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2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2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2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2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欣然(xīn) 遂至(suì) 未寝(qǐn)藻荇(zǎoxìng) 竹柏(bǎi)他自幼受过良好教育,21岁中进士后,做过主簿、签判一类的地方官。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求外职,出为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后因“乌台诗案”又被贬为有名无实的黄州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苏轼任翰林学士,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出为杭州知府。新党重新执政后,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宋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后,被赦召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拓了豪放派的一代新风,有《东坡全集》传世。三、背景知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四、课文注释、译文及分析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已是初冬时分,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寒夜寥寂,“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都已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念无与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心情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末一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这里短短的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文中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于恍惚迷惘中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竹柏影也。”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现。“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里作者连发二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却不置答,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当时他虽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不无牢骚。但他自宽自慰。他这样的“闲人”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六、写作特色1.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明代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用这句话来阐释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色是很恰当的。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文中描写月色只有三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只用了十六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着实令人神往。作者运用比喻别出心裁,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出现在作者笔下。状物抒情,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极处。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突出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表露出来。总之,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七、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只是,不过今:表转折闲人古: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今:无事可做的人八、一词多义九、重点词解念无与乐者 思考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 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十、特殊句式1.省略句例:念无与乐者这句省略了主语“吾”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2.倒装句例: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作“步”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中庭相与步”译:在院子里一起散步。十一、课后习题解答(一)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其中: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二)1.念:想,思考者:……的人2.寝:卧,睡3.步:徒步徐行,散步4.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三)略。【同步达纲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2.解释加粗的词语。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西湖游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从武林门而西() 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W]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挐一小舟() 毳衣()沆砀() 一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人鸟声俱绝() 是日()挐一小舟() 余舟一芥()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来源:中.考.资.源.网]五、(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文忠2.于是,就清澈透明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