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客至》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用“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以照镜抒写年华易老之悲,如“_____________,"。

(4)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与剪不断的乡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之一。杜甫笔下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写乡村生活真率纯朴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张若虚“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以云喻游子,写游子漂泊远游,表现相思之愁。

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李白、李贺和李商隐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诗风有别,异彩纷呈。《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句见豪放雄奇;《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___”句展瑰丽神奇;《锦瑟》中“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句显隐晦迷离。

(2)“水”常常被诗人借用以抒情。李白在《将进酒》中所写“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借黄河水奔流到海的气势抒发豪迈之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借长江水拍击堤岸的力量抒发怀古之情。

(3)中国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拟行路难(其四)》中不能安于宿命的鲍照,“_____________,举杯断绝歌路难";《客至》中刚刚安居草堂的杜甫,尽管盘中菜肴简单,且“”,也愿与邻翁对饮;《登快阁》中知音难觅的黄庭坚,也只能无奈慨叹“"。可见酒是液体的诗,诗成了情酿的酒。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变"中更要注重“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须是诗,在“变"中守“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够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要重建“风骨",首先诗人要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摆脱“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进行紧密联系。

D.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变,诗歌的家国情怀不应该变。

4.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而不在于诗歌题材。

B.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缺乏时代风骨,导致诗人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新诗之新,在于对旧诗的瓦解,呈现出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特征。

D.新诗创作应追求以家国为本位,注重诗歌内涵的风骨构建,在语言形式和辞章上则不必讲究。

5.下列说法中,不能映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B.《丁都护歌》是格律自由的歌行体,《又呈吴郎》是音韵严格的律诗,但其忧国恤民之声相似。

C.“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D.“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6.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7.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帝尝禁诸司官非时会合,以其族谈不修职业故也。李安国为郎官,一日,有荐术士至,部中同省,因会集言命。翼日,御批问故,同省窘甚,咸欲饰辞自解。安国独曰:“以实告,其过小;为欺,其罪大。"因援鲁肃简市饮故事,引咎以闻,同省从之。既而事寝不行,越三日,李遂除吏部侍郎。

丁娄明之子,常任明州倅。以旧学之故,力附曾觌。其后,魏王出判明州,尤昵近之。既而入奏,与之求贴职。上批答云:“朕于吾子无所爱。第爵禄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未几,台臣论罢之。

程泰之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上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

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座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

上圣志出于天性。居高宗丧,百日后,尚食进素膳,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尽以过损为言上坚不从。一日,密谕尚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时,甚觉清瘦,汝辈可自作商量。”于是密令苑中,以鸡汁等杂之素馔中以进。上食之觉异,大怒。皇太后闻之,亟过宫力解之。内侍等罢职有差。

(节选自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A夫B人C者D潜E邸F旧G人H也I屡J以K过L损M为N言O上P坚Q不R从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会集言命"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意不同。

B.“引咎以闻”与“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含意相同。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谋国议政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被称为经筵。

D.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其长官称为兵部尚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曾禁止各部门官员在不适宜的时间聚会,后来有人趁方术之士前来的机会聚集起来谈论命数,皇帝虽批示询问,但最终事情平息没被追究。

B.丁娄明之子先是极力攀附曾觌,之后又特别受到魏王的亲近;不过他拜托魏王替他求取贴职的事情未能成功,自己反而被谏官评议罢免了官职。

C.皇帝厌恶程泰之讲解《禹贡》的方式,认为对《六经》中的断简残编只需存疑,不必勉强解释其中疑难,即便圣贤对未曾亲历的地理也有所不知。

D.皇帝的孝顺出于天性,在为高宗守丧期间,尚食内侍曾暗中将鸡汤等混入素食中进奉,皇帝吃后觉察出异常,非常愤怒,罢免了内侍等人的职务。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批答云:“朕于吾子无所爱。第爵禄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

(2)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12.材料二中张说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羲之,宇逸少。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①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肾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卷八十,有删节)

【注】①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

材料二: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鸽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A述B蒙C显D授E羲F之G耻H为I之J下K遣L使M诣N朝O廷P求Q分R会S稽T为U越V州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遂报书曰”中的“报"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吾今且报府”的“报"意思相同。

B.“羲之既拜护军”中的“拜"字表示授予官职,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拜相如为上大夫”。

C.“若蒙驱使"中的“驱使”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妾不堪驱使"中的“驱使”意思不同。

D.“始知学卫夫人书"中的“始”字的意思与杜甫《客至》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始”字意思相同。

15.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少有美誉。周凯招待客人,在客人还没吃时先割下一块牛心炙递给他,羲之由此扬名。

B.羲之决定出仕。他先前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但在儿娶女嫁后,接受了殷浩的建议为官任职。

C.羲之轻视王述。他请求把会稿郡改为越州,此事连路上行人都觉得不妥,更被贤者耻笑。

D.羲之广闻博取。游历后不断开拓视野,及时摆脱卫夫人书法的影响,探源明理,及其用心。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

(2)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17.朝廷公卿都爱王羲之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推辞不就任。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水绕舍,群鸥频至,诗人独居于此,一片清寂。首联以典型意象描写屋舍周围的环境,为朋友造访作了铺垫。

B.颈联中写到诗人家贫且离集市太远,故盘中缺少佳肴,但还是拿出了久藏的佳酿,与客人推杯换盏,兴味盎然。

C.尾联邀邻助兴的细节描写,以出人意料的笔锋,让人在率真淳朴的人情关系中领略到诗人毫无矫饰的自然之乐。

D.整首诗一扫杜诗的沉郁之风,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客至"的欣悦之情贯穿全篇。

19.本诗多处使用反衬手法,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请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秀丽可爱,“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C.作者以“无兼味”和“只旧醅"表现了生活贫困,表示歉意的同时,也透出心中的无限伤感。

D.本诗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写得很细腻,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21.本诗原有副题“喜崔明府相过”,请简要分析首联是怎样为全诗表达“喜"服务的。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22.《客至》一诗的韵脚为()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浓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老友来访的万分喜悦。

D.《宾至》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24.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5.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

26.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年春事闲中过,镜里容颜奈老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2.枯松倒挂倚绝壁芙蓉泣露香兰笑庄生晓梦迷蝴蝶黄河之水天上来惊涛拍岸酌酒以自宽樽酒家贫只旧醅青眼聊因美酒横

3.C4.A5.D6.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总述新诗创造要注重“常”,然后分述了新诗要在思想上坚持“家国为上"和在艺术形式要有限制和法则,最后再次总结诗歌创作的守“常”。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既驳斥了一些学者关于新诗无限自由的观点,又提出了新诗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