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精选诗歌鉴赏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桅子花。

(1)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小溪旁长着翠竹。

互相呼唤。

庭院中间。

(2)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图景。

(3)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第四句通过

写作者的"闲看”来反衬。

(4)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

的喜爱之情。

2.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新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描写"雨中"的诗句是"描写"雨后"

的诗句是"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A.和风细雨B.毛毛细雨C.连绵阴雨D.疾风骤雨

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

()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

、不同位置看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4)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

5.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

(2)解释词语:

题:缘:不识: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

、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6.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

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

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7.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骨碎身,我要留清白在人

间。

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

8.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

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9.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坚劲: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B深山里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

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2.日积月累。

春日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代诗人。他的其他作品有.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

人,以"我"的口吻写。

13.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

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去「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

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

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

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成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指出兵。②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

于此。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成人的情感。

1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的时候所写的一首

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

o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第三句的""字用得十分精妙,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

1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是代诗人的作品,他在诗中将和有机地结

合起来,表达了之情。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

盛。

(3)人们常用","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和""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

野广阔的景象,""和""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

(5)最后两句用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

味无穷。

17.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考量,带给读者的感受是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

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之情。

18.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膏药B.泥土滋润状

胞():A.晌午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2)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________画

(3)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等。

(4)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季的景色。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可以看出。

(5)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6)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

19.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H^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

B.振兴

C.高兴

D.兴盛

(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

""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的特点。

A.勤劳能干B.悠闲自在C.艰苦朴素D.勤俭节约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20.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追黄蝶,。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__图。其中

""和结句中的""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3)""、""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

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4)这首诗运用了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5)""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

首蹦蹦、不知所措的儿童。

2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

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2.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整首词以""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正如词中所写的"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①解释词语。无行路:。

②诗人要与(_______广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B.家人C.朋友D.春天

(4)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百唯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唯:o因:»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③黄鹏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黄鹏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鹏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鹏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23.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整个题

目的意思是。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o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关不住,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4.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床]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蝶蝶⑦

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养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娱(jia)蝶:菜粉

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中用、、、,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

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沫]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网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苔阚

(2)解释下面词语。

长:净:

手:排网: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阚/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课外类文阅读。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的乐趣。

(2)诗句中"杏花雨""杨柳风"可以用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3)想象"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描述的画面,并写下来。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一把远飞的伞。

(1)请写出这首小诗给你的启示。

(2)即将毕业,老师们也已送你“一把远飞的伞"。仔细回想,老师的那一句话镌刻在你的

心底,写在下面横线上。

2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元"同"原",是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_______部,诗中"翁"指

(3)《示儿》是南宋诗人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我还

知道","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o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

30.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愁"指。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

句:,O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竹溪;相唤;中庭

(2)农忙

(3)妇女冒雨浴蚕;当地人的忙

(4)乡村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意思找词语,在于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参见译文)(2)诗

的前两句写雨中儿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

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

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

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

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

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

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3)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

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

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竹溪、相唤、中庭(2)农忙(3)妇女冒雨浴蚕、当地人的忙(4)乡村

生活。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桅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2.(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

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

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2)诗的下阙先用了一个反问句,

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议论。这

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

理。(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

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

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2)议论。这种议

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

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感悟诗人的用意。平时也应对常用的词

语也应加强记忆。(2)主要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式及内容。(3)此题主要考

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1)夏季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

(3)D;白雨跳珠;忽吹散

【解析】【分析】(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夏天,所以这是一场夏

季的雨。(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诗

句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夏季(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3)D、

白雨跳珠、忽吹散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关键词语。(2)此题主要考查对

诗句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注释或查词典理解。(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

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

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

明媚温柔。

4.(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横;侧;远;近;高;低

(3)正面;侧面;远;近;高;低;庐山;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

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

关键词语理解。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2)横;侧;远;近;高;低

(3)正面;侧面;远:近;高;低;庐山;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

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5.(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

(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

(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

关键词语理解。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5)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首诗的内容,继

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解答时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

(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

(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能力。

6.(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D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主旨的把握.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

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

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充满了人生哲理.(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

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C正确。D:错误。"百川东到

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

长大后努力就不晚。

故答案为:(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2)D

【点评】(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

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仔细分析诗句的意思,联系创

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

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

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7.(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2)A;A;A;D

【解析】【分析】(1)①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②

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

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

答。(2)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

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前三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与最后的分句是转折关系。故选"即

使……即使……即使.・・・・・也・・・・・・"

故答案为:(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A、A、A、D

【点评】(1)①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②主要考查

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

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8.(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

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

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

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片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下片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

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

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

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

物。

(3)炼字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并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

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

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

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

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9.(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

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

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

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

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

识所发出的嘶鸣。

(3)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

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

感情的作用。

故答案为:(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0.(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

文的内容,然后确定答案。

(2)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

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

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3)考查对古诗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1.(1)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

误。

(3)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

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xx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

的。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

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咬:紧扎根在土里。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12.(1)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朱熹;《观书有感》

(3)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观赏花草,来到泗水边,之前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

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

都是春天的景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

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

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描绘诗歌展

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

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2)宋、朱熹、《观书有感》(3)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观赏花草,来到泗水边,之前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

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

春天的景象。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

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

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

力。

13.(1)"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老马所承受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忍辱负

重、忍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2)C

(3)我认为《老马》一诗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老马”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深重灾难

中的劳动民众的悲惨形象。

(4)示例1: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

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示例2: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马"希

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

【解析】【分析】(1)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

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XX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

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

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

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老马所承受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

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2)C(3)我认为《老马》

一诗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老马"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深重灾难中的劳动民众的悲惨

形象。(4)示例1: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

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示例2: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

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

理解的能力。(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4)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4.(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解析】【分析】(1)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

"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

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2)、(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

能力。

15.(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醉酒;醉酒

(3)雨跳图;水息图

(4)翻墨;快;雨大且急;忽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宋代苏轼所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

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诗题中"醉书〃的意思是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所以其中"醉"的意思是醉酒,"书"即是

"写"的意思,由诗题可知这首诗是苏轼于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醉酒时所写的。

(3)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可知,这四句诗分别描写的内容是云、雨、风、水,再仔细

读诗可发现,动词"翻"与"云"相衬,"跳"与"雨"相衬,"卷"与"风"相衬,最后一句"水如天"

告诉我们水面平静得如蓝天,可得至U"息"这个动词,与"水"相衬。我们可以由

"翻""跳"“卷”"息,,这四个动词概括出本首诗的四个小标题,即云翻图、雨跳图、风卷图、水

息图。

(4)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这里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是把乌云比作"翻墨",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山雨欲来之景。"未"是指还没有

的意思,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大雨就来了,说明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写雨:白亮

亮的雨点落在湖面上溅起了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这里用"跳"和"乱"形容雨点,

写出了暴雨之大和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

"忽"字则是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5)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赞美了西湖的美,全诗为:水

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中后两句被认为

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故答案为:(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1、醉酒;2,醉酒

(3)1、雨跳图;2、水息图

(4)1、翻墨;2、快;3、雨大且急;4、忽

(5)1,欲把西湖比西子;2、淡妆浓抹总相宜

【点评】本题主要就是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学生需要掌握诗句的大意,会默写

本首诗,根据诗句大意去分析其中字词的表达效果,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根据

诗句去联想诗句所描绘出的画面。学生平时也需要多加积累,尤其是课外的古诗句,拓宽

知识面。

16.(1)唐;白居易;野草;送别: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2)离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侵;接;古道;荒城

(5)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

【解析】【分析】(1)此题前两空考查的是文化常识,后三空考查的是诗的内容级作者的

情感。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

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

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

盛。

(3)考查对诗句的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4)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

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

解。

(5)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

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

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唐、白居易、野草、送别、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2)离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侵、接、古道、荒城

(5)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要从表现景物特点、表

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运用能力。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

断,会应用。

17.(1)唐;孟浩然;停宿于建德江;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此时正是日暮

时分,一种愁绪不禁涌上心头。

(2)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刻,正是回家的时候,而作者却只能在江上与明月为伴,表达出了

作者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

(3)3;4;1;2;一个人在外地游历的孤苦、孤寂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名句、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

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

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2)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

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

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

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把握思想感情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