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关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关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关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关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关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关联阅读(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材料二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三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读之令人生厌的党八股文章,对其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B.

“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C.

“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D.

“我们应该研究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作者提出这主张的现实原因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打仗很多,工作繁忙。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人们对文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把相关论述步步推向深入,显示了很强的逻辑力量。B.

文章将斯大林发表的一篇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C.

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多处运用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俗语等,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D.

文章举《资本论》的例子,意在说明写文章要看实际情形,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都以短为好,这样使论证更加严密。3.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认为文艺工作者只要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做好了解人、熟悉人这一工作,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B.

材料二指出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C.

材料三首先论述了语言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语言是表现思想、创造形象的最基本的工具。D.

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把文学上的语言运用和画家的颜色调配进行类比,意在论证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4.针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材料二、三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简要概述。【答案】1、B2、B3、A4、【参考答案】①走进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②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③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解析】1.【试题分析】B选项“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说法错误。结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可知,“下决心不要群众看”不属于党八股文风的危害,是作者的批评之语。2.

【试题分析】B选项“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可见比较的目的是突出斯大林演说的简短。3.

【试题分析】A选项“只要……就能……”逻辑推理错误,材料二原文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据此推断不出题干内容。4.

【试题分析】从材料二“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可以总结出:应走进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从材料三“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可以总结出:应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从材料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可以总结出:应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

1986年8月21日,有删改)1.下列对“拿去主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B.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C.

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D.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B.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C.

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D.

“‘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B.

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C.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D.

“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4.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5.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答案】1、C2、D3、B4、【参考答案】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5、【参考答案】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鲁迅的《拿来主义》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解析】1.

【试题分析】C选项“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于文无据,原文“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只是交代王蒙等作家取得的成就,不足以推断出他们“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过度解读原文。2.

【试题分析】D选项“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原文没有依据。由“‘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以及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意在强调当下既需要“拿来主义”,也需要“拿去主义”。3.

【试题分析】B选项“西方的科学家”错,原文为“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4.

【试题分析】首先回答本文的“拿来主义”和鲁迅的“拿来主义”有一定的区别,然后结合文意分析两者的含义。本文根据标题“拿去主义”,和文中说的“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可知,本文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由文章最后一段中“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得出“拿来主义”的含义是: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根据鲁迅《拿来主义》中说“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根据“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分析,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但综合以上分析看,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5.【试题分析】《拿去主义》是针对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而谈的,具有指导、教育意味,因而较为平和。如谈及文艺工作者的错误认识时,“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作者并没有冷嘲热讽,更没有严厉批评,而是用“未必熟谙”很平和地指出问题所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针对当时文化界存在的问题而谈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碰了一串钉子”“‘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作者或运用反语,或通过动作描写,极尽嘲讽和批判之能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周晓虹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关联。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费孝通1997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如果说与异文化的接触能够使研究者摆脱对家乡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自觉”,那么此时开弦弓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微型社区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概括幅员辽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无论是江村还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在这种偶然的类型“捕获”中不致挂一漏万,依旧不仅是一个操作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派克对费孝通乃至十九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区研究”为此时吴文藻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的具体路径。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步,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验证可能包括两步:其一验证西方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其二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但费孝通的兴趣在后者,他赋予“江村调查”以鲜明的“认识中国”并进而“改造中国”的实践品格。但不可否认80余年前的这次调查起码昭示了现代社会变迁或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乡村转型道路的多样性。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经验,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对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在中国之推行深感疑惑,但这种对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的执拗,本身存在消解发展或转型的多样性的可能,而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在吴文藻的“蓝图”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三步,是“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据相关论坛演讲记录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因为有文化自觉,所以能比较从容实现对文野、他己之别的跨越。B.

费孝通认为对生活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C.

急速的社会变迁导致的主动的“陌生化”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能“出得来”。D.

派克所提倡的社区研究对于费孝通探寻社会学中国化之路具有一定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可知人类学起初主要是研究现代文明的。B.

作者认为费孝通社会调查对中国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认识的过程是有遗憾的。C.

围绕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的问题,本文采用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D.

本文主要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论证结构。3.作者对《江村经济》的态度

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同马林诺夫斯基对《江村经济》的高度评价,承认《江村经济》是一个里程碑。B.

作者认为费孝通很难从对江村的微观研究中得到一个对中国的概括性的认识。C.

作者认为费孝通比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三步。D.

作者认为费孝通未能很好注意到小农的潜力以及工业化在乡村转型的多样性。4.文中加点词“进得去”和“出得来”的做法具体指什么?5.鲁迅在《拿来主义》结尾写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面对新的外来文化,鲁迅和吴文藻、费孝通师生二人的做法有何异同?【答案】1、C2、A3、C4、【参考答案】①“进得去”是指以当地人视角、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②“出得来”是指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

5、【参考答案】同:①都愿意接受外来文化,并结合自身,创造新的文化。异:①鲁迅是有思考有选择地使用、存放或者毁灭外来文化。②吴文藻、费孝通师生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并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解析】1.

【试题分析】C选项“急速的社会变迁导致的主动的“陌生化””错误。根据原文“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可知,应该是被动的“陌生化”。2.

【试题分析】A选项“……主要是研究现代文明的”错误。原文说“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关联”,所以应该为“主要研究未开化文明”。3.

【试题分析】C选项“……比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三步”错误。费孝通先生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前两步,一是用西方理论,二是验证理论。但是在第三步,理论和事实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综合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学走向中国化的开拓。4.

【试题分析】结合“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可知,“进得去”是指以当地人视角、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可知,“出得来”是指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5.【试题分析】同:鲁迅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费孝通1997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都愿意接受外来文化,并结合自身,创造新的文化。异:鲁迅在《拿来主义》结尾写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鲁迅是有思考有选择地使用、存放或者毁灭外来文化。“在吴文藻的‘蓝图’中……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派克对费孝通乃至十九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区研究’为此时吴文藻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的具体路径。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吴文藻、费孝通师生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并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美与共费孝通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卒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B.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C.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D.

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2.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

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B.

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C.

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D.

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C.

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D.

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必须力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4.请结合鲁迅《拿来主义》中的观点,说说新时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答案】1.C2、C3、A4、【参考答案】新时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卒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解析】1.【试题分析】A选项“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这是说对待西方文化的心态。B选项“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是说我们应该用这种心态对待它,不是说它是这种心态。D选项“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选项过于绝对。2.【试题分析】C选项“……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选项忽略“似乎”一词。3.

【试题分析】A选项“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原文的意思是容易成为“井底之蛙”,不是已经成为“井底之蛙”。4.

【试题分析】新时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结合“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卒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可知,“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卒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努力去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塞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是一生读书都要遵从内心兴趣的声音,而不是强迫自己耐着性子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B.

黑塞读书很早,少年时代就遨游于祖父数以千计的藏书中,但很多书他并不感兴趣,引起他兴趣的是《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C.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与作者心忧祖国战乱、忙于眼前功课的压抑情绪相互映衬,写出作者这一段不平静的读书经历。D.

马克思常去的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王佐良在这里读书想到了莎士比亚的台词,以此表达对图书馆的赞美和对知识的崇敬。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塞举阅读巴尔扎克作品的例子,阐释了在感兴趣的书籍少或者全然不感兴趣的状态下,顺其自然,终究也会走到阅读的道路上来。B.

黑塞在批评错误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读书是为了拓展人生的意义,是为了与世界相通,思路清晰、娓娓而谈。C.

“上图书馆”中的“上”所包含的情感,有敬畏、感谢之意,王佐良用一个“上”字,表明图书馆是他一生进步的阶梯。D.

王佐良认为,一个人藏书丰富、独拥书城自鸣得意固然愉悦,而上图书馆读书感受环境氛围与知识的浸润,则另有一番乐趣。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读书是愉悦的”的一项是(

)A.

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B.

我和我的同学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C.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研读世界文学会有哪些收获?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两则材料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A2、B3、D4、【参考答案】①可以获取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②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③建立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④让人生更有意义。5、【参考答案】①共同点:两则材料都是随笔,都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读书的生活和感悟。②不同点:材料一论述读书的意义,充满睿智,温暖感人;材料二回顾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解析】1.

【试题分析】A选项“黑塞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是一生读书都要遵从内心兴趣的声音”错误。分析材料一“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可知,兴趣是开始阅读时该遵循的,并不一定是“一生读书都要遵从内心兴趣的声音”。2.

【试题分析】B选项“黑塞在批评错误读书方法的基础上”错误。黑塞在选文开始就阐述了“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见不是在批评错误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展开议论的。3.

【试题分析】D选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与读书是愉悦的无关。4.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一“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概括为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获取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分析材料一“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可概括为研读世界文学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分析材料一“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概括为研读世界文学建立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分析材料一“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可概括为研读世界文学让人生更有意义。5.[试题分析]共同点:结合材料一“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和材料二“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等内容分析可知,两则材料都是随笔,都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读书的生活和感悟。不同点:结合“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分析可知,材料一论述读书的意义,充满睿智,温暖感人;结合“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等内容分析可知,材料二回顾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人中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而读书。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会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位置,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往往是会弄到抬驴子走的。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所说的,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节选自鲁迅《读书杂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B.

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口、富于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C.

职业的读书,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很勉强的读书,是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远不如嗜好的读书。D.

嗜好的读书,就像逛公园,能随随便便看看,所以读者会觉得很有趣,不吃力便能领悟到书中真谛。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会危及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B.

读到自己喜欢的书,人们会爱不释手,深得书中趣味,鲁迅认为这样读书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C.

鲁迅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带来的恶果,证明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就会无路可走的观点。D.

鲁迅引用萧伯纳和叔本华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我们不能只读别人的书,而应该能独立思考,自主观察。3.请结合两段材料中的观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读书。【答案】1、B2、A3、【参考答案】①要培养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爱好与自觉;②要认真对待书籍,要花力气下功夫,去发现书中的真正价值;③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相关资料;④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解析】1.

【试题分析】A选项“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

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错误,由原文“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知,黑塞只是否定“泡咖啡馆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的观点,并非说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生活的唯一途径。C选项“职业的读书,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很勉强的读书,是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错误。由原文“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大部分人们,选项中过于绝对。D选项“不吃力便能领悟到书中真谛”错误。由原文“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并没有说能不吃力就领悟到书中真谛,选项无中生有。2.【试题分析】A选项“读书尽管危及生活”错误。由原文“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可知,文本认为读书太多可能有害,危及生活,选项表述过于绝对。3.

【试题分析】由原文“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可知,要培养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爱好与自觉。由原文“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可知,要认真对待书籍,要花力气下功夫,去发现书中的真正价值。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由原文“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可知,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相关资料。由原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可知,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三代之衰,学废而道不明,然后诸子出。自老子厌周之乱,用其小见,以为圣人之术止于此,始非仁义而诋圣智。诸子因之,益得肆其异说,至于战国,荡而不反。然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之论兴,圣人之学,几乎其息。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荀卿,楚人,尝以学干诸侯,不用,退老兰陵,楚人尊之。及战国平,三代《诗》《书》未尽出,汉诸大儒贾生、司马迁之徒莫不尽用荀卿子,盖其为说最近于圣人而然也。荥阳郑昊,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遂弃之曰:“此不足学也。”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郑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将更其名,数以请,予使之自择,遂改曰荀。

于是又见其志之果也夫荀卿者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

。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轻之。使其与游、夏并进于孔子之门,吾不知其先后也。世之学者,苟如荀卿,可谓学矣,而又进焉,则孰能御哉!余既嘉君善自择而慕焉,因为之字曰叔希,且以勖其成焉。(选自欧阳修《郑荀改名序》)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是又见A其志之果也B夫荀卿C者D未尝E亲见F圣人G徒H读其书而得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废而道不明”与《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的用法不同。B.

徒,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徒”词义相同。C.

及,赶得上,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及”词义不同。D.

字,取字,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子百家遵循老子的理念,各自阐述奇谈怪论,以致于圣人学说几乎荡然无存。B.

汉朝的大儒贾谊、司马迁等人,受益于荀子,因为荀子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C.

郑昊年少学习诗赋,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D.

郑昊性情淳厚聪明,有志于学,想更改名字,多次请求欧阳修,最终改名为荀。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2)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荀向荀子学习到了什么?【答案】1、BDG2、C3、C4、【参考答案】(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

5、【参考答案】郑荀像荀子一样,善于借助老师的教导及其著作来学习,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才有精进。【解析】1.

【试题分析】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又看出他志气的果敢。荀子,不曾亲自见过圣人,只是读了他们的书后有所得。“也”句末语气词,“夫”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在B处断开。“者”在句中表停顿,所以在D处断开。“亲见圣人”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G处断开。2.【试题分析】A选项正确。连词,并列关系。/连词,转折关系。句意:学术废弃,大道不明。/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选项正确。同类的人,一类人。句意:汉代各位大儒如贾谊、司马迁这些人没有不全采用荀子学说的。/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C选项“词义不同”错误。“及”都是“比得上”“赶得上”。句意:有喜好古代道义却感慨比不上的情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D选项正确。都是名词做动词,“取字”“捕鱼、砍柴”。句意:所以给他取字为叔希。/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3.【试题分析】C选项“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错误,由“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可知,郑昊考中进士后,才想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

4.

【试题分析】(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2)“异”“正”,形容词做名词,异说,正道;“非”,驳斥;“劝”,勉励,鼓励;“急”,形容词做名词,迫切即行的要事,要务。5.【试题分析】郑荀与荀子都是“学矣,而又进焉”。从材料一的“善假于物也”来看,荀子“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主要是学习圣人之说,研读完孔子编订的《诗经》《尚书》,体会其中思想,然后有所得。郑荀“有好古不及之意”,学习的时候“从先生长者学问”,善于从师、尊师,“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其志之果”,学习专注,能够坚持。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夏、商、周三代后的衰落之时,学术废弃,大道不明,在这之后诸子出现。从老子厌恶周代的混乱,因为他的浅见,认为圣人的学术到就这里停止了,开始非议仁义,诋毁圣智。诸子沿袭这种做法,更加肆意阐述他们的异说,到了战国,更是放纵而迷途不返。在这之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的学说产生,圣人的学说,差一点断绝。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荀子,是楚国人,曾经以学说干谒诸侯,不被采纳,回兰陵养老,楚国人尊崇他。等到战国动乱平定,三代的《诗》《书》没有全部重出世上,汉代各位大儒如贾谊、司马迁这些人没有不全采用荀子学说的,大概因为他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才这样。

荥阳的郑昊,年少写诗赋,考取进士已经中第,于是放弃科考之学并说:“这不值得学习。”开始跟从饱学的前辈求学问疑,有喜好古代道义却感慨比不上的情意。郑君年龄还小,但是性情敦厚聪明,再加上勉力好学的意志,遇到他认为对的人就从师学习,求学时没有不到之处。将给他个名字,多次来拜托我,我让他自己选一个,他于是改名为荀。在这种情况下又看出他志气的果敢。荀子,不曾亲自见过圣人,只是读了他们的书后有所得。然而从子思、孟子以来,态度上都轻视荀子学说。如果让他与子游、子夏一起进入孔子门下学习,我不知道他们学识的高下了。世上的学者,如果像荀子,就可以说得上学习了,而且还精进了,那么谁能超越他呢!我既赞赏郑昊善于自己择师,敬仰自己的老师,所以给他取字为叔希,并来勉励他的成就。

(选自欧阳修《郑荀改名序》)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①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②,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③,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④,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①謏:小。②塾:与下面的“庠”“序”“学”皆为古代学校名。③操缦:操弄琴弦。缦,琴弦。④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夫然A故安其学B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F其道G是以虽离师H辅I而不反也。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B.

“善良”在文中用作名词,指贤能的人,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C.

“就贤体远”与“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D.

“凡学之道”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含义不同。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第三段连用“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五个例子,强调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B.

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C.

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D.

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韩愈的《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ADG2、C3、D4、【参考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就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5、【参考答案】文本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文本二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解析】1.【试题分析】句意: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夫然”与“故……”之间是因果承接关系,中间应断开,即A处;“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之间是并列对举的关系,故应于“师”后断开,即D处;“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是前文“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的进一步结果,“是以”表结果连词,故应在“是以”前断开,即G处。2.【试题分析】A选项正确。B选项正确。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贤能的人;形容词,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句意: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C选项错误。含义相同,都为“靠近,接近”。句意: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D选项正确。大凡、凡是;总共。句意:大凡求学的道理之中。/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3.【试题分析】D选项“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错误。文本二中,原文相关语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的意思是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这里的“严”是尊敬的意思,而非指严格。4.

【试题分析】(1)“博学”,广泛学习;“日”,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通“智”,智慧。(2)“诏”,授课;“北面”,宾语前置,应为“面北”;“所以”,用来……。5.【试题分析】文本一观点句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等角度“劝学”。可见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文本二“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由“欲化民成俗”可知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在谈学习,再由“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可知,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都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小的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党有称为庠的学校,术里有称为序的学校,国家有太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何处理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