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五 学案49 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1页
板块五 学案49 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2页
板块五 学案49 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3页
板块五 学案49 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4页
板块五 学案49 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49精准断开句读——扣“境”循“法”,避“套”用“巧”复习任务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掌握两种断句题的答题方法。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3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国甲、乙卷材料二(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断句命题最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带来的变化:①选句字数由原先的50字左右减少至25字以内。②大多数情况下为八断三,即给出八处断句,要求选出三处最需要断开的位置。③难度虽较选择题略有上升,但因字数减少一半,所以对冲了难度。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实实在在地考查断句能力,得分有区分度。不变的是均选文中叙述性句子。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联系1.(2023·全国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节选自《韩非子·十过》)君遇之eq\x(A)无礼eq\x(B)彼若有时eq\x(C)反eq\x(D)国eq\x(E)而起兵eq\x(F)即恐为曹伤eq\x(G)君eq\x(H)不如杀之。答案BFG解析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句子大意是:“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句子分为理由和建议两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来,与后文“其遇之无礼”相对应,故A处不当断。“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为文言文常见义,“反国”在句中是回国的意思,故D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是相接续的行为,用“而”连接,故E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的主语是“彼”,“有时”作状语,故C处不可断。句中“曹”指曹国,“君”指曹君,建议部分的主语为“君”,故H处不可断。综合考察,画波浪线的部分共四个小分句,主语是“君”“彼”等人称代词,第三个小分句“即恐为曹伤”接续第二个小分句而来,且有“即”相承接,故正确断句点为B、F、G三处。参考译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从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2.(2020·全国Ⅱ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开封逻卒eq\x(A)夜迹盗eq\x(B)盗eq\x(C)脱去eq\x(D)民有惊eq\x(E)出与eq\x(F)卒遇eq\x(G)缚eq\x(H)以为盗答案BDG解析抓住句中三个名词对象“逻卒”“盗”“民”的行为即可。两个“盗”都是名词不能连在一起,分别作上一句的宾语和下一句的主语,所以中间必须断开。“盗脱去”主谓结构完整,故“去”的后面要断开。“民”“与卒遇”构成主谓关系,谓语后面要断开。参考译文(王安中)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残酷的拷打,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当名词作主语时,一定要关注前后主语的一致性与变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中出现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则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两个词,翻译为“所以”“皇帝”。另外,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常见的代词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称:之、其、彼。(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二)借助虚词定首尾1.(2021·天津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节选自宋·苏轼《魏武帝论》)知之而不能eq\x(A)权之eq\x(B)以人eq\x(C)则亦纷纷焉eq\x(D)或胜eq\x(E)或负eq\x(F)争为雄强eq\x(G)而未见eq\x(H)其能一也。答案CFG解析“以人”是“权之”的后置状语,之间不可断开;“则”是表结果的句首连词,前面应断开;“或胜或负”意为有时取胜有时失败,中间不可断开,“负”后应断开;“其能一”是“见”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前面有表转折的连词“而”,“而”前可断开。参考译文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知道。知道这些却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权衡,所以十分忙乱,有时取胜有时失败,争当强雄,却没有看到他能统一天下。2.(2020·全国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将谓郊祀eq\x(A)必赦eq\x(B)至eq\x(C)此时eq\x(D)凶愚之辈eq\x(E)复生eq\x(F)心于侥幸矣eq\x(G)遂从之。答案BDG解析“至此时”为表时间的短语,“至”是一个介词,其前应断开,“时”后应断开;“矣”“遂”是两个虚词,且不可连用,故中间应断开。参考译文这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执掌朝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说:“自中兴以来,郊祀时常常会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认为不合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将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难度较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为容易。常见的情况有: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三)特殊句式要明确1.(2023·四省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诸eq\x(A)侯eq\x(B)有eq\x(C)相eq\x(D)伐eq\x(E)者eq\x(F)尚eq\x(G)耻eq\x(H)之eq\x(I)今eq\x(J)鲁eq\x(K)父eq\x(L)母eq\x(M)之eq\x(N)邦eq\x(O)也答案FIK解析“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作下一句的状语,“者”后应断开;“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作谓语,宾语是“之”,结构完整,“之”后应断开;“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鲁”后应断开。参考译文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序》)夫为eq\x(A)人主者eq\x(B)非欲养eq\x(C)祸于内eq\x(D)而疏eq\x(E)忠臣硕士eq\x(F)于外eq\x(G)盖其渐积而势eq\x(H)使之然也。答案BDG解析“……者,非……,……也”是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即应在B处断开;“非欲养祸于内”和“疏忠臣硕士于外”对应,“而”连接下句,故应在D、G处断开。参考译文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特殊句式断句要求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前后可断,中间不断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者,……也前后可断,中间须断与其……,孰若…………,抑(还是)……其……,其……也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四)排偶句式要明辨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2022·全国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不穀不烦eq\x(A)一兵eq\x(B)不伤eq\x(C)一人eq\x(D)而得商eq\x(E)於之地eq\x(F)六百里eq\x(G)寡人eq\x(H)自以为智矣。答案BDG解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句式整齐,二者之后均应断开。“寡人自以为智矣”结构完整,故在主语“寡人”前面停顿。参考译文听到这个消息的臣子们都(向楚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进见楚怀王,唯独他一人不道贺。楚怀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一个人受伤,就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各位士大夫都来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五)对话标志灵活用(2022·全国乙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节选自《说苑·贵德》)武王曰eq\x(A)广大乎eq\x(B)平eq\x(C)天下矣eq\x(D)凡所以贵eq\x(E)士eq\x(F)君子者eq\x(G)以其仁eq\x(H)而有德也。答案ADG解析“曰”是对话标志,结合前面“周公曰”,后面是武王的回答,所以“曰”后面要断开。“矣”是典型的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者”后面要断开。参考译文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活动二掌握两种断句题型的答题方法(一)主观题——聚焦动词,句中比较1.联系语境,把握大意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主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记叙性文段,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果是议论性文段,则应先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没有联系语境的缘故。联系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些人物等。力争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再来断句,切忌盲目下笔或看一句断一句。2.聚焦动词,先易后难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十分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谓语动词,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谓语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断句时要特别注意。3.句中比较,筛掉干扰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做出正确取舍。这就需要到句中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断句后内容必须合情合理,句子断错就容易造成语意指向混乱,或者前后矛盾。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就是是否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0题中“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所陷”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则“苻坚之类是也”与前面相连接,句子过长,意思不明确,并且“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常断开,故G处应断开,而C处不能断开。(1)(2023·全国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周)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母异eq\x(A)之eq\x(B)谓eq\x(C)族人曰eq\x(D)是儿eq\x(E)爱我eq\x(F)如此eq\x(G)多eq\x(H)知孝养我矣。答案BDG解析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母异之”为第一个断句点,意思是母亲对他感到惊异。文章前面说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因此说“母异之”。B是正确断句点。试题材料画波浪线部分后有右引号,而缺左引号,提示考生要正确判断左引号的位置。与右引号形成呼应的是“谓族人曰”这个位置,按标点符号规则应该有冒号和左引号,因此D是正确断句点。而A、C都将句意点破,不可取。后面“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两句完整,当在G处施加断句点。“多”字属上,还是属下,可能是考生斟酌犹豫的地方。文言文中补充说明前面的形容词一般都说“如此”。而“多”字置于动词前,则表示程度范围的增强,“多”也常出现在动词“知”之前。(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明宗天成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高季兴eq\x(A)既得eq\x(B)三州eq\x(C)请eq\x(D)朝廷eq\x(E)不除eq\x(F)刺史eq\x(G)自eq\x(H)以eq\x(I)子eq\x(J)弟eq\x(K)为之eq\x(L)不许。答案CGL解析“高季兴既得三州”中,“高季兴”为主语,“既得”为谓语,“三州”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三州”后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朝廷”既是“请”的宾语,又是“不除刺史”的主语,整个句子承前省略主语“高季兴”,应在“刺史”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不许”的主语为“朝廷”,应在“不许”前断开,即在L处断开。(二)选择题——排“同”聚“异”,突破难点1.联系语境,把握大意[同(一)主观题]2.排“同”聚“异”,突破难点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那些停顿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难点,且难点就那么一两处。对此,要有足够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话,那就是会抓谓语动词。如何抓住并聚焦谓语动词,同上面“聚焦动词”内容。(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对点练案21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述而》中,孔子曾告诫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中,孔子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表达了类似意思。(2)《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异曲同工。(3)“影”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代文人常借以表达孤独之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二、专项训练(一)高考题2.(2021·全国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契丹大举eq\x(A)入寇eq\x(B)时以虏寇eq\x(C)深入eq\x(D)中eq\x(E)外eq\x(F)震骇eq\x(G)召群臣eq\x(H)问方略。答案BDG解析“入寇”是“入侵”的意思,“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句首“时”前断开;“中外震骇”是上一句的结果,主谓关系,结构完整,应在“中外”前面、“震骇”后面断开。参考译文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害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二)模拟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文丞相(指文天祥)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节选自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自是eq\x(A)而断eq\x(B)断焉eq\x(C)殚力eq\x(D)竭谋eq\x(E)扶颠eq\x(F)持危eq\x(G)以兴eq\x(H)复为己任。答案CEG解析“自是而断断焉”,“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殚力竭谋”“扶颠持危”结构对称,应在E处断开;“以兴复为己任”,“以……为”固定句式,其前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参考译文文丞相刚刚二十岁就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忠心耿耿,竭力尽智,力挽狂澜,以复兴为己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身被俘,而忠贞大义更加显明。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eq\x(A)不君eq\x(B)厚eq\x(C)敛eq\x(D)以雕墙eq\x(E)从台上弹eq\x(F)人eq\x(G)而观eq\x(H)其辟丸也。答案BEG解析“君”,名词作动词,(做事)符合为君之道,“晋灵公不君”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其后应断开,即在B处断开;“厚敛”是偏正结构,中间不可断开,“以”,连词,表目的关系,“雕墙”是“厚敛”的目的,“厚敛以雕墙”中间不可断开,其后应断开,即在E处断开;“弹人”是动宾短语,中间不可断开,“从台上弹人”是偏正结构,其前省略主语“晋灵公”,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参考译文晋灵公做事不合为君之道,以加重征收赋税的方法来绘饰宫室垣墙,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以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取乐。有一次,厨子烧煮熊掌不熟,灵公杀死他,放在畚箕里,让宫女背着走过朝廷。赵盾、士季看到死人的手,问起杀人的缘故,为此感到很担心。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二月甲子,上御丹凤门,大赦天下。自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昧爽已前,大辟已下,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咸赦原之。诸色人中,有才行兼茂,明于理体者;经术精深,可为师法者;达于吏理,可使从政者;宜委常参官各举所知。其在外者长吏精加访择具名闻奏仍优礼发遣。(节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其在外eq\x(A)者eq\x(B)长吏eq\x(C)精加访eq\x(D)择eq\x(E)具名eq\x(F)闻奏eq\x(G)仍优eq\x(H)礼发遣。答案BEG解析“者”意思是“……的人”,为了表强调,主语后可断开,即在B处断开;“长吏精加访择”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谓语“访择”之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具名闻奏”的意思是“把他们的名字全部列出来上奏给皇帝”,“具名”和“闻奏”是连续的两个动作,中间不可断开,应在“闻奏”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参考译文二月甲子日,皇上到丹凤门,大赦天下。从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黎明以前,大辟罪名以下,罪无论轻重,以前赦免时没有赦免的,(这次)全部赦免。所有人中,有德才兼备、明白治政体要的;学术精深,可为传授学问和技艺的;通达为政之道的,可以让他们从政做官的;应当让朝廷官员举荐自己所了解的。那些在外边的,相关官员应当精心寻访选择人才,把他们的名字全部列出来上奏给皇帝,朝廷优待礼遇并授予他们官职。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当思之eq\x(A)在心eq\x(B)常令eq\x(C)相继eq\x(D)若eq\x(E)斯须eq\x(F)懈怠eq\x(G)去之eq\x(H)已远。答案BDG解析“在心”是“思之”的补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心”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令”的宾语为“相继”,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继”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斯须”是“懈怠”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怠”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于是以行俭(指传主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行俭行至朔州,知运粮被掠,兵多馁死,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以羸兵数百人援车,兼伏精兵,令居险以待之。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殆尽,余众奔溃。自是续遣粮车,无敢近之者。(节选自《旧唐书·裴行俭传》)A.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B.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C.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D.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答案D解析“羸兵弃车散走”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应在主语“羸兵”之前停顿,排除A、C两项;“方拟取粮”是动宾结构,“粮”是谓语“取”的宾语,应在其后停顿,“车中”作“壮士”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参考译文调露元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背叛唐朝,于是高宗下诏令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的军队到达朔州,知道运粮被敌人掠夺,许多士兵都饿死了,于是准备了三百辆假粮车,每辆车里埋伏五名骁勇的士卒,用瘦弱的士卒几百人拉车前进,还派精兵秘密地紧跟在后面,下令在险要的地方等待。敌人果然来抢粮车,拉车的瘦弱士卒丢下车子四散逃跑,敌人拉车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马鞍并让马吃草。正要从车里拿粮食,车里骁勇的士卒猝然冲出,(后面的)伏兵也赶到了,差不多将敌人杀死或俘虏光了,剩下的士卒都逃散了。从此以后派遣的粮车,没有敌人敢走近。三、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材料二: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节选自柳宗元《桐叶封弟辩》)8.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谏者勿振eq\x(A)以威eq\x(B)毋格eq\x(C)其言eq\x(D)博eq\x(E)采eq\x(F)其辞eq\x(G)乃择eq\x(H)可观。答案BDG解析“以威”作“振”的状语,后置,应在“以威”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对举,“其言”后应断开,即在D处断开;“其辞”作“博采”的宾语,“其辞”后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居,意思是退朝而居,闲居;有时也指闲居之所。文中指周成王在退朝之后和唐叔虞一起玩耍。B.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固”用法不同。C.妇寺,指皇宫中的妇人和宦官,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乃妇寺干政之所致”的“妇寺”含义相同。D.或,泛指人和物,与苏洵《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或”含义基本相同。答案D解析B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D项泛指人和物,有的/或者,也许。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成王分封伯禽做鲁国国君的时候,告诫伯禽一定要虚心纳谏,文治和武功并用;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次后拒绝了。B.柳宗元批评了“天子无戏言”这一谬论,认为臣子应该判断君王的话是否得当,不能不顾君王言论的正误,一味地严格遵从。C.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桐叶封弟的经过,但是材料二比材料一叙述得更为简洁,包含的主观态度也更明显,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D.与材料一中对周公劝谏成王的行为持赞同态度不同,材料二主张臣子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君王,使君王符合“中庸”之道。答案A解析“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次后拒绝了”错。结合材料一“伯禽再拜受命而辞”可知,应该是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次,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成王的弟弟应该被封赏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2)而且同为一家人的父子,尚且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约束自己,何况名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