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靖安中学高三压轴卷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靖安中学高三压轴卷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靖安中学高三压轴卷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靖安中学高三压轴卷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靖安中学高三压轴卷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靖安中学高三压轴卷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吸收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这表明A.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B.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抵抗C.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D.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2.如图所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终被下列哪位皇帝化解?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3.《工厂游记》一书针对童工的劳役和剥削问题,提出国家应出钱买断私人企业,创造“国家车间”和“国家工厂”。赞同此说的是A.卢梭 B.彼得一世 C.马克思 D.罗斯福4.有人说: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主要指A.统一的实质是德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B.德意志的统一是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C.德意志境内的所有诸侯国被武力消灭D.统一宣告了德国的君主制度最终结束5.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A.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C.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6.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7.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其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变化。如表为1941年天津港贸易统计表。据此,结论正确的是A.太平洋战争强化其国际地位 B.军阀割据阻碍国内贸易发展C.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D.天津被纳入了日本战时体制8.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承载着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殷切期望”的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 B.APEC C.北约 D.欧盟9.“社会蜕化之际,争乱频仍,民生困苦,……深思远虑之士,对此巨变之原因与影响,自不免加以疑问批评,而提出抗议或补救之方”,由此出现了A.百家争鸣 B.文景之治 C.独尊儒术 D.贞观之治10.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C.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11.下表反映的是1924年和1927年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上海、青岛、汉口、天津)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革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B.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C.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D.民族棉纺织业的生存处境迅速恶化12.中国历史上,与西汉、南朝齐、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有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13.一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将侵掠矛头指向中国,导致爆发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华北事变14.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这一变化说明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15.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A.租佃制度的瓦解 B.阶层流动的弱化 C.宗法观念的扩展 D.专制集权的强化16.吴淞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擅自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当时的筑路情况多次刊登于A.《时务报》 B.《申报》 C.《国闻报》 D.《民报》17.陈旭麓指出:“‘新’有两种含义,(一)是质变和飞跃的产物,这是性质之新;(二)在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一物取代另一物,这是形式之新。”以下属于第二种含义的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8.有学者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时,提供了这样一条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间,共有约4.5万人进人贵族行列,平均每天两人.1789年时,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该学者意在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的视角值得反思 B.阶级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论工具C.贵族与资产阶级没有本质区别 D.法国大革命实为一场宫廷革命19.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上,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A.主张社会财富应当平等分配 B.意图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利C.否定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 D.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的诉求20.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几百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导致了A.陶片放逐法的确立 B.公民群体的消亡C.城邦国家的衰落 D.债务奴隶制的废除2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2.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图(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据此可知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区域性特征B.文化分区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C.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相对发达23.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24.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部分行业指标和完成数表上表反映了苏联A.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B.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C.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D.斯大林模式受到严重冲击25.“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引文评价的是A.周文王 B.秦始皇 C.唐太宗 D.魏孝文帝26.当个体小农在缴纳粮食税以后,苏维埃政府一开始打算不用货币、不经私商,由国家以工业品换取农民多余的粮食和农产品。但实践证明这种直接的“商品交换”是行不通的,为此,苏维埃政府A.废除余粮收集制 B.实施“一五”计划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恢复商品货币关系27.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28.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有人这样描述: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A.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C.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D.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29.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30.1919年,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无论是18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还是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它们极口痛骂;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这一表述反映出陈独秀A.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 B.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C.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发生变化 D.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人文主义在不同时代,有着永恒不变的内涵和不断发展的外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宇宙理性”,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因此也是符合理性的,人类及其社会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也是有规律的。……他们在社会人生方面宣扬克己修身、恬淡寡欲,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地生活,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唯一的善就是德行材料二:《创世纪》局部——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材料三:紧随休谟之后,卢梭继续发起了对自然法及科学理性的攻击……在卢梭看来,人类理智教育和法律之下的文明社会,破坏了人在自然状态下那种自然同自由或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和谐,使人的自然本性与精神和道德相分离。康德主张……个人作为自我意识的理性精神主体,他自在地拥有内在的主观自由领城,既只有根据自己的理性意志、主观认识来自主地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及其责任,个人才是真正自由的。——罗朝慧著《自由与权利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出发》(1)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属于古希腊的哪一思想学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学派在哲学和社会人生方面的基本观点。(2)指出上图作品的作者及绘画地点,并简述作者通过这一作品所表达的时代精神。(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卢梭与康德对于“理性”思想发展的理论贡献,并指出两人的贡献对于启蒙运动思想发展的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广文学收附监修进士学业的人,四门学只准收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的俊士。律学和书、算学可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多收“仕家子弟”。宋代,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州县设州县学。国子学收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在五代、宋时出现了“书院”,所学内容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官学无多大区别。劝之以学,诱之以禄,是办学的指导思想。——摘编自陆杰峰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晚清要推行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成功是很难想象的。而辛亥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很快被军阀混战所摧残。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更没能实施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构形成了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改革开放3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初步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摘编自李春燕、杨天怡《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两代教育制度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宋代教育制度出现的变化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教育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意义。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材料三1910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并颁布内容广泛的《检疫规则》,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任防疫总指挥。他在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行了中国现代第一例人体解剖,通过显微镜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推断出这是一种人传人的新型肺鼠疫。在政府支持下,他要人们戴上他设计的中国最早口罩——伍氏口罩,同时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行病人集中隔离,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1911年3月,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黄建始《公共卫生简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传统到近代因应疫病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1年中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中“加入武装反抗军”“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说明蒋介石妄图利用川西袍哥会的实力来对付共产党力量,企图在部分地区内长期抵抗,故选B;不能用袍哥会代替整个地方民间组织,排除A;袍哥会属于民间帮会组织,不能代替民众,排除C;材料中强调的是国民党的反抗,没有就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进行阐述,排除D。2、C【解析】

图中所示是汉代诸侯王势力扩大乃至酿成了“七国之乱”的形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最终被汉武帝化解,故C正确;汉文帝没有解决此矛盾,故A错误;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故B错误;汉光武帝是东汉开国皇帝,故D错误。3、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张建立公有制,进而消灭阶级剥削的根源。材料中的“国家车间”和“国家工厂”体现的是马克思的公有制思想主张,C选项符合题意;卢梭的主张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A选项排除;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属于封建君主,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非主张建立公有制企业,D选项排除。4、B【解析】

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之前是四分五裂邦联制状态,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统一,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B正确;德意志最后走上的是专制主义道路,A错误;C中所有说法绝对。D中君主制并没有结束。5、C【解析】材料“1931年”“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说明A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故D项错误。6、D【解析】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答案选D。AB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荀子人性是恶的,排除C。7、D【解析】

1941年是抗战时期,从材料数据看,天津从日本、朝鲜、中国东北及其他国家进口额大,显示了天津成为日本商品倾销或战争物资重要基地,天津被纳入了日本战时体制,故选D项;1941年上半年太平洋战争尚未发生,可知A项错误;1941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天津已沦陷,故排除B、C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1年天津港贸易”,联系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8、A【解析】

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国际组织应该是联合国,故选A;APEC成立于1989年,欧盟成立于1993年,都是区域经济组织,不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排除BD项;北约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A。9、A【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盛世,与材料中的“抗议或补救之方”无关,排除B、D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的需要,排除C项。10、C【解析】

表格显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时局变动,尤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很多汉族人担任地方督抚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秩序,导致表格中的成员变化,故C项正确;清代仍然存在满汉矛盾,不可能平等,排除A项;地方当时并未对抗中央,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成员组成,并不是机构半殖民地化,D项错误。11、C【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上海1924年、1927年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61%和50%,表明上海生产的棉纱大部分要运离上海销售,而另外几个纺织业中心与上海相比所占比重较小,故上海棉纺织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答案为C;大革命从1926年才开始北伐,1928才进入山东,青岛和天津属于北方棉纺织中心,故A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图表内容不能反映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B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民族纺织业的生存处境,D错误。12、D【解析】

根据所学,西汉背面有匈奴,与南朝齐国同时期的是北朝的鲜卑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对峙的有契丹,故D项正确,排除B项;满族、女真主要在明朝时期,排除AC项;13、A【解析】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首先将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为此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A正确;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排除B;八一三事变主要是进攻上海,排除C;华北事变爆发于1935年,不符合“必先征服满蒙”的信息,排除D。故选A。14、A【解析】

根据清前期设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对比明代三司分理地方事务,可知清代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督抚加强了对府州县的监督、控制,不是取消了府州县,排除B项;清朝前期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C项与史实不符;通过督抚制度,清朝前期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错误。15、D【解析】

清代继承并强化了明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从而强化了专制集权,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涉及租佃制度、阶层流动和宗法观念的扩展,排除ABC。故选D。16、B【解析】

《申报》创刊于1872年上海,所以1876年吴淞铁路修建时能对其报道,答案为B;AC创办与戊戌变法时期的,晚于1876年,排除;《民报》创刊于1905年,晚于1876年,排除D。17、A【解析】

材料可以分析出第二种“新”的含义其实就是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故A项正确;BCD项是属于“新”的第一种含义,排除。18、A【解析】

根据材料“1725年到1789年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强调资产阶级等有产者与贵族的融合性而非对抗性,这位学者是在反思相关法国大革命传统史学观点,A项正确;材料得出的观点与的传统的阶级分析法得出的观点不同,贵族与资产阶级分别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大革命与宫廷权力变更的关系,D项错误。19、D【解析】

根据题干,罗斯福对传统的“四大自由”有所调整,突出了“免于匮乏”“免于恐惧”这两个内容,这体现出了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罗斯福关注到了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贫民的诉求,D正确;“平等分配”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根本出发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从材料中得不出限制公民个人权利的表达,排除B;罗斯福只是把传统的自由主义进行调整,因此不能说是否定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20、C【解析】

据材料“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几百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可知,希腊各城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民主政治的雅典贫富悬殊现象严重,这说明城邦国家的衰落,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陶片放逐法”问题,A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债务奴隶制的废除是公元前6世纪末梭伦改革,与材料不符,D错误。21、B【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22、A【解析】由材料来看,我国西北大致是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华北大致是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而江南是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故选A;文化分区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材料反映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区的发展程度,排除D。23、C【解析】

1923苏俄正在执行新经济政策,对托拉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正确;苏联只是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并不是扶持垄断组织发展,A错误;这些政策是当时新经济政策下的做法,并没有发展新经济政策的理念,B错误;当时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24、B【解析】

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煤炭、生铁和汽车的计划指标和追加指标来看,苏联的出发点是快速建设社会主义,故选B;从煤炭、生铁的指标数和完成数不能反映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5、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改汉姓等功绩,故D正确;周文王、秦始皇、唐太宗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26、D【解析】

根据材料,“实践证明这种直接的‘商品交换’是行不通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政府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粮食税是废除余粮收集制以后所采取的措施,A选项错误;实施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进程,不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行不通”的问题,C选项错误。27、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主张先学思想,再学政治,最后学器物,而现实中近代中国因为受制于多重因素,学习西方的顺序恰好相反,故A项正确;开始主张“改变政令”应是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拍,不是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变革人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偏重于实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故C项错误;“有形的物质”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即学器物),这是从洋务运动而非民国开始起步,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思潮。28、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英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后来由于市场的需求,棉纺织品难以供应,所以要求在生产领域进行革新,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故选B。这种状况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习俗发生改变的表现,排除A;CD两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特征来分析,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9、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的社会状况,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故C正确;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当中没有民主主义的说法,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0、B【解析】

从陈独秀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并列,以及材料中的“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可以看出,陈独秀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陈独秀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排除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斯多亚学派。哲学: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世界和人从逻各斯中产生,且携带理性。社会人生: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2)米开朗琪罗、西斯廷小教堂。在《创世纪》中,作者创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他们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3)贡献:卢梭认为理性有它的用处,但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康德提出了思想自由的观念,强调“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意义:卢梭的思想震动了整个欧洲思想界,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丰富了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康德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解析】

(1)根据“世界的本原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宇宙理性’”可知是斯多亚学派。哲学:根据“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因此也是符合理性的”得出逻各斯(规律)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根据“人类及其社会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也是有规律的”得出世界和人从逻各斯(规律)中产生,且携带理性。社会人生:根据“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地生活”得出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根据所学可知,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2)结合所学可知,《创世纪》是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小教堂的作品。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在《创世纪》中,作者通过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表明人类能够创造世界,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3)贡献:根据“在卢梭看来,人类理智教育和法律之下的文明社会,破坏了人在自然状态下那种自然同自由或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和谐,使人的自然本性与精神和道德相分离”概括得出。根据“个人作为自我意识的理性精神主体,他自在地拥有内在的主观自由领城”概括得出。意义:联系所学可知,卢梭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康德对理性的哲学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32、(1)相似之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学校招收学生都有资格限制;学校教育与仕进(或科举)结合紧密;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目的均为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变化: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或平民化倾向增强);出现了书院。影响: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文化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培养的主要是皇帝的忠实奴仆,强化了专制皇权。(2)特点: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近代化进程缓慢。意义:改变了教育落后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索质;促进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

(1)相似之处:据材料“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多收“仕家子弟”。”、据材料“宋代,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州县设州县学”可知,唐代和宋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据材料“唐代……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广文学收附监修进士学业的人,四门学只准收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的俊士。……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多收‘仕家子弟’”及“宋代……国子学收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可知,唐宋学校招收学生都有资格限制;据材料“唐代……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及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