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政治格局_第1页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_第2页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_第3页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_第4页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国际政治格局新特点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国际政治格局(internationalpoliticalstructure)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时状态。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与“世界政治格局”通用。1、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而形成的。3、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

4

四、发展中国家影响力逐渐提升

三、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

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一、不确定性安全因素日益增多

本章结构

左图为“困难重重下的美国”。在重重困难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而是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请思考:1.奥巴马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奥巴马这句话反映了当今的国际格局具有怎样的特点?

7

内容不确定性安全因素的表现不确定安全因素的社会背景

面对不确定安全因素的立场和对策

一、不确定性安全因素日益增多

(一)不确定性安全因素的表现冷战是什么?冷战时期大致分几个阶段?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安全。作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它一般特指与国家间军事行为相联系的矛盾和冲突问题,也主要指国家安全。作为一个与新的安全领域相对的概念,传统安全又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土安全、人的生命安全以及政权的安全等。现代社会中,国家经济的安全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安全领域,因而才出现了传统安全这个概念。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的战争危险相对减少,但是,国际安全形势走向多元和多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增长,使得领土、资源、利益冲突、军备竞赛、核安全,以及自然灾害等传统安全问题变得复杂化。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观察下面四幅画面: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局势中的哪些问题?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宗教纠纷、领土问题、民族矛盾、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国际力量对比失去均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国际军备竞赛

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军备竞赛却呈日益激烈之势。世界范围的新一轮军备竞赛首先表现在各国不断攀升的军费开支方面。1996年全球军费开支总额为6000亿美元,2001年猛增到8700亿美元,2002年近1万亿美元。在2002年,美国的军费预算为30亿美元,俄罗斯是95亿美元。到了2005年,美国军费预算达到了4222亿美元,俄罗斯是179亿美元,日本约400亿美元。在2011年,美国国防开支达到了7110亿美元。俄罗斯军费上涨迅猛,达到了720亿美元。日本达到了593亿美元。世界军备竞赛状况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发布报告称,2008至2012年,全球的军火贸易增长30%。该报告共研究了全球3.4万个军火采购项目,结论称,到2021年,亚洲强国的国防开支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军火最大消费国。报告称,2008年至2012年,全球军火贸易增加了735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还将增加一倍以上。届时,全球军火贸易将出现“爆炸性”局面。2013年全球各国共花费659.82亿美元购买武器,是冷战结束后达到的最高水平。2013世界武器出口情况2013年美国的军事出口总额将达235.6亿美元,占全球军用品出口的35.70%。2013年俄罗斯向国外出口的军事装备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占出口份额的19.7%。法国以69.2亿美元和10.49%的出口份额位居排行榜第三。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在军备竞赛中,以核武器和太空武器为代表的核军备竞赛和外太空军备竞赛最为引人注目

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就表示不会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再次提交参议院予以表决,并指出美国需要对现有的核力量进行改造升级,研发新一代核武器,包括研制和生产新型核弹头,甚至表示要为恢复地下核试验做好准备。美国启动新一轮核竞赛的做法令俄罗斯感到不安。俄罗斯明确宣布,要保留实施“先发制人”核突击性打击的权力,并对核力量进行更新换代。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国际防核扩散机制面临巨大考验。事实上,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像印、巴这样具备核武器研究和生产能力的“准核国家”了。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更新升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扩散,也给国际安全带来了重大威胁。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地区经历过较长时间的不稳定,很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流落到世界其他地区。在一个并不稳定的国际体系内,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很可能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五国核弹头数量及导弹射程

(枚,公里)美164213035俄164310943英4005310法5105310中24012000新兴有核国家印度,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巴基斯坦,1998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朝鲜,2006年,首次核试验成功以色列伊朗近年来国际核扩散领域的两大热点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非传统安全挑战增多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非传统安全!

22

加强国际合作一是跨国性

二是不确定性

五是主权性

六是协作性

三是转化性

四是动态性

主要特点世界主要的恐怖组织基地组织:

1988年,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组织。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但是从苏军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开始,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塔利班:阿富汗武装派别之一,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1994年8月,塔利班在阿内战不休、派系割据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武装攻占首都喀布尔,并成立了临时政府接管政权,次年10月27日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01年前,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

黎巴嫩真主党,头目纳斯鲁拉,其为什叶派武装组织,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南部地区从事反以色列颠覆黎巴嫩政府的活动,受伊朗控制巴勒斯坦哈马斯,头目马沙勒、哈尼亚和祖哈尔三巨头,该组织分布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其被击毙的精神领袖亚辛师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主要从事反对以色列活动,受叙利亚和伊朗援助阿克萨烈士旅,为较稳和巴勒斯坦政治派别法塔赫下属军事机构,但有独立运行的权力,长期从事反对以色列的活动,并时常与哈马斯发生冲突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长期从事贩毒、走私、抢劫、绑架、杀人的邪恶势力,与政府对抗绑架西方人

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东突——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其宗旨是通过恐怖手段分裂中国,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三股势力的合流: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资源之争与环境之忧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在各国政治议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91年,美国公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环境安全问题首次被列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在《和平议程》中提到,生态破坏已经对世界稳定构成了新的威胁。2000年,我国发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从国家战略髙度提出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并将其列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海啸?海啸是一种海洋灾害,由一系列波浪组成,但与一般的海浪不同。平常说的海浪只在海表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浪高随水深衰减很快。海啸是海水从海底到海表的整体波动,具有周期超长、波长及波高超大等特点,通常由水下地震、海底滑坡或海底塌陷、火山喷发、岩石坠海、气象风暴、水下核爆炸和行星撞地球等引起。持续时间:从海啸的第一个浪头到达岸边到整个海啸结束,持续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破坏力:当较强的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掀起的狂涛骇浪形成“水墙”,携带着巨大的能量,能使重达数吨的岩石混杂着船只、废墟等向内陆前进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地势低洼的地区都将被淹没。海啸的分类按形成原因分类地震海啸气象海啸滑坡海啸核爆海啸火山海啸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远洋海啸近海海啸历史上的强海啸情况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海底地震海啸,首推公元前1450年间发生在地中海希腊东南的西雷岛上的海啸。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火山爆发,竟将整个岛屿抛向高空。随后轰然巨响着坠入深深的海底。这次巨大的海啸,将西雷岛上的米若阿文化毁于一旦。而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一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则将当地的村庄全部吞没。海水退去后,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还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1896年6月15日晚发生在日本三陆的海啸,其最大的波冲上附近的陆地,波高达25-30米,将不少村庄整个吞没。死亡2.7万人以上,破坏房屋1万间。世界上最有名的海啸是1960年5月23日智利8.9级地震引起的。这次海啸在智利浪高6米,浪头高达30米。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城镇港口的仓库码头、民房建筑被卷走,摧毁无数。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损失5.5亿美元,造成1万人丧生。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人死亡。1998年7月17日,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的49米巨浪海啸,22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到2005年2月4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9万余人在地震和海啸中遇难,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1992年9月1日,尼加拉瓜发生里氏7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破坏了尼加拉瓜西南900千米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设施,造成268人死亡,153人失踪,800多间房屋倒塌。1992年12月,印度尼西亚东部弗洛勒斯岛发生里氏7级地震,引发大海啸,夺取了2500人的生命。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西南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最大浪高达30.5米,地震和海啸给当地造成146人死亡,117人失踪。经济安全问题突出经济安全也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美国的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充分说明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政治动荡造成的地区局势不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每个国家的政治形势都可能影响到该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西亚北非地区。2011年开始,埃及、叙利亚等国的政局动荡,在外部势力插手的背景下,这些国家内部疾风骤雨式的动荡逐渐成为影响国际局势的重要因素。中东区域各国动荡的现状已发生抗议的国家已发生骚乱的国家

苏丹摩洛哥约旦沙特埃及巴林科威特叙利亚利比亚伊朗黎巴嫩阿联酋突尼斯伊拉克阿曼也门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卡塔尔巴勒斯坦数万民众“跪求”穆巴拉克下台

(二)不确定安全因素的社会背景

1、国际格局的变化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3、发展模式不具可持续性1991年苏联的解体,形成了当代国际政治的新格局。⑴“一超多强格局”(中国学者主流看法)一超指美国,多强原先指欧盟、俄国、中国和日本。在伊战后,由于欧盟发生分裂,地区大国影响力增强,变成了俄、中、日、德、英、法。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还要加上印度、意大利这些次大国甚至土耳其、伊朗这类区域强国。1、国际格局的变化⑵“三维格局”:这是欧洲学者的主流看法。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好象一盘三度空间的国际象棋。在棋盘顶端,军事力量是单极的;在棋盘中部,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而在棋盘底部,力量是分散的,处于无极的状态。

⑶“后后冷战时代”:这是美国政界的主流看法。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世界处于冷战时代。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冷战时代结束,世界进入了“后冷战时代”;又以2001年“9.11”事件为标志,后冷战时代结束,世界进入了“后后冷战时代”。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理查德·哈斯提出,后后冷战时代就是美国居主导地位的时代。

中国政府唐家璇就曾提出:“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并未因‘9.11’事件而改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发展。”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单边主义倾向有新的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美国政治学泰斗亨廷顿曾经在美国对外政策权威刊物《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当代国际政治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

我国《求是》杂志今年第2期发表署名为“秋石”的文章,强调指出: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极化意味着存在多个“力量中心”(或称“力量支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种趋势一般被概括为“一超多强”。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3、发展模式不具可持续性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各国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通过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地追求经济总量方面的增加,产生了严重的资源、人口、疾病和环境问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导致安全问题的背景更加复杂。在日渐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这些问题及其影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到周边地区以至全球。这些问题同样带有不确定性,它们造成的冲击和损害也不断增加。

(三)面对不确定安全因素的立场和对策

1、树立新的安全观念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1、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走向

必然是多极化发展①美国单极独霸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欧洲作了一项民意调查,竟然有55%的欧洲民众认为“9.11”事件是美国自找的,2/3的英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民意)英国著名学者马昆德说:“世界其余国家不会永远地容忍美国霸权,其忍耐已经达到极限。”日本著名时事评论家船桥洋一也提出:“无视联合国,推翻他国政府、先发制人、外科手术式的空袭和占领他国领土等单边主义倾向已经使美国处于几乎歇斯底里的状态。”

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德国《时代》周刊总编辑提出:“美国的单边主义使它成为世界政治里的野大象,不管往哪边闲逛,它都会践踏草地。”

美国冷战思维始作俑者、著名外交家凯南也忠告美国政府:“9.11”之际,美国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而它现在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到,美国也是一个恶棍。美国马里兰大学最近作的民意调查也表明:有50%以上的民众质疑小布什发动对伊战争的证据。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家罗伯特·卡甘甚至这样说:“美国人是战神马尔斯的后代,而欧洲人则是维纳斯的后代。”

②美国的实力与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

第一,从经济实力来看,目前世界上存在美国、欧盟和东亚三大经济中心,并不只是美国一家。尤其是美国和欧盟的经济总量基本相当。

第二,从美国经济来看,目前存在着股市过热、债务堆积、贸易逆差扩大、吸纳外资大幅下降等问题。而且国际经济权威机构普遍预测,未来1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会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

第三,从经济相互依存来看,目前美欧出口产品各有20%出口到对方,投资则占到50%左右。而且,目前欧元已占世界货币市场的24%、债券市场的31%、外汇市场的38%。

第四,从战略核武器而言,除美英以外,中俄法印以及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国都拥有一定的核武器。尤其是俄国,同美国更是不相上下。另外,根据国际军事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有40个国家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潜力。

第五,从国际影响来看,中俄法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且,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和东亚一体化的提速,欧盟、俄国、中国的力量正不断壮大。所以,目前美国在世界上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正如基辛格所说:“美国无力将国际社会变成全球集中营,并在集中营中维持纪律。”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认识到,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走向是多极化发展。2、多极化的动力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变局、大转型时期。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旧矛盾并发、多种力量竞相争夺新格局的主导权。在此过程中,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与越来越明显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形成尖锐矛盾。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展示了转型期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化。除美国以外,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还有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大国或地区都明确表示反对单极独霸,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是这些大国或地区共同的奋斗目标。它们之间关系的调整将极大地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并有力地制约单极独霸的图谋。

3、中国积极应对世界多极化

努力提高自身实力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

继续贯彻“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对外战略继续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为了给国家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谓“独立自主”,就是中国对外政策不受别国干预,也不与别国结成针对第三方的联盟。所谓“和平外交”,就是中国外交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三、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

奥巴马政府的全球发展战略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反贫困倡议

倡议建立全球卫生医疗体系

推行新的气候和能源计划

奥巴马政府的发展战略,既可为美国早日摆脱目前经济危机的短期目标服务,也可为改善美国国家形象、增强软实力的中期目标服务,还可为按照美国意图改造世界、将全球化发展纳入符合美国意愿的轨道的长期目标服务。促进世界发展战略集合了危机处理、软实力构建和长期独霸多种意图和元素,可谓“一箭三雕”〇诚如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慕尼黑演说中所指出那样,“我们共同拥有的威力最大的两件武器”是“发展”和“民主”,因为“贫困的社会和治理不善的国家可能成为滋生极端主义、冲突和疾病的温床”;“不民主的国家助长怨恨”。

如何看待奥巴马政府促进世界发展的战略?单边主义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所谓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定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保证安全

维持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

调整美国的军事部署

恢复美国军队的活力,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重修和加强与盟国的伙伴关系

提升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合作是奥巴马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与小布什政府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本质上讲,再平衡不是什么新概念,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影响2、在政治上,美国试图孤立中国,它的目的在于试图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正如希拉里所言,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更应该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实现这一点,美国必须维持其领导地位,因此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行动。对中国周边国家来说,菲律宾、越南等亚太国家获得美国的支持,同时增加了地区间的冲突和对抗的可能性。对中国来说,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受到挑拨,中国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受到限制,不得不努力维持和谐世界的理念,维持大国形象,同时国内经济受到影响。

正确认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1、在经济上,美国试图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往来,一方面为了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就削弱了中国、印度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实力。对美国来说,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同时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分享亚洲的经济增长红利。

正确认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的影响3、在安全方面,自911之后,美国对于安全非常重视,当它拥有了经济实力之后,就不断地打击各个潜在的威胁,以人权为名,以掠夺经济、打击异己为实,多次发动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战争,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中国也作为其重点的监听对象,面对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崛起,美国出于安全考虑,必须进行打压,以求稳固它的霸权地位。4、看清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态度。新加坡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专家巴斯卡兰说:“亚洲小国需要美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为抗衡中国影响力提供帮助。一个和谐和受到制约的中国更有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段话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东南亚国家对待中国崛起与美国介入的复杂心态。一是借美国的力量和市场来制约中国的影响,但这种制约更多的是为了平衡,而不是遏制中国发展,因为第二层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要更加重视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中国需要更多地从稳定和发展一些重要的双边关系入手,夯实与本地区国家合作的长期基础,形成一种进退自如的态势,逐渐达到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效果。正确认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奥巴马政府改变过分突出军事安全因素的做法,对外更加强调“再平衡战略”中的外交、经济因素,并试图淡化针对中国的色彩。

美国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调整,中美关系回升

以中美元首加州庄园会晤为标志,中美尝试在亚太地区扩大合作,以此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起点。奥巴马的新外交政策

寻求多边合作解决国际难题,利用北约、美日美韩等同盟关系分担美国在海外的安全责任、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注重谈判与对话缓和与对立国家的关系,在经济贸易金融方面既寻求合作又努力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新政府掌握着美俄关系调整的主动权。2008年11月,油价已经跌破50美元,回到30多美元指日可待,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俄罗斯硬中带软的姿态将陆续出现。美国新政府也将及时回应,但美国、北约和欧盟也不会就此停止对俄的打压,两国关系只是出现竞争性缓和态势。中美关系将保持平稳发展。奥巴马认可布什政府比较稳健和务实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不可否认,民主党掌控政府和国会后,在经济贸易、人权、气候变化等节点上,对中国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多。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关于中关关系的定位奥巴马政府将中美两国关系定位为“合作与竞争”。奥巴马政府正视中国的快速崛起,主张双方开展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中关经贸摩擦增多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民主党作为执政党为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势必要对强大的竞争者中国采取相应对策;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背景也使得美国采取对华贸易强硬态度成为可能。

(3)台湾问题上可能对中国发难在中国大陆发展势头迅猛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的这种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政治平衡而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会给中美关系发展蒙上阴影〇201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含有要求美总统售台F16—C/D战斗机和《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问题等内容。

(4)民主和人权问题仍然影响中关关系发展长期以来,美国政府经常利用民主、人权、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的内政,在反对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采取双重标准限制中国政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动,甚至庇护和支持危害中国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暴力恐.怖活动。在“巧实力”外交理念的指导下,考虑到美国目前面临严峻的形势,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重大行动。但是,由于民主党具有注重民主和人权问题的政治传统和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性,以及奥巴马内阁的政治倾向,奥巴马政府迟早可能会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向中国发难,甚至还将民主和人权问题与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相结合,给中国发展制造麻烦。这是值得中国警惕和关注的。四、发展中国家影响力逐渐提升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逐渐提升的表现尽管如此,冷战结束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更有些国家摸索出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走上了持续稳定发展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性问题的不断突出,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等领域。

77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而成立的经济组织,不设总部、秘书处等常设机构,也没有章程或预算,每次联合国大会或贸易发展会议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会议,以研究对策,统一步调。如今该集团已有成员国130多个,但仍沿用原名称,它也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在积极推动南北对话、促进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作用政治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国际权威经济集团的研究报告认为,世界经济正经历着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转型,即世界经济中心正在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到亚洲、东欧、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地区,与这种经济中心转移相适应的是,国际政治中心也在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它们将逐步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边缘地带向中心地带靠拢。

应对全球性问题

资源枯竭、人口爆炸、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由于其本身就具有全球性,仅靠少数国家是无法有效应对的。因此,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更显得突出。面临着全球性问题不断恶化的严峻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解决这类问题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依然是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的实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合作G20

峰会特邀代表创始宗旨成员运作方式G20什么是G20?二十国集团中国与G20

G20是什么

G20概述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八国集团和十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以及欧盟组成。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G20是什么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在会后发表的一项声明中,七国承诺将在改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和稳定金融市场方面继续进行合作,并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1999年12月16日,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在柏林召开。出席会议的是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G20宗旨

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G20成员

二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人口约40亿。

G20运作方式

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的年末举行。会议由主席国及一些国际机构和外部专家提供秘书服务和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评审和提出对策建议。

G20与中国

G20峰会于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峰会主题是经济增长、就业与抗风险,具体议题包括世界经济形势、国际贸易、能源、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等。 峰会将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提出新举措,制定二十国集团全面增长战略。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形成新共识,继续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同时习近平在G20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是2016年G20峰会主办国。峰会中的精彩看点中国与金砖之国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文中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会议在首尔举行,南非在此次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