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7 地壳运动规律 (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7 地壳运动规律 (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7 地壳运动规律 (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7 地壳运动规律 (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7 地壳运动规律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7地壳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选择题非选择题地壳物质循环5、6内力作用1、7、10、1112外力作用2、3、4、8、913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浙江宁波一模,20~21)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回答1~2题。1.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1、断层P2、褶皱C.断层P2、断层P1、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2.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该岩层的沉积C.抬升以后遭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E岩层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褶皱先发生,P1断层切穿上覆的沉积岩B,断层发生在沉积岩B形成之后,而P2没有切穿沉积岩B,断层发生在沉积岩B形成之前,故A项正确。第2题,断层P2右侧岩层为背斜,其顶部缺失是由于外力的侵蚀,C项正确。答案1.A2.C(·浙江五校一模)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被称为波浪岩。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36°N,112°W)发现了波浪谷,它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目前,美国波浪谷景区每天只发放20张进入许可证,我国波浪谷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结合材料及图甲、图乙,回答3~4题。3.我国波浪谷的成因与美国波浪谷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省区有波浪谷分布的是 ()。A.福建省 B.陕西省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吉林省4.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浪谷分布区明显体现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基本没有内力作用的影响B.波浪谷地区的红色砂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图乙的做法可以大力倡导C.波浪谷分布的地区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地方D.美国限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是由于景区开发的范围太小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波浪谷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以上省区中只有陕西省位于该气候区,B项正确。第4题,波浪谷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所受地质作用分别是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和外力侵蚀,故波浪谷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图乙做法会造成植被破坏,不宜大力倡导,B项错误。波浪谷是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地方,C项正确。美国限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是为了保护旅游资源,D项错误。答案3.B4.C(·浙江衢州一模,6~7)读下图,回答5~6题。5.有关甲、乙、丙、丁所对应的岩石及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A.甲——花岗岩,与①的作用强度有关B.乙——大理岩,与④的作用强度有关C.丙——玄武岩,与②的发生直接有关D.丁——石灰岩,与③有关6.图中所示的物质循环是 ()。A.生物循环 B.水循环C.大气环流 D.地壳物质循环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丁为岩浆喷出冷却形成的喷出岩(如玄武岩),与③有关;甲为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如石灰岩),与①的作用强度有关;丙为岩浆侵入冷却形成的侵入岩(如花岗岩),与②的发生直接有关;乙为变质岩(如大理岩),与④的作用强度有关。第6题,岩石及岩浆之间的相互转换属于地壳物质循环。答案5.B6.D(·浙江十校联合体期始,12)“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年12月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于年11月1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7.本次科考发现了16个海底热液区,黑色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热液区最可能位于 ()。A.大陆架 B.大陆坡C.海岭 D.深海平原解析热液是海底喷发的岩浆,岩浆喷发一般在板块的交界处,海底板块交界处的地貌可能是海岭。答案C(2013·浙江嘉兴一模,8)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某东西延伸的地质、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题。8.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C.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解析古老基底为片麻岩和云母片岩等,属于变质岩,经历过变质作用;基底形成之后,有花岗岩脉,说明发生了岩浆侵入活动;贯穿基底的还有火山熔岩,说明发生了火山喷发;花岗岩在地表裸露,说明受到了外力侵蚀。故B项正确。答案B(·浙江湖州一模,15)读下图,回答问题。9.甲岛的形成原因是 ()。A.板块碰撞抬升 B.珊瑚遗体沉积C.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D.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沉积解析从区域位置可以看出甲岛是我国最南端——曾母暗沙,是珊瑚遗体堆积形成的。答案B(·新课标全国模拟)下面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0~11题。10.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1.上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一条曲线()。A.Ⅰ B.ⅡC.Ⅲ D.Ⅳ解析第10题,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的,图中负值表示侵蚀,正值表示沉积,③、④为正值,排除选项C、D。①、②中,②地等值线密集且弯曲大,该地冲沟最发育,选B。第11题,图中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数值变化特点是:从M到N,数值由负到正再到负最后是正且正值加大,负值说明地势高,被侵蚀,正值说明地势低,受沉积,地势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选项B符合。答案10.B11.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6分)12.(·南昌调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8分)(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4分)(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8分)(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及岩层新老关系即可判断出甲为背斜,乙为向斜,丙为断层。第(2)题,甲为背斜谷,这与外力侵蚀有关。第(3)题,判断乙处地质构造依据有二:岩层弯曲形态及岩层新老关系。第(4)题,乙为向斜,易汇集地下水,发生透水事故;丙为断层,易诱发地质活动。答案(1)谷地山地背斜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质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造成建筑物塌陷。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1)描述图示地区地表沉积物质组成的分布特点,分别指出黄土高原与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12分)(2)A、B两地黄土厚度分布的差异及形成原因。(14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数据可判断黄土沉积的厚度,可以看出西北部沉积厚度大。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第(2)题,A、B两地黄土厚度分布的差异及成因可以结合黄土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