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精】管晏列传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精】管晏列传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精】管晏列传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精】管晏列传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精】管晏列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九管晏列传《史记》十九管晏列传《史记》1题解本篇选自《史记》卷62(列传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名相管仲和晏婴的合传。题解本篇选自《史记》卷62(列传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名2《史记》简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史记》简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3本纪——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则是叙述国外和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本纪——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4《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或更晚一些(前135年?),卒于武帝征和(前92—89年)、后元(前88、87年)年间,无从查考。《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5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武帝建元(公元前140—135年)初年,任太史令,推崇黄老之学。他曾据《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撰史籍,未能完成。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命在旦夕。适司马迁从西南游学归来,司马谈即将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武帝建元(公元前146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约在公元前104年左右开始写《史记》。过了五年,公元前99年(天汉2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武帝问及,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7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刑”,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但因为《史记》未写完,司马迁没有自杀,出狱后升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高,但均由刑馀之人充之)。约在太始四年(前193年)左右,完成《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8《史记》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记叙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9《管晏列传》

题解

管指管仲晏指晏婴,此二人合传,出自《史记》,二人皆任齐国宰相,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美之词。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晏列传》题解管指管仲晏指晏婴,此二10第一段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跟鲍叔牙做生意,鲍叔知道管仲有才能。管仲贫困,经常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因为这些事而有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公子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起来。于是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以后,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政治,齐桓公因此在诸侯中称霸,多次集合诸侯会盟,统一和匡正天下,依靠的是管仲的谋略。第一段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11管仲夷吾——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著名政治家,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称他为“仲父”,死后谥号曰“敬”,所以又称管敬仲。“仲”,字。“仲”是排行,他是以排行为字。管仲夷吾——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12

鲍叔牙——“叔牙”,字。其中“牙”是字,“叔”是排行。古时一般称人均称字。游——交游、往来。做生意。贤——有才能。不指品德。鲍叔牙——“叔牙”,字。其中“牙”是字,“叔”是排行。古时13常欺鲍叔——《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遇——对待。本来是碰到义,引申为对待,再引申为相知相遇(都有两方)。不以为言——不把管仲占便宜的事当作谈论的内容,即不和别人说。言,谈论、说。常欺鲍叔——《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14已而——已,不久、后来。而,词尾。事——侍奉,为……服务。公子小白——齐襄公次弟。公子纠——齐襄公弟,小白庶兄。桓公——谥号。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是表示褒扬的。襄公也是谥号。谥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已而——已,不久、后来。而,词尾。15进——举荐。可认作使动用法,使……进。既用——被任用以后。任政——执政。以霸——以之霸,因而霸。进——举荐。可认作使动用法,使……进。16九合诸侯——召集诸侯会盟。九合,即纠合(依陆宗达先生说)。一说:九,多次。一匡天下——统一和匡正天下,指使各诸侯国以齐为盟主,事奉周天子。“一匡”是并列词组。管仲之谋也——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的谓语,而是说明描写句的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说明。译为“靠的是管仲的谋略”。九合诸侯——召集诸侯会盟。九合,即纠合(依陆宗达先生说)。一17第二段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管仲说:“我以前贫困时,曾经和鲍叔合伙作生意,鲍叔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中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之分。我曾经多次出仕而多次都被君主赶走,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能力,知道我还没有遇到机会。我曾经多次参加作战而多次都逃跑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第二段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18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甘心受侮辱被抓住,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在天下不显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先生啊。”鲍叔举荐管仲之后,使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有封邑的有十几代,有很多都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推崇管仲有才能,而推崇鲍叔善于了解人才。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19贾——做生意,经商。自与——即与自。与,动词,给予。“与鲍叔贾”的“与”是介词。以我为贪——把我这种行为看作贪婪。知我贫也——状语,说明原因。贾——做生意,经商。20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贫,困窘。困,贫穷。见逐于君——被国君驱逐。见,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不肖——没有能力。本指不贤、不善。走——逃跑。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21幽囚——拘禁。《说文》“幽,隐也。”无耻——不知道耻辱。耻,辱也。羞小节而耻功名——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不显为耻。羞、耻,都是意动用法。以身下之——使自己的官职居于管仲之下。介宾词组“以身”修饰动宾词组“下之”,二者之间是偏正关系。幽囚——拘禁。《说文》“幽,隐也。”22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主语承前省,是指管仲,非指鲍叔。世,名词作状语,世世代代。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多,赞扬。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23第三段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在齐国作宰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边的条件,使货物流通来积累财物,使齐国经济富裕军队强大,喜好和百姓保持一致。所以《管子》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仪、节操,吃饱穿暖百姓能就会懂得分辨光荣和耻辱,统治者的作为合乎礼节法度,那么六亲父母妻儿兄弟六亲的关系就会牢固。如果礼、义、廉、耻国家的这些纲纪不能树立,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所以他发布的政令平易通俗而便于实行。百姓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百姓不想要的,就顺着他们的愿望革除。第三段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24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灾祸转化为安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谨慎衡量、斟酌。齐桓公实际上是对少姬这件事发怒,向南进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其实向北征讨山戎去解救燕国,而管仲趁机让燕国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在柯地的盟会上,桓公本来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却趁机让桓公表现出守信用遵从这个盟约,诸侯因为这个原因都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得,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25相齐——在齐国担任宰相。区区——形容小。通货——使货物流通,指发展商业。通,使……流通。富国强兵——使国家富强,使军队强大。富、强,都是使动用法。礼节——礼仪、节操。上服度则六亲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固也。”上,指在上位者。服,服御、使用。度,制度,是名词用作动词,指合乎制度。六亲,指父母妻儿兄弟。相齐——在齐国担任宰相。26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纪。下令如流水之原——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论卑而易行——论著平易通俗并且容易实行。“卑”和“易行”之间是并列关系。“论”和“卑而易行”是主谓关系。因祸而为福——依据祸而造出福。指从“祸”的基点出发而取得“福”的效果。贵轻重——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慎权衡——谨慎衡量、斟酌。慎,形容词用作动词。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27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南袭蔡——南,向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因而伐楚——齐桓公伐蔡后,管仲趁机又伐楚。因,趁机。苞茅,裹成捆的菁茅,楚地所产。入贡,指向周天子纳贡。缩酒,古代祭祀时束茅立于祭前,沃酒于茅上,酒渗而下,如神饮酒,故称缩酒。因而信之——趁这个机会使桓公表现出守信用。知与之为取——“与之为取”是“知”的宾语。“与”和“为取”是主谓关系。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28北征山戎——山戎,即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之不能征无义。”

“伐”,中性词,《左传》“齐师伐我”,后因“征伐”常连用,“伐”也逐渐褒义。《左传·庄公29年》“凡师有鐘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侵”,贬义词,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要鐘鼓,直接侵犯别人的领土。“袭”——贬义词。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攻”,进攻、攻打。中性词,偏重于在军事上的攻坚战。是军事进攻的泛称。北征山戎——山戎,即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褒义29第四段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管仲家里的富足可以和齐侯公室相比,有三处居所,行反坫礼,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因为他使齐国人民也都富裕了)。管仲去世以后,齐国遵从他的政策,很长时间在诸侯中处于强势。过了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第四段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30公室——犹言公族,指齐公家族成员。三归——三处住所。一说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一说台名。反坫——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礼节。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空酒杯反置其上。管仲不是诸侯而用此礼,可见他的权势和地位。公室——犹言公族,指齐公家族成员。31第五段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平仲名婴,是莱郡夷维人。他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因为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他在齐国作了宰相之后,吃饭不吃两道肉菜,他的妻妾不穿丝做的衣服(穿粗布衣服)。他在朝廷上,国君问到他,他就谨慎地陈述己见;国君说话没有谈到,他就按原则公正办事。国家有道,晏婴就顺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无道,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由于这个原因晏婴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在诸侯中显露自己的名声。第五段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32晏平仲婴——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平,谥号。仲,字。婴,名。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节俭力行,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节俭力行”是“以”的宾语,“以节俭力行”作“重于齐”的状语。重肉——两道肉菜。语及之——谈到某件政事。之,泛指政事。危言——谨慎地陈述己见。危,从高义引申为恐惧,再引申为谨慎。顺命——顺从命令。衡命——斟酌晏平仲婴——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33第五段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宾。越石父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当时被囚禁为犯人。晏子出门时,在路上碰到他,就解下自己车子的左骖把他赎出,用车把他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好长时间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同晏子绝交。晏子表现出敬畏的样子,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谢罪,说:“我即使不仁义,可是我曾经使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怎么您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第五段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34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儿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那儿意志会得到伸展。当时我在囚禁中,他们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有醒悟把我赎回来,就是了解我的;您了解我却没有按照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我,我还不如呆在监狱里。”晏子于是把他请进内室待为上宾。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儿受到委屈35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涂——道路。左骖——古代驾辕的马叫“服马”,服马两边的叫骖。闺——《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懼然——吃惊、敬畏的样子。摄——整理。虽——即使,表让步。懼然——吃惊、敬畏的样子。摄——整理。虽——即使,表让步。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36第六段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晏子作齐国宰相,他坐车外出时,车夫的妻子在屋里从门缝偷偷地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赶着四匹马,意气风发,非常自得。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开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140厘米),却在齐国当宰相,在诸侯中有显赫的名声。我观察他外出时,志向、意念深沉,常常甘居人下。可是现在您身高八尺,才不过作人家的车夫,看您的神态自认为很满足,因此我请求离开您。”那以后车夫表现得谦虚退让。晏子觉得很奇怪就问车夫,车夫就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当了大夫。第六段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37门间——门缝。《说文》“,隙也。”本义表门缝,引申表空间,再引申表时间。窥——偷看。拥——遮盖。尺——古代的一尺比现在的短,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七寸。名显诸侯——在诸侯中有显赫的名声。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诸侯”作“显”的补语。志念深——志向、意念深沉,不炫耀。自下——自视低下,即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抑损——亦作“损抑”。谦虚退让义。抑,遏制。门间——门缝。《说文》“,隙也。”本义表门缝,引申表空间,再38第七段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太史公说:“我读了《管子》中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各篇及《晏子春秋》,在这些书里他们的言论已经很详尽了。看了他们所著之书,又想让人们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所以我现在编次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流传的多得是,所以不说了,我专门说他们的轶事。第七段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39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是孔子看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衰微,齐桓公是个贤人,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称霸的缘故吗?《孝经》里说:“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吗?当初晏子趴在庄公的实体上痛哭,哭完完成礼节就走了,这难道就是人们说的‘见义不为无勇’吗?晏子在进谏时,敢于触犯国君的脸色,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考虑尽己之忠,在朝廷外考虑补国君之过’吧!如果晏子还活着,即使让我为他拿鞭子驾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40太史公曰——赞语,司马迁首创,直接对所记人物进行评价,抒发胸臆,说明作传缘由。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一书的篇名。《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战国或秦时人所编纂的记录晏婴言行的书。详哉其言也——因感叹而谓语提前,即“其言也详哉”。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其”与“著书”之间,“其”与“行事”之间均为主谓关系。次——撰写、编次。孔子小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太史公曰——赞语,司马迁首创,直接对所记人物进行评价,抒发胸4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和“顺”之间,“匡”和“救”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将,顺义。匡,改正义。救,止义。上下——指君臣与百姓。管仲之谓——即“谓管仲”。“管仲”由“之”复指而前置。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思尽己之忠,补君之过。“进”作状语修饰“思尽忠”,“退”作状语修饰“思补过”。晏子而在——而,表假设的连词。忻——高兴。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和“顺”之间,“匡”和“救”之间42重点、难点与练习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归纳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重点、难点与练习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43文言现象梳理

:1、

文言句式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岂管仲之谓乎?

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现象梳理:1、

文言句式

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判442、

词类活用

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③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以……为小,轻视、看不起。

2、

词类活用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动词的为动用45难句翻译1、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难句翻译1、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462、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2、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47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参考48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推荐贤人的重要性。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越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主题思想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49艺术成就1、善于组织安排文章的篇章结构管仲、晏子是齐国历史上的名人,可写的东西很多,而本文只围绕“知人善荐”这一中心,只选取三件轶事表现人物,其间虚实结合,时述时议,时详时略,时分时合,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主题突出,线索清楚。艺术成就1、善于组织安排文章的篇章结构502、叙事笔墨节俭,并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史记》列传,通常是正文叙事,后加论赞,但本文叙事是那样的节俭笔墨,对管鲍之交几句话便概括完毕。二三两段集中体现了本文的特点。先是借管仲之口极力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出自真诚,丝毫没有过分夸饰,令人产生共鸣。第三段作者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所谓的“以论带史”。用作者的评论和管仲自己的言论,带出对与管仲相齐成功的原因的补叙。作者这样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于提供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

2、叙事笔墨节俭,并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史记》列传,通常513、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行文到此,作者写道,“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首句写出晏子心灵深处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于外在的惶惑之色;二句补写了由震撼而引发出的严肃、敬畏、谦虚、惶惑的表情;晏子的问话又以谦虑的口吻写出他由解骖赎人的壮举而引发的自矜心理;末句晏子的转变也正是心理转变的结果。廖廖三十余字,把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层次、一个完整的心态,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通过典型细节,以借宾形主的手法刻画人物。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间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跃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然而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又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同样,在写管仲时,详写鲍叔牙举荐管仲,以此反衬管仲过人的才干,又回应了知人善荐,一箭双雕。

3、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52讨论:管仲、晏子在时间上相去百年。管仲生活豪奢,晏婴则十分简朴,两人并不相近,司马迁却把两用合传的形式来写他们。为什么这样写?司马迁有何用意,从中能看出司马迁什么情感流露?

司马迁将管仲、晏婴合为一传,主要因为二人性质相同。首先,两人思想中都体现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鲍叔牙举荐才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其次,管、晏虽然生存年代相差百年,一奢一俭,但是同为春秋时代齐国重要政治人物,“相齐”管仲佐助桓公建立霸业,晏婴辅弼景公臻致治世,都对齐国发展立有显赫战功,一霸一治,先后辉映,故将二人合传。最后,司马迁自身遭遇讨论:管仲、晏子在时间上相去百年。管仲生活豪奢,晏婴则十分简53司马迁有何用意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司马迁有何用意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54问题探讨: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探究文本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问题探讨: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55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感人。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56

从感情上看,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从语言上看,连用几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从感情上看,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57【成语】管鲍分金管鲍之交

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成语】管鲍分金管鲍之交58

交叔牙万古高风相桓公一匡天下古千交挚交叔牙万古高风相桓公一匡天下古千交挚59作文:从管仲之交谈交友之道

从晏子发现人才谈起作文:从管仲之交谈交友之道60十九管晏列传《史记》十九管晏列传《史记》61题解本篇选自《史记》卷62(列传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名相管仲和晏婴的合传。题解本篇选自《史记》卷62(列传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名62《史记》简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史记》简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63本纪——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则是叙述国外和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本纪——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64《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或更晚一些(前135年?),卒于武帝征和(前92—89年)、后元(前88、87年)年间,无从查考。《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65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武帝建元(公元前140—135年)初年,任太史令,推崇黄老之学。他曾据《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撰史籍,未能完成。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命在旦夕。适司马迁从西南游学归来,司马谈即将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武帝建元(公元前1466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约在公元前104年左右开始写《史记》。过了五年,公元前99年(天汉2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武帝问及,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67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刑”,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但因为《史记》未写完,司马迁没有自杀,出狱后升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高,但均由刑馀之人充之)。约在太始四年(前193年)左右,完成《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68《史记》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记叙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69《管晏列传》

题解

管指管仲晏指晏婴,此二人合传,出自《史记》,二人皆任齐国宰相,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美之词。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晏列传》题解管指管仲晏指晏婴,此二70第一段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跟鲍叔牙做生意,鲍叔知道管仲有才能。管仲贫困,经常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因为这些事而有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公子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起来。于是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以后,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政治,齐桓公因此在诸侯中称霸,多次集合诸侯会盟,统一和匡正天下,依靠的是管仲的谋略。第一段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71管仲夷吾——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著名政治家,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称他为“仲父”,死后谥号曰“敬”,所以又称管敬仲。“仲”,字。“仲”是排行,他是以排行为字。管仲夷吾——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72

鲍叔牙——“叔牙”,字。其中“牙”是字,“叔”是排行。古时一般称人均称字。游——交游、往来。做生意。贤——有才能。不指品德。鲍叔牙——“叔牙”,字。其中“牙”是字,“叔”是排行。古时73常欺鲍叔——《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遇——对待。本来是碰到义,引申为对待,再引申为相知相遇(都有两方)。不以为言——不把管仲占便宜的事当作谈论的内容,即不和别人说。言,谈论、说。常欺鲍叔——《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74已而——已,不久、后来。而,词尾。事——侍奉,为……服务。公子小白——齐襄公次弟。公子纠——齐襄公弟,小白庶兄。桓公——谥号。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是表示褒扬的。襄公也是谥号。谥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已而——已,不久、后来。而,词尾。75进——举荐。可认作使动用法,使……进。既用——被任用以后。任政——执政。以霸——以之霸,因而霸。进——举荐。可认作使动用法,使……进。76九合诸侯——召集诸侯会盟。九合,即纠合(依陆宗达先生说)。一说:九,多次。一匡天下——统一和匡正天下,指使各诸侯国以齐为盟主,事奉周天子。“一匡”是并列词组。管仲之谋也——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的谓语,而是说明描写句的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说明。译为“靠的是管仲的谋略”。九合诸侯——召集诸侯会盟。九合,即纠合(依陆宗达先生说)。一77第二段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管仲说:“我以前贫困时,曾经和鲍叔合伙作生意,鲍叔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中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之分。我曾经多次出仕而多次都被君主赶走,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能力,知道我还没有遇到机会。我曾经多次参加作战而多次都逃跑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第二段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78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甘心受侮辱被抓住,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在天下不显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先生啊。”鲍叔举荐管仲之后,使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有封邑的有十几代,有很多都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推崇管仲有才能,而推崇鲍叔善于了解人才。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79贾——做生意,经商。自与——即与自。与,动词,给予。“与鲍叔贾”的“与”是介词。以我为贪——把我这种行为看作贪婪。知我贫也——状语,说明原因。贾——做生意,经商。80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贫,困窘。困,贫穷。见逐于君——被国君驱逐。见,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不肖——没有能力。本指不贤、不善。走——逃跑。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81幽囚——拘禁。《说文》“幽,隐也。”无耻——不知道耻辱。耻,辱也。羞小节而耻功名——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不显为耻。羞、耻,都是意动用法。以身下之——使自己的官职居于管仲之下。介宾词组“以身”修饰动宾词组“下之”,二者之间是偏正关系。幽囚——拘禁。《说文》“幽,隐也。”82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主语承前省,是指管仲,非指鲍叔。世,名词作状语,世世代代。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多,赞扬。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83第三段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在齐国作宰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边的条件,使货物流通来积累财物,使齐国经济富裕军队强大,喜好和百姓保持一致。所以《管子》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仪、节操,吃饱穿暖百姓能就会懂得分辨光荣和耻辱,统治者的作为合乎礼节法度,那么六亲父母妻儿兄弟六亲的关系就会牢固。如果礼、义、廉、耻国家的这些纲纪不能树立,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所以他发布的政令平易通俗而便于实行。百姓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百姓不想要的,就顺着他们的愿望革除。第三段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84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灾祸转化为安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谨慎衡量、斟酌。齐桓公实际上是对少姬这件事发怒,向南进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其实向北征讨山戎去解救燕国,而管仲趁机让燕国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在柯地的盟会上,桓公本来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却趁机让桓公表现出守信用遵从这个盟约,诸侯因为这个原因都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得,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85相齐——在齐国担任宰相。区区——形容小。通货——使货物流通,指发展商业。通,使……流通。富国强兵——使国家富强,使军队强大。富、强,都是使动用法。礼节——礼仪、节操。上服度则六亲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固也。”上,指在上位者。服,服御、使用。度,制度,是名词用作动词,指合乎制度。六亲,指父母妻儿兄弟。相齐——在齐国担任宰相。86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纪。下令如流水之原——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论卑而易行——论著平易通俗并且容易实行。“卑”和“易行”之间是并列关系。“论”和“卑而易行”是主谓关系。因祸而为福——依据祸而造出福。指从“祸”的基点出发而取得“福”的效果。贵轻重——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慎权衡——谨慎衡量、斟酌。慎,形容词用作动词。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87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南袭蔡——南,向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因而伐楚——齐桓公伐蔡后,管仲趁机又伐楚。因,趁机。苞茅,裹成捆的菁茅,楚地所产。入贡,指向周天子纳贡。缩酒,古代祭祀时束茅立于祭前,沃酒于茅上,酒渗而下,如神饮酒,故称缩酒。因而信之——趁这个机会使桓公表现出守信用。知与之为取——“与之为取”是“知”的宾语。“与”和“为取”是主谓关系。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88北征山戎——山戎,即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之不能征无义。”

“伐”,中性词,《左传》“齐师伐我”,后因“征伐”常连用,“伐”也逐渐褒义。《左传·庄公29年》“凡师有鐘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侵”,贬义词,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要鐘鼓,直接侵犯别人的领土。“袭”——贬义词。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攻”,进攻、攻打。中性词,偏重于在军事上的攻坚战。是军事进攻的泛称。北征山戎——山戎,即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褒义89第四段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管仲家里的富足可以和齐侯公室相比,有三处居所,行反坫礼,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因为他使齐国人民也都富裕了)。管仲去世以后,齐国遵从他的政策,很长时间在诸侯中处于强势。过了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第四段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90公室——犹言公族,指齐公家族成员。三归——三处住所。一说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一说台名。反坫——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礼节。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空酒杯反置其上。管仲不是诸侯而用此礼,可见他的权势和地位。公室——犹言公族,指齐公家族成员。91第五段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平仲名婴,是莱郡夷维人。他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因为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他在齐国作了宰相之后,吃饭不吃两道肉菜,他的妻妾不穿丝做的衣服(穿粗布衣服)。他在朝廷上,国君问到他,他就谨慎地陈述己见;国君说话没有谈到,他就按原则公正办事。国家有道,晏婴就顺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无道,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由于这个原因晏婴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在诸侯中显露自己的名声。第五段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92晏平仲婴——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平,谥号。仲,字。婴,名。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节俭力行,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节俭力行”是“以”的宾语,“以节俭力行”作“重于齐”的状语。重肉——两道肉菜。语及之——谈到某件政事。之,泛指政事。危言——谨慎地陈述己见。危,从高义引申为恐惧,再引申为谨慎。顺命——顺从命令。衡命——斟酌晏平仲婴——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93第五段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宾。越石父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当时被囚禁为犯人。晏子出门时,在路上碰到他,就解下自己车子的左骖把他赎出,用车把他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好长时间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同晏子绝交。晏子表现出敬畏的样子,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谢罪,说:“我即使不仁义,可是我曾经使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怎么您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第五段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94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儿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那儿意志会得到伸展。当时我在囚禁中,他们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有醒悟把我赎回来,就是了解我的;您了解我却没有按照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我,我还不如呆在监狱里。”晏子于是把他请进内室待为上宾。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儿受到委屈95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涂——道路。左骖——古代驾辕的马叫“服马”,服马两边的叫骖。闺——《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懼然——吃惊、敬畏的样子。摄——整理。虽——即使,表让步。懼然——吃惊、敬畏的样子。摄——整理。虽——即使,表让步。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96第六段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晏子作齐国宰相,他坐车外出时,车夫的妻子在屋里从门缝偷偷地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赶着四匹马,意气风发,非常自得。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开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140厘米),却在齐国当宰相,在诸侯中有显赫的名声。我观察他外出时,志向、意念深沉,常常甘居人下。可是现在您身高八尺,才不过作人家的车夫,看您的神态自认为很满足,因此我请求离开您。”那以后车夫表现得谦虚退让。晏子觉得很奇怪就问车夫,车夫就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当了大夫。第六段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97门间——门缝。《说文》“,隙也。”本义表门缝,引申表空间,再引申表时间。窥——偷看。拥——遮盖。尺——古代的一尺比现在的短,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七寸。名显诸侯——在诸侯中有显赫的名声。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诸侯”作“显”的补语。志念深——志向、意念深沉,不炫耀。自下——自视低下,即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抑损——亦作“损抑”。谦虚退让义。抑,遏制。门间——门缝。《说文》“,隙也。”本义表门缝,引申表空间,再98第七段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太史公说:“我读了《管子》中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各篇及《晏子春秋》,在这些书里他们的言论已经很详尽了。看了他们所著之书,又想让人们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所以我现在编次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流传的多得是,所以不说了,我专门说他们的轶事。第七段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99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是孔子看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衰微,齐桓公是个贤人,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称霸的缘故吗?《孝经》里说:“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吗?当初晏子趴在庄公的实体上痛哭,哭完完成礼节就走了,这难道就是人们说的‘见义不为无勇’吗?晏子在进谏时,敢于触犯国君的脸色,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考虑尽己之忠,在朝廷外考虑补国君之过’吧!如果晏子还活着,即使让我为他拿鞭子驾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100太史公曰——赞语,司马迁首创,直接对所记人物进行评价,抒发胸臆,说明作传缘由。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一书的篇名。《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战国或秦时人所编纂的记录晏婴言行的书。详哉其言也——因感叹而谓语提前,即“其言也详哉”。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其”与“著书”之间,“其”与“行事”之间均为主谓关系。次——撰写、编次。孔子小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太史公曰——赞语,司马迁首创,直接对所记人物进行评价,抒发胸10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和“顺”之间,“匡”和“救”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将,顺义。匡,改正义。救,止义。上下——指君臣与百姓。管仲之谓——即“谓管仲”。“管仲”由“之”复指而前置。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思尽己之忠,补君之过。“进”作状语修饰“思尽忠”,“退”作状语修饰“思补过”。晏子而在——而,表假设的连词。忻——高兴。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和“顺”之间,“匡”和“救”之间102重点、难点与练习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归纳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重点、难点与练习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103文言现象梳理

:1、

文言句式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岂管仲之谓乎?

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现象梳理:1、

文言句式

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判1042、

词类活用

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③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以……为小,轻视、看不起。

2、

词类活用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动词的为动用105难句翻译1、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难句翻译1、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1062、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2、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107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参考108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