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0/13/wKhkGWank1aAYNrxAAME2wCwJvI697.jpg)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0/13/wKhkGWank1aAYNrxAAME2wCwJvI6972.jpg)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0/13/wKhkGWank1aAYNrxAAME2wCwJvI6973.jpg)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0/13/wKhkGWank1aAYNrxAAME2wCwJvI6974.jpg)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0/13/wKhkGWank1aAYNrxAAME2wCwJvI69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个人的努力,相对来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从根本上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反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了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中的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诞辰日,在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的习俗。
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
4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_________
5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4分)
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柱下史入关[注]
郭沫若
盛夏的太阳照在沉雄的函谷关头,屋脊上的鳌鱼和关门洞口上的朝阳双凤都好像在喘息着一样。关外有几株白杨,肥厚的大叶在空中翻作白的光辉。无数的鸣蝉正在力竭声嘶地苦叫。遍体如焚的大地之上,只在这些白杨树下残留着一段阴影了。
老聃与关令尹相携在树荫下坐定。他的须眉比关尹更白,他的气色也比关尹更憔悴,他眉间竖立的许多皱纹表示他经受过许多苦闷的斗争,他向颚角而下垂的两颊,荡漾着时辰与倦怠的波澜。颧额和鼻端被太阳的光威晒成紫黑色了。身上穿的一件千破万补的蓝衣,和头上戴的一顶破帽,都布满着尘垢。
但他这面貌和穿戴都不足以惊人,最足以惊人的是他右手中拿着的一只牛尾了。
“老聃!你不久才那样决心地出了关去,你怎么又折回来了?”关尹开首向老聃问了一声,只听老聃百无气力地向关尹回答道:
“嗳,关尹,你容我慢慢地向你倾谈,我今天水粒都还不曾沾唇,请你把点现成的饮食给我。"
关尹听了,忙去取了一瓶水和两张麦饼来。
在那时候老聃把树荫下的竹简翻来在读。
“啊,我真惭愧,你把我这部《道德经》倒不如烧了的好罢。”
“那怎么使得呀!"关尹一面把饮食放在老聃面前,一面说,“自从你写了这部书给我,我是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我是寸刻不曾离它。我一展开它来读时,这炎热的世界,恶浊的世界,立地从我眼前消去,我的脑袋中徐徐地起了一阵清风,吹爽我全身的脉络……说起牛来,老聃,你从前骑着的那头青牛往哪儿去了呢?”
老聃见关尹在一旁赞美,他只把那水和麦饼尽量地吃喝,麦饼吃来只剩下半个了,他的精神,才渐渐恢复了几分,他又才低声地说道:
“啊啊,可感谢的还是饮和食,可怜为我作了牺牲的是我的青牛了。可怜我的青牛只剩了这根尾巴了!"
“啊啊,那是怎么一回事?你是遇着了强人的打劫吗?”关尹到此才注意到了他的牛尾。
老聃把麦饼又吃了几口,把瓶里的水又呷了几下,他又慢慢地说:“我自从出了函谷关后,我一心一意想往沙漠里奔去。沙漠中人诚然没有,但是一片黄沙茫茫,草没有一株,水没有一滴,可怜我的青牛它奔赶了多么远的路程,走到那儿便横倒在地上。我守看了它两天两夜,但无法可以疗治它,它在第三天上终竟死了。"
“啊啊,可怜我这个忠实的牺牲!我在这部书里虽然恍恍惚惚地说了许多道道德德的话,但是我终竟是一个利己的小人。我这部书完全是一部伪善的经典啦!我因为要表示我是普天之下的唯一的真人,所以我故意枉道西来,想到沙漠里去自标特异。啊啊,我的算盘终竟打错了。不出户,究竟不能知天下。可怜我想象中的沙漠和实际的沙漠是完全两样。我辛辛苦苦远来,我倒折了一头牛,还几乎断送了我的生命。我看待生命是很宝重的,但我偏又说没有身体便没有大患。啊,我真是一个伪善者!可怜我一头青牛为我这伪善者而牺牲了!”
老聃说着,他的热情渐渐激越起来。关尹在一旁只是沉默无声,一种不愉快的暗云渐渐罩满了他全部的颜面。
“啊,我的青牛虽然为我死了,"老聃又接着说,“但是它提醒了我这个伪善者的良心。青牛它是我的先生呢。它教训我:人间终是离不得的,离去了人间便会没有生命。与其高谈道德跑到沙漠里来,倒不如走向民间去种一茎一穗。伪善者哟,你可以颓然思返了!我的牛,啊,我的先生,它给了我这么一个宝贵的教训。它的这条尾巴比我五千言的《道德经》还要高贵得五千倍呢。关尹,你了解我吗?”
关尹没有回答。他的脸色愈见黑沉下去了。
老聃讲了半天,他口渴了起来,把瓶里的水又喝了几下,率性把剩下的麦饼吃了。他把两手拍了两拍,把水瓶交还了关尹之后,又把那青牛的尾巴拿在手中招展。
“啊,我真荒唐!我可知道了,我的根本谬误是在一方面高谈自然,一方面又万事都从利己设想。只要于己有利,便无论是什么卑贱的态度都是至高的道德。啊,我于今忏悔了!"
“关尹,我现在要回到中原去了,回到人间去了。我从前说的话几乎句句都是狂妄。我现在忏悔了,我要回到人间去,认真地过一番人的生活来。我是有妻有子的人,你是晓得的。他们现刻住在魏国的段干,我现刻要往那儿去了。可怜我并没有什么本事,我只有一肚皮的历史。我现刻要想养活我自己,我还当自行改造一下才行。我回到他们那里去便替他们扫地洗衣都可以,我再不敢坐视一切,大着面皮向人讲利己的道德了。”
老聃说了一长串的独白,想说的话大约也说完了。到这时候他才觉得关尹立在一旁始终不曾作声。关尹脸上堆着的一脸暗云,就好像暴风雨欲来时险恶的天势一样。
他自己只得徐徐立起身来,自言自语地说:“我这部误人的《道德经》,只好让我自己拿去烧毁了。"他便把那编竹简挟在左胁下,右手拿起他的牛尾巴,悠悠然向东南走去。
蝉子的声音仍然在白杨树上苦叫,日脚已渐渐偏西了。
1923年8月10日
(有删改)
注“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一名御史大夫,老子曾任周守藏史,故称老子为柱下史。这篇小说作于1923年,当时五四运动已趋落潮,新文化运动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五四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还依然停留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先觉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对老子形象的描写,颠覆了老子以往在读者心中彬彬有礼的形象,完全以一副穷困潦倒、落魄的样子出现在读者面前。
B关尹的脸色由“不愉快"到“脸色愈见黑沉下去”再到“一脸暗云",表现的是关尹对老子的不理解,意在批评像关尹一样不知变通的人。
C老子认为青牛为他这样一个伪善者牺牲了,是他的先生,所以他始终拿着那条牛尾提醒着自己伪善者的良心。
D小说给当时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传播真理必须深入民众,将真理的种子撒向人间。具有现实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大泼墨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出人物活动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B小说善用粗笔勾勒的手法,将老子的肖像特征描绘得具体、生动而逼真。
C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揭示出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
D小说通过奇特想象、大胆夸张,对史实进行了改编,更好地展现了主题。
8小说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
9郭沫若笔下的老子与人们心中传统的形象截然不同,文中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逄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总共6处,3分)
夫子之道[A]至大[B]天下莫能容[C]虽然[D]夫子推而行之[E]世[F]不我用[G]有国者之丑也[H]夫子何病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重视乐教作用,故“弦歌”也指礼乐教化。
B《诗》,即《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稼穑,种植农作物叫作“稼",收割农作物叫作“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宰,文中指贵族家中的管家,与《促织》中“翼日进宰”的“宰"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被困陈、蔡,绝粮七天仍慷慨讲诵,弦歌不辍。他通过与子路、子贡、颜回三名弟子的对答,彰显自身志向,启迪弟子。
B子路认为君子不会被围困,对孔子被困的处境十分不解。孔子在解答中列举古代圣贤的事例,分析自己“不遇时”的原因。
C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曹、卫时,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会稽时,孔子以此阐述君子生于忧患的道理。
D颜回认为,孔子之道不容于世,更显其君子气节。三名弟子的回答,孔子最欣赏颜回的,甚至发出愿做颜回家臣的感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
_________
(2)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
_________
14子贡给孔子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子贡的说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注]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课:阅读。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诗人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第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都是普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从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有关读书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是否有可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老子〉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翻开的时候随时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文本是否有一种文学性特质。孔门四科着眼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虽然文学方面见长的是子游和子夏,但编辑《论语》的孔门弟子及后人们仍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品位。
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_)。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①_____________,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②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③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中庸》和《大学》却没有
B《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C《中庸》《大学》和《论语》相比,没有传递出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D《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生活气息被更加平实温暖地传递出来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①_____________。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
②_____________,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才是收获真正幸福的关键。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守住底线,③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带有“要"字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_________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语文答案
1.
答案D
解析“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错。根据材料二“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知,文中说的是“好像”“似乎",其实并不矛盾。
2.
答案A
解析B项“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错,由材料一“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可见,孔子认为并不是每个统治者都有“爱人”的品德。C项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可知,“否定”一说过于绝对,因果关系颠倒。D项“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错,孟子是从民与统治者关系的角度说明要重视百姓,孔子是从哲学的角度谈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
3.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表现了对祭礼的敬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认为祭礼、丧礼都是尽人心的行为。C项是对“问鬼神”的否定(不问国计民生,只问鬼神之事),属于迷信行为。
4.
答案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的奋斗价值的认可;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
5.
答案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③采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
答案C
解析老子之所以说青牛是他的先生,是因为“它提醒了我这个伪善者的良心”“它教训我:人间终是离不得的,离去了人间便会没有生命。与其高谈道德跑到沙漠里来,倒不如走向民间去种一茎一穗",而不是因为青牛为他牺牲了。
7.
答案B
解析“粗笔勾勒”说法有误。原文中对老子的肖像描写“他的须眉比关尹更白……都布满着尘垢"运用的是工笔细描。
8.
答案①从开篇盛夏的太阳照在关头到结尾日脚偏西,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说明两人谈话之久。②前后的景物描写互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想空间。③以时间的变化衬托关尹对老子态度的变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
答案文中老子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认为“我是有妻有子的人”,并且认为自己不能逃避生活苦难,一走了之,而是要承担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所以,此处老子的思想是“人是要活在人群中的,真理也是行走追寻的"。这是一个开始深入现实的老子。
10.
答案A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小结练习》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听评课记录
- 生化仪器维修合同(2篇)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1《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听评课记录1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9.2《三视图》听评课记录(二)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6 角的大小比较》听评课记录1
-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心算题天天练75套
- 五年级数学下册听评课记录《4.1 体积与容积 》北师大版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听评课记录4
- 药膳与食疗试题及答案高中
- 二零二五年度海外市场拓展合作协议4篇
- 2024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标准卷
- 2025中国铁塔集团安徽分公司招聘2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手术室植入物的管理
- 电力供电系统试验调试和联调方法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法语工程词汇(路桥、隧道、房建)
- 地推管理制度(完整版)
- NUDD新独难异失效模式预防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