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重点名校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重点名校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重点名校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重点名校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重点名校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新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2.春秋时期,楚国、吴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吴国曾派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子贡也曾出使楚国,而孔子编订的《春秋》却将两国国君称为“楚子”“吴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鲁国与吴楚两国关系恶化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传递滞后C.孔子以个人好恶评价人物 D.儒家对史实的叙述暗含褒贬3.战国时代,中国的名家讲求辨别名实异同,注重文字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由此可见,名家与雅典智者学派的相同点在于A.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B.有统一的政治追求C.普遍忽视民众的政治需求 D.仅契合贵族的需要4.如表甲、乙二人对史料的不同解读说明A.文献史料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解释要以事实为依据C.人们无法了解事实原貌 D.历史解释受价值立场影响5.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认字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思想观念有所转变6.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该主张A.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B.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C.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重视 D.反对极权,推崇民主政治7.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A.“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8.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9.下图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户农民的农地中,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从其得名的原因看,该青铜器属于()A.礼器 B.兵器 C.酒器 D.炊器10.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阶层(职业)年代1560年1700年贵族、绅士、教士100%100%商人、律师、政府官员100%100%(伦敦)店主、制造业者60%90%(乡村)店主、制造业者30%60%农场主(含自耕农)50%75%农牧业雇工和佃仆15%15%茅舍农(含牧民)20%20%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11.下图所示纸币中体现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是A. B. C. D.12.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这些成就的取得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13.下表为在国际体系、利益相关度和力量对比影响下霸权国与非霸权国采取的关系类型。据此可推知,在国际关系中A.追随霸权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B.多极化确实有利于制约世界霸权C.追随和不介入战略居次要地位 D.两极格局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14.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A.军事封建色彩浓厚B.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C.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D.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15.下表记录的某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过程,其中正确运用历史学习基本方法、论证过程科学准确的是第一步第二步A史实依据:1860年一1890年,俄国生铁产量增加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量增加3倍,煤炭产量增加19倍,石油增加200多倍。提出观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查阅资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得出结论: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C摘引资料:1898年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确定主题:《中国科举制的终结》D收集数据: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已与苏联、朝鲜、保加利亚、瑞典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观点:“一边倒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得到广泛认同。A.A B.B C.C D.D16.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A.建立军功 B.弃农经商 C.参加科举考试 D.依靠门第出身17.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民贵君轻18.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是A.中共“二大”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 D.二次革命1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催生了促进革命成功最为关键的组织力量——A.工人农民联盟的苏维埃民主政权B.打破教条走农村道路的工农红军C.国共两党合作下的革命统一战线D.马列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先锋队20.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诱导B.戊戌变法的措施推动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1.据某回忆录记载:“整个学校就像唱空城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同学们是上西山大炼钢铁去了。……总务处把好端端的火炉砸碎,放入高炉炼钢。我当时曾以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母校也能放个卫星‘向党报喜’,没想到炼出来一堆废渣。”这反映了当时A.“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B.人们对国防科技的关注C.人民公社“共产风”的盛行D.“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22.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23.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A.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 B.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C.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 D.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24.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税口岸价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25.16、17世纪儒家文化西传的主要载体是A.“四书五经”西译本 B.孔子传记 C.《利玛窦中国札记》 D.《风俗论》26.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27.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A.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B.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C.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28.某一时期,德国人宣称“我们的未来在海上”、法国人高唱“不要忘记色当之役”、俄国人扬言“保卫斯拉夫兄弟”。这些冲动的口号与行动,最后导致哪场战争?A.普法战争 B.克里米亚战争C.俄土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29.汉冶萍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的。可该企业仅民国5至8年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至民国11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至民国14年,大冶炼铁厂也停工。结合所学分析判断此企业出现盈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A.盈:欧战爆发,钢铁价涨;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自主B.盈:机器进口,设备新颖;亏:钢铁官营,腐败严重质量低下C.盈:设实业部,大力补贴;亏:军阀混战,国内钢铁需求下降D.盈:政府支持,实业救国;亏:列强卷土重来,加紧资本输出30.罗马人丢失了一个帝国,最终却赢得了一个世界。该评价的主要视角是A.宗教B.法律C.经济D.文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思想的力量政治理念:在霍布斯的体制中,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而洛克则主张“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政坛危机:1762年,(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1782年,首相诺思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连锁现象: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说:“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为英国展示了组织政治制度的方式”。问题(1)分别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依据材料,归纳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坛危机的直接原因及其政治根源。(3)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及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理念?请具体加以说明32.材料1871年,沙俄公然乘机出兵侵占我国伊犁地区,湘军将领左宗棠上奏“新疆不固,国亦永无晏眠之日。”1876年,清政府命其为钦差大臣,出兵平叛。收复新疆。湘军攻克喀什葛尔,统治新疆的阿古柏侵略政权覆灭,迫使沙俄交还侵占的伊犁地区。1878年后,左宗棠先后五次上奏:“开设行省.为新疆长治久安之策”。他采取“购买种羊,发交兵民以收畜牧之力”和“授民农法以尽地利”,让边疆百姓安家立业,并学西法,亲自指导采矿设厂。新疆基本收复后,他提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先教以汉文,俾其略识字义”之后,“颁发《诗经》、《论语》、《孟子》资其讲习”。指挥军民种行道树是他在西部的又一政绩,正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的许多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仿具有启示作用。——摘编自李伟、刘丹(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和实践》(1)根据材料.概述左宗棠开发新疆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治理新疆取得政绩的必要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材料二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表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龚自珍的思想侧重于“反求诸己”,魏源着眼于“知彼”,故A错误;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也没有脱离自身阶级局限,故B错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且认为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是“体”,这与题干中龚自珍的思想不符,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对“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的分析理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2、D【解析】

孔子编订的《春秋》中将春秋时期称王的吴、楚两国国君称为“子”而不是“王”,体现了尊崇周礼的孔子对诸侯争霸的态度,反映出儒家在史实的叙述中暗含褒贬,D项正确;鲁国和吴楚两国间有使者往来,鲁国与两国关系恶化的说法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交通不便导致信息滞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孔子评价人物用的是“周礼”而不是个人好恶,C项错误。3、A【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家注重文字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善于语言分析。这与智者学派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辩论方式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有共同之处,都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二者名家的政治追求及民众的政治需求,BC错误;D与材料无关。4、D【解析】

材料表明对刘濞的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依据甲乙两人的解读来看,甲是站在统治者的方面来看的,而乙是站在人民角度来看的,表明历史解释受价值立场影响。D正确;材料反映的价值立场对史料解读的影响,而不是史料本身的确定与否,A错误;历史解释要以事实为依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们可以通过史料记载、文物的出土等来了解历史史实,人们无法了解事实原貌的说法过于偏激,C错误。故选D。5、B【解析】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大力移风易俗。“怅然若失”说明普通市民对社会变革一时不太适应,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有个别人物对剪辫的态度,不能说明剪辫易服难以推广,故A不符合题意;C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变革,故D不符合题意。6、C【解析】

材料“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体现的是哈耶克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胀状态,为摆脱经济困境,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A选项排除;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反对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反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政治形态无关,D选项排除。7、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政府仿造近代先进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不再同于传统“卫生”概念,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卫生”纳入地方行政,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并不能反映卫生服务普及化,排除D项。故选B。8、C【解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9、A【解析】

据所学可知“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由此可知,这是一件祭祀用品,属于礼器,A正确。B、C、D错误。10、C【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者的识字率在上升,结合材料时间1560-1700,此时正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有利于技术积累,进而推动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农牧业群体识字率较低,可见当时并未实现基础教育普及。11、B【解析】

欧元是欧盟成员国发行统一货币,体现出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趋势,B正确;A是美元;C是日元;D是英镑,都不符合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12、D【解析】

依据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1952年我国恢复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D正确;国民经济体系指由物质生产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国民经济总体。包括农业、商业、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文化艺术等。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国民经济完整体系”,A排除;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C排除。故选D。13、B【解析】

本题以国际关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内容看,多极体系与单极和两极体系下的国际关系相比,多极体系更有利于形成对世界霸权的制约,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看不出三种关系类型的主次关系,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强调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14、D【解析】

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是工业强国”“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等信息可知当时德国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D选项符合题意。军事封建色彩浓厚是材料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德国是工业强国,B选项排除。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和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排除。15、A【解析】

从A项所给史实依据可以看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德国根据187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排除B项;中国科举制的终结是在1905年,不是1898年,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不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年内,排除D项。16、C【解析】

根据所学,科举制以考试为选官的标准,因此才会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7、B【解析】

材料信息“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以船比喻国家,以东家比喻百姓,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故B正确;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故A错误;民主共和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故C错误;民贵君轻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18、B【解析】

据材料“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可知,这一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B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共“二大”没有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A错误;国民大革命是1924年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与材料无关,C错误;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针对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与材料无关,D错误。19、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是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组织力量。D正确;中国“工苏维埃民主政权”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时间不符,A排除;农村道路不是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B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联合,也不是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C排除。故选D。20、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诱导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A选项错误;导致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的出现主要与当时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关,而不是戊戌变法的措施推动,并且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而不是这时期,故D选项错误。21、D【解析】

由材料中“放入高炉炼钢”“放个卫星”“一堆废渣”可知,回忆录反映的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故答案为D项。材料虽然描述了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但当时并不是在“文革”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放卫星”不是指国防科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22、C【解析】

1923苏俄正在执行新经济政策,对托拉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正确;苏联只是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并不是扶持垄断组织发展,A错误;这些政策是当时新经济政策下的做法,并没有发展新经济政策的理念,B错误;当时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23、B【解析】

太宗的做法增加了宰相数量,削弱了相权,意在加强皇权,B正确;原来承担宰相事务的功臣继续参与宰相事务,说明这一举措不是弥补宰相才干差的弊端,而且太宗时期能相居多,排除A;这一举措与科举制选拔人才无关,排除C;太宗的举措只是针对中枢机构,说明其目的不是建立完整的官僚机构,排除D。24、A【解析】

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价格和内地市场价格差距不大,说明当时对进口棉布征收的内地税较低,这不利于本国棉布销售,即关税并未保护起到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加深,A正确;题干与贸易中心无关,排除B;题干描述对象是进口棉布,未涉及民族工业,排除C;国内统一市场在古代大一统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D。25、A【解析】

16、17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中学西渐仍然是儒家思想,“四书五经”西译本成为重要的载体,A正确;《孔子传记》和《风俗论》不属于主要载体,B和D错误;C是西学东渐产物。26、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而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对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故C项正确,排除B项;造纸术于8世纪时传到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7、B【解析】

材料所述为英国雇佣童工的现象逐渐消失,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对工人需求的变化,故B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A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C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导致阶级矛盾的缓和,故D不正确。28、D【解析】

一战前的巴尔干是火药桶,俄、德、奥匈等再次激烈争夺,而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是斯拉夫民族,故俄国人扬言“保卫斯拉夫兄弟”。故D正确;普法战争不符合材料中俄国人,排除A;克里米亚战争不涉及德国人,排除B;俄土战争不涉及法国和德国,排除C。故选D。29、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企业的盈利是在民国五年到民国八年,即在1916-1919,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而其他的时期都是亏损,其原因应该包括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以及在关税上有列强所操控,故A选项正确;盈利和增加新设备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该企业的盈利并不是由于补贴的结果,也不是政府帮助和支持的结果,故C、D选项错误。3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理解分析能力。罗马解散以后,沟通东西方的文化,因为罗马的主要思想是希腊文化,它在存续期间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文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霍布斯——君主专制政体;洛克——君主立宪制政体(2)具体——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根源——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3)孟德斯鸠。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解析】

(1)依据材料“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可知,人民服从君主的统治,即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政体,依据材料“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知茅屋的主人允许谁进来,有主人决定,国王受到限制,用这来比喻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君主立宪制,故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政体(2)直接原因,依据材料“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可以得出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政治根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根源可以从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来回答。(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