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山西财经大学614公共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2012年山西财经大学61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1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0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9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7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公共管理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公共管理理论考研真题详解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42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山西财经大学614公共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2012年山西财经大学61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1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10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9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8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2007年山西财经大学604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728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一、简答题1.公共性的价值。2.政府失灵的原因。3.政治控制的方式。4.公共伦理的结构和功能。5.罗森布鲁姆的传统公共管理途径、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的价值内容。6.罗德森的公共政策网络分类标准?7.公共制度选择理论的内容。二、论述题8.结合分工,分析科层制低效率的原因。9.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公共管理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特殊性。10.如何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详解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728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一、简答题1.公共性的价值。答:(1)公共性公共性是指公共部门为彰显公益,实践公共目的,并积极负责的一种特性;这项特性不仅使行政的学科、专业与实务具备了“正当性”,更成为评判公共部门是否具有效能的唯一标准。公共性的实质含义应是“公共利益”,公共部门的所作所为就是将公共意志与公共价值作为行为基础,为公共利益服务。当代公共行政的价值强调“公共性”,以改善人类社会生活条件为目标,因此公共行政学术的研究,不要仅满足于理论的发展,还必须提出实务上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2)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最终价值观,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共管理价值观、主体、手段和目标都具有公共性意义和内涵;②主张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门恪守公共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保障公共利益的完整性和公共管理的高效率;
③秉持民主政治理念,强调公众参与、社会公平以及为民造福;④注重社会公正、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⑤推崇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形成公共利益共识,确保公共领域的建构及民主价值的实现;⑥期许有序和谐的管理过程,并被视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衡的一种手段。总之,强调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有助于防止因过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管理性,强调工具取向与技术理性,而导致的官僚制异化、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现象,进而引发公共部门的合法性危机。2.政府失灵的原因。答:“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是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政府失灵也称为非市场缺陷,它是主张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①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
受损。②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而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还可能拥有部政党政治权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院外有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①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和失误”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也就不能高效率的工作。其次是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也不能评价各部门间的运行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竞争、提高效率的机制。②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多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为了确保正常而顺畅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些法律法规。但是,有些政府干预形式,比如政府办法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皮纹、特许经营证等,可能同时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因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稀缺,这种稀缺就会产生潜在的租金,必然会导致寻租行为。3.政治控制的方式。
答:为了保证公共管理的公正性、代表性、回应性、责任性与合法性等宪政价值,避免公共权力的滥用从而侵犯人民主权,必须对公共管理施与必要的政治控制。这是现代代议制度的基本要求。在当代对公共管理的政治控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般立法控制主要是指立法部门的成员、议员的幕僚人员,以及其他具有立法职能的机构对公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提升公共管理人员回应性与责任性的强力手段。(2)预算控制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财政约束通常被认为是制衡公共管理机关的一个重要的工具。(3)职位轮换公共管理的政治性非常注重对公共管理人员在机关内部不同岗位之间,或者在政府内外之间进行轮换的必要性。这是预防公共管理人员在同一机构或职务中任职过久可能形成的对公共利益的误解。(4)公民参与要求公共管理应为公众提供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它认为,公民参与有助于强化公共管理者理解公民并回应公民需要的能力,公民参与被视为公民完全融合于公共治理之中的一个途径。(5)公开化公共管理人员及时向公众及其代表(如议员)公开政府组织中对公共利益的违反或对民众行为的误导是适当的和合乎公务伦理的要求的。公共管理人员被期待用其声音来对抗那些被视为不合法、不道德的行政
事务,基于此,引咎辞职与“检举揭发”行为被视为是合适且具有高度道德的行为。(6)阳光措施即认为促进政府行政公开,让公众获得更多的政府行政资料是确保行政责任实现与维系行政伦理水平的重要途径。(7)利益冲突指对公共管理人员与所任职务间的利益冲突应力求限制与回避;也认为公私部门间的“旋转门”虽不至于完全封闭,但应仔细把关,因为这可能会使行政组织对其所面对的经济利益群体更具回应力。之所以对利益冲突进行严格规范,其用意与其说是减低组织内层级节制的权威,不如说是借以消除利用职位获取私人利益的诱惑。4.公共伦理的结构和功能。答:(1)作为公共伦理构成之一的道德存在是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性基石公共管理作为后工业社会中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理所当然地应从人的道德存在出发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毋宁说,后工业社会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首先需要在公共管理中实现,需要通过公共管理去完成那些对后工业社会进行制度安排有着重要价值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工作。理解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价值观念以及全部公共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条件和因素,都需要从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出发,公共管理活动如何为后工业社会作出制度安排,也要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认识和把握了人的道德存在。(2)公共伦理的伦理关系是公共管理伦理的独特内容
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生成,有着从服务期望,到公共管理主体道德自觉,再到伦理关系生成这样一条逻辑通道,而公共管理主体及其这一主体的群体成员的道德自觉,又是由公共管理体系的整体服务定位所决定的。因此,在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生成的机制中,可以看到公共管理体系在逻辑上的系统“回路”。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公共管理伦理关系是一种正在生成的伦理关系,与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一样,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新生事物。所以,它既不同于社会公众之间的一般性社会伦理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政府部门中以行政权力为轴心的职业联系,而是以伦理精神为主导和以权力、法律为支持力量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对于政府部门中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这种伦理关系基本上是作为行政伦理关系而存在的,可以在对行政组织的伦理思考中得到把握。(3)公共伦理的服务价值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伦理核心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体系中,服务又是作为原则和基本规范而存在的;作为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结果,服务则是一种境界,是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懈追求的境界;就公共管理者自觉地追求这种境界而言,其实,又是公共管理活动的逻辑前提。公共管理者之所以能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确立服务的目标和自觉地追求服务的境界,那是由公共管理体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公共管理体系的制度构成为其确立了客观基础。所以,服务首先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价值,其次才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服务原则是由公共管理体系决定的,但是,只有在公共管理者的公共管理活动中,服务原则才能落到实处,才是一种现实的价值。5.罗森布鲁姆的传统公共管理途径、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的价值内容。
答:(1)传统公共管理途径的价值内容罗森布鲁姆认为,传统公共管理途径的思维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之上的。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者,他们将这种途径作为组织公共服务的方式。在这些改革者看来,文官制度改革所要求的是“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为了实现企业化的经营,政府就得“非政治化”换言之,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2)新公共管理途径的价值内容①在组织结构方面,公共行政研究的新公共管理途径主张组织结构应当整合组织内部的各项行动,使各分工单位均能够像企业那样服务于市场中的各类顾客;同时,组织还应该尽量将权力授予各分工单位,使之成为服务供给中心。②在对个人的观点方面,公共行政研究的新公共管理途径将个人视为“顾客”。由顾客需求或者顾客满意驱动的公共政策不同于建立在政治协议和行政专家基础上的公共政策,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根据顾客的偏好分配资源和基于它们的选举结果分配资源也是不一样的。③在认知途径方面,新公共管理大量借用了公共政策中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它倚重经验观察及测量指标去检验理论,至于某些难以用量化标准评估的公共问题,它也主张通过诸如访谈、调查等各种辅助方式来了解顾客的满意度,此外,它还主张经由实验方式去验证某一策略的具体成效。④在预算方面,集中在公共服务的生产、管制及影响等层面,它不太关心人员或设备等投入层面的问题。在可行的范围内,它甚至更主张政府机关应采取“使用者付费”的方式自行创造财源或彼此分享资源。而
且,立法的拨款应该以绩效和顾客、公众乃至全体国民的价值创造为基础。⑤在决策方面,新公共管理途径的决策观是建立在回应顾客、建立绩效指标以及成本效能分析等基础上的。它主张决策应采取分散化的原则,不过,有关组织使命和采纳企业机制解决问题的决策仍然须由组织领导者作出,通常也会听取其他层级和普通职员的意见。⑥在管制行政方面,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管制行政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以裁量取代规章,它关注“结果”,因此,在新公共管理途径看来,服从规章是次要的或者不太重要。⑦在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方面,新公共管理几乎完全把焦点集中在绩效与结果上,更强调立法部门对于各级行政部门绩效的外在监督,它允许组织成员使用组织信用卡去旅行、采买办公室内的必需品,但是却反对由中央预算、采购和人事机构向组织成员施加控制及监督。(3)政治途径的价值内容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政治途径强调公共行政中的政治多元主义。在政治力量占据行政组织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项目、权威、使命、机关的多元、重叠本来就是政府运作的常态。由于行政部门成了国家政策制定的中心,行政组织的机构应该这样建构,即能够使代表社会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团体利益的代表相互对抗。②在对个人的观点方面,将个人聚合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团体,认为由于每一个人均属于特定的团体,所以个人的问题也就等同于团体的问题,而团体的利益也就等同于个人的利益。③在认知途径方面,透过公共行政,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最佳方式既不能通过专家或科学的方式解决,也不能由单个顾客的要求来径行决
定,而是应该由大众通过组成团体的方式,以集体力量来表达共同的意见和利益。④在预算方面,正式的预算分配计划则更是代表着政治系统对于各种价值顺序的正式偏好,而不仅仅是出于成本效能分析或顾客满意的考虑,预算本身是不同团体竞逐公共资金的结果。⑤在决策方面,在面对一般性的政策目标时,公务员仅能采取有限的回应对策,而反映在实务上,则是公务员似乎永远在进行一些持续的、片断的同时也是影响有限的决策。⑥在管制行政方面,更加关注大部分民众的利益,或者扩大管制行政的社会代表性;把管制规章和政府行为对政府所要保护的利益所产生的影响的前瞻性评估放在重要位置。⑦在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方面,从事道德行为的要求应当发自个体行政官员的内心,而不是由外部强加给他,最强有力的责任体系应当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信仰体系。(4)法律途径的价值内容①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它意味着基本的公平性,被视为保护个人免于遭受政府恶意的、无端的、错误的或反复无常的违宪剥夺生命、财产与自由权利的必要程序。②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权。在政府职能的行使的确需要限制个人权利时,法院也容忍政府对这些权利的限制,然而,基本的前提是在此环境中对政府不利,这样,法律便对政府官员剥夺公民实质性宪法权利的行为施加了很大的限制。③公平。罗森布鲁姆认为,从公共行政的角度来看,平等现在主要体现在授权法官对于那些其宪法或者法律的权利遭受行政官员的侵害的
人进行救济。6.罗德森的公共政策网络分类标准?答:略。7.公共制度选择理论的内容。答: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它不仅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也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1)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私人选择活动中适用的理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的公共选择活动。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在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也反映出“经济人”理性的特征。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标,其中不但包括政府本身应当追求的公共利益,也包括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此外还有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代表的小集团利益等等。(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交易科学,经济学研究的特定主题就是人们在市场关系中的行为。把经济学的这一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研究,它所展现的政治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3)公共选择理论的结论是:政治市场上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熊彼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当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以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在和现实性”。所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
性、生产者、消费者概念,都是把个人的偏好、个人的目的性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4)在公共选择理论体系中,所谓的“公益”、“社会正义”等这些难以界定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如同布坎南所说:“人是自利的、效用的最大化,在市场中如此,在公共领域中也是如此。当个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卖者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政治家、纳税人或官员时,他们的品性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说,公共选择把个人的目的性放在首位,用个人的行为目的来解释政治过程,它展现的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二、论述题8.结合分工,分析科层制低效率的原因。答:(1)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后来逐渐泛指一般的大型社会组织。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体制。科层制具有以下特征: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2)分工强化了职位之间的差别,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层次,科层制是一个基于权威的纵向控制体系,有着清晰的命令与服从链条,它的极端体现是军队组织。在这个体系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赖性的顺从,人们不愿意、也不敢“以下犯上”,如果一个组织忽然将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横向合作,那么员工在心里上和行为上,都会缺少安全感而适应不良。所以,要打破科层制,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平等与民主的文化氛围。①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们受到了严格遵守成文的规则和程序的训练,并养成了机械地照章办事的习惯,科层制不鼓励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决策或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求按照一系列客观标准来处理问题,这种僵化将导致所谓的“科层制仪式主义”。即可能不顾是否还有更好的更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地固守规则。②遵守科层制的规则,可能导致程序优先于实现组织目标。过于强调正确的程序,可能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失去对“大局”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公众与科层制之间的紧张关系。③科层制组织形式将每一个人从上到下放在不同层级、不同的格子之中。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都有明确的限定。这些格子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力范围,这就导致在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上,一些人可以实施“强权”,而一些人则失去了“主权”。所以,分工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打破这些格子的权力约束,让人流动起来,使得最有价值的人可以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既实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又调动潜藏的创造力。9.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公共管理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特殊性。答:(1)公共管理在我国应用的适用性随着全球化趋势造成的竞争压力,以及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兴起,知识和信息快速传播,社会力量的交流能力不断加强。
全球化时代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将全球经济连成一体,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运行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第三部门和公民日益要求参与公共事务。为了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改善国际国内形象,并在新世纪获得竞争的有利位置,各国政府开始倾听社会意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应当重视公共管理的作用,用切入公共管理学,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以政府市场作为基础,从交易角度定义制度,把制度看作一种资源,用公共管理减少政府干预、鼓励民间参与治理变革。(2)公共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特殊性随着公共行政学科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日益需要跟进该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及新成果,并注意引进、消化和吸收这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服务。然而,盲目引入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必然引起水土不服。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前提条件为依托。而这些条件在我国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该理论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①公共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特殊性a.我国改革开放历程才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缺乏平等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等问题仍然存在。b.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制度建设还有待发展,法治体系并不健全,尊重法治特别是产权意识还很缺乏。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入公共管理理论容易产生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甚至产
生政治上的不稳定。c.中国的第三部门难以承担公共管理重任。新公共管理模式提倡把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和第三部门,这需要一批发育成熟、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较强的第三部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部门逐渐兴起,但仍存在发育不良、缺乏独立性、官方色彩浓厚等问题。那种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专业性的第三部门少之又少,无法成为与政府、企业等量齐观的一个部门。②我国的公共管理需要处理的问题a.公共管理的主体问题。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开放式主体体系,注重发挥第三部门、私营部门和公众的积极作用。政府并非是管理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最佳手段,在民众和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经济的、有效的、高质量的服务的领域,政府必须退出。b.行政伦理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权力约束机制也很不完善,加之内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政府官员身上出现了伦理失范现象。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c.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共进行了六次机构改革,但是陷入“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这不能不在制度上引起我们的深思。d.依法行政问题。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中重灵活、轻制度,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行政决策缺乏科学机制的约束,行政责任意识薄弱。转型时期的公共管理如何摆脱人格化管理,是我国依法行政的重要问题,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10.如何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答:(1)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指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一现象为“人口红利”。(2)制度红利制度红利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由于产权保护和合约执行两个方面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通过制度变迁能有效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就说存在“制度红利”。制度红利的本质是政府释放了市场的空间,从而提高了效率,并增加了剩余,而先入者则可以获取厚利。(3)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需要用更好的经济管理制度去弥补人口红利逐渐下滑的趋势,创新的经济制度可以带来新的经济升温。①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前做好应对“人口红利”可能带来的债务。继续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赋予全国居民统一的国民待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理念。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制度的逐渐完善,解决了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还不能被纳入这两大保障系统之中。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医疗,子女入托和受教育
等福利和权利。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还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的对立矛盾,引发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将所有居民,不论城乡,不论本外地,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②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是要积极推进人口的对外交流,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等。当然这种人口向外流动的方式在缓解人口数量压力上可能作用甚微,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市场空间,进一步深化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提倡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并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在成人教育上,一方面应该降低门槛,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将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吸引进入学校,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包括社区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并存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全民终生教育氛围,使国家的人口素质逐步提升,这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状况引入到由数量型转变成为一种质量型的发展轨道,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④并非只有民间资本才能产生制度红利,公有资本也有可能产生制
度红利。地方国企对接央企的过程中,被接纳的地方国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在地方政治明星争取上位的过程中,适当地出让垄断权是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这是保增长的根本前提。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公共管理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公共管理理论一、概念解释(每题6分,计30分)1.政府工具2.生态的组织观3.企业型政府4.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5.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60分)6.公民参与的主要机制和要素7.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8.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功能及局限9.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有哪几个特质10.政府失灵中的“内部性问题”及其具体表现11.卡尔森和欧尔曼说明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三、论述题(每题30分,计60分)12.试述休斯认为的电子化政府的发展阶段13.试述休斯表述的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公共管理理论考研真题详解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公共管理理论一、概念解释(每题6分,计30分)1.政府工具答:政府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种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绝大多数的政府干预往往可以通过四方面的经济手段得以实现:(1)政府供应,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商品和服务,是政府运行的主体部分;(2)补贴,这事实上是供应的一种补充手段,政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资助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个人,生产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务;(3)生产,是指政府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4)管制,是指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经济领域的某种活动。对这些工具的运用取决于特定的政府功能并随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2.生态的组织观答:对公共组织进行生态学的考察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美国教授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研究首次区分了三种主要行政生态模型:农业社会(融合)型、过渡社会(棱柱)型、工业社会(衍射)型,他于1961年出版了《行政生态学》一书。在行政生态学的视野中,公共组织如同人在生物圈中处于食物链的一个环节,既受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又影响生态环境,公共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是指组织系统本身,包括组织的目标、结构、人员、权力系统、规章、政策等因素。宏观环境是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由于公共组织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直接与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关系,因此,那些方便组织与环境联系的环节因素就构成中介环境。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即宏观环境,同时也包括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中介环境。公共组织环境就是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3.企业型政府答: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负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能够有效的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这一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企业型政府的兴起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转变,而不是一时的流行风尚。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从本质上在政府内部建立企业家动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按照企业家的价值标准和原则看待和处理一切政府事务,而是要在国家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两个极端之间规划具有中间性质的“第三条途径”。既不依赖传统的、端启于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大政府,也不倚重新自由主义的、80年代盛行的里根政府的自由市场逻辑,转而寻求兼容二者的优势又弥补二者的缺陷的第三种政府公共管理模式,构成了“重塑政府”意欲建立的新的政府典范的基础。当企业化的政府脱离行政性的官僚机构时,它既需要市场也需要社区。4.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
答:社会公平,通常是指社会成员机会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力的平等化。而效率则是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时间内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恒定标准。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即以最小的公平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率结果。主张同时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和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共经济,进而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借以在保持以自利为导向的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观调节,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为了更多地实现平等,政府应当发挥作用,通过调整所得税、社会保险、转移支付等措施,来缩小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5.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答: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与频繁的公共危机,政府需要在分析公共危机的类型、分级、分期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托危机领导体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与善后机制。(1)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危机前的潜伏期是处置危机的最佳时期,若控制得当可将公共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限制公共危机给公众利益、社会秩序、政府正常管理活动带来的威胁与损害。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务。(2)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遇到某种紧急事件或处于某种紧急态势时,为限制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在有限的时间、信息、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下,打破常规,以尽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3)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应对的关键是要迅速反应,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迅速查明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和事态升级。(4)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指公共危机的紧急情况被控制后,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致力于危机后的恢复工作,尽快消弭危机带来的损害,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正常状态。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60分)6.公民参与的主要机制和要素答: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同时,民主和法制的精神赋予公民在政策合法化中的主体地位。(1)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①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的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②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③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④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⑤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2)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党和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让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物的管理以及公共决策活动,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实质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他们的意志和要求的集中体现。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公民合法的政治权益提供了充分保障,也为我国的民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3)公民积极参与政策合法化,一改过去“谋”与“断”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为“谋”与“断”的适当反复,就不仅能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而且对那些违反民主精神的政策方案与个别领导的决策随意性、官僚主义、搞“政绩”工程等作风起到一定的监督与制约作用。最后,由于政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对象的合作程度,因此,作为政策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法化将明显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他们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实现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法化的目的,也自然有利于之后的政策执行。7.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答:政策评估要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要判断一项政策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值得继续执行,就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评价的标准。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有如下:(1)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既是评价一个执政党、国家政府战略方针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估每一项政策的根本标准。一项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进
步与落后,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效益标准政策效益指达到政策目标的程度。这一标准关注的是政策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是否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还有什么距离和偏差。要具体运用这个标准,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①要坚持以达成的政策目标来衡量效益,对已经达成的政策目标的描述必须明确而具体,围绕目标才能衡量效益。②要分析政策效益的充分性,就是要明了一项政策执行后有多少人、使什么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满足的程度如何,什么政策问题得到了解决及解决的程度怎样,以此来衡量一项政策是否充分达到了目标要求。③要分析政策的总体效应,即对政策执行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的变动,加以描述和分析,衡量它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造成了什么后果。④要注意政策的全部效益,即正负效益、主从效益、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以便对政策的效益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估。(3)效率标准政策效率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确定政策效率标准的目的是要衡量一项政策要达到某种水平的产出所需的资源投入量或是一定量的政策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价值,它表现为政策效益与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政策效率标准经常以单位成本所能产生的最大价值或单位价值所需要的最小成本作为计算的基本方式。效率标准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而不是关心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和完成政策目标。(4)公正标准公正标准是衡量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平分配的程度。一项好的政策应该是致力于公平合理分配的政
策。公正是衡量政策效果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某项政策来说,它也许符合上述所讲的效能、效率的标准,但是如果造成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那么这项政策就不是一项成功的政策。这里实质上包含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只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才是真正的高效率。然而二者的统一在现实中实非易事,公平标准不仅是政策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当代各国执政党和政府贯穿其所有政治和行政活动的重要准则。(5)政策回应度政策实施后满足特定的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即政策回应度。确立这一标准,目的是要从总体上衡量政策对社会的宏观影响。政策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一个国家或政治系统维持自己的生存、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功能。政治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中,它不断地输出各种政策去满足人们的需求,解决各种社会问题。8.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功能及局限答:功能:(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机会第三部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蕴藏了巨大的就业潜力。(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现今的西方第三部门已经进入了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环保、文化等社会公共部门的核心领域,以其巨大的经济能量和社会号召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发展,填补政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金不足,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问题。(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由于广大群众的参与,这一部门在社会的直接监督下进行,能够较好地避免贪污、浪费,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过去闲置或未能利用的各种资源。(5)扩大社会公平第三部门有利于扩大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关注与帮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资源和人力薄弱的某些部门,以及遭遇困难的弱势群体,缩小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贫富悬殊。(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培养伦理品德的最佳方法就是让思想渗透到实践中,第三部门中志愿性的工作不仅让人们感觉到互助合作的好处,而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行动者、收益者和旁观者。局限:(1)无法摆脱公共部门固有的禀性第三部门同样可能深受官僚制影响,不能像私营企业那样迅速变革,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对环境迅速反应、决策灵活以及敢冒风险。这是因为,第三部门已经进入了社会公共领域,其一切行为都将对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群体产生影响,甚至是直接的利害关系。这就要求它们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倾向于保守、僵化,从而容易与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产生紧张关系。(2)缺乏独立自主性第三部门由于与政府的关系极为密切,无法保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从而妨碍它按照组织宗旨展开行动。(3)不公平竞争
第三部门在逐渐模糊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界限,利用其免税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非营利性原本是第三部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也是第三部门获取政府免税优惠,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基本原因之一。(4)追求自身利益许多人求职于第三部门不是因为他们立志要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而是因为在那里工作同样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5)国际活动能力有限第三部门虽然已经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并显示了其拥有的巨大潜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部门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视野不够开阔,仍然局限在传统的游说策略以及吸引捐赠者的技术上,缺乏对国际问题的战略性分析能力、选择介入时机的能力和分析如何对组织进行变革的能力。9.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有哪几个特质答:(1)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精髓在于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2)电子化政府有如下特征:①重视现代信息科学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由此,政府才能够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于政府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②政府信息具有公开和可获得性。电子政府意味着政府信息的公开
化,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以更便利的方式、更易理解的语言,让民众能够容易地获得政府的信息,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③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回应机制。电子政府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跨越政府机关、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经此互动机制,公民可以获得政府的信息与服务,而政府亦可了解民众的合理需求,从而促使政府更有回应力和责任感。④更有效率。电子政府的目标之一,在于通过信息化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政府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效率。显然,电子化政府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10.政府失灵中的“内部性问题”及其具体表现答:政府失灵是主张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根据。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及表现为:(1)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2)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因为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而难以履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3)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既不比常人更坏,也不比常人更好,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4)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往往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因此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对政府违
约行为惩罚的空置;(5)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所以,政府与市场不能实现相互替代;(6)垄断性是政府的不可克服的弱点,而垄断性导致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7)“逃避错误”因政府行为无法直接比较、政府效率无法直接评估而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8)“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体系既不能保证选举体系选举的效率,也不能保证完全代表每个人利益,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11.卡尔森和欧尔曼说明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答:公共行政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的是他人制定的政策。公共行政注重的是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和办公室管理。“管理”则包括“行政”在内,而且也涉及到组织,即以最高效率实现目标并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这两种要素并不一定存在于传统的行政体制中。公共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和符合规定,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广泛。一个公共管理者不仅仅是服从指令,他注重的是取得“结果”和为此负有的责任。(1)公共行政除了指一种活动和一种职业外,还常常意指对公共部门的研究。说明如何组织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在
政策、法律或政府提供的商品、服务方面产生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特别是美国,在对公共部门的研究中,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相互之间进行学术联系的程度很低。虽然这些方法都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它们常常拥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追随者。它是一套实用方法的艺术和科学,适用于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组、政策与管理计划,通过预算体制进行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进行项目评估与审计。(2)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彼此之间有所不同,二者没有从属关系,应把它们看做是两个相互竞争的典范。采用公共管理一词有两个原因,第一,本书研究的内容是战略、外部环境的处理以及组织的广泛使命和目标。“公共管理”一词涉及的范围似乎比内部行政的范围更广泛。第二,公共管理不一定只发生在组织机构的内部。“公共行政”一词几乎完全和政府官僚制结为一体;“公共管理”这一较新的术语则可能更为灵活。(3)一般来说,公共行政学指对公共部门的学术研究。在20世纪大多数时间里居支配地位的特定理论通常被称之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与之相对照的是可以交替使用的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三、论述题(每题30分,计60分)12.试述休斯认为的电子化政府的发展阶段答:电子化政府的互动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最初阶段仅仅是指提供信息,后来才出现了双向交易。在政府和其他参与者之间也存在种类不同的可能性互动,尤其是与公民、企业和其他政府机构的互动。一般认为,基于互动水平,尤其是网站的互动水平,可以将电子化政府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信息阶段第一阶段是指政府部门和机构为了便于外部使用者而利用万维网,来发布关于它们自己的信息。网站以扼要介绍公共组织目标和怎样进行联系等消极的方式来提供信息。这种信息并不包括真正的服务提供。网站是由政府部门而不是由职能部门建立,而且只有有限的更新能力,这是最普通的网站形式。(2)互动阶段这些网站成为双向沟通的工具,允许公民提供有关他们自身的新信息,并且收集了诸如电子邮件一样的应用工具。与政府联系再也没有必要通过打电话或写信这种方式。文件目录呈现出更多的关于问题、职责和服务方面的信息并可下载;表格可以下载并在脱机状态下填写,然后以正常的方式发送出去。但是,反馈是有限的。(3)处理阶段此阶段价值观发生了正式可见的转换,如为一次“肆无忌惮”或处罚而支付罚款,甚至是填写缴税申报书。这个阶段允许那些以往由公务员执行的工作成为以网络为基础的自助服务,尽管这需要在脱机状态下来完成。(4)交易阶段这是政府提供广泛服务的一个端口。通过这个端口,所有部门和机构的信息系统都能够链接起来以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而这种方式避免了使用者不得不了解政府结构的问题。13.试述休斯表述的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答:韦伯认为,有三种类型的权威:“魅力型”—一个非凡的领导人
的吸引力;“传统型”例如部落酋长的权威;“理性/法律型”。与其他两种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和超出法律范围的权威类型相反,后一种权威类型本质上是理性的和法律的。因此,它在三种形式的权威中是效率最高的,并且成为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基础。根据理性与法律权威的思想,确定了现代官僚制体系的六项原则:(1)固定和法定的管辖范围的原则,一般是根据各种规定:即根据法律或行政规章发号施令;(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的原则,这体现为一种上级与下级之间稳定有序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较低职位受到较高职位的监督;(3)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保存书面文件的基础之上。一批积极从事“公共”事务的官员与其的物质设备和档案构成了一个“机构”。一般来说,官僚制将官员的活动作为与私人生活领域截然不同的事务并与之分离;(4)公职管理,至少是所有专门的公职管理,这种管理显然是现代的—通常以全面而专门的训练为先决条件;(5)当公职发展到完善程度时,官方活动要求官员完全发挥工作能力;(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性的规定,它们或多或少是稳定的、全面的,并且是可学习的。对这些规定的了解程度代表了官员所具有的专门的、技术性的知识。它涉及管辖权、行政或企业管理;韦伯的原则首先意味着:权威来自于法律和根据法律制定的规定。没有其他形式的权威应被遵循。在此基础上,第二条原则是等级制,它或许是韦伯思想中人们最熟悉的内容。严格的等级制度意味着,理性/法规的权威和权力是由组织中的个人在等级制中占据的职位而不是由任
何个人维持的。特定职能可按照等级制结构授权给较低的层次,这意味着任何官员都可以行使整个组织的权威。第三条原则是对第二条原则的补充。组织的存在是与其职员的私人生活相分离的。它是完全非人格化的。书面文件的保存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当类似事件发生时,以前的案例则成为先例。只有保存档案,组织在运用各种规定时才能保持一致。第四条是,行政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的事情,它应当有全面的训练。第五条,官僚制的工作是一种全职职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是一种次要的活动。最后,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性的规定,它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活动。
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详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考试科目:781公共管理学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请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本上,答题无效。一、名词解释(5题,各4分,共20分。请用中文回答)1.治理答: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治理的四个特征:①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②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③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④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在公共部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其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提高组织或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好,为团体(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①通过开发活动提高人的才能;②通过开发活动增强人的活力或积极性。提高人的才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人的才能的高低,决定人力资源存量的多寡;增强人的活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有才
能而没有活力,这种才能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有了活力就会自我开发潜力,提高才能。3.转换型领导答:转换型领导是一种能够结合组织成员共同需求与愿望的组织变革过程,通过领导的作用,建立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共识与承诺,基于共识承诺,领导者创造人员信念和行为转变的有利条件。转换型领导由四个要素构成,主要有:①个别的关怀;②动机的启发与精神感召;③才智的激发;④相互的影响关系。转换型领导虽然源自于超凡魅力领导理论和交易领导理论,但其所谓的交易并非物质金钱或是职务升迁,而是基于价值观念的认同,人与人之间对于信任、尊重、承诺等所谓的情感性的交易,是一种由内而外所产生的领导关系。4.电子化政府答: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特质为:①倡导科技领先;②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和可获得性;③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④更有效率。全球电子化政府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以来,已经成为主要国家厉行政府再造,调整政府职能角色,改变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效率,减少政府支出,促进公民参与的动力,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5.双因素理论答: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由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他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①保健因素,②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二、简答题(5题,各6分,共30分。请用中文回答)1.简述公共管理范式的创新之处。答: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第三种途径或公共管理“新”范式,公共管理范式试图从案例分析和个人经验中汲取可以广泛应用的经验教训,并且该途径的发展很少借助于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研究的成果。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将公共管理范式的创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研究这两种传统。(2)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研究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或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3)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4)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公共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
真知灼见。(5)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院中,政策分析已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自觉地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2.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绩效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广泛研究与推行,与多种因素有关。(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2)财政压力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重要动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经济的压力造成的财政困境。(3)新的管理理念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主义是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基石。新公共管理强调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与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有相似之处,可以广泛运用于公共部门。(4)竞争的挑战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主要推动力。西方行政改革的特点之一便是在传统的垄断性公共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各部门提供服务要通过竞争性投标,扩大服务对象的选择权。(5)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也促进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绩效评估的推行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持。3.简述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正面效果。
答:(1)提供战略性发展方向。战略管理集中于组织本身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对组织未来发展的愿景提供了战略性的前瞻性的思考,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2)指导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任何组织都是在资源稀缺状况下进行运转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资源运用于发展的关键领域是管理者必须进行的选择。通过战略管理,可以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领域。(3)强化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战略管理十分重视对环境的感知、分析与判断,十分重视对外部环境变迁的管理。这种特性有助于组织在动荡、多元、复杂环境下的运作和管理,有助于强化组织的适应能力。(4)设定了追求卓越的标准。战略管理为组织设计了一套未来发展的愿景,可以为组织的运作设计追求卓越的标准,为组织发展定位。(5)提供了控制和评估的基础。战略管理十分重视战略执行与评估问题,这为评估组织的绩效,实施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4.简述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答:(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任何组织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局部都是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互为条件、互为依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层级节制体系。分层管理、分权治事是组织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组织管理的准则。
(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任何组织都是一个职、权、责体系,在组织活动中,职能、权力、责任是互为条件的。(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人是组织系统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决定性力量。(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效率是组织追求的目标之一,达到效率目标的途径也是多样的,(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从环境系统来看,组织是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与环境系统的其他各个部分之间有着依赖与影响作用,因此,其他各个部分的重大变动均会对组织产生影响,为保持组织与环境间的平衡,组织须做适当调整以求适应。(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平衡,是指组织系统中诸要素之间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形成的协调、和谐、有序及适应的关系。在组织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分工与协调、个体与整体、贡献与报酬的关系。5.简述管理的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答: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项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职能的发挥乃至组织目标的实现。正确认识四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应当把握两点:
(1)从理论上讲,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是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因为管理活动首先从计划开始,而且计划职能渗透在其他各种职能之中,或者说,其他职能都是为执行计划职能即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权力体系和信息沟通渠道,因此产生了组织职能;在组织保证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有效地指挥、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组织内外的冲突,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效率,于是产生了领导职能;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必须根据预先制订的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成员的各项工作进行监控,并纠正偏差,即实施控制职能。可见,管理过程是先有计划职能,之后才依次产生了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体现出管理过程的连续性。(2)从管理实践来考察,管理过程又是一个各种职能活动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动态过程。例如,在执行控制职能的过程中,往往为了纠正偏差而需要重新编制计划或对原有计划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启动新一轮管理活动。三、英汉互译(2题,各10分,共20分)1.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答:Thepublicsectortotalqualitymanagementisakindoffullparticipationmanagementideas,systemsandmethods,whichimprovestheorgnisations’managementandservicebyvariousscientificmethodstogetcustomersatisficationthroughhighqualityandcontinuousimprovementofproductsandservice.
2.Amechanisticorganizationisarigidandtightlycontrolledstructurecharacterizedbyhighworkspecialization,rigiddepartmentalization,narrowspanofcontrol,highformalization,alimitedinformationnetwork,andlittleparticipationindecisionmakingbylower-levelemployees.Mechanisticorganizationalstructuresstriveforefficiencyandrelyheavilyonrules,regulations,standardizedtasks,andsimilarcontrols.答:机械式组织是一种刚性的、高度控制的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征的是高工作专业化、严格的部门划分、控制弹性小、组织内部等级森严、有限的信息沟通网络,下级员工很少参与部门决策。这种组织结构在高度依赖于规则、规章制度、标准化的工作以及严密控制的基础上追求效率。四、论述题(2题,各20分,共40分。请用中文回答)1.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来走势。答: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近发展体现出了一种趋势:网络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准层级的压缩。准层级的减少不仅使政府间的中间层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为政府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密切了各层级政府间的直接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重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②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数量、人口、土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化进
程正在加速,这使得我国的城市政府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最为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地方政府单位。(2)地方分权改革权限划分问题一直都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近代以来的政府间关系在权力分配问题上形成了四种主要的理论与实践:集权主义、地方分权主义、均权主义和财政联邦主义。①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沿着政府向企业放权、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向下层层放权的方向进行。因此,它的总体思路就是“简政放权”或“放权让利”。②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对外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中央主动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调整,也不断地影响着社会主义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推动着传统政治体制进行缓慢的调整和变革。(3)横向联系的扩展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中央的利益高于一切,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行为都由中央计划安排,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体制的承认。改革开放后,一元经济利益主体随之为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元经济利益主体所取代,地区经济利益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在此过程中兴起了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合作。①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特征。包括了省区
间、省区毗邻地区、省区内经济协作区、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等形式。②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在横向合作的事例中,西南协调会和金三角区在合作发展基础设施,扩大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方面所取得的绩效比较显著。③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横向联系的扩展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a.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b.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往往结合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尽管我国的政府间关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在许多方面初步显示出了网络模式的特征,但在总体上并没有摆脱传统等级制模式的影响,致使政府间关系未能完全理顺,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各国的实践证明,用网络模式来理顺政府间关系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应该成为我国调整政府间关系的明智选择。2.分析说明计划工作的重要性。答: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工作在人、事、物或机构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管理目标的实现。(1)计划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计划,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必然产物产生商品的初期,人类的交换是简单的、低级的,交换物品不是有意产生的,而是相对于个人需求来说多余了,而交换对方正好有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原始时期的交换就产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品交换的频率、种类、数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并不是说交换就催生了计划。西方产业与技术革命为计划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作坊为工厂所替代,手工劳动为机器所替代,自由交换为有序交换所替代,个人胜任工作模式为多人分工合作模式所替代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迫使企业内部形成了新的游戏规则,计划也因此而产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运作复杂度越来越高,劳动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企业间、部门间、生产环节间的协作十分密切。相对于单一的工作岗位而言,协同合作更为重要,而计划工作是实现良好运作的基石。(2)计划工作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基础企业代替作坊成为社会经济体中的基本成员以后,企业就必然和社会经济体中的各成员间发生着这样和那样的关系,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协调各方关系是每一个成功企业必须预先做好的功课。在市场经济下的各种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在数量上、质量上、空间和时间的配置上都不尽合理,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真实需要,企业必须有设置合理目标的意识,协调各种配置的意识,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的意识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计划才能完成。良好的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计划工作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基础。计划明确了企业各级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内容、职责、要求等,企业种种关系的发展在计划的协调下呈现出良好态势,使得组织中各种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3)计划工作是实现企业管理其他职能的前提
无论是强调决策作用的人也好,还是强调领导艺术的或者是强调工作任务的人也罢,无一不把计划放在首要的位置。在管理者而言,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4项基本的管理活动能否正常进行,还是要看计划工作做的怎么样。计划职能包括对将来趋势的预测,管理者可以根据预测的结果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目标,并依据预测制订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方案、政策、资源配置、人事配属等,把全局性的、宏观性的企业目标分解为照章可循的、局部的、微观的、具体的工作步骤与岗位目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计划可以使企业暂时脱离当前的经济活动,变化企业发展面临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建立与当前企业发展状态相适应的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企业发展与生产相结合相统一。(4)计划工作是培植企业文化的催化剂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即通过计划的实施,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与社会其它经济体间的关系,促进良性文化的滋生,从而达到效率最优。计划的目标阶段性,强化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计划的可操作性,达成了员工荣辱与共的满足感。计划的预见性,使得员工在遇到问题时有章可循,从而减少失误,提高效益。计划的分解,培养了员工间的协同合作精神,使得员工不仅从本岗位考虑问题,更会站在组织的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通过计划的实施,组织及其员工在同步化与和谐化方面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优化。五、应用题(2题,各20分,共40分。请用中文回答)1.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验室消毒灭菌》课件
- 《病媒生物控制》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人事管理篇
- 《仓库管理的认识》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汇编【人事管理】十篇
- 做情绪的主人 高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
- 2024年农业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协辅警个人总结
- 《山东胶州秧歌》课件
- 有害生物防制员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小小志愿军
- 附件2:慢病管理中心评审实施细则2024年修订版
- 《ISO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 - 要求》之4:“4组织环境-确定创新管理体系的范围”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2024-2030年中国散热产业运营效益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和父亲断绝联系协议书范本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100题)
- 2024地理知识竞赛试题
- 【新教材】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件129张
- 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