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_第1页
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_第2页
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_第3页
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_第4页
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知识管理第一节技术信息管理一、信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⒈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客观世界可以抽象为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三大要素中,人类最早认识的是物质,到工业化时期才真正认识能量,在科技进步加剧的现代才真正认识信息。信息虽然被认识得最晚,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却显得越来越重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管理系统可以概括为由人、财、物、事、时间、信息六个要素构成。其中,信息既是管理的要素,又是管理的工具和介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现代管理就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过程。⒉信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⑴感知需求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源动力,又是创新产品的归宿,只有准确把握需求信息,才能保证创新的成功。因此,如何获取用户显在和潜在的需求信息就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⑵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已有技术信息的掌握、他人技术设想信息的借鉴和对众多信息的联想基础上的。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就是技术信息和其他信息获取、加工和创造的过程。⑶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经费是研究开发管理的重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尽可能充分了解有关技术信息,少走弯路,还必须及时掌握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以便调整资源配置、修正技术路线,使开发顺利进行。⑷减少创新的失败技术创新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充分性和信息和处理能力。从本质上说,创新风险是由信息不充分引起的,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不确定性是创新管理的核心之一。二、技术信息传输过程⒈一般信息的传输过程信源编码发送器混合接收器解码信宿

噪声源⒉技术信息的传输过程信源信道信宿三、技术信息的分类⒈从技术活动主体角度分有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之分。就企业来说,外部的市场、产业的技术信息十分重要,但内部的经营、运作、组织的技术信息也很重要。⒉从传输方向上分有外部向内部传递的信息、内部向外部传递的信息和内部各部门传递的信息。其中,由外部向内部传递的信息一般不受接收信息的企业的限制,企业会尽可能多地获取外界信息;由内部向外部传递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希望向外发布的信息,另一种是企业不希望泄漏的信息;一般说来,企业希望内部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及各部门之间信息通达,但有的信息仍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⒊从信息的知识含量上分有知识含量高的信息和知识含量低的信息之分,前者多为复杂技术信息,后者多为简单技术信息。知识含量高的技术一般较难传递,这给引进和掌握复杂技术带来了难度,同时也为企业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带来了方便。⒋从信息表达的难易程度分有容易表达的技术信息和不易表达的技术信息之分,后者又称“暗默性”技术信息。产品的结构、原料的化学成分等可以用图纸、分子式等明确表达出来;而有些生产工艺、操作方法则不易用图纸、符号、语言表达。技术信息的暗默性给传递带来了困难,减少暗默性,增加可表达性是技术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⒌从信息传输的难易程度分有易传递的技术信息和不易传递的技术信息之分。技术信息传递的难易程度受信息“粘滞性”的影响,粘滞性技术容易附着在信息上而不易流动。粘滞性主要由表达难易程度决定。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核心能力是建立在创造粘滞性技术和管理技术之上的。⒍从信息的产权类型上分有公共产权技术信息和非公共产权技术信息之分。前者主要是公共媒体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一般是无偿提供的;第二节信源一、技术信息源㈠技术信息源的类型⒈技术的开发者和拥有者大学、科研院所、同行企业、企业内的开发机构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所获得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技术改进等是技术源的最集中体系。这些机构和研究开发人员是控制信息源的主体,一般也是知识产权的拥有者。⒉技术信息的收集者以公共服务为目的公共图书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信息中心和技术中介、经营性的技术中介组织等收集、储存着大量技术信息,成为技术信息的重要供给源。⒊技术信息的载体⑴媒体⑵有形物㈡技术信息源的开发和利用⒈从公共信源获取信息从公共信息源获取信息是最便捷、最廉价的方式,但通常也是企业利用不充分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公共信源,必须建立相应的渠道,配备专门人员,培养信息收集、检索、分析能力。⒉采用反求工程获取信息对现有的产品、设备进行测绘,可以获得有关结构、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不少企业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实现仿制产品和设备的。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两点:第一,要避免侵权,对已申请专利、商标保护的产品和设备,在未获准之前不能仿制。第二,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以获取更深入的技术信息,因为测绘仅能得到外在的技术参数,对于隐藏在内部的材料成分、部件之间的匹配参数等不易得到,更不容易了解原理和技术诀窍。⒊从技术拥有者获取信息⑴技术转让:由技术拥有方向技术需求方有偿转让技术,主要以图纸、说明书、设备等形式提供协议转让的技术。为了使受让方掌握转让的技术,转让方一般需要对受让方进行技术培训,以便受让方获得操作、维护等不易用文字表达的技术。⑵技术合作:技术拥有方于技术采用方以合资的方式结成共同体。二、创新源㈠创新源的类型⒈问题的提出创新源是指首次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公司和个儿,但创新源不一定将最初的创新商业化,最后的商业化仍是由制造商完成的。⒉创新源的分类⑴用户创新源:为通过使用一项创新以获利而进行创新的创新者;⑵制造商创新源:为通过制造一项创新产品以获利而进行创新的创新者;⑶供应商创新源:为通过制造和使用一项创新提供必需的部件会原料以获利而进行创新的创新者。㈡外部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⒈供应商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⑴寻找和发现供应商创新源,推动本企业创新⑵促进供应商创新,为本企业创新创造条件⑶发掘创新机会,拓展新的业务领域⒉用户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⑴用户创新的形式①用户提供创新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设想。②用户制造出新产品。③互成为新产品的制造商。⑵用户创新源的利用用户创新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由于该创新源分散,也由于人们对这宜创新源缺乏认识,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用户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采用用户创新成果首先,要建立广泛的用户信息反馈网络,及时收集用户对产品的意见,特别要注意收集用户的改进建议,发现用户自行改进的做法、经营和教训。

其次,要对用户所作的改进作认真分析,了解用户是否产生了新需求,新需求是否有普遍性,风险用户所作是否包含了创新的意义,是否可以引用到未来的产品改进中,从而找出用户创新的合理成分。②和用户一起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一,确定识别潜在的领先用户的标准。第二,识别潜在的领先用户。第三,与领先用户一起产生新产品的设想,甚至做出产品设计第四,检验领先用户的构思或设计是否符合未来多数用户的需求。⒊外部智力的利用——“创新冠军法”⑴寻找创新信息:通过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查询等方式,大量收集与拟创新的项目相关的信息⑵挑战创新冠军:对创新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检出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挑选出成功的创新者,并与他们取得联系。⑶访问创新冠军:对创新冠军进行面访,请他们谈自己创新的经历、体会,对拟设计的新产品提出建议,访问者对每次面谈写出访问报告。⑷整理访问报告,产生创新设想:整理、分析访问报告,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得出创新设想。⑸筛选创新设想: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价、筛选,挑选出方案优越、可行的设想。⑹进行创新性设计:对初选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研究、筛选;或直接进入初步设计,再对初步设计进行评价筛选。第三节信道一、技术信息传输的特点与类型㈠技术信息的性质与传输的关系⒈技术的复杂程度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对传输的要求也不同。简单技术容易被理解,它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往往非专业人员就可以承担信息传输工作;复杂技术的传输对专业知识要求高,需要专业人员承担传输任务。技术越复杂,对传输人员的要求越高。⒉技术知识的深度技术知识可分为4种:知道是什么,是关于事物方面的知识;知道谁有知识,是关于知识所在地的信息;知道为什么,是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做,是关于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一般说来,前两种知识深度较浅,而后两种知识深度较深。技术知识的深度越深,对传输人员的要求越高,越不易传输。㈡技术信息的信源特性与传输的关系⒈潜在性⒉流动性⒊敏感性⒋公共性㈢技术信息的传输类型⒈沟通搬运型沟通搬运型传输是指技术信源与技术信宿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将技术信息从信源“搬运”到信宿的传输方式。此类传输主要是针对用文字、图形等符号表达的信息,或简单的技术知识。⒉加工处理型⑴破译:当技术信息由不易被理解、识别的方式表达,或潜藏在有形之内,或尚未用文字表达时,需要将技术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方式。⑵筛选:当技术信息混杂在其他大量信息之中,或多种技术信息汇集在一起时,必须将所需要的技术信息筛选出来,再进行传输。⑶综合:有时针对某一目的,需要汇集多方面信息,加以综合。二、技术信道的使命⒈识别信源在传送信息之前,必须弄清信宿所需要的信息在何处,由谁拥有或掌握。一般说来,显在的、固定的、公共的信源容易识别;对潜在的、流动的、非公共的信源则首先要进行搜寻、甄别工作。⒉接近信源接近信源的关键在突破障碍。⒊获取与处理信息可采取无偿或有偿的方式从信源处获取信息,必要时对拟传送的信息进行破译、筛选、综合处理。三、技术信息传输的组织方式㈠正式组织⒈专职机构企业设置的专职信息机构有两类,一类是综合信息机构,负责信息收集、处理信息收集、处理各类信息;另一类是部门信息机构,负责收集、处理供部门使用的信息。对技术信息而言,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研究开发部门着重于技术方面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市场营销部门着重于需求方面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以供技术分析、设计方案拟定的参考。⒉专职人员除专职机构内的人员属信息专职人员外,企业常需在某些机构内设置信息专职人员,从而在企业内形成信息收集处理系统。㈡非正式组织由于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分布广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仅靠少数专职人员很难满足企业信息需求,非正式、非专职的组织和个儿在企业信息收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说,要树立“全员信息管理”观念,让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就技术信息而言,一方面要发动科技人员广泛收集信息;另一方面要培养市场营销人员在产品营销中注意收集用户反馈意见、市场需求动向等有价值的信息,采取精神和物质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他们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四、技术发展阶段与信道之间的关系一项技术的发展可划分为产品设计与试制阶段、转向生产阶段、工艺开发阶段和成熟阶段等4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分述如下:⒈产品设计、试制阶段⒉转向生产阶段⒊工艺开发阶段⒋成熟阶段

阶段信源、信道产品设计与试制转向生产工艺开发成熟信源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用户用户,竞争者,供应商专门研究机构,供应商,生产部门,用户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大学,用户,供应商信道分散的个人接触,雇用新的工程师,有组织的信息收集个人接触,技术守门人,有组织的信息收集正式的组织,技术守门人非正式的技术守门人,流动人员,正式的组织各技术发展阶段的主导信源与信道第四节知识产权一、技术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㈠技术的信息特性⒈无损性技术和一般信息一样,在重复使用时,不会产生损耗。这和有形物不同,有形物在使用中会逐渐磨损而贬值,但技术在反复使用中不会降低其使用价值。⒉无成本复制性技术首次生产成本往往很高,但复制技术的成本常可忽略不计。⒊外溢性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和其他信息一样,容易从拥有者手里扩散出去,而无损性和无成本复制性则有助于扩散的进行。⒋传播的差异性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由于其复杂程度、知识含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技术扩散难易程度和速度差异较大。㈡技术的产权界定⒈投入主体:当技术开发的投入主体是代表公众的政府时,往往对研究开发成果采用公共产权形式予以公开;当研究开发投入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时,往往对研究开发成果采用非公共产权加以保护。⒉行为主体:当实施技术开发的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时,一般对开发成果加以保护;当开发主体是非盈利机构时,则可能对开发成果采用公共产权予以公开。⒊与竞争的关系:当技术成果与竞争性活动关系密切时,往往受到保护;当技术成果与竞争活动无关或关系不大时,往往不加保护。⒋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行为主体对技术是否保护,在经济上取决于保护成本与保护的效益之间的权衡。二、知识产权的定义和分类㈠知识产权的定义从广义上说,知识产权泛指人类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创造性成果权利,包括专利权、集成电路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权、版权、软件权等;第二类是识别性标记权,包括商标权、商号权、其他与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力。狭义的知识产权仅包括工艺产权和版权。其中,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权。㈡知识产权的类型⒈专利权⑴发明专利:发明是对特定技术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改进发明。⑵实用新型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应用的新的技术方案。⑶外观设计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⒉商标权商标是企业在其生产、制造、加工、炼造或者经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项目上使用的,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表示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的标记。商品权包含使用权、禁用权、续展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等。⒊制止不正当竞争权应当限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⑴假冒他人注册的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标特有的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产地。⑵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外地商品流入本地市场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⑶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⑷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宣传。⑸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上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⑹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⑺采用慌称有奖或故意让内部人员中将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⑻捏造、散步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⑼串通投标,提高标价或压低标价。三、专利制度与专利法㈠专利制度专利制度是依照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权,借以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使发明创造推广应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专利制度的特点是:第一,专利申请制第二,专利审查制第三,公开性。㈡专利法⒈专利法保护的主体专利法保护的主体是发明人或设计人。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者有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之分。非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不在任何单位工作的人员以及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虽然是单位的工作人员,但不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也不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对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则是以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对于职务发明创造,申请并获得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但专利权的所有或持有单位应当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奖励。⒉专利法保护的客体专利法保护的客体是可以取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一项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新颖性第二,创造性第三,实用性四、专利的申请、审查与批准㈠专利的申请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由有权申请专利的人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文件。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权利要求书等;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以及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等。请求书主要用于说明两方面:一是有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情况;二是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有关的人的情况。㈡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发明专利申请的主要审查程序是:⒈初步审查“专利局对申请是否符合专利法及其细则规定的形式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实质性缺陷进行初步审查。⒉公布专利申请: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也可根据申请人的要求早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至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前,如何人均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申请向专利局提出意见。⒊请求实质审查: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3年内,专利局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性审查;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该申请视为撤回。⒋实质审查:专利局对发明专利申请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进行实质审查。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授予专利权条件的,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陈述意见或对申请进行修改,申请人逾期不答复的,被视为撤回。五、专利的法律保护㈠专利保护的范围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内容为准。产品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一般包括具有同样特征、同样结构和同样性能的产品,二不论是用说明书中叙述的方法还是用其他方法制造的均属保护范围之内。方法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一般包括所有具有相同特征、相同参数和相同效果的方法。用途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通常限制在权利要求书中直接提到的用途。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而不论用任何方法制造。㈡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或进口专利产品,或者实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制造、销售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以及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均属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有直接侵权行为与间接侵权行为之分。直接侵权行为是指侵权人自己直接制造、使用或者销售他人的专利产品,或者使用他人的专利方法,或者制造、销售他人的外观设计专利产品;间接侵权行为是指侵权人提供属于专利保护的发明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实施专利发明创造,向他人提供了必要手段,从而构成他人直接侵犯专利权专利权的行为。

侵犯专利权必须承担民事责任,承担形式包括:⒈停止侵权行为⒉赔偿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的财产减少和应得而未得利益的损失⒊给专利权人信誉造成损害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恢复专利权人的信誉;若侵权人的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第五节企业专利战略一、企业专利战略概论㈠企业专利战略定义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合法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条件和赋予的权利与责任,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专利工作的总体性谋划。

这一定义界定了专利战略的行为规范、目的、对象和性质。第一,企业专利战略要在专利制度的规范下进行,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专利制度规定的信息公开等便利条件和专利法赋予的法律保护权利,保障自身利益,扩大优势;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第二,企业制订和实施专利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第三,概括地说,专利战略的对象是专利工作,具体说来,包括:专利信息、专利技术的开发、申请、引进、实施、运用、许可等一系列专利管理工作。第四,专利战略的性质是专利工作的总体性谋划,而不是局部的、具体的工作;也不是仅涉及近期的工作,而是包括近期和中长期在内的策划。㈡企业专利战略结构要素企业专利战略由战略主体、客体、目标、方案等要素构成。⒈主体专利战略的主体是战略制订和实施者。从广义上说,专利战略的主体可以是国家、行业、地区和企业。企业专利战略的主体是企业,不过,它与国家、行业、地区专利战略有紧密联系。⒉客体专利战略的客体是战略实施的对象。企业专利战略的对象是包括专利技术及专利管理在内的系统的专利工作。⒊目标专利战略的目标是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和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对具体的企业来说,专利战略则要明确目标市场是什么,以此为线索规划专利工作。⒋方案企业专利战略方案包含的内容主要有:⑴专利信息开发与利用与规划⑵专利技术开发策略与规划⑶专利的申请策略⑷专利技术引进与转化策略⑸专利技术的实施与运用策略㈢企业专利战略的作用⒈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态势专利文献所公布的专利技术内容和权利要求披露了大量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及竞争的领域,有利于了解技术动态和市场动态。⒉指导专利工作专利战略可以对专利技术的开发、引进及专利的申请、实施、许可等起指导作用,有利于企业专利工作与整体占领整合、协调、避免专利工作的盲目性。⒊为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专利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利用专利独特的法律武器和有利条件为竞争提供特有的手段,从而使企业整体战略得以有效实施。二、专利信息的开发和利用㈠专利信息资源⒈专利信息形式专利信息主要以专利文献和专利检索系统两种方式体现。⒉专利信息的内容专利是集技术、法律、经济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因此,专利信息也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专利文献详细地叙述了专利技术的内容,提供了最新的技术动态。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所记载的技术信息,约是整个技术信息的90%,专利信息比一般技术刊物提供的信息早5~6年,而且资料翔实。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估算,利用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研究周期60%,节约研究资金40%。专利文献记载了权利要求,表明了产权归属、权利范围、权利覆盖的地域及权利保护的时间,因而为企业避免侵权提供了依据。透过专利申请的国别、专利提出的权利要求、专利的技术内容,可以了解到专利申请者的技术动向和市场动向,了解其欲占领的领域。㈡专利信息调查⒈专利信息调查的内容⑴技术动向调查:通过对相关领域以往的和新的国内外有关专利及种类的调查和分析,判断技术水平和技术动向,预测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开发新技术的决策提供依据。⑵专利性调查:通过对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调查,了解技术的先进性,为回避侵权和做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提供依据。⑶法律状况调查:了解某项技术是否属于专利技术及专利权所覆盖的范围、专利的有效期等,为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提供依据。⑷专利保护区域调查:了解专利在某些国家得到批准和保护,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依据。⑸监视调查:对特定领域专利技术系列发展过程和特定竞争对手专利申请情况进行跟踪、监视,以了解技术发展动向,对竞争者进行分析,为制定技术战略和竞争策略提供依据。⒉专利信息调查目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阶段专利调查目的技术动向新颖性法律权利保护区域监视制定研究计划阶段⒈为掌握有关领域技术动向进行的调查√⒉为掌握有关领域其它公司技术水平的调查√⒊为防止重复研究进行的调查√⒋为预防有关领域的未来监视进行的调查√⒌为发现和预测会成为障碍的调查√√√√研究开发阶段⒈为掌握其它公司开发状况进行的调查√√⒉为使本公司的技术实现权利化的调查√⒊为掌握其它公司申请专利的审查过程和研究防止其它公司技术权利化的调查√√√⒋为发现易产生纠纷的专利及制定对策的调查√√√产品化阶段⒈与产品化有关的以及为制定应付易引起纠纷的专利策略的调查√√√√⒉购买材料、零部件的调查√√√√⒊为实现本公司技术权利化的调查√⒋为掌握其它公司开发状况的调查√销售阶段⒈发现其它公司专利侵权和制定对策的调查√√√√⒉为制定对付其它公司警告的策略的调查√√√技术创新各阶段专利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三、专利技术的开发策略与规划㈠技术和市场预测分析⒈技术预测⑴技术发展阶段分析和预测技术成长规律表明,技术成长是非均匀的,技术突破常常伴随着大量专利申请,而当专利稀少时,常预示着技术的成熟和被替代。因此,分析某个领域专利的时间发布,可以帮助企业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及技术成熟程度。⑵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预测通过对专利的调查,分析全新技术的开发动向、技术突破动向、技术被替代动向,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动向。⑶相关领域技术预测一项技术的发展往往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相应地,一项技术的发展又受到相关技术的支持、促进或制约。因此,通过相关领域专利调查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本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并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做出判断。⒉市场预测通过对专利技术的内容、权利要求和申请区域分析,可以进行以下预测:⑴新产品出现的可能性⑵新产品的主要市场区域发布⑶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性影响⑷新产品的本国需求潜力⒊竞争对手预测通过对竞争对手专利的跟踪调查、分析,可以对竞争对手的以下发明做出预测,从而为本企业技术决策提供依据:⑴技术发展水平和现在开发的技术⑵市场意图和动向⑶专利网部署情况⑷技术和市场空隙⑸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㈡技术开发的选择⒈技术选择通过对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对手情况和自身能力分析,选择企业拟开发的技术。在进行技术选择时,要对以下诸方面做出决策:⑴基本专利技术与外围专利技术在对技术状况和发展态势及企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是开发基本专利还是外围专利。一般说来,基本专利开发投入大、难度大、周期长,对竞争提供的手段强劲;外围专利开发难度小、投入少、周期短,对竞争提供的手段有限。⑵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根据专利信息调查的结果,分析产品技术发展阶段、工艺技术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做出开发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的选择。⑶竞争性技术与互补性技术根据竞争对手分析和对手与自身的比较,确定与竞争者的关系,对选择开发竞争性技术以避开对方专利还是开发互补性技术与对手进行技术交换、形成交叉许可局面做出选择。⑷专利技术与非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与非专利技术各有特点,前者公开,但受法律保护,后者部公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法律保护;前者有一定保护期,后者不受时间限制。企业可在分析专利授权情况、竞争对手动向、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策略,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开发做出选择。⒉技术开发策略选择⑴发展性技术开发发展性技术开发是企业为自身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主要用于增强在原有市场的竞争力或为进入新市场创造条件。发展性技术开发是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目的。⑵掩护性技术开发当企业企图掩盖自己的发展意图,防止竞争者窥视其战略部署时,在开发发展性技术时,有意识地开发并非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或次要技术,并申请专利,以扰乱竞争对手的视线,掩护企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为突然性进攻通过保护。⑶扰乱性技术开发当企业探测到竞争对手意图后,为了打乱对手的部署,削弱对手竞争力,有意识地开发对手的关键技术,并抢先申请专利,使对手处于不利地位。㈢技术开发的规划⒈时间规划在很大情况下,多个企业专利技术开发是在竞争的条件下同时进行的,率先开发成功者获得专利保护,其他企业的开发成果将报废。因此,专利技术开发要在技术发展动向预测、竞争对手预测的基础上做好开发时间规划,既要避免损失和竞争失利,又要切实可行。⒉开发领域和进入地域规划企业要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经过对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和预测,对拟开发的技术领域进行规划,有步骤地在拟占领进行系统的技术开发。同时,要根据拟开拓的目标市场,分析该市场所在国的专利制度特征,有计划地针对市场需要和法律制度进行技术开发。四、专利的申请策略㈠申请决策⒈申请⑴以自用为目的的申请⑵以转让技术为目的的申请⑶以削弱竞争对手优势为目的的申请⑷以干扰竞争对手视线为目的的申请㈡申请内容⒈全部申请与部分申请⒉字列申请与单项申请⒊基本技术申请和外围技术申请⒋在用技术申请与储备技术申请㈢申请时间⒈及时申请⒉提前申请⒊迟延申请㈣申请地域⒈本国申请拟申请保护的技术应当首先在本国申请专利,从而取得本国市场竞争优势,并为同时获得外国专利或者再申请外国专利提供条件。⒉外国申请在国外申请专利的关键在国别选择。国别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是目标市场。若某项专利所保护的产品拟打入某国市场,那么就应在该国申请专利;若不打算进入某国市场,就没有必要在那些国家申请专利,以节约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㈤专利网规划⒈领域保护网领域保护网可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构筑。在深度上,若能在某一领域从基本专利到围绕基本专利的外围专利形成保护网,就可以为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构成坚实的壁垒;在广度上,若能围绕基本专利的可能应用广泛获得专利保护,则可以扩展保护范围,使保护网有更大的覆盖面。企业在进行领域保护网规划时,应分析和预测专利技术的可能应用范围,结合本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专利技术开发和申请。⒉区域保护网区域保护网是专利保护在地理区域上的延伸系统。区域保护网应能覆盖以专利技术为条件的产品所到达和可能到达的国家。就是说,专利保护的区域应当和市场延伸的区域一致。区域在进行区域保护网规划时,应同时对拟开拓的市场进行预测和规划,做得“产品未到、专利先行”,为产品的市场进入开辟道路,提供保障。五、专利技术的引进与转让策略㈠专利技术的引进⒈专利技术引进的决策在专利技术的引进之前,要对是否引进、引进什么进行选择和决策。要从技术必要行、可行行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是引进某项专利技术还是绕开专利自行开发技术做出选择,在有多种专利技术可供选择时,要进行比较,以求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⒉专利技术引进的策略⑴是否申请和授权对技术出入方拟出入的自称专利技术要进行专利检索,审查其是否已申请专利,是否已授权,是否在我国申请,在哪些国家申请和获得授权。⑵是否过期、失效对已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要审查其是否过期,是否维护。对已过期和因未维护等原因而失效的专利,则不应支付使用费。⑶专利权是否属于技术转让方一般情况下,技术转让者就是专利权人,但是,也存在这种情况:技术转让者所转让技术的专利权不属于他,或者被转让的技术是多项技术的组合。㈡专利技术的转让⒈专利技术的转让决策⑴出让专利是否构成对自己的竞争威胁:若受让方在获得专利技术使用权后,市场将广泛扩展,会威胁本企业的地位和优势,则不能轻易出让。⑵出让的技术是否是已实施和待实施的专利技术:如果企业未实施,将来也不打算实施,转让后,也不会给受让者造成巨大优势,以致威胁本企业竞争地位,则可以转让。⑶专利的有效期:对于即将到期或剩余有效期限不长的专利技术,可实施转让,以收回部分开发费用。⑷出让的收入:对于本企业已实施的专利和不实施的专利要分别对转让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尽可能部分和全部专利技术的开发成本。⒉专利技术的收买与转让策略⑴为获得直接收入而转让专利:多数情况下,专利技术转让是为了获得转让收入。此时,转让收费总额、付费方式等成为主要考虑因素。企业要寻找愿付转让费最高、付款条件最优厚的受让对象。⑵为技术交换而转让专利,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出让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直接收入,而是为了与其他企业交换技术。⑶为获得垄断权而收买专利:将相关的专利全部买下来以达到独占市场和重新转让而获利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种专利经营策略,经营者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零散发明者的专利,然后进行组合或期待恰当的时机以高价售出,或者起诉侵权企业,获取高额赔偿。⑷为变被动为主动而回输专利:企业引进他人专利后,在消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将创新后的技术申请专利再卖给或转让给原专利输出企业。这种策略可使企业从技术和市场上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六、专利技术的实施与利用㈠专利技术的实施策略⒈独立实施策略这是一种企业独立实施自己的专利而不转让或不许可他人实施的策略。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独占该技术领域和独占市场。对那些市场前景的优秀专利技术可采用这种策略;在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配合良好、有利于保护成套技术形成独占垄断地位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这种策略。⒉合作实施策略这是两个或数个企业或研究机构以合作、合资的方式实施专利的策略。采取这种策略会实现优势互补,缩短实施周期,形成规模优势。一些拥有专利技术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因缺乏资金和经营能力而难以自己实施专利,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又缺乏技术,但能够提供资金、设备、场地,二者结合实施专利,可起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㈡专利技术的利用策略⒈避免侵权策略若企业在某一领域内经营而又不愿付或付不起专利使用费,则可在一定范围内巧妙地采用专利技术而避免侵权。⑴采用无效或失效专利技术若查实某专利技术在我国未申请或未获授权,则可在我国境内无偿使用。但产品若出口,则须查明该项专利在目标市场所在国是否获得授权。若某项专利已到期或专利权已终止,则可无偿使用。⑵等专利权失效后再利用当专利使用费高昂时,特别是对有价值的基本专利,如果专利权快到期或即将终止,企业可先做好实施准备,待该专利失效后立即实施。⑶取消专利权策略寻找专利漏洞、缺陷或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的证据,运用专利法规定的撤销或无效宣告程序,完全取消或部分取消专利权。为避免企业被指控专利侵权时常采用这种策略。⑷回避绕道策略当无法绕过他人专利,则可避开专利保护的技术内容,寻找或开发与该专利不抵触的替代技术,绕过所保护的专利,以达到既保证本企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又避免专利侵权的目的。⒉专利许可策略当无法绕过他人专利,且其专利权不可动摇时,则应取得合法使用权后才能使用相应的专利技术,一般是通过谈判、进行合理付费后方可获得使用权。企业为了避免过多付费,必须对拟转让的专利技术进行详细了解,对实施的范围、期限进行合理规划。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发与被转让的专利技术相配套的技术并申请专利,造成交叉许可局面,以减少专利使用的付费。第六节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与管理一、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换的知识创造1、缄默知识和明言知识

所谓的“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或缄默知识,就是指未经正式化(Formalize)的知识,包括企业、经营者或员工的经验、技术、文化、习惯等,是属于个人经验与直觉的知识,较不易以言语来沟通及表达,表现为难以形式化、无法被具体化的技能。此类知识是主观的、自悟的知识,涉及个人的认知与意念。

所谓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或明言知识,则包括一切以文件、手册、报告、地图、程序、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所呈现的知识,不论是传统的书面文件,或电子化后的档案,都是可以用形式化、制度化的语言或文字图像所传递表现的知识,此类知识是客观的、理性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联合化和内化四个转化过程,这四个转化连续发生,就成为知识创造螺旋。知识创造螺旋蕴藏于技术创新过程之中。社会化外化内化联合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从到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交互转化社会化外化内化联合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从到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交互转化2、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3、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4、联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5、内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6、知识创造螺旋由社会化、外化、联合化、内化四个过程组成的知识创造螺旋,可以完成一个知识创造过程循环,完成这个循环,企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会上一个台阶。二、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管理空间基于缄默---明言知识交互转换的知识创造过程的管理重点是营造环境,并对相应的“场”进行管理。1、源发场源发场对应于知识转化的社会化阶段,是知识创新和转化的起点,在那儿,个人之间基于同情,或彼此相爱相惜,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觉、情绪、经验与心态。从源发场所展现出关怀、爱心、信任与承诺。在组织实践上应强调开放式组织设计,使员工能充分接触顾客,以便个人之间的直接交谈及沟通。2、互动场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一个计划小组”、特案小组,或跨越业务单位之小组。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彼此交换想法,同时也对他们自己本身的想法加以反省及分析。组织通过选择适当的具有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组成项目团队,任务小组、跨职能团队,由这样一群个体提供给一个知识交流的场所。3、网场所利用虚拟世界而非实际的空间与时间,来进行互动。在组织内部将新的显性知识与现有的资讯与知识组合,以便再产生更新的显性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利用“线上网路”、文件与资料库等资讯来强化这项知识的转化程序。4、训练场能促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在资深教师与同事的指导下,以观摩或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的练习,而非只坐著听教师讲授分析性之教材.能应用实际生活上或模拟的显性知识,并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上述四种场所各自的不同特征将有助于新知识之创造。在每个场所之内所产生的知识终将成为组织的知识基础而归大家共同来分享。然而,组织内的各个场所不仅是累积各种不同的资讯而已。这些场所具有动态性,能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再进而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并借此一周期循环而持续的创造新知识。三、知识库与知识共享管理1、知识库公司经过知识积累可以形成独特的知识库。企业知识库的基本构成有: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公共关系信息、年度报告、出版物、企业总体介绍等企业组织结构信息,包括地址、代理商、分公司、服务中心等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包括技术专长、服务特点等基本流程的信息关于专利、商标、版权,使用其他企业技术、方法许可证的信息;顾客信息企业对知识库的一些基本要求组织数据库并使其有效数据库中知识的精确性让所有员工直接进入数据库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库利用的重要目的。促进知识共享的途径如下:(1)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建立起技术人员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交流框架,建立宽松和开发的文化氛围,促进知识共享(2)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技术人员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成员之间的深度对话,降低协作成本,有利于组织知识的形成与反馈(3)重视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强培训,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技术人员的自我知识更新和相互交流合作。不同类型知识的共享就不同,如下图特点编码化模式个人化模式共享方式从人员到文档,再从文档到人员建立知识库文档管理系统人与人直接面对沟通电话交谈,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知识地图技术支持强大的IT软硬件环境,电脑,数据库,网络等对信息技术条件不过分要求重在对人的激励和优秀企业文化激励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