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既至,敞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乃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然而非所敢望也。(节选自苏辙《东轩记》)材料二: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10.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B.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C.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D.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文中指开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B.以为,文中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意思相同。C.先人,文中指祖先,“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如“先父”“先哲”等。D.自处,指安置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因为获罪被贬为筠州税务官,因为当地洪水泛滥,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他只能暂时居住在部使者府。B.苏辙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本想作为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然而繁琐的工作却让他的想法落空。C.苏辙的理想是摆脱琐事杂务,归隐乡里,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中,寻求颜回之乐,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D.韩愈曾经在京城度过八九年,每天只能靠求人来维持生活,当时还没感觉,如今回想起这些过往仍让他感到悲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2)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14.关于颜回能够“安贫乐道”的原因,苏辙和韩愈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B12.C13.(1)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2)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14.①苏辙认为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②韩愈认为颜回有依靠的圣贤人,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弃尘垢”“解羁絷”都是动宾结构,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BD;“自放于道德之场”,状语后置句,“于道德之场”为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开辟;/批驳。句意:于是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B.错误。认;/把……作为。句意: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剖开它把它做成瓢。C.正确。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自处”应该是“处自”,“自省”应该是“省自”。句意: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错误。结合“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可知,韩愈并不汲汲于名利。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旦”,早晨;“莫”,通“暮”,晚上;“顾”,回头看;“自笑”,应为“笑自”,嘲笑自己。(2)“年”,年龄;“复”,再;“故地”,老地方;“是”,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可知,苏辙认为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结合“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可知,韩愈认为颜回有依靠的圣贤人,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冲坏了州府的大门。(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郡府长官同情我没有安身的地方,就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节选自苏辙《东轩记》)材料二: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却不嫉妒我的人更少。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孔子称赞颜回说:“吃一碗干饭、喝一瓢白水,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苦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人,如果能依靠圣贤的人,并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他不感到忧愁却很快乐,岂不是很容易!如果我没有依靠,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挣钱的地方,就会饿死,这也不难呀?(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海南省文昌中学、华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本二:“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10.以下是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选项,请将正确的三处断句选项分别填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其为气也A至大至刚B以直养C而无害D则塞E于天F地之间11.下列对原文中加点字词和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一怒而诸侯惧”的“惧”与“勇者不惧”的“惧”意思相同。B.文中的“无违夫子”的“夫子”与“夫子喟然叹曰”的“夫子”意思相同。C.《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其作者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D.“天下”在古代是指全国地域,跟其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八荒、六合、九州、四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阐明大丈夫的内容上,孟子不同意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作大丈夫必须符合特定的内在条件。B.孟子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具有哲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观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C.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孟子通过“心气之辨”,发现了“我”。D.公孙丑请教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并以此以“圣人”自居。1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孟子是怎么形容“浩然正气”的?用什么来培养浩然之气?【答案】10.ABD11.B12.D13.(1)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2)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14.①是一种用正义培养且不加损害的正大刚直的精神。②用正义、正道培养,日积月累不急于求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A处断开;“至大至刚”是对“气”的解说,是句子的谓语,后面B处断开;“以直养而无害”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内容,中间不断开;“则”一般放在下句句首,前面D处断开。故选AB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害怕、畏惧”。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勇敢的人不畏惧。B.错误。意思不同。丈夫;指孔子。句意: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孔子长叹一声说。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以此以‘圣人’自居”错,原文中并没有讲到孟子以“圣人”自居,只是说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志”,理想;“由”,经过,引申为“走”;“其”,这。(2)“舍”,放弃;“揠”,拔;“徒”,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是一种用正义培养且不加损害的正大刚直的精神。②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用正义、正道培养,日积月累不急于求成。参考译文:文本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文本二:(公孙丑问:)“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能辨识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融合在一起。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萎靡而无力。它是通过义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次偶然的义的举动就能获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会萎靡无力了。因此,我认为告子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就去拔高它,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培养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人为地培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辨识各种言辞?”(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①。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务无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愿之言,无入之耳;批扦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节选自《墨子·修身》)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注释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畅之A四B支C接之D肌肤E华发F隳颠G而H犹弗I舍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察迩来远”与《论语》十二章中的“迩之事父”中的“迩”意思不同。B.“其唯圣人乎”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问语气。C.“不足与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D.齐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这是治国的前提。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墨子先指出“战、丧、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着以此得出推论,对人们作出告诫: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骛远。B.第二段墨子认为君子可以使身边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既不听他人的毁谤之言,也不存伤害他人的想法。C.第三段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廉洁、仁义、关爱、哀伤,这是不能伪装的,必须自身具备,才能做到内心慈爱、行为谦恭、言辞温和。D.第四段墨子先从正反两面论证不修身的后果——“不达、不果、必几、必惰”等,最后总结:功成名就不会凭空实现,要能反省修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答案】10.CEG11.B12.D13.(1)源头污浊的水,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2)从国家元首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14.①材料一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②材料二重点谈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畅之四支”与“接之肌肤”结构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CE处断开;“华发隳颠”,主谓结构,“华发”为主语,“隳颠”为谓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身边的人。/近。句意:必定明察身边的人、招徕远人。/近可以运用诗中的道理来事奉父母。B.“反问语气”错误。都表推测语气,大概。句意:大概只有圣人了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C.正确。都“交游、交往”之意。句意:不值得与他交游。/秦朝时,他和我交往。D.正确。句意: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从正反两面论证”错误,“不达、不果、必几、必惰”都是从反面论证。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流”,水流;“信”,守信用;“耗”,败坏。(2)“以至于”,一直到;“壹”,一律、都;“本”,根本。【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结合“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君子察迩而迩修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可知,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材料二,结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重点谈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身边的人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一个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没有必要追求广博多识。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身边的人、招徕远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谗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诋毁、攻击自己的人,也无法施展他的伎俩。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愿日益广大,事业日益兴盛。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面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惰。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是从自我反省中取得的。材料二: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原理明白之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的品性,修养自身的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海南省海口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的“于”字与“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中“于”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B.贾,意为“商人”,与《琵琶行(并序)》中“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贾”意思相同。C.道家,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D.绌,在此处通“黜”,意为“贬抑”。文中指世上修习老子学说的人和修习儒家学说的人互相贬抑对方的学说。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B.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写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就包含了孔子“问礼于老子”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传主老子和韩非子分别是道家和兵家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们合为一传。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13.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答案】9.B10.A11.D12.(1)百姓行(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13.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

②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结构对称,各自断开;“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据此排除AC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错误。用法相同,意义不同。介词,从;句意: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介词,向;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B.正确。句意: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C.正确。D.正确。“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句意: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传主老子和韩非子分别是道家和兵家的创始人”理解错误,韩非子不是兵家的创始人,而是法家的创始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事”,行事、做事;“几”,接近;“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应为“如始慎终”。(2)“或”,有的人;“莫知”,没有人知道;“然否”,正确与否。【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原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理解为: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为: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据此可以概括: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参考译文:(一)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二)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着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C.元帝不清楚“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14.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答案】10.BEG11.C12.D13.(1)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总是(把这些奏折)下达给萧望之(并)询问情况,萧望之所禀告的都被批准。(2)孝元皇帝作为国君真是太过分了,容易受欺骗而且难以醒悟啊!14.①班固为萧望之死于小人感到哀痛,并惋惜他本可成为社稷之臣。②司马光批评孝元皇帝对萧望之之死处置不明、不当,始终没有惩治陷害萧望之的奸臣。③曾巩认为萧望之作为老师也有责任,没有坚持用圣人之道引导太子,最终导致自己被冤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人同心谋划计议,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引导皇帝,有很多事情希望扶持和纠正,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并采纳他们的意见。“四人同心谋议”,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劝导上以古制”是状语后置句,“以古制”为“劝导”的后置状语,结构完整,E处断开;“上甚乡纳之”主谓宾结构,“上”为主语,“之”作谓语“纳”的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错误。论赞是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这种史评、史论有很多不同的名目,例如:《左传》中为“君子曰”,《史记》中为“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中为“赞曰”,《三国志》中为“评曰”,《旧唐书》中为“史臣曰”,《宋史》《清史稿》中为“论曰”,《资治通鉴》中为“臣光曰”,等等。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错误,原文为“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弘恭、石显是诬陷萧望之指使儿子上书申诉,有失大臣的礼仪,是对皇帝不敬,而不是诬陷他儿子对皇帝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