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9_第1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9_第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9_第3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9_第4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一第三讲1.(2014·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依据所学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从改革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角度回答。答案:(1)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长期混乱局面;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2.(2014·淄博模拟)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是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答案:(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体现: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2)途径: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态度:赞同;福泽谕吉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3.(2014·苏北四市模拟)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金额(日圆)利率武士(1874~1876年)16,565,0008%大名(1877年)31,412,4055%大名和武士(1877年)108,242,7857%神主(1877年)334,0508%材料二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加藤弘之《邻草》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解析:第一问主要从封建贵族的封建特权的限制,依据明治维新的措施分析;第二问有效信息“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可以判断;因为日本的传统决定了日本永久太平不可能;第三问告别旧日本是指对日本的改革,新日本是指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答案:(1)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构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3)告别旧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尚未到达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4.(2014·江苏四市联考)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心态”依据材料“臣累上书”“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即可看出当时维新人士那种要求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的心态。“背景”结合所学即可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二“同志太孤”做思维的突破口。第(2)题理解“同志太孤”意思是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原因是使其既得利益遭到损害。结合所学回答出损害顽固派既得利益的措施即可。“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从应该汲取的教训入手回答,如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答案:(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5.(2014·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完,这样它就被扼杀了。”——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解析:第(1)问,考查戊戌变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原因,须注意问题的限制性条件: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这一限制性条件实际上是反映了维新派变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问题,与当时国内外的环境相联系,从主观上维新派的政治经验和客观上的改革环境两个方面归纳,材料分析依据: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第(2)问,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此问应答材料观点,分析依据: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是维新派急于求成的表现,主要围绕致使改革失败这一中心阐述。答案:(1)客观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主观方面,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2)根源:急于求成。后果:不分轻重缓急,变法无法行之有效;打击面过宽,激化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变法最终失败。(任答其中一点即可)6.(2014·南昌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李鸿章伊藤博文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他们地位相当,所处时代和大环境也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尽管他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非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半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1)由于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从而造成两国“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2)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解析:第(1)问,注意理解“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指“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可联系材料与教材所学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等知识,分别概括两国统治者的态度及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的原因。第(2)问,根据教材所学概括“文明开化”的成效即可。对“文明开化”评价:可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多角度回答。答案:(1)态度不同:中国清王朝统治腐朽,清政府内部顽固势力强大,反对一切变革,尤其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