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三) 整合迁移5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1页
必修下册(三) 整合迁移5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2页
必修下册(三) 整合迁移5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3页
必修下册(三) 整合迁移5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4页
必修下册(三) 整合迁移5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合迁移5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A.eq\b\lc\{\rc\(\a\vs4\al\co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辄倾数家之产))B.eq\b\lc\{\rc\(\a\vs4\al\co1(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笼归,举家庆贺))C.eq\b\lc\{\rc\(\a\vs4\al\co1(西并巴、蜀,并虫亦不能行捉矣))D.eq\b\lc\{\rc\(\a\vs4\al\co1(欲居之以为利,昂其直,居为奇货))答案D解析D项均为“囤积,储存”。A项生,出生/产业。B项攻克,占领/全。C项兼并,吞并/并且,连。(2)()A.eq\b\lc\{\rc\(\a\vs4\al\co1(探石发穴,窥父不在,窃发盆))B.eq\b\lc\{\rc\(\a\vs4\al\co1(而骏良不实外厩,吾亦望其言是实))C.eq\b\lc\{\rc\(\a\vs4\al\co1(功施到今,靡计不施))D.eq\b\lc\{\rc\(\a\vs4\al\co1(辄倾数家之产,一鸣辄跃去))答案A解析A项均为“打开”。B项充实/真实。C项延续/用。D项总是/就。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1)()A.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汝可以模拟得之C.成不敢敛户口D.窃以为过矣答案D解析D项古今义相同,均为“认为”。A项古义:在于。今义:在意,介意(多用于否定式)。B项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C项古义:百姓。今义:户籍。(2)()A.未必不过此已忘B.却宾客以业诸侯C.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D.操童子业答案A解析A项古今义相同,均为“不一定”。B项古义: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今义:客人(总称)。C项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使生活上得到利益。D项古义: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时村中来一驼背巫))B.eq\b\lc\{\rc\(\a\vs4\al\co1(西取由余于戎,西并巴、蜀))C.eq\b\lc\{\rc\(\a\vs4\al\co1(岁征民间,不数岁,田百顷))D.eq\b\lc\{\rc\(\a\vs4\al\co1(成然之,然睹促织,隐中胸怀))答案B解析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在西边。A项使动用法,使……来/动词,由彼至此,由远到近。C项名词作状语,每年/名词,年。D项意动用法,认为……对/连词,表转折。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焚拜如前人))B.eq\b\lc\{\rc\(\a\vs4\al\co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江南金锡不为用))C.eq\b\lc\{\rc\(\a\vs4\al\co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举地千里))D.eq\b\lc\{\rc\(\a\vs4\al\co1(称心如意,几家能彀,此物故非西产))答案D解析D项主谓倒装句/判断句。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均为被动句。C项均为定语后置句。二、连点成线,微点突破1.掌握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1)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其中哪些词语的活用属于使动用法。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强公室,杜私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就使六国的合纵同盟离散,让他们向西侍奉秦国。(使动用法:散)②加强王室的权力(使王室强大),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使动用法:强)③帝王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彰明他们的美德(使美德变得明显)。(使动用法:明)④现在竟然抛弃老百姓使之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诸侯成就霸业。(使动用法:业)⑤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使价格变高),但是也没有买主。(使动用法:高)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名词、动词均可活用为使动。如,上面④中的“业”为名词,①中的“散”为动词,②中的“强”、③中的“明”、⑤中的“高”为形容词。使动用法的判定:(1)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上面③中的“明”、⑤中的“高”,后面均带有宾语,这两个词就是使动用法。(2)名词如果带宾语,则该名词往往是使动用法。如上面④中,“诸侯”是“业”的宾语,“业”为使动用法。(3)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如上面①中的“散”为不及物动词,其后带有宾语。(2)迁移运用指出下面文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具有使动意义的词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9·全国Ⅰ)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具有使动意义的词语:纷乱。译文: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解析“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复杂混乱。参考译文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2.掌握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1)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其中哪些词语的活用属于意动用法。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应该也以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幸福为乐,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意动用法:乐)②单于认为苏武节操壮烈,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意动用法:壮)③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意动用法:侣、友)④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意动用法:耻)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的词语大多是形容词和名词,动词等比较少见。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上面的①③;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上面的②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1)性质不同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2)谓语灵活性不同使动用法: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面的主语发出,而是由谓语后面的宾语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使(让)宾语怎么样”,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为它常用的表达方式。意动用法:其语义结构是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其意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译成现代汉语时,“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就成为它常用的表达方式。(2)迁移运用指出下面文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活用为意动的词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译文:滕公对他的言论感到惊奇(认为他的议论很奇特),认为他相貌豪壮,于是释放了他而没有斩首。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对他的言论感到惊奇(认为他的议论很奇特),认为他相貌豪壮,于是释放了他而没有斩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三、迁移拓展,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上书韩王李斯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注]。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今秦王使臣斯以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使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节选自《韩非子·存韩》,题目为编者所加)注这里是指韩国为诸侯之先锋。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斯愿A得一见B前进C道愚D计E退就菹F戮G愿陛下有意焉。答案BEG解析“臣斯愿得一见”是主谓句,“臣斯”是主语,“见”是谓语,“前进道愚计”省略了主语,是另一个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应在B处断开;“前进道愚计”省略主语,“前进”“道”是连续的两个动作,“愚计”是宾语,应在E处断开;“退就菹戮”省略主语,“就菹戮”是动宾结构,应在G处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的“中国”含义相同,均指中原地区。B.“攻关”的“关”,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关”均指函谷关。C.“唇亡则齿寒”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现在用作成语“唇亡齿寒”,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D.“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的“袭”与后文“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的“袭”意思相同,均指袭击。答案D解析意思不同,前者是“沿袭”,后者是“袭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认为,韩国反复无常,变化难测,天下怨之,所以杜仓担任秦相后才调兵遣将来攻打韩国。B.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中天下共割韩地给秦国也是赂秦的一种形式。C.烛之武劝秦伯退师,李斯劝谏韩王接见自己,体现了二人从对方立场出发进行劝谏的高超艺术。D.奏疏多随事谏诤,务求实效,李斯针对韩王不见自己发表议论,目的是劝说韩国不要助赵攻秦。答案A解析“李斯认为,韩国反复无常,变化难测,天下怨之”错,这不是李斯的观点;“攻打韩国”张冠李戴,由原文“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可知,调兵遣将攻打的不是韩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前秦、韩两国合力齐心,因为不互相侵夺,(所以)天下没有国家敢来侵犯,像这样已经有好几代了。(2)如果不听从我的计策,那么韩国的祸患一定要发生了。解析(1)“昔”,从前;“戮力”,合力;“莫”,没有人、没有国家。(2)“听”,听从;“必”,一定;“构”,形成。5.韩国不同的对秦政策导致不同的结果,请结合选文第一段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事秦: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②背秦:国迫而地侵,兵弱至今。解析①事秦:由“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可知,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②背秦:由“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可知,国迫而地侵,兵弱至今。参考译文从前秦、韩两国合力齐心,因为不互相侵夺,(所以)天下没有国家敢来侵犯,像这样已经有好几代了。以前五国诸侯曾经互相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韩国,秦国派出了军队来援救韩国。韩国地处中原,土地还不到一千里见方,但它之所以能在天下与各诸侯国平起平坐,君臣都得到保全,是因为它世世代代都教导后代要侍奉秦国的作用啊。过去五个诸侯国一起来攻打秦国,韩国反而加入诸侯之中并率先成为他们的先锋。各诸侯国因为士卒困乏,力量耗尽,没有办法,只好退兵。后来杜仓做了秦国的宰相,调兵遣将来报各诸侯国的仇,秦军首先攻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对此十分焦虑,说:“韩国认为秦国是不义的,却又和秦国结为兄弟,共同危害天下各国。后来又背叛了秦国,率先成为先锋来攻打函谷关。韩国就是一个地处中原、反复无常、变化莫测的国家。”各诸侯国就一起割取了韩国上党地区的十座城池来向秦国谢罪,因此解除了秦军进攻的威胁。可见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