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7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1、激趣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二、讲读第3自然段1、听朗读。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③要怎样读这句话?(二)、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三、讲读第4自然段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5、指导朗读:(慢,重)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四、讲读第5.6自然段1、学习要求: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三、学习生字。腊:l扩词:希腊、腊梅、腊月哲:zh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违:wi不遵照、不依从。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扩词:违背、违反、久违释:sh“采”部,说明,解说。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宣:xuān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扩词:宣布、宣传、宣告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斜:xi“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胆:dǎn胆量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脱:tuō(皮肤、毛发等)脱落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四。交流不懂的字词。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理解课文内容。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试验前试验后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一、读一读,写一写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二、找一找,连一连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三、讨论交流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四、默读的方法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五、作业:1.书写一类生字。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六、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下落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篇三一、品读“反复”,体味“试验”之严谨师:上节课我们围绕“胆大”一词,读懂了伽利略勇敢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认识了一个富有勇气和思维缜密的伽利略。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妄为”和“固执”进一步走近伽利略。“妄为”就是胡乱做,伽利略真是这样吗?读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来,在旁边做上批注。(生读、找、写)生:我觉得不是妄为。他先是秘密试验,接着才公开试验,说明他不是莽干,而是很慎重。生:他是这样秘密试验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的“反复”“许多次”说明伽利略做事非常认真,很谨慎。师:“反复”就是重复吗?生:是重复,是做了一次又一次。生:我觉得不是重复。如果是重复,那就是他在一个地方重复同一个动作。“反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伽利略先是站在10米的地方做试验,后来又在20米的地方做试验。而且这样做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师:这是高度不同的“反复”。还可能有什么不同?生:地方也会不一样。先是在室内做,接着在室外做。生:环境也不同。在无风的情况下做一次,在风非常大的情况下再做。生:球的重量也不一样。可能是10磅重和1磅重的各一个,后来可能是20磅和10磅重的各一个。生:也可能球的质量不一样。先是用铁球,后来用的是木球。师:是啊,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球的质量和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就是——生:反复。师: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生:(读)两个不同重要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生:不管是什么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师:从这“反复”和“许多次”,你看出了什么?生:伽利略做试验非常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生:他是抱着严肃的态度来做试验的。试验是严谨慎重的,不是妄为。师:看来,这“胆大妄为”的背后是缜密的思维、过人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力图以问促读,设计了4个前后紧密相连的问题:(1)“妄为”就是胡乱做,伽利略真是这样吗?(2)“反复”就是重复吗?(3)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4)从这“反复”和“许多次”,你看出了什么?其中(1)、(3)指向课文内容,意在阅读中能发现与问题相对应的语句;(2)、(4)指向学生各自的理解、感受,切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的年段目标,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丰富了“反复”一词的理解,准确地把握了“反复、许多次”所隐含的意味。可以看到,教师教学的落脚点在词句,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的词句的理解与体会,达到对课文人物品质的真切感受。提炼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作深入的理解、体悟,从而达到对课文整体的理解,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思路。现代文大多平白如话,多读几遍大体上能读懂,而要读得深入些、透彻些,就需要在关键的词句上作一番“推敲”,以逐渐习得“透视”语言文字的功夫。教师教学的功夫就是要甄别那些值得学生“琢磨”的事关全文理解的核心词句,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也不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琢磨”。从课文的主旨来看,“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的确是理解全文的一个核心语句,这部分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的发展。遗憾的是教学中没有对“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作更为有价值的探讨:“反复”与“许多次”的意思一样,在这句话里不显得重复吗?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删减“许多次”作比较朗读,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只相信事实的科学精神与品质,更会早朗读中领悟到这种“反复”的手法所起到的“增强语意、加强语势”的表达效果,而不会误解为犯了“重复”的语病。如此,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而深入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规律的理解上,学生获得的是言语智慧技能知识。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二、练读“宣布”,感悟“真理”之坚守师:秘密试验得出结论后,伽利略做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师:伽利略会怎么样宣布的呢?我们来演一演吧。请个同学当伽利略,老师和其他同学当伽利略的学生。(指名当伽利略)师:伽利略,先来第一个宣布。生(扮演伽利略):我宣布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师:大家觉得伽昨略这样说行吗?生;我觉得不是。应该是这样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生(扮演伽利略):同学们,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是经过我的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师:伽利略的学生们,你们听到这消息有什么反应啊?生(扮演学生):老师,祝贺您。生(扮演学生):老师,这真是好消息啊。我们的老师就是棒!生(扮演学生):老师,您的发现太了不起了,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师:伽利略,宣布第二个内容。生(扮演伽利略):同学们,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决定,我准备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你们说好不好?生(扮演学生):老师,我支持您。生(扮演学生):等到那一天,我一定到现场为您加油鼓劲。师:有不同意见的吗?生(扮演学生):老师,不觉得你还是再慎重地想想吧。生(扮演伽利略):为什么要再想想呢,我已经决定了。生(扮演学生):老师,您想过没有,如果你敢公开试验,也许你就当不成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了,可能还在比萨城呆不下去啊。生(扮演学生):对啊,老师,教会的那些人会拼命反对您,迫害您的。你还是再三而后行吧!生(扮演伽利略):谢谢大家的好意。我已经想好了,只要人们从我的试验中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也有错的,即使真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也认了。师:真是个“固执”的伽利略。同学们,你觉得这“固执”的背后是什么呢?生:是对真理的坚持。生:是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力图以演促悟,组织学生扮演伽利略,演说两次宣布:一次宣布试验结果;一次宣布公开试验。重要的是教师的3次插问:(1)大家觉得伽利略这样说行吗?(2)伽利略的学生们,你们听到这消息有什么反应啊?(3)有不同意见的吗?正是这3次插问,促使学生的话语不再重复课文的语句,而转向生活化的言语交流,直至最后学生之间的精彩对话。那些精彩的话语源自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无形中浸染了伽利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自然便有了品质。演,是学生运用课文语言、内化课文思想情感,藉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插问,则是提高“演”的话语品质,提高学生表达质量的有效手段。看来,这个“演与问”的组合,才会产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其实,课文中的两个“宣布”,还原式的情景表演,其教学价值并不大。如欲实现“感悟‘真理’之坚守”的目标,不如就两个“宣布”作些探究,特别值得思考的是:伽利略为什么要宣布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教学尚简,要言不繁。]三、想象补白,体会人们之变化师:伽利略要公开试验了。公开试验前,人们有什么反应呢?读读第五自然段。(生读)生:人们有的是看热闹,有的是带着好奇的心来的,有的是责备伽利略。师:你就是责备伽利略的人,你来责备责备。生:“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生:“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又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话)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生:公开试验后,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出示: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请大家交流交流。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欢呼着把他团团围住。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对不起,伽利略先生,我们不该讥笑您!”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原来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有错的啊。”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说:“老师,还是您的决定对啊。”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一下子围了上去,一边欢呼着,一边把他抛向天空。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红着脸说:“伽利略先生,我们真是有眼无珠,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搓着手说:“真是太惭愧了,同样是研究学科的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您那样,独立思考呢?”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低头轻声地说:“老师,您真是我们的表率啊,我们要向您学习啊!”师:这位同学加上了人物的动作、神情,说得更具体生动了。谁也能这样说?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团团围住。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真诚地说:“伽利略先生,我们真是有眼无珠,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您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不迷信,坚持真理的精神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啊!以后,我们再也不会盲目迷信了!”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深情地望着老师,说:“老师,您真是青年人的楷模啊,我们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力图以写促解,先说试验前人们的反应,再写试验后人们的表现,两相对比,加深理解伽利略探求科学真理的现实意义。从学生所写的语段看出,补白性的想象写话,是很有语言训练价值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结合课文具体语境,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写作空间的话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更有教学收效。阅读教学常常“君子动口不动手”,鲜有动笔写作的训练。其实,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文理解设计恰当的话题,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不但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化,而且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写”是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学习活动,“写”是学生将模糊的思考转化成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迫使思维更缜密、表达更准确,这是“说”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智慧出在手指上”,这句话在阅读教学中也很有借鉴意义。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写话题目,仅仅例举了“刚才还嘲笑他的人、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如果不限于这三种人,让学生展开想象,那么写作的空间会更大,学生的笔下会出现什么?答案或许会更精彩。]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之价值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还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一读这句话。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师:这里有两句话,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生:第一句是“不全都是对的”,第二句是“全都是不对的。”生;两句话意思也不一样。“不全是都是对的”,是说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全都是不对的”就是他所有的话都是不正确的。师:是啊,亚里士多德毕竟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许多话是对的,比如他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就被证明是对的。有的话是错的,如书上写的那句话就是不对的。再来看屏幕。这两句话不同在哪?(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生:第一句中有个“像”字,意思是说除了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错也有对的,其他的人也是一样。生:我知道了,课文中多了一个“像”字,就不仅仅是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了,还指许多许多人,如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等等,他们说的话也可能不全都是对的。这恐怕就是伽利略为什么要进行公开试验的原因吧。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生:(读)“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师:这时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吗?(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现在我们也明白了:
。)生:我也明白了,对权威说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生:我也明白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话,不能迷信。生:我也明白了,对权威说的话,我们要尊重,但不可盲目相信。要善于思考,依靠实践来证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力图通过比较领悟语句的含义。第一组的两个句子,“不全都是对的”、“全都是不对的”,所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学生自然容易读懂;第二组的两个句子,差在一个“像”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像”字之外的意思,读出了言外之意。而教师的一个填空题“现在我们也明白了:
”,又将学生的思考推向了更深的层面,也回归到了课文的主旨上。这样的语言训练,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力,更有学生的思维力。比较,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之策。韩军老师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套“以语言为核心的联比揣摩阅读方法”。联,就是关联;比,就是比照(比较)。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语言的联比。联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处处用联比,处处有联比。学会联比,其实就是学会了揣摩、感悟。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有无“像”字,含义就会不一样。这种于细微之处发现差异,然后设计联比训练,正是教师具有语文意识的体现。一个具有语文意识的教师,才会从课文中筛选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适宜的教学内容。]五、搭建平台,纠正文本之偏失师:说是好啊。如果有这样的挑战机会,你敢挑战权威吗?生(饶有兴趣地):敢!师:好。我们就来挑战挑战这篇课文。课文有些句子写得有毛病,你能找出来改一改吗?(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生:没问题啊。师:再认真读读,注意“高处”两字。生:哦,我知道了。如果一个是在10米,一个是在15米,都是高处,可高处不同,落下来时肯定不可能同时着地。师:是啊,那该怎么改呢?生:把“高处”改为“同一高处”就可以了。[此处课文本身没有语病,“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句中的“高处”是“蒙前省略”,本意就是同一高处的意思,否则就不存在比较是否同时着地了。因此,这里的所谓“纠正文本之偏”是无的放失,在没有教学内容的地方偏偏“自寻烦恼”。这样的教学是不恰当的。]六、总结提炼,储存写作之养料师:同学们,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生:用了产生怀疑和试验求证两个典型事例描写伽利略坚持真理、敢于挑战的精神。生:还用了人们如何反应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生:课文还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师:说得真好。伽利略勇于挑战、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真理的品质就是通过典型事例、侧面描写和背景烘托的写法表现出来的。今后,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写法。[这部分的教学,意在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这里要思考一个问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究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从中汲取的所谓写作“养料”也是不同的。“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这个问题表明教师认定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于是,学生便总结出“典型事例、侧面描写、背景烘托”三个方法来,这三个术语相当专业,一般没有经过专门教学的学生是很难说清楚、说规范的。而如果把这篇课文认定为一篇记事的文章,又会怎么理解呢?课文记述的是伽利略用试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件事,按照“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的顺序来记叙的,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尤其是伽利略的推想过程和试验结论写得清楚、表述严密,值得学生借鉴。且不论写人还是写事,仅教学要求而言,“典型事例、侧面描写、背景烘托”这样的总结概括也似乎不太适合该学段的要求。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尚未涉及写作方法的学习;第三学段中则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循序渐进,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原则,与其记住一些名词术语,不如留存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来说,头脑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尤其是大量的典范的事例片段,自然就会领悟其中的写作奥妙。届时再以术语归纳,自然水到渠成。由此,“养料”应该是典范的文章本身,而非抽取的读写术语。]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就会有所不同。这份教学实录体现了执教老师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创设多种语言运用情境,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其中词句理解、情境对话、想象写话三个部分的教学卓有成效,插问、比照、设置话题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运用。教学中所折射出来的“以运用为重点,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理念具有实践意义,也切合了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技能的宗旨。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观课评课自可以站在比较理想的高度,指点课堂,激qing纵横;然亲历课堂教学,也难免顾此失彼,留下诸多遗憾。或许正因如此,语文教学愈发魅力无穷。由于学识浅薄,评点实为一孔之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六)小结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正确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三、教学过程(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三、教学过程:(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提示: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五语文教学中网络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激发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并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比萨斜塔的大幅图画,同时说道:“你们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那样,也在这座铁塔上给我们做做这个试验?”这时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二、突破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让学生读词句解释,然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使教学形式变得单调枯燥,而且学生对词句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但花很多时间、精力,而且效果不佳。例如:教学第二环节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奉为真理,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对此话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两点疑问。书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叙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根据课本叙述的内容,设计了CAI课件,并演示给学生看,使他们通过多媒体,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不正确的,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三、创设教学情境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例如:教学第三个环节时,先让一位学生上台扮演伽利略,我说:“大家请看青年数学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过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并请伽利略操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去,“入境”地学习。同时还进行“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的口语交际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强化,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篇六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题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片断一:1、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2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说明人们非常相信的?学生回答:信奉。3、让学生比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区别?用信奉这个词好在了哪里?评课: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从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话。随即学生对于人们的”责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到位。把人们的这种深信不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偏偏有个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疑问。李老师又不惜花时间,再一次引领学生在伽利略的实验上咬文嚼字。片断二:1、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学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许多次。板书:许多次学生:他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2、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怎样的呢?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每一次做的试验都是由区别的。因为书上有个词说:反复做。3、你太会读书了,真正读懂了这个词语。反复和重复是不同的。那一次和一次的实验会有什么不同呢?评课: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说了许多不同的试验方法,比如说试验的场地不同,试验的材质不同,形状、大小等等。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复”。白老师又马上一引,伽利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怀疑,所以他必须用无数的不同实验去求正自己的想法,毕竟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个爱探究的数学家,老师也带着我们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语言文字的心路历程。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纵观整节课,我发现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考虑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许这节课会更完美无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七【教材简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流程】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1.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来检查检查,有信心吗?2.读课题,读对“着(zhao)地”一词。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②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e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可更改的真理。(指导读好“奉”和多音字“更”。通过对“信奉”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理解“信奉”的意思。)③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wei)背人类的真理?”(理解“违背”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④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a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o)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a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着重读好三个生字,读通这个长句子,理解量词“磅”。)⑤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i)呢?(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⑥他向学生们宣(xua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ha)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注意“宣”的读音。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⑦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a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口气读。)⑧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i)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理解“固”,指导朗读。)(2)这儿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4.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5.过渡: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从学生大声读课题,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文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二、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2.研读。(1)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3)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一。(4)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4.练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他选择了。”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债券质押贷款合同范例
- 合同范例修改合同金额
- 外墙防水合同范例
- 多方合作合同范例
- 大米购买合同范例
- 传媒模特兼职合同范例
- 农村泵房施工合同范例
- 出租道具租赁合同范例
- 合伙挖机合同范例
- 场地续租赁合同范例
- 第一、二单元语文园地巩固练习-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探究与发现对勾函数图象和性质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3光伏并网柜技术规范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6课《人大代表为人民》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石油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 欠钱不还诉状书范文2024年
- 液化气站双重预防体系手册
-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1~3》教案
-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健康面试2024年下半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Module10Theweathe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