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迁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予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久之,以早引去,泊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同济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涂黑。卿可谓A责难B于君C恐D无以副E卿此意F可悉意G辅朕H同济I此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因”意为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的“因”意思不同。B.文本一“至议变法”的“至”与文本二“至简而不烦”的“至”意思相同。C.文本一“上以为然”的“然”与文本二“安石曰:‘不然’”的“然”意思相同。D.“人言不足恤”的“恤”意为顾念,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神宗肯定了王安石以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作为其施政之先的观点,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B.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对自己决定了的事从不改变;经常引经据典与朝中大臣们争辩变法事宜,大家都驳不倒他。C.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并非高不可及,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D.在国用不足问题上,王安石认为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13.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4.概括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具体内容。【答案】10CFH11.B12.C13.(1)后来王安石主持朝政,他所安排的措施,大体上都效法这份万言书。(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理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14.①效法先王法度应当效法先王的精神;②征收财富改变国家财力困窘的处境;③广纳贤才方可长治久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符合你的心意。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我们共同登上这条道路。“卿可谓责难于君”,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卿可谓于君责难”,所以C处断开;“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中间停顿,“可”是后一句的开头,语义发生转折,所以F处断开;“同济此道”省略了主语“我(朕)与卿”,独立成句,所以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不同,“因”,依靠;/因为。句意: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动用刑罚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B.错误,不同,“至”,到;/极其,非常。句意:到议论变法时。/极其简明而不繁杂。C.正确,相同,“然”,对。句意:皇上认为是对的。/不对。D.正确,相同,“恤”,顾念,忧虑。句意: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不顾国家大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迁阔”错,文章没有提到唐太宗治国的特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掌管或主持;“注措”,措施;“祖”,效法。(2)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义”,合理、适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可知王安石认为:效法先王法度应当效法先王的精神。②由“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可知王安石认为:应征收财富改变国家财力困窘的处境。③由“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可知王安石认为:应广纳贤才,方可长治久安。参考译文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主持朝政,他所安排的措施,大体上都效法这份万言书。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任他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让他的亲信吕惠卿参与管理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文本二: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朝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通晓,因此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符合你的心意。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我们共同登上这条道路。”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讨论。司马光说:“赈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畚箕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材料二: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郑人或卖其国于秦,秦穆公发兵往袭郑。秦兵过晋郊。襄公元年春,秦师过周,无礼,王孙满讥之。兵至滑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晋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众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襄公墨衰绖。败秦师于殽,虏秦三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文公夫人秦女,谓襄公曰:“秦欲得其三将戮之。”公许,遣之。先轸闻之,谓襄公曰:“患生矣。”轸乃追秦将。秦将渡河,已在船中,顿首谢,卒不反。(节选自《史记·晋世家》)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至A滑B郑贾人C弦高D将市E于周F遇之G以十二牛H劳秦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夜驰之沛公军”中的“夜”用法、意思相同。B.图,文中是考虑、计议的意思,与成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中的“图”意思不同。C.厚,使动用法,指使实力增强,与《庖丁解牛》“刀刃者无厚”中的“厚”意思不同。D.墨,使变黑、染黑、熏黑,与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的“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分别驻扎在函陵、氾南;危急之时,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让烛之武出使秦国,去说服秦伯退兵。B.烛之武向秦伯分析诸侯国形势,认为晋国贪得无厌,灭掉郑国后,会向西拓展边界,而西边就是秦国,终会损害秦国利益。C.有人向秦国出卖郑国,秦穆公于是率军去攻打郑国;秦军先经过晋国,然后到达周都,因为在周都十分无礼,受到王孙满的讥讽。D.先轸认为秦伯违背民心,可以趁机攻打秦国,而栾枝则认为在攻打它之前应先报答秦国施与先君的恩惠。晋襄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14.材料二中秦国两次出兵郑国,但最终都选择了退兵,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BFG11.D12.D13.(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秦国欺侮我们刚刚失去父亲的国君,讨伐与我们同姓的国家,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14.第一次退兵得到原因:①攻打郑国,受益的是晋国,秦国难以获利。②不攻打郑国,郑国可以为秦国使者提供服务。第二次退兵的原因: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头牛慰劳秦国军队,使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去周都做买卖,(半路)遇到秦军,用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至”的宾语为“滑”,所以应在“滑”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郑国人”指的是“弦高”,谓语为“市”,并且“于周”是“市”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周”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遇”的主语为“郑国人弦高”,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以十二牛”是“劳”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故选B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在夜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队。B.正确。“考虑、计议/设法/谋求”;句意: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C.正确。“使……实力增强/形容词作名词,厚度”;句意: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刀刃没有厚度。D.“意思相同”错误。“使……变黑/黑色”;句意:襄公染黑丧服。/接近朱红,就染成赤色,接近墨色,就染成黑色。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先轸认为秦伯违背民心,可以趁机攻打秦国……晋襄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错误。由原文“晋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众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可知,是在先轸说到秦国欺侮我们刚刚失去父亲的国君,讨伐与我们同姓的国家,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的时候,晋襄公才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攻打秦国。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把……当作边邑;“陪”,增加。(2)“孤”,失去父亲;“何德之报”,宾语前置句,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次退兵得到原因:由原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攻打郑国,受益的是晋国,秦国难以获利。由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知,不攻打郑国,郑国可以为秦国使者提供服务。第二次退兵的原因:由原文“兵至滑,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可知,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头牛慰劳秦国军队,使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建议。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材料二: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因为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等到城濮之战时郑国又援助了楚国。晋国围攻郑国,想得到叔瞻。叔瞻听到这个消息,自杀了。郑国人带着叔瞻的尸体报告给晋国。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穆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郑国有人向秦国出卖自己的国家,秦穆公率军去袭击郑国。秦军路过郑国郊野。襄公元年的春季,秦军路过周都,十分无礼,王孙满讥讽秦国(不懂礼法)。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去周都做买卖,(半路)遇到秦军,用十二头牛慰劳秦军。秦军大吃一惊(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赶快返回,灭掉滑国后班师回国。晋国的先轸说:“秦伯不听蹇叔的劝说,违背秦国民众的心意,可以攻打他。”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施与先君的恩惠就攻打它,这是不行的。”先轸说:“秦国欺侮我们刚刚失去父亲的国君,讨伐与我们同姓的国家,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于是就攻打了秦国。襄公染黑丧服。(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国的三员大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后回到晋国。于是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埋葬了晋文公。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的女子,对襄公说:“秦国想得到这三员大将然后杀掉他们。”晋襄公同意了,送回了三员大将。先轸听说这件事后,对晋襄公说:“祸患要产生了。”先轸就去追赶秦国的三员大将。秦国的三员大将将要渡黄河,已经到了船上,便磕头感谢(先轸),最终一去不返。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②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狱掾(yuàn),指狱曹的属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诸侯军救巨鹿A下者B十余壁C莫敢D纵兵E及楚F击秦G诸将皆从H壁上观。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沐猴而冠,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文中指后者,是“说者”讥讽项羽的话。B.“诸侯皆属焉”,与“若属且皆为所虏”中的两个“属”字意义相同。C.“被坚执锐”形容全副武装,“坚”“锐”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D.关中,文中的“关”,即函谷关。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易守难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有胆识和谋略。曾以破釜沉舟之举,统一军心激昂斗志,率领楚军多次取得胜利。B.项羽一战成名,威震天下。巨鹿之战后,诸将在他面前都胆战心惊,从此都听从他的指挥。C.项羽有浓重的故土观念。他不肯选择在地形险要的关中称王建国,而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后还烹杀了嘲笑他的人。D.项羽背信弃义。在并力灭秦之后,他并没有按约定让刘邦在咸阳称王,而是玩弄手段,把他分封在巴蜀之地。13.文言翻译。(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14.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答案】10.CEG11.D12.C13.(1)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项王派人去请示怀王(或:项王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他的有关指示)。怀王说:“按以前约定的办。”于是尊怀王为义帝。14.①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②项羽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诸侯军救巨鹿下者”作主语,“十余壁”作宾语,省略谓语“有”,宾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兵”作“纵”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诸将”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指前者,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B.错误。意义不同。隶属;/这些人。句意: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被他俘虏。C.错误。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甲;/利兵。句意:然而亲自披着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后还烹杀了嘲笑他的人”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应该是先烹杀了嘲笑他的人,再自立为西楚霸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所以”,……的原因;“备”,防备;“非常”,意外的变故。(2)“致命”,请示;“如”,按照;“乃”,于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原文“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可知,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楚怀王本来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然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负约的恶名,就和范增谋划办法,项羽最终的办法是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实际上,巴蜀和汉中,都是当年秦国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参考译文: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往东离去。有人劝项王说:“关中以山河为险阻,四面都是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到东方,就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夜间行走,有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到这话,把那个说客扔进锅里煮死了。项王派人去请示怀王(或:项王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他的有关指示)。怀王说:“按以前约定的办。”于是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各将领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亲自披着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在外风餐露宿了三年,灭掉秦朝,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领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既然没有什么功劳,我们就应瓜分土地称王。”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将领们为侯王。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节选自《公羊传》,有删改)材料二: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①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③,不禽二毛④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①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④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这三处写在答题卡的括号里,每对一处给1分。(3分)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B.临,面对,碰上,与《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临”含义相同。C.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D.当,抵挡,挡住,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C.材料二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D.。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14.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G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君子杀一牛犹不忍”主语是“君子”,后一句子的主语是“宋公”,“而”表示转折,之前应断开,即C处断开;“宋公戕一国君”主谓宾完整,“若犬豕然”作状语,即G处断开;“此而忍为之”与“天下孰有不忍者耶”,分别是两个主谓句,句意对应,各自断开,即H处断开。故选CGH。1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鼓瑟希”的“鼓”意为“弹奏”。句意: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B.正确。句意: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面对大江斟酒。C.正确。“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意为“与……为敌”。句意: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小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大国为敌。D.错误。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故选D。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错误。《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实行的是“仁政”。本文“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意思是“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可知宋襄公杀害国君鄫子,毫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与齐宣王本质完全不相同。故选C。13.(1)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2)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德行不会有减损或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济”,渡过;“迨”,趁着;“毕”,完全。(2)“舍”,舍弃;“于”,对;“损益”,减损或增益;“与”,赞许。14.材料一认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材料一中,“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国家而留下来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可知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虽然最后战败了,但他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中,“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意思是“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可知宋襄公毫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意思是“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可知宋襄公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所以说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初一,宋襄公与楚军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国家而留下来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未排列成阵,官吏又请示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攻打他们吧。”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推崇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可惜他是有德行的君主却没有辅佐他的贤能的臣子,认为即使是周文王发动的战争,也不过如此。材料二: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里面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不能不加以辨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德行不会有减损或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三代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宋襄公)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一生的好坏才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亟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材料二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一种特殊方式。C.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政支出绩效报告范文
- 经典个人手车转让合同
- 学生故事教育课件
-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 比亚迪品牌调研报告范文
- 股权无偿转让的协议书
- 酒店装修工程2024年度承包服务协议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定制生产合同2024年度
- 基础汉语教育课件
- 煤矿设备维修服务合同2024
- 【企业薪酬体系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 《超星尔雅学习通》【对话大国工匠致敬劳动模范】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 -之间有几个-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课件】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英语试卷讲评 课件
- 热处理工艺评定记录表
- 糖业公司招聘公告笔试题目
- 2023年血液透析专科理论考试题库(参考500题)
- YC/T 336-2020烟叶收购站设计规范
- GB/T 4354-2008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
- 粮食平房仓散装仓侧墙计算表格
- 药品供应目录(人民医院药品名分类汇总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