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劳动权益(LaborerRightsandInterests)事关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劳动权益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劳动者个人生活质量的私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是一个事关社会正义的制度性问题。只有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影响劳动权益有效实现的根本性问题,进而找到从根源上解决劳动权益问题的现实路径。导语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作为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总称的社会制度,其形成和发展是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展开的,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则受制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2.3.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造成了劳动者权益的根本性差异。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与分配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既得不到有效保障,其劳动的内在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对劳动责任的主动担当。课前思考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生产工人是一种不幸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是不够的,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厂,而是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因此,生产工人绝不但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劳动者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马克思会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生产工人是一种不幸?2.资本家是怎样实现对工人的剥削的?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已经摆脱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与资本家表面上的平等权利。但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除了自身外,一无所有,劳动者在整个生产链条当中,只是作为商品化的劳动力而存在。1.2.3.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不是为了劳动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而是为了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无权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劳动者在整个生产中处于一种被剥削的地位。劳动者权益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无法真正落实。(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剥削是这种权力的本质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讲的资本,不纯粹是一个“物”的概念。这里的“剩余劳动”主要是指“一切为养活不劳动的人而从事的劳动”,而且“支配着这种剩余劳动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因此“劳动剥削”就是指资本家对所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主要包括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两部分。后者则主要是指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前者主要是指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生产劳动的成本K(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剩余价值理论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既包括维持其自身和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价值,也包括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就是其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而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属于剩余劳动,其维系自身生活的劳动则是必要劳动。(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这里面的逻辑顺序是: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的秘密就隐藏在剩余价值之中。对于资本家而言,利润来源于对剩余价值M的无偿占有。可见,正是有了剩余劳动的存在,才会产生被剥削者与剥削者的社会关系。被剥削者是“直接生产者”或劳动者,而剥削者是“非生产劳动者”。(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资本家要不断榨取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手段主要有两种。二是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时间。一是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或增大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1.2.提高生产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在总体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剩余劳动的时间。(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地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3.课堂讨论劳动力的买卖,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曾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自由”“平等”的“人间乐园”。他们说,资本家有的是钱,劳动者有的是劳动力,愿买就买,愿卖就卖,难道还不自由吗?资本家买,劳动者卖,等价交换,难道不是平等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上观点讨论以下问题。1.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地位真的平等吗?2.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本质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西方工人组织的不断发展,也为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背景下,生产资料依然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这就使得劳动者的劳动力从根本而言还只是一种商品性的存在,其真正的使用权还是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基本生活资料的改善、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归根结底源于现代生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资本家提高工人工资福利,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基于对劳动力质量提升的渴求。(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与资本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剥夺当代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并没有减少,只不过资本家更多的是通过占有劳动者的相对剩余劳动而不是赤裸裸地占有绝对剩余劳动这样一种较为隐蔽且更具有欺骗性的方式来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的。(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和资本家在生产中所投入的成本,最终都凝结和转移到商品之中。商品顺利卖出去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家才能收回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资本家不仅不能够真正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且其投入的生产成本也将无法收回。对于资本家而言,商品交换价值能否实现,是一个事关其生死的根本性问题。(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将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消费,而是利润。1.2.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获得的剩余价值并不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只有不断扩大生产,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才能不断增殖。这里隐藏的一个重要悖论就在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有限的,而其追求资本利润的欲望是无限的。(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导致工人仅凭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并不足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哪怕这些商品对他们而言是需要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生产显然是过剩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商品的买和卖在时空上是脱节的。之所以会造成这种脱节,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品的买和卖是以货币为中介进行的。(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就整个社会生产而言,由于各个有序的企业都各自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出发,而不是基于满足需求的角度进行生产,因而整个社会生产总体上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并未组成一个具有组织协调性的社会生产系统。单个企业整个社会AB从单个企业来讲,其生产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在目前这种不以直接满足需要为目的而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混乱制度下,当每一个人自己冒着风险去工作并使自己发财的时候,停滞现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劳动者的权益将会严重受损。(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带来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而使得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避免的宿命。1.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特点。进入新世纪,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有所减少,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课后作业请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经济危机及其后果。根据查询到的材料,完成下表。危机发生的时间危机波及的范围危机的后果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课前思考1951年是美国历史上平平淡淡的一年,但其在劳工市场上却有独特的价值:这一年美国的“白领工作者”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美国脑力劳动者超过了体力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于是无产阶级的工作场所也从工厂流水线发生了相应的进化。美国学者尼基尔·萨瓦尔在其著作《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中专门分析了脑力劳动者工作场所的诞生与演变。他认为办公室白领依然承担着类似于流水线上枯燥、重复、千篇一律的工作,工厂的生产本质原封不动地被搬到了写字楼中,因此二者的生产环境也高度相似。写字楼中的格子间只是“脑力流水线”生产的特殊形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绝大多数产业生产人员都是体力劳动者,这时候脑力劳动者是有诸多“特权的”——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如财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更好地统治与监控体力劳动者的工具。那时候的脑力劳动者是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的。当脑力劳动变得“廉价”时,新产生的白领阶层自然是不配享有单独的办公室了。课前思考尼基尔·萨瓦尔指出,有人或许会辩称,对于美国经济新近的竞争局面,放开、开放的办公格局是更为合适的。然而,公司的做法却是给少数特权精英保留为数不多的独立办公室,然后把剩下的所有人挤进格子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阶级平移”——曾经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人现在还是在格子间里敲键盘,曾经有单间的精英管理者们现在还是有单间的企业中高层。请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脑力流水线”代替“体力流水线”是不是意味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变少了?2.“脑力流水线”这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给劳动者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影响?二、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具有十分突出的剥削性,其所天然包含的基本矛盾也使得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无法在其制度框架内得以有效解决。1.2.3.这就决定了劳动者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中,更多地被视为与其他生产工具无异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就在于他的可剥削性。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对于他本人而言就毫无幸福感。这一方面造成了劳动者的物质贫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劳动者的精神贫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片面发展之中。(一)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文字劳动者与其自身和他人关系的异化文字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下的个体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的自主权,丧失了自我在劳动中获得正面肯定的可能,这样的劳动从根本上剥夺了劳动者劳动的内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劳动很难形成一种正面的认同。课堂讨论几年前,美国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为,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可恨的或者认为这份工作毫无意义,只有1/3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今天的劳动和生活状况。现代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不满情绪,城市整体的流动性、日常的生活问题就像消费问题一样在实现价值和价值实现之间相互挣扎,所以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成问题。人们对于社会再生产、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人们只会越来越无助,越来越难有获得美好生活的希望。这种感觉反映了资本动态发展中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在资本增殖和动态积累中,人们处于一个需要加速的位置。于是,城市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城市发展和较短的周转时间,投资变得十分重要。同时,资本定义了新的积累领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活动形式。结合以上材料讨论以下问题。1.异化劳动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2.为什么一定比例的美国人认为工作是可恨的或是没有意义的?(一)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工作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象已经消失。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异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甚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劳动中的不断运用,劳动异化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旧式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种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随着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不断运用,它必然带来劳动者职能的变化。1.2.3.大工业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以适应不同工种的要求。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利润,而不是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压缩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用资本的力量将劳动者固定在某一机械的工作岗位上。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片面发展的人称为“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而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个体。(二)旧式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旧式分工,给劳动者带来的片面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其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剥夺了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可能性。其次,片面发展还造成工人劳动中体力与脑力的分离。可以说,资本主义下劳动者权益被损害既表现为其所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剥削和占有,更表现为其作为人的基本权益的受损。课后作业资本主义面临的时代危机世界经济论坛于2021年1月26日刊登的报道称,达沃斯论坛举行了一场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视频对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马克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价值创造和利润之间的脱节,不可持续的社交网络和虚构事务的全球化,气候问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并查询相关材料,总结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主要表现。危机1:平等问题危机2:民主问题危机3:气候问题危机4:……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问题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是:谢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班建武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
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可以说,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真正树立起了其劳动的主人翁地位,其各项权益都得到了充分彰显。导语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其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不断改善劳动者的权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生产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这一基本前提之上的。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课前思考为什么赔本还要干?4.2元,够做什么?可以买一杯豆浆和一个肉包子。在中国邮政,4.2元可以把一封挂号信从一个地方寄到另一个地方。不管狂风暴雨,不管寒暑节日,不管距离多远,不管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南至三沙,北至漠河,只要这个地方有邮编,中国邮政都能送到。谁会做这样赔本的买卖?一份中国邮政2018年的年报显示,中国邮政有营业网点5.41万个,便民服务站35.5万个,村邮站10万个,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其中74%的服务网点位于农村。配送到这些地方,邮递员可能得赶驴车,可能得划小船,可能得穿越雪山。事实上,中国邮政做的赔本的买卖多了去了。1985年2月20日,白茫茫的南极菲尔斯半岛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南极上空飘起五星红旗,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同一天建成的,还有地球最南端的中国南极长城站邮局。邮局设在长城站的工作楼内,工作人员是科考队员,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办理航空信函和集邮业务。当时,航空邮路还没有开通,邮件要等两个月后,才能搭上返程的向阳红10号船,送回上海,然后再分发到国内外。如此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买卖划算吗?对中国邮政来说,运营长城站邮局不考虑性价比,考虑的是“意义”。通过邮政记录、展现南极考察的历史,是一种国家话语权的象征。请围绕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中国邮政为什么要做“赔本”的买卖?2.除了中国邮政制度,我国还有哪些企业也会做“赔本”的买卖?(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资本论》中提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按照社会计划来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奴役的状况。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其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不断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生产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这一基本前提之上的。(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益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保障,归根结底在于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的被统治、被剥削地位。实际上,要保障劳动者权益,仅靠工厂管理制度的内部变革、社会福利制度的改进等措施是很难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本的。在很大程度上,劳动者的最大权益体现在其在整个国家中的根本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地位,才能彻底解决一切影响和制约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制度环境。(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这些具体权利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在国家中的地位。从表面上看,劳动者的权益主要体现在其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具体权利。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了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有效实现。理解劳动者的权益,必须从国家政权的归属这一角度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根本。(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邓小平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了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可能性外,我国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切实捍卫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此外,还有大量的法律法规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相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完全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既不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掌控自己的劳动过程,这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而劳动异化的制度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形态,这就确保了劳动者在整个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真正占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其对生产资料的真正掌控。(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既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拥有劳动力价值实现的所有权利作为参与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他还具有参与生产管理的权利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主人虽然这些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占有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权利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由于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其主要制度形式,因此劳动者总体而言是占有生产资料的。1.2.3.生产资料所有制表面上看起来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但其实质是人通过对物的占有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之所以成为资本和机器的附庸,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没有占有生产资料。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从生产资料的改组和变革开始的,目的就是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制度根源。(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际上,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就从制度上确保了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控制和处置的权利,从而也就保证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使用权利。(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既是劳动力的主人,也是生产的主人,这就从根本上使得整个劳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真正地属于劳动者。劳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力的价值创造热情劳动者作为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肯定,其在劳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彰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的价值创造热情。这必将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是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密不可分的。(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马克思认为应该按照劳动者个人所提供的劳动量的比例,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在这里,劳动是决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同一的、唯一的尺度,劳动者据此从社会领取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的一份消费品。课堂讨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见,由中国共产党所缔造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劳动人民共享劳动成果是其努力奋斗的方向。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劳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我们能做什么?(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马克思同时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所讲的共享劳动成果,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努力工作基础之上的。没有“共建”作为基础的“共享”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共享。(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此外,社会主义分配的正义性不仅体现在劳动者按其劳动共享劳动成果,而且体现在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弱势人群也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实际上就是罗尔斯在《正义论》里所强调的“差别原则”的具体要求。当前,社会主义分配的正义性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由于确立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地位,因此保证了劳动者对生产劳动的真正占有,从而也就确保了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共享。课后作业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根据以上材料,调查了解:1.我国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所做出的努力:2.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3.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使命: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资本之间是一种具有阶级对抗性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1.2.3.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与资本对抗的关系前提。然而,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我们当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当前中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包括劳动者与国有企业、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者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实体的关系。(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会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可能。0201首先,劳动—资本分配问题较为突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资本弱劳动”的问题。其次,劳资关系冲突时有发生。(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劳资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劳资问题就其表现形式而言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二者实质上是性质截然不同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劳资问题的产生源于私有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对抗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是受宪法保护的。当前所存在的劳资关系的不和谐,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现阶段劳资关系的紧张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的不和谐是一个客观现实。这一问题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得到解决。2021年2月5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陈刚做了题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报告,从多方面论述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路径。(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1.2.3.与此同时,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资本、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国家强调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课堂讨论重要会议有关文件的表述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大报告重申了上述分配原则,并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报告:“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结合以上材料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有什么特点?2.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不是否定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断。价值分配则主要反映价值享有者的主体问题,即价值被创造出来之后如何在不同阶层、成员中分配,主要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直接相关价值创造解决的是价值的来源问题,普遍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之中价值创造不与经济制度相关联,但价值分配受制于生产关系。(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这就决定了在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2.3.此外,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不等于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是创造不出物质产品的。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是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作为物化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虽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对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是有贡献的。因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转化过程(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以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孩子抚养费支付协议书
- 产品买卖合同书(杯子)
- 建筑施工钢材采购合同范本
- 儿童摄影合同
- 姜堰区劳动用工合同
- 中建2024建筑工程专项验收指导手册(试行)
-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从不同尺度)
- 高中地理选修三43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练习
-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钱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作业检测(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自纠自查报告
-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第四讲+中考作文结构+横线式课件
- 冠脉介入进修汇报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铁道运输实训总结报告
- 小学生生涯规划班会课教案设计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MOOC 光纤光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抗球虫药1课件
- 儿童民航知识课件
- ESG投资与可持续金融
- 对科学施肥方法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