米书城年销售额在2000万,超过3000万的是微乎其微,而装满这个书店就要3000万,你去计算他的库存周转率。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有丰富的图书供给,那个图书周转率一定还会降。一个县书店摆500种书能卖书吗?摆5000种能卖书吗?摆一到两万种,装满这个书店一到两百万,这个书店一年卖50万的多的是,超过50万的县级书店多的是,所以简单的说书店周转率考核中国的状况可能还需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引发很多争论的地方。第三个,多少库存是属于正常,因为这个是所有议论库存的时候没有人去谈论的问题。库存是上下游瞬间的全部无效商品,是辛继平讲的“中性的概念”,不是说“进销存退”那个“存”的概念,我说的这个就是生产出来还没卖掉这个环节,都叫库存。那么从这样一个角度讲,在我们的调查与测算当中,全年中国,以2005年为例,不重复的销量600亿,我认为是比较可信的。这样一个东西,需要多少库存支撑。我们测算中国书店现在在全国几百万平米的卖场,10多万家大小书店,摆满这些卖场需要多少,教材图书每年两季,现在收款越来越慢,从生产上还必须保证课前到书。这个货就在造,而收款无限地拉长,这也算是库存。所以我个人认定,我们做的是定性的说法,我说低于300亿库存,中国书业会出现缺书现象和供应不及时的状况。在500亿以内,我认为都是基本合理的。今天上午三国给我打电话,说到美国的情况,在美国有“6”这样的周转率,我说那个算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库存是一个码洋库存的概念,全部总销售是在一个环节总地计算,如果算局部环节,环环计算,出版社在年终的库存,他自己家里可能存着3000万,他一年销售一个亿,他可能赚30万,可是这一个亿,在中间渠道,在零售卖场,每一个环节去算,平均周转率我们不会那么低。但是我们认为,在美国300亿美金的销量当中,在美国书店以及流通环节的总存量不会低于200亿,这个是可以算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现有500亿人民币的存书总量,我认为并没有危及到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书是不是有合理库存的问题。所以用这个连贯起来看,我们总销量600亿,300亿以上的库存才能维持库存的话,在这个情况下,所有对这个产业给予过高期望,抱着要“赚大钱”的心态应该做以调整。所以这个行业要持续的发展,不要简单寄托于规模性的增长,要从精细化管理入手,一点点地控制总成本,控制每一个流通环节的成本,不要盲目地搞跨越式发展,我想这个产业才能健康稳步的去做。在我们的转型期,经常会有一些粗放型的东西出现,也有一些人钻了空子,赚了钱的,这些做法是没有未来的,我们说,你去做这个书业,一定不要想到它会有暴利,现在中国是一个最浮躁的时代。但是我认为,洪水过后山,还在上面,水还在下面——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那些大量的无效率会产生效益,所以还得从精细化做,从出版的本源做起。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的一个东西,我联想到日本的出版大崩溃,中国出版业现状的问题。我个人长期以来认为,日本书业没有崩溃,美国的书业也在继续发展。说日本随着经济的变化和调整,任何行业都可能出现,但出版业不可能就这样消失了。现阶段在中国有很多口号,其实早是别人喊过的,比如说互联网来的的时候,我们担心网络出版完全替代制止出版,早在十多年前,1995年就有了。我们现在到处引用和谈这个的时候,阅读率下降也是,十多年前,美国谈阅读率下降的风言风语多的不得了。我说10年后,中国能达到他们那个时候的情况,这个发展空间对于中国来讲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认为,尤其是我们中国和日本相比,日本整个经济与发展变化影响到出版业的发展,这是正常的。那么中国呢?现在经济不断在发展,教育人口在扩大,城市化建设在加速,这些都是书业的福音所在。有一个口号,叫把书店送到农村去。我说这倒是可以做,可书店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城市化,发展小城镇,人口集中了,才可以办书业。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我认为中国的书业未来的发展还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基于这几个方面,我总的认为,媒体在热炒出版业库存暴涨的问题之上,我们对中国出版业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出版商务周报那天采访我,我回答多数文章读过之后的看法时候说,我说三句话:一是书业的未来和发展走势依然是乐观的,这个刚才我说过。第二个就书业库存所反映出来的书业的经营状况,对所有决策者,尤其是一些我们出版集团、政府授权经营的那些操盘手们来讲,享受垄断经营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关者们来讲,的确不容乐观。出版业有很多人在说库存啊,很难办啊,甚至于不好办啊,其实我说,你不要抱怨,别人想做出版还做不了。我们的民营的同志想做出版,还不让他做。台湾人想象和大陆这样的环境相比较,简直有这样的天堂,为什么不让我住几天?让我在大陆办个出版社,台湾只有6300万人口,却有成百上千家出版社,每年有四万种新书涌向市场,这样高度竞争的市场当中,还有不少人依然能生存下来。所以,相对来说,大陆在全世界未来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出版市场。但是现有这种库存状况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出版决策者的确不容乐观。第三点我回答说,书业改革必须“加速度”。大家所讲到的,为什么会产生恶性库存和不良库存,就是对于出版业一些基本的判断,我是基于谈到国有出版社的这种状况,我写的文章里面谈了很多,我归纳起来有几点,一个是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少,政策的保护是现有出版单位没有生存的危机。部门的区域的垄断又给个别经营差的出版社输血,所以市场法则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至今尚没有经营不善的出版社退出市场。排错了、赔了钱的民营书商、工作室呢?大家非常清楚,有200万实洋的库存,倒下去是太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有多少人退出去了。所以我说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第二个就是拍脑袋出书,以个人的好恶决定出版,而漠视读者的需求,或者以出版人的喜好代替读者的反馈,这其中不光是出版社,包括很多民营的书商,拍脑袋出书是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因为他特别激动、兴奋,喜欢这个东西,有的人买书排队,有的人就是很难说了。所以凭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情感出几本书没问题,这样的人多的是。我甚至说,有些书商出一本书的时候赚了一辆汽车,出了几十本书的时候赚了一套房,最后出了几百本书的时候,“赚了一个大库房”,里面堆满了书。拍脑袋出书、无谓跟风成为库存不合理增长的一部分。第三个,现有财务制度堵塞了库存摊销的基本出口,主要是针对出版社的。现有财务制度中的成本摊销方法是非常可笑的,卖一本就有利润,最后卖不完的库存挂在帐上,最后留给了国家。本来应该说库存制度上说可以提取差价,可以给未来的库存风险留下准备金。但是想想,社长三天两头换,我现在提钱来留给下面的花,或者,我现在拿我的利润提取风险准备金,去消化上一届社长留下来的库存,擦他的屁股,所以这种机制是影响当期经营者的利益的,所以大家还是尽量不去做。利润总有,库存总涨,就是这样,日积月累,使得库存越来越大。我认为这三点是最为重要,其他方面都是相对比较小的,很多人都认识到了。比如说书业的评价体系问题,不少出版社为了获奖,就出获奖书,奖不见得拿得着,库存是有了。发行网络的不完善,大量的书卖不出去,盗版盗印等等,包括出版管理人才的选拔机制问题等等。这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我说出版只有建立真正的自主自理的法人实体这样一个改革的大前提,就是加速度,包括转企、上市、股份制改造等等。中国这种现状我们还只能寄希望于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加速度上。书业改革走到一定的时候,和其他行业的工业企业的国有企业一样,改革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且像业内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现阶段我们的业内媒体说反映那些东西,还都差的远的很。在讨论一个职工的贷款的问题,在讨论基本的问题,想想其他行业,成百上千,几百万人下岗的,整个一个长白山林业局百万人的工作,现在不可处理。我们国家在未来改革中,书业会不会出现这样痛苦的现象呢?这个我不敢肯定,但是肯定会有大量问题出现,那都不是现在涉及的,也不是这篇文章涉及的,但是我认为出版业的改革肯定要加速,这是自己的事。薛野讲民营有很多的库存,我想不是,民营有了库存他会把它们甩出去了,我相信他们会非常快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说当书业改革到位的时候,库存是一个小儿科的事。所有出版人,所有自主、自律、自我经营与发展的一个社长都有办法应对自己的库存。所以现在对于后面说如何消化库存问题,库存等等这些问题,我查了一个两万多字的分析,为什么分析说库存没那么严重呢?比如说现有库存,这个库存是分年度的,图书的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当年的书占市场销售总量不过30%,就是百分之二十九点几,去年的书占30%,去年以前的书,当然包括重印的,是百分之四十几,就是说大量的库存还有继续销售的能力,当然这是在于出版者自己的状况。所以各社与各社的情况不一样,你这个出版社持续不断地推出好书的时候,你的旧书也大部分能卖。你这个出版社今年准备撤摊了,根本不行了,这种出版社也只能这样,这是一个评价。再一个评价,我们分析这几年来,库存大的哪一类出版社,以教育出版社为例,库存比例非常大,但是这些出版社普遍的经济实力、自有资产、利润水平都非常之高,那些库存只是他玩的时候没玩好,他出了教材能赚钱,想当然的是出一般书也能赚钱,结果一般书出来都成库存了,他有能力消化。第二类库存,是一批专业大社,比如像电子、科学、化工出版社都从高度增长,逐步走入平稳,走向合理。这一批出版社,它们是零售市场的领先者,没问题,只要他有稳定的现金流,他对库存的自我调试能力已经产生了。这些出版社,曾经我们这里有一个表,这里就是库存最大的十家出版社,2002年十家出版社在零售市场上近几年来保持持续增长。而正是这样一批出版社,他们的增长催动了零售市场的发育与增长。所以我说基于这些东西,我认为这些库存在大量的库存当中是不怕的。另外有一部分出版社自己实力很弱,市场占有率也低,库存又大,这些非常危险。库存是抑制这些出版社恶性膨胀或者说抑制这些出版社盲目发展的一个市场之手。好多这些出版社,本来就应该被拿下,这些库存对于他们来讲是比较好的清醒剂,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市场。特别我还要说一点,书业的库存几乎没有,也不能说一个没有,就是没有一个出版社是占用了大量贷款,生成了库存放在那儿的,几乎没有。所有有贷款的出版社我们调查,都是用固定资产盖楼。真正造书造货的时候,在占用这个贷款造书得几乎没有,这样的是少之又少。所以我说出版业的这些库存,大部分是能够消化的,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回顾和评价这些库存的时候,说反映在书业的这些困难,所以我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被库存压住了,确有这些出版社被库存压住了,库存是它的清醒剂,也是它改变自己的结构,改善经营战略的一个推动力。比如说一个出版社,如果它没有出版战略的话,对于这个产品的设定和规划没有一个总的产品目标的话,今天出这个,明天出那个,什么赚钱出什么,这个在民营企业当中特别明显。相当多的人什么赚钱出什么,曾经有这样的工作室,做一本畅销一本,几年以后怎么样呢?在一个长期的马拉松跑步的时候,咱们再看看后劲,盗版书碰到的问题非常严峻。所以我说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其实自己只能干有限的事,凡是自己对自己的市场设定非常专一的这些,他的库存可以通过新书的带动而发生改变。当然卖不动的书还会是出现,那是正常,这就是又回到书业的库存是图书这种产品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任何人投入书业,做书你就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可能做的每本书可能都卖得出去,你可能发财,你可能每一本书都卖不动,它就可能是一个库存的东西。而这种商业模式就是要先造完了货再去卖,它无法大规模的定制,无法根本所有人的需要设定一个整向对应的。除非是指令性的,就是培训手册,编好了就要用这个,只要是竞争性的大众读物,大众性的产品,都是不确定性。每一个产品出现之后变成库存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如何做这就看你能不能不断的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不断的推出好书,那些能够不断造就好书的出版社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的。我们去谈解决库存,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好办法。上期我看了一下我们资料里的介绍,大家在讨论特价书的问题。比如说两折三折一折特价书的行为解决自己库存的时候,所有出版者应该算一个帐。第一你卖这个书的成本有多大?你卖这个过程当中,你损失有多大?你的品牌损失了没有?比如我就主张我们的媒体要到处查一查,一两折的那些书都是哪个出版社的,看看出版社对自己的品牌还关不关注,还是说不关注,我就要库存的书赶紧卖掉为止。这些人是没有希望的,没有未来的,我们对他们不要过度关注,这些人要真正从这个产业干下去,他们要重新入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准备做什么,我们要按照什么样的目标,按照什么样的专业化设定做下去,所以这个对于出版业来讲是一件普遍属于比较低的东西。所以做得比较好的出版社都是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的推出有影响力的好书,回顾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说一点,就是我前面说过,中国出版业现在的状况怎么样,零售市场不断的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在我们开卷监控的对比当中,比去年增长14.23%,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坚持,肯定能保持10%的增长速度,保持5到10年以上。而出版署统计的资料是大量的教材教辅占的基数比较大的大盘政府限定价格,限定学生的购买等等,在总的统计数字上是比较小,而零售市场的这种增长,越来越变得比较理性。这种增长都来自于那些市场目标比较清晰、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不断的推出优秀产品。比如我认为,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以于丹为首的央视的《百家讲坛》那一批书的拉动,所以每一本畅销书的出现,都对市场有推进作用。每一个书店有畅销书出现的时候,其他的书也卖的好,因为人气来了,读者进入卖场的来了。因为图书这个产业并不是每个人做了一个预算,说咱们家今年开100块钱,买了这本书别的书就不卖,不是,确实都是这样。比如美国的出版商,对于下半年的增长寄托在《哈利•波特》的上市。所以我们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尤其是在大众的图书市场,越来越像美国,越来越像国外。有畅销书出现的时候,它这个月度增长速度就拉快。比如说去年的八九月份和去年的十二月份,有关易中天和于丹的书,那个时候销售比往年高12%。当然青春文学这类书的畅销,使总体市场走势比较好。所以我们的出版人要真正持续的做下去,我说两点,一个是自己要有一个出版战略,你的目标方向上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的在你的专业门类里面做出自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包括你的规律性,你的影响力,影响力就是不断的要推出好书,出版社在竞争非常惨烈的时代,因为书越来越多,出书越来越容易,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卖书越来越费力。一个没有好书的出版社,一个没有好书的出版单位,很难被经营者重视,很难被读者所认知。所以这种趋势对于我们解决库存也是一样。前面我举例子谈了,大家说中国的库存,我说中国的库存主要就是市场化程度不够,出版人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建设上还有差距。这种情况下,是我们产生库存的主要原因,所以市场化是解决库存的主要目标。但是也有不同的,台湾高度市场化,甚至过度商场化,高度竞争的状况之下,它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所以这是另一个大陆不同意的。我记得上一期的论坛当中,其中有很多人探讨出版库存问题,出版库存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很难简单给它一个解释。比如说彩电业库存大了,产品淘汰率非常高,立刻就把现有的产品向二级市场,中小城市县乡淘汰,在那个地方销售。图书不行,图书的消费是有门槛的,卖不动的书可能到了哪里都卖不动,因为它是没人读的,没人买。当然有时候我们市场发掘不够,做一些促销可能能促进消费。但是价格不能根本改变图书消费的走向,降价以后总量不会大幅度增长,不是说降价的时候大家都去买,不可能的,因为图书的消费是有门槛的,是要读书的人才会买的。所以对于这点问题,上次我们一起去台湾,台湾著名出版人王荣文说了一个笑话。2000年到2003年期间,台湾库存最大的时候,台湾出版人为库存绞尽脑汁。说怎么办呢?他说我们讲了一个笑话,他们说现在想一想很可笑,他们说把库存送到大陆去,在台湾,送没人要;降价卖呢,会影响我们的价格体系,又会带来恶果——卖书的时候,大家说等着,等着它降价,这就是为什么要“定价销售”的重要原因。再一个说送,送给谁?送完了更没人买书,那不行,他们想办法说送到大陆去,后来他们想这是很可笑的。说送,这种文化传播需要一种商业手段,比如说印一百万本书,叫你送人,送的成本比卖并不低,你要送到门口随便取,一定是扫垃圾的收到废品站去。要让有用的人拿到,这个送的过程是相当昂贵的,需要成本。所以我为什么说降价书在一定时候是非常难处理,全世界都一样。首先要解决“进口”,要谨慎的出版每一本书,这本书你能不能卖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一定不要轻易去出版,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也了解过在美国一本书,库存怎么办?比如美国图书,在美国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上,它的书都有机会,大多数指那些主流出版社,大小出版社,都有机会使自己的图书进入卖场,比如说巴诺的卖场,中间都是摊开的平板,都是新书。新书三个月的时候,这个书店就要做出判断,这个书还能卖,跟出版社结一次款,剩下的书上架,归到各个门类去,持续销售。出版者的追求是,我的书能够上架,在那里摆一摆,提心吊胆。三个月书卖不掉的时候,退给出版社,来了两千,只卖了一本,全部退货。出版社如果判断这个书还有点价值,再来第二次征订,降价50%征订,三到五折,第二轮征订。所以书店有一个区叫做“最有价值的降价书”,这类书集中在经典、有保存价值、长期使用的这类图书,像爱情小说这类东西,他认为不行的,肯定打回去,降价也不要,这就是出版者的第二次命运。这二次命运过去以后再卖不掉,毫不犹豫的拿到造纸厂去,他们绝不会说“一折再卖行不行?”因为他感觉到那个成本非常昂贵。现阶段我们为什么特价书还泛滥呢?因为我们成本体系还没有统计,这个书店有月薪三千块钱的售货员,也有月薪三百块钱的售货员,你一天卖十万才能赚够,他卖一万也能活下去。所以在中国这种环境下,有大量的追求“凑和活着”的单位出现。所以价格非常难控制,我也感觉没什么好办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上游的出版者,仔细地去确定自己的定位,你对自己的名誉,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没有信心的?爱不爱护自己的品牌,这是最为重要的。爱护自己的品牌当然要不断的推出好书,不断去进行自己的形象的提升,包括好书的市场,当然在营销当中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按照这个要求,我的发言时间到了,我就讲这么多,其实我还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很多人,我想他们会有更精彩的发言。这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个问题很普通,很多人都会有精彩的判断。在来之前我跟三国同志讲,我说太害怕让我评论,因为我思维反应比较迟钝,找一个伶牙俐齿的跟我对话,我就会太惨了。我就说这些,我希望你们后面说的东西我不需要回答,你们尽量表达你们中间不同的见解就可以了,谢谢。薛野:谢谢老孙,老孙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在数据和研究上做的,他的判断总体上我们库存的交易基本上是合理的,但是也有问题面对。他的观点是这个问题可以消化,特别是我们加速市场化和改制化。这个问题,我想在整体的书业,目前交流应该更多一些。我们想下面来听一听我们四位评论人对老孙的看法,每个人有10分钟的时间,老孙也可以回应。杨文轩:刚才听了孙总讲的,我是基本上赞同孙总的观念的,库存是值得焦虑的。一个我对整个图书业的判断,另外就是从我们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先从整个的我对书业的判断。因为我认为图书是一个特殊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是这么定义的,叫竞争垄断型产品,所谓竞争就是一年出20万种品种,是充分竞争的,在市场里面。另外一个它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每一个产品是独特的,是一个垄断性的。那么它就具备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刚才孙总所讲的,由于消费者的阅读偏好不一样,相对来讲是难以定制的,很难做规划。我以前一个做纸质品的朋友,他是做笔记本的,他基本上没有库存,也没有预付款,他就是有内容,一旦有了内容以后,他的这种消费偏好就不确定了,不像一个笔记本,可能在学生手里面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所以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是由于他的需求不确定,所以市场也不可预期。我们这些年做出版有这种体验,出版没办法做计划,辛总是比较喜欢做计划的,我说本来这本书今年要卖两万册,结果卖了100万册,所有的计划被打乱了。第三个就是它是一个文化产品,它有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文化多样性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像彩电、冰箱几个品牌就够了。所以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要求产品多样化。所以我们说现在20万品种是不是多了,这个很难确定,很难评估到底以中国这个人口的国家来说,20万是不是多了。只是说我们可能要把品种或者粗制滥造剔除去,有没有独特创新的、有思想的品种进来?所以我们很难确定说20万是多还是少的问题。第四个它是一个时尚性的东西,所以时效性很强。所以说这些内容,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它的确会产生这种库存。所以库存是图书产品的一种特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说由于我们盲目地去做,造货或者是营销方面,当然这个只是说库存会多和少的问题,没有库存在图书行业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这是从产品的一个角度来看。另外从产业的特点也是这样的,一个产业如果它的毛利率高,那么它一定那个产品周转率低。毛利率高的产业,资金周转率也会低。百货业、批发行业3%~4%的毛利率。我们现在生产型企业,作为一个出版社来说,动辄20%、30%、50%的毛利率的话,肯定有它的缺陷。如果我们没有库存,没有应收款,没有呆坏死账,那么这个行业简直不可思议,跟印钞票一样。所以从产业个性来说,应该说所有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一定是毛利率比较平均化,很低的。像我们这种垄断性高的产业,相对来说,它的资金周转率一定是偏低的,收益大,风险也大,如果你能够很好的把握,能够做好产品,就像孙总说的,你做到好产品就有暴利,你做不到就不行。对于库存我没有做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我觉得不足为虑。比较台湾、日本,退货动辄是30%、50%,我们还没有到这样的程度。我有一个公式,说静态的库存应该是等于当期的库存,就是生产的库存加上退货,减去退货中的库存处理,是一个当期库存。这里面第一个,当期的库存,存货就是你们没有发出去的这部分,就是看你的市场判断率了。如果首印两万只发出一万,那一万就是库存了。第二个是退货,是根据你的渠道控制能力,你发下去这么多,结果又退了五千,就变成一万五了。如果你处理的速度快,感觉到情况不妙,就赶紧卖掉,把一万五处理掉了,就变成零了。如果处理了只五千还有一万,所以说今天的库存是有这样一个公式组成的。相对应来说,我们一个好的出版人,应该在这个公式里面能够去做平衡,根据自己的现金流规模还有自己的状况。所以我觉得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库存不足为虑,关键问题是在于库存处理的方式和库存的状态。上一期我们讨论的问题是特价书,实际上是跟库存相关联的主题。我觉得应该是,可能更多的要考虑的处理的方式问题。所以开始我以为我们还会接着讨论特价书的问题,所以我自己写了很多关于特价书的问题。但当然我刚才听了孙总讲的,我简单归纳了一下,觉得应该从产业本身的特性来考虑,不要看数字。因为这个数字实际上是没有可对比性的,而且这个像我们现在这种转型的时期,其实就像其他产业一样,都经历过经济周期。像现在猪肉为什么涨?就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生产过剩,结果价格拼命跌,跌得大家都不养了。我跟辛总我们这些年总结,两年左右是一个公司的门槛,我们发现两年左右,慢慢地库存积累下来了,结果发现把这个库存消化掉,公司就有一个新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有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经济周期的。我觉得我们现在也许大家可能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可能比如说1000亿的库存,觉得是很大的数字。我想这是不是我们的书业也进入一个经济周期了,某一个环节了。这个经济周期的来临可能是一个转型的机会。比如说现在大量的分散性的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容易出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所以说经济学家称为“内转型”的,这个波动会越来越萎缩,整个产业变成一个内转型的结构。良性的是外向型的,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趋势,所以我想我们的书业,是不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周期里面,怎么样把它引导成一个向上的,一个外转型的形态,所以我想我觉得可能要去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我觉得孙总他在一些具体的数据上面做了一些很细致的研究,我基本上是赞同孙总这样一个观念的,谢谢。薛野:我知道你对特价书是有研究的,其实特价书和库存问题,有一部分是可以划等号的。也许我们在做完第一轮评论以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展开怎么来处理,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交不交易是一个问题,怎么处理这个大问题。下一位评论人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社长敖然。敖然:首先阐述这样一个观点,我对这个行业的未来也是抱一个乐观的态度,但是我对库存不大乐观。原因是什么呢?我想首先我们这个行业的库存,是不是我们能够确实在500亿左右,像孙总的文章里面写的,我想这个问题的考虑就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我研究了北京前15家出版社,在销售排名的前15家出版社,总的市场份额大概是100亿到120亿,这15家出版社他们的库存总值是多少呢?正好三国留了这个题目,我用一天的时间调查了这15家出版社,大概库存总值在60亿到80亿的样子,就是这样个情况。15家出版社占全国570多家出版社的百分之几,又占我们统计数据的百分之几,其实稍微一除我们就可以算出这个比例来。所以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我认为库存高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个库存,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个库存还仅仅简单是一个什么呢?我叫静态库存,我们定义库存既可以定义我们的静态库存,就是按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的,我们还可以做另外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已经把这部分产成品计算成库存成本,而我们销售没有变现的话,这部分图书,我们算在一起的话,其实库存远远不止500亿,也许还要更多。为什么这样讲呢?同样按照新闻出版署的统计,去年图书的总销售是500多亿,在这500多亿里面,有200多亿的中小学课本,假设这200多亿的中小学课本是定制图书,而300多亿的一般图书,包括教辅,包括市场化的大中专课本,包括在市场上卖的其他的图书。假设我们每个出版社的平均帐期是半年,我们在这500多亿里面又增加了150亿的库存,这是我们增加的“库存一”。增加的“库存二”是什么呢?可能我们在座有很多人在出版社工作。在我们产成品里面,有很多没在出版社的库里面放着,而是放在了工厂。这些所有的出版社加起来也不会低于500亿,我们在500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0亿。就是说五百亿的新闻出版署统计的静态库存的,加上我们150个亿左右的放在工厂的没有放入库存的,还有150个亿所谓“在途”,这就已经到了800亿,另外我们知道,相当一部分出版物是在民营的出版商手里面的,这部分库存实际上我们也没有统计在总库存里面。所以我相信,1000亿库存大概不是一个虚的数字。假设我们这1000亿的库存,对应的不仅仅是我们500多亿的库存,而只对应我们300多亿完全在市场上销售的一般图书的话,这样一个库存比例显然就是很危险的。当然实际的数字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是我想,未来整个行业的库存压力大还有这样几个成因,第一个原因,刚才就像文轩讲的,我们这个行业是不确定的行业,一方面市场化过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又不足。因为市场这样的不确定性,你无法去准确地定义市场。多样化的产品,对应着一个不能够准确定义的市场。我们在我们所有的出版单位在决策方面其实是“三分科学,七分艺术”,很大程度上是拍脑袋、凭经验决定我们印制前的数字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整个出版行业目前的状况,广种薄收的状况越来越明显。在500多亿的市场里面,其实谁都很难去断定20多万的品种里面究竟有多少品种能够赚钱。这种相互的产品竞争和产品的这种同质化,可能会给大量的产品带来非常悲惨的命运。另外我想未来即便是在过去非常冷静的一个市场里面,就是教材这个市场里面,库存和退货的压力仍然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小学教材这样一个市场,我们且不讲教材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就仅仅是各地教材的“一纲多本”和不同版本的频繁的变化,就会造成大量的中小学的课本滞留在教育出版社的库房里面,这种趋势将来会越来越明显,这是第一。第二,大中专教材目前的现状是重复的品种,大量的涌入这样一个市场里面,相当多的学生不再买书,我问过几个学校的老师,比如说我曾经问过我们北京几个信息学院的老师,因为我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我出版的是信息化的教材,我说你给我一个大致的统计,究竟你们班里面有多少学生买基础性的教材,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在买书。另外就是说,在相当多的学校里面,在使用重复教材,使我们教材的发行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当然我们第一期市场的教材,我们总的退货率应该不会低于35%,不是那种定制的,对于学校的使用教材服务的教材,而是试销的教材。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数字,这是关于大中专教材这样一个现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学校自主招生目前的没有计划性,尤其是在中专、中职、高职这样的学校里面,计划1000名学生,实际只招到800名。使整个高等教育这部分的教材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性。另外我们目前发行的那种形式,就是完全的寄销制,给整个出版社库存的压力、带来的困难也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目前我们整个图书价格体系里面,我们制造成本所占的比例其实还是相当高的,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图书里面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的图书这样,纸张成本和印制成本的比例这样高。于是就造成我们这部分的成本消化起来变得尤其困难。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说整体上出版社库存的压力,我想因为我在这个行业,我远不如孙总或者说文轩感觉这样乐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讲了很多的办法。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就是无论你是从体制层面解决还是从市场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于从技术层面去解决库存这个问题,短期内都很难指望有一蹴而就的办法。我觉得当下的观念是可能更多的还是提升出版单位对品种的这种微观经营的质量,才是我们在短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库存的问题一定是出版社相当多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所以我觉得,严格控制库存是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我认为库存给我们出版单位经营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给出版单位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我要讲的就是这些。程三国:谢谢敖然,敖然的分析我觉得还是很充分的,在宏观和产业的角度,但是老孙他本身不是出版社的,难免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文轩他是一个民营的出版商,他的调整机制要快;敖然代表的是国有大社的情况。而且他讲的,我理解一个意思就是说,刚才文轩也讲到了,老孙讲出版这个行业的竞争性是它的本性,那么以前我们为什么没感觉到呢?计划经济体制把我们隔住了,我们没有感觉到。现在越来越少了,原来不确定市场,是谁做呢?是民营在做,因为计划没它的事。后来越来越多的没有计划性资源的中央出版社,没有教科书的,来做这个市场。中央出版社还打造一块计划性市场,就是敖然刚才讲的大中专教材,现在这一块的计划性也在变化,不确定性加强。所以实际上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库存量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实际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觉得这个反映同一个问题,这种解读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下一位是扈文建,作家出版社副社长,典型的大众了,也是国有的出版大社,我们听他的见解。扈文建:大众出版,我今天不知道来干吗的。我说拿了一个本子,我没有记,我最近经常学习。突然让我讲一个东西,每个人人家都是做笔记的,备备课,我没有。我觉得刚才程三国说的是对的,老孙的立场我们先把它放在一边,先不说他说的对与不对,本来不是人家的事,你干吗让人家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如说文轩说了中国的民营出版,这有算是领袖级人物了,在我们的体制挤压下,文轩能控制,肯定是很优秀。刚才敖然讲的东西吓了我一跳,我觉得1000亿的库存怎么办?其实我觉得说“1000亿库存导致什么东西”,这样讲更好玩。但是敖然这么一说,他的库存这样的压力,专业出版也有专业出版可悲的地方。因为我刚还说你们专业出版社门槛肯定很高,所以你们的竞争的情况可能比我们要好得多。大众的出版是门槛很低的,像王斌,现在我们两家就开始抢选题了。我们现在不是抢库存,我们是抢上游出版资源,我们是在这个层面的竞争。可能大家在烦恼库存的时候,我天天在想今天怎么跟王斌抢选题,明天怎么跟敖然抢选题。刚才我就替敖然出了一个馊主意,可能这个主意根本没办法执行,你想办法让你的竞争对手的库存加高。我觉得无论是1000亿还是2000亿的库存,原来乐观的认为,咱们出版产业600亿,没有一个真正的数据。敖然:其实我的库存,在列举的15家出版社里面我的动销比最好的,存货周转率也是最好的。孙庆国:你不应该为别人去担忧,你应该高兴,他们过不下去才好。扈文建:对,他们的库存越高越好。敖然:但是这个行业的库存压力很大。孙庆国:你不用考虑这些,反正有两家死掉了,一定是你的机会。我们都在替这个行业着急,行业其实很好,就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控制好自己的问题,你合适就行了,现在造鞋造得不好,那就怎么合适怎么办。别人合不合适不用管他,也许他的脚就是长成这样。扈文建:大众出版前几年已经开始不好了,所以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所以刚才老孙接我的话,我一下子话题跑了,不知道谁能帮我拽过来。我觉得这1000亿的库存,如果我们整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话,1000亿的库存会让你死掉很多的对手,是好事。我觉得市场机制就是这一点好,此消彼涨。我们是希望所有对手,所有数据都是很难看。所以无论是1000亿还是如何如何,它既然客观存在,就让它存在下去,能玩你玩,不能玩你退。这个我觉得1000亿的库存,我一直想说,1000亿的库存到底会导致什么东西。也许2000亿的库存的时候,中国出版界就没有这么多出版社了,2000亿的库存不是被573家出版社来掌控,而是被200家出版社掌控,那可能就好玩了。刚才敖然说,他们一部分在工厂的书没有计算整个库存的价值里面,因为我对专业出版可能不太懂,我们这个大众出版,如果你不把这个产成品送到库房里,就拿不走你的加工费。所以工厂是天天追着给我送书。我相信,以前因为我们有这种问题,因为我们原来库房小,没地方放,后来我为了这个,要求有足够的量,因为工厂天天逼着我结算,所以我的产成品都应该在我的库房。但是对于1000亿的产业库存,我觉得有三个方法。我们从小接受的红色教育里面,老师讲给我们,资本主义如何丑陋——牛奶倒到大海里也不给穷人喝。后来在我进入出版社的经营过程中,这一块坚决化浆,坚决不能在这儿谈判。我的大老板原来还很支持我,我们快速把它蒸发掉,当然我们财务有一套的手续。我不是太赞同拿这个书低价倾销的,是对这个品牌的损害。实际上降价书就没办法做了?我也不认为完全没有方法。还有两种方法,一种我们刚才亲切地称王曦为我们产业的秃鹫,需要有这样的,对于我们这个产业。程三国:做下水道的。扈文建:还有消化的功能,对于我们所谓“过气”的产品——我觉得大众产品并不是“过剩”,你说它过剩也不是过剩。尤其是文学作品,它是原创性很强,不存在谁跟谁冲突,就是你整个这个产品的类别或者你的主题“过气”了,但是我相信还是有人看,这个可能我们需要有另外一个价格体系来支撑它,形成二次流动,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卖场,哪怕是一个旧书卖场都行。我们现在旧书卖场都是指的民国以前的东西。我想能不能有一天开一个旧书卖场,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更新速度太快,就是所谓的眼球效益。整个卖场周期越来越大,就造成我们产品的退出速度太快。我想,能不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花相对便宜的钱,能去看。第二个就是图书馆装备,因为图书馆装备用的是政府财政的钱,政府对各种政府管辖下的图书馆资金很少,现在很多采购者的佣金都拿不到,甚至很少。图书馆每年还有副本量的考核。因为副本量和资金少是一个矛盾,所以出版的过剩或积压,确实你应该适应这个,自己产品去变现,那当然是有限的。靠政府这种行为,解决库存是天方夜谭,谈何容易。所以我刚才还回到敖然讲的一句话,产业库存看它的整个配置在什么地方。现在比如说经营不好、竞争实力很弱的出版商,他的库存并不大。他生存都成问题,库存量是根据他的产业规模说的,跟中等出版社相比,他小得可怜。所以如果把中型的、发展中的、核心能力不够的出版社库存大起来的话,它就会死得很快。对于我们在座的出版人来讲,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呢,目前我们这个出版社全部是国有的,中央政府在强力推进出版产业转制,如果我们转制,我们委托经营了,政府有一次让我们有了解套的机会,清产核资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从根本上是不是对我们的职业培养有好处,那个当然放在一边另说。如果真正像王斌他们成了企业以后,我们会不会还要堆积这样的库存,要是再堆,就真的成了敖然的对手了,就去死了。所以来之前,对整个话题我本来不清晰的情况下,我就采用瞎说八道这么一番,原来老孙怕我们跟你去PK,我们根本没有想怎么PK,就当做一个抛砖引砖吧。薛野:谢谢文建,我们下一位评论人是王曦。王曦:上一场的时候在这里已经发过言了。我觉得我们出的这个题目,就是1000亿库存怎么办?大家刚才谈论的大部分都是宏观的层面,宏观能谈的实际上非常少,顶多也就是几个话题,到底有多少,严重不严重,诸有此类的。这个宏观层面能谈的很少,但是另外两个层面能谈的很多,一个是中观的层次,就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层面,你自己的库存如何不良,占的比例多少,这个不良是怎么产生的,你自己又是如何消化转化,让它整个经营进入一个良性状态。但是库存本身,或者说积压本身,本质上是一个微观话题,必须去强调这一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