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摄影测量规范_第1页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_第2页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_第3页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_第4页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50167-201×工程摄影测量规范(征求意见稿)201×-××-××发布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1总则 12术语、代号和符号 22.1术语 22.2 代号 22.3符号 33基本规定 53.1一般要求 53.2坐标系统 53.3技术要求 53.4成果整理 83.5成果检查验收与提交 84航空摄影测量 104.1一般规定 104.2航摄影像获取 104.3像片控制测量 164.4像片调绘 194.5空中三角测量 204.6数字地形图测绘 234.7工业厂区细部坐标点的坐标量测 254.8数字高程模型 274.9数字正射影像图 294.10补充测量 304.11资料整理与归档 305机载激光雷达测量 325.1一般规定 325.2数据获取 335.3激光雷达数据处理 355.4资料整理与归档 376地面激光扫描测量 396.1一般规定 396.2数据获取 396.3数据处理 416.4资料整理与归档 427近景摄影测量 447.1一般规定 447.2物方控制 447.3数据获取 457.4数据处理 467.5成果制作 477.6资料整理与归档 478卫星遥感测量 498.1一般规定 498.2影像获取与预处理 498.3数字正射影像图 508.4数字地形图测绘 528.5影像解译 558.6资料整理与归档 56附录A数字航摄仪检校场布设 57附录B低空数字摄影飞行器及专业数码相机选择要求 60附录C地面标志的形状和尺寸 61附录D像片刺点控制片的整饰格式 62附录E像片调绘的相关规定 65附录F激光雷达检校场布设 68附录G近景摄影测量人工标志的形状 69附录H正直、交向摄影的精度估算公式 70PAGEPAGE701总则1.0.1为统一工程摄影测量的技术要求,确保成果的质量符合工程建设各阶段测绘工作的要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摄影测量工作。1.01.0.4工程摄影测量作业前,应了解工程的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收集、分析和利用已有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测量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作业中应加强工序质量控制;作业后应进行检查验收1.0.5工程摄影测量作业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代号和符号2.1术语2.1.1工程摄影测量EngineeringPhotogrammetry利用摄影测量或激光扫描系统等手段采集地形和非地形目标信息,经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生成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成果的技术方法。2.1.2定位定姿系统Positioninga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惯性测量装置的组合体,用于航空摄影瞬时测定摄站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简称POS系统。2.1.3机载激光雷达测量AirborneLIDAR以飞行器为平台,集合激光测距单元、扫描与控制记录单元、GNSS/IMU等系统于一体,用于获取地表数据并生成精确三维地形的测量手段。2.1.4点云获取的地表三维空间离散点的数据集。2.1.5点云密度Densityofpointcloud单位面积上激光点的数量,以每平方米点数来表示。2.1.6点云分类LayersofLIDARPointCloud将打在不同地物的激光脚点按属性分层的过程。2.2 代号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IMU全球导航卫星定位定姿系统GNSS-RTK全球导航卫星实时动态相对定位系统realtimekinematicrelativepositioning(RTK)GRID规则格网regularGridIMU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measurementunit;INS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NavigationSystem;PDOP位置精度因子positiondilutionofprecision;RPC有理多项式系数rationalpolynomialcoefficients;TFW图像文件格式taggedimagefileformat;TIFF图像文件格式taggedimagefileformat;TIN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irregularnetwork;WGS8484世界大地坐标系WorldGeodeticSystem84(WGS84)。2.3符号B-摄影基线长度;B-像片基线长度;C-常数;d-摄影测量仪器的测标直径;f-摄影机焦距或主距;G-物方分辨率、地面分辨率;Hd-基本等高距;-经验系数、参数;lx-摄影机水平方向的像幅尺寸;L-标志尺寸;M-像片比列尺分母、成图比列尺分母;mH-高程中误差;mK-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中误差;mp-点位中误差、视差量测中误差、像点坐标量测中误差;m-中误差、航带数;-物方空间点X坐标分量中误差;-物方空间点Y坐标分量中误差;-目标物量测摄距方向坐标中误差、物方空间点Z坐标分量中误差;n-检查点数、单航带模型数;-像素大小;S-平面位置较差;x0-主点x坐标分量;y0-主点y坐标分量;Z-摄距、高程较差;-最大摄距;-最小摄距;α-地面倾角;β-摄影机像场角;-偏角摄影光轴的偏角、交向摄影的偏角;ω-摄影光轴的倾角;Δ-实测值与被检查点的较差;△x-被摄物体沿x轴方向的待测宽度;-等值距。

3基本规定3.1一般要求3.1.1工程摄影测量成果类型划分如表3.1.1。表3.1.1工程摄影测量成果类型划分成果分类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成果类型数字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图数字三维模型等值线图数字模型立面图剖(断)面图特征几何数据、成果表、各种电子文件、技术报告3.1.2工程摄影测量所使用的专业3.2坐标系统3.2.1一个测区或一个摄影目标宜采用统一的平面3.2.2地形摄影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规定。非地形摄影测量的坐标系统可选择假定坐标系统3.2.3本规范摄影测量坐标系应采用以Y轴为主轴的-ω-κ转角系统。3.2.4地形测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所建立的控制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规定。非地形测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可根据工程需要建立独立的控制网3.3技术要求Ⅰ地形摄影测量3.3.1地形摄影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建筑区、工业厂区。3.3.2地形摄影测量的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大小确定,并应符合表3.3.2的规定。表3.3.2地形类别划分倾角()<3°3°≤<10°10°≤<25°≥25°地形类别平坦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3.3.3地形摄影测量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符合表3.3.3的规定。表3.3.3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地形类别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平坦地0.50.512丘陵地0.5125山地1125高山地1225注: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3.3.4地形摄影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地区、城镇建筑区地形摄影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表3.3.4-1的规定。表3.3.4-1地形摄影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区域类型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mm)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m)一般地区平坦地0.6≤Hd丘陵地0.6≤Hd山地0.8≤Hd高山地0.8≤1Hd城镇建筑区0.6同一般地区注:1Hd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2阴影、摄影死角、森林、植被覆盖的隐蔽地区,沙漠、沼泽等困难地区,地物点点位中误差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可放宽50%。2工业厂区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点测量精度,应符合表3.3.4-2的规定。表3.3.4-2比比例尺地物类平面高程1:5001:1000一类5≤70mm2二类≤100mm≤150mm3注:工业厂区其他地形地物测量精度应满足表3.3.4-1的要求。3.3.5地形摄影测量地形图图上高程点测注每方格内不应少于10点。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测注至0.01m;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应测注至0.1m3.3.6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应符合1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正方形或矩形方式;图幅的内图廓尺寸:对于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宜为500㎜×500㎜或400㎜×500㎜;对于1:5000比例尺地形图宜为400㎜×400㎜,对于1:10000比例尺地形图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执行;2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对于1:10000比例尺地形图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执行;3带状地形图或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4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3.3.7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用,应符合1地形图图式,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和《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2;2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3对于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的不足部分可自行补充,并应在技术报告书中予以说明。对于同一个工程或区域,应采用相同的补充图式和补充要素分类代码。Ⅱ非地形摄影测量3.3.8非地形摄影测量的精度等级划分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3.3.8的规定表3.3.8非地形摄影测量的精度等级划分及适用范围精度等级适用范围毫米级体积测算、建筑物变形、沉降、滑坡、岩石位移厘米级建筑工程、矿山采掘、冰川移动、GIS数据采集、环保研究分米级其他3.3.9非地形摄影测量成图的图幅尺寸,可按表3.3.9表3.3.9图幅代号图幅尺寸A0A1A2A3A4图幅841×1189594×841420×594297×420210×297内图廓800×1100500×700300×500200×300200×2003.4成果整理3.4.1工程结束后的内外业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3.4.2成果整理应包括外业原始资料、作业过程资料、最终成果资料以及检查验收资料等。3.4.3采用数据库系统管理的测量成果应确保测量成果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和安全性。3.5成果检查验收与提交3.5.1测绘生产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测绘质量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实行过程检查与最终成果验收。各级检查应保存检查记录。3.5.2工程摄影测量成果应按二级检查一级验收方式进行。3.5.3一级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级检查包括作业员自检、互检及检查员检查;2作业员的自检、互检应贯穿于作业的全过程;3检查员检查的内容应包括:1)起始资料的正确性;2)摘录数据的正确性;3)作业方法的正确性;4)外业测量记录、计算资料、图件100%检查、接图边100%检查;5)资料的完整性与衔接性;6)计算程序和最后结果的正确性;7)不同部分资料之间、新旧资料之间、作业组之间的吻合性。3.5.4二级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二级检查应在一级检查完成后,由测绘生产单位质量管理部门按有关标准进行检查;2二级检查的内容应包括:1)起算数据的正确性;2)成果是否满足合同(任务书)的要求;3)成果的精度指标是否达到本规范和技术设计书(方案)的要求;4)对部分原始资料、计算资料、图件进行抽样检查;5)对重要成果进行检查或验算;6)报告(说明书)和有关图表是否正确与完整;7)技术报告书中精度统计是否齐全正确;8)对一级检查记录进行复查。3.5.5检查不合格的成果3.5.6对大型工程、特殊工程和合同或任务书约定需要验收的工程,应组织验收。验收应以下列文件为依据:1合同或任务书;2技术设计书;3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3.5.7资料1合同或任务书约定的成果资料;2技术设计书(方案);3测量技术报告书(或说明书);4合同或任务书约定的其他资料。

4航空摄影测量4.1一般规定4.1.1本章适用于采用数字航摄影像或胶片数字化影像,通过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绘一般地区1:500~1:5000数字地形图、城镇区1:500~1:2000数字地形图、工业厂区1:500~1:1000数字现状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工作。4.1.2低空数字摄影可用于一般地区航空摄影,其飞行器的选择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4.1.3工业厂区细部坐标点高程不满足本规范第3.3.4条规定的,还应采用4.1.4根据工程需要,航空摄影测量可提供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等成果4.1.5利用轻型飞行器、无人飞行器或其他飞行器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应即刻启动应急预案4.2航摄影像获取4.2.1航空摄影可采用数字航空摄影或胶片航空摄影方法。胶片摄影获得的负片应进行扫描转化为数字影像。4.2.2航摄仪的选定应根据摄区地形条件和成图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航摄仪。1数码航摄仪的基本性能宜满足表4.2.2-1的要求。数码航摄仪需要检校场检校时,可在就近的同类型检校场进行。需要在摄区进行检校的,检校场布设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表4.2.2-1数码航摄仪的基本性能要求类别性能像素<12μm幅面尽量大航向60%重叠度的基高比(或旁向35%重叠度的宽高比)>0.3光谱分辩率≥12bit色差校正范围(波长)400nm~900nm主距检定值精确至0.01mm象差检定值精确至0.01mm与GNSS/IMU接口框架有2低空数字航摄所用相机应进行检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检定内容应包括主点坐标、焦距和畸变差;2)检定时,应在空中对检校场进行不同航高摄影或在地面进行多角度摄影,通过摄影测量平差方法得到相机参数最终解,并统计精度;3)主点坐标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10µm,焦距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5µm,经畸变差改正后,其残余畸变差不应大于0.3像素;4)专业数码相机需要检校场检校时,可在就近的同类型检校场进行。需要在摄区进行检校的,检校场布设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3胶片航摄仪和胶片的基本性能宜符合表4.2.2-2要求。表4.2.2-2胶片航摄仪和胶片的基本性能要求类别性能胶片航摄仪像幅230mm×230mm焦距85mm~310mm检定主距0.框标坐标0.01mm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解力≥25线对/mm径向畸变差≤0.015mm曝光时间0.01s~0.001s色差校正范围(波长)400nm~900nm与GNSS/IMU接口框架有胶片胶片分解力≥85线对/mm冲洗处理后的不规则变形率≤3/10000片基厚度≥0.07mm4.2.3航空摄影宜加载GNSS/IMU系统,其性能应符合表4.2.3规定。表4.2.3GNSS/IMU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项目性能(精度)GNSS接收机类型双频测量方式载波相位测量采样间隔≤1sIMU侧滚角≤0.015°俯仰角≤0.015°航偏角≤0.035°采样间隔≤0.016s4.2.4用于扫描航片的扫描仪应符合表4.2.4扫描仪的基本性能要求类别精度指标几何精度≤±2μm最小光学分辨率7μm辐射分辨率≥8bit光学密度0.1D~3.3D动态范围≥2.5D最小输出像素大小7μm最小有效扫描面积235mm×235mm4.2.5航空摄影的成图比例尺、航摄仪基高比及1数字摄影的成图比例尺、地面分辨率与航摄仪基高比宜符合表4.2.5-1表4.2.5-1成图比例尺地面分辨率与基高比的关系区域类型成图比例尺地面分辨率(m)航摄仪基高比一般地区1:500≤0.05≥0.31:1000≤0.101:2000≤0.201:5000≤0.50城镇建筑区1:500≤0.05≥0.51:1000≤0.101:2000≤0.20工业厂区1:500≤0.04≥0.81:1000≤0.08注:1低空摄影仅适用一般地区,相对航高宜小于1500m;2航摄仪基高比可按计算,为影像基线,摄影机焦距。2胶片摄影的摄影比例尺和航高宜符合表4.2.5-2的规定。表4.2.5-2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选择地形类别选择成图内容比例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摄影比例尺相对航高(m)摄影比例尺相对航高(m)1:5001:3000~1:4000<7001:4000~1:5000<8001:10001:4000~1:6000<8001:4000~1:8000<9001:20001:6000~1:10000<12001:8000~1:12000<15001:50001:10000~1:20000<20001:15000~1:30000<3000表4.2.5-2续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选择地形类别选择成图内容比例尺城镇建筑区工业厂区摄影比例尺相对航高(m)摄影比例尺相对航高(m)1:5001:2000~1:3000<5001:2000~1:3000<3001:10001:3000~1:4000<6001:3000~1:4000<4001:20001:4000~1:6000<700--注:选择的摄影比例尺乘以摄影机焦距得相对航高。4.2.6航空摄影前应根据工程特点与要求做好摄影4.2.7航飞季节和航飞时间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避免或减少地表积雪、云雾、洪水、扬沙等对影像数据获取的影响;2航摄时间的选择,应根据摄区的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按表4.2.7表4.2.7地形类别太阳高度角(°)阴影倍数(倍)平坦地>20≤3丘陵地>30≤2山地>45≤1注:在一般地区的高山地摄影时间宜选择在当地正午前后1h内。4.2.8航空摄影前宜布设地面标志,地面标志的布设1地面标志的位置应根据飞行航线和像片控制点的布设方案确定,宜利用已有的控制点;2标志点的布置应便于联测,易于判读;3地面目标较多的地区,宜采用圆型标志;地面目标不易寻找的地区,宜采用三翼标志或十字形标志;4城镇建筑区、工业厂区和隐蔽区地面标志的对空视角不应小于45°;5标志的颜色应根据敷设处地物光谱特性选定,使其与周围地物或地面比较,具有较大的反差;6标志的材料应因地制宜,并根据色调、价格、携带方便、附着力强等因素确定;7地面标志的形状和尺寸可按本规范附录C选用。4.2.9采用GNSS/IMU辅助摄影时,IMU可利用GNSS基准站进行初始化,并应符合1应满足摄影的开始航线、结束航线及摄影基准面不同的航线IMU初始化的需求;2摄影航线长度宜以IMU观测时间为限,如超过15分钟,应进行IMU再次初始化。4.2.10采用GNSS/IMU辅助摄影时,GNSS作业应符合下列1基准站应设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2设置基准站的控制点,其平面和高程的测量精度等级不应低于四等;3基准站应分布在测区周围且不少于3个,相邻站间距离工业厂区不宜大于10km;城镇建筑区不宜大于15km;其他区域不宜大于30km4机载GNSS观测数据的采样间隔应与基准站同步,采样间隔宜小于1秒;5数据处理应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4.2.11航摄1航摄影像的航向倾角不宜大于2°,个别航向倾角最大不应超过4°。采用轻型飞行器、无人飞行器摄影时,航向倾角最大不应超过8°;2航摄的旋偏角不应大于表4.2.12表4.2.12摄影比例尺>1:40001:4000~1:8000<1:8000旋偏角数字10°8°6°胶片12°10°8°注:1摄影相对航高小于700m时,个别像片的旋偏角可稍放大;2同一摄影分区内,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过3片;3低空摄影时,像片的旋偏角可放宽至1.5倍。3航线弯曲度不应大于3%;4同一航线上相邻影像的航高差不应大于20m,同一航线上影像的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不应大于30m。摄影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应大于50m;当航高大于1000m时,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应大于设计航高的5%;5影像航向重叠宜为60%,并不应小于53%;影像旁向重叠:对于数字摄影宜为25%,并不应小于5%;对于低空数字摄影,可为15%~60%;对于胶片摄影宜为30%,并不应小于15%;摄影区内不应有绝对漏洞。4.2.121当采用数字摄影时,航摄影像应符合下列要求:1)数字像片应无歪曲象差;2)对原数字像片合并时,对应点的精度应小于0.2像素;3)合并后,对比原数字像片不产生退化;4)黑白影像辐射分辨率不应小于8bit,影像反差适中,影像清晰,层次丰富;5)彩色影像辐射分辨率不应小于12bit,饱和度等级不小于10级,幅与幅之间色调基本一致;6)图像文件形式为非压缩形式。2当采用胶片摄影时,航摄影像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目视法检查底片时,应影像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正常,可辩认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的影像;2)光学框标影像必须清晰、齐全,其密度应与像幅内地面上大部分明亮地物影像的密度一致;3)航摄底片不应有明显的划痕、静电斑痕、折伤、脱胶、砂粒等缺陷;4)航摄底片的不均匀变形不应大于3/10000。4.2.13分区摄影的组合范围应能覆盖整个成图区域,各分区之间应无覆盖4.2.14当摄影区域出现大面积航摄漏洞时,应补充摄影。4.2.15胶片摄影的负片应通过扫描数字化获得其数字影像,并应1扫描不应使用有图像损伤、几何变形、亮度灰暗的负片;2同一卷胶卷,宜使用同一台扫描仪进行数字化;3影像采用非压缩TIFF文件格式,扫描分辨率应不大于21μm。4.2.16航摄成果应1航摄仪及相关航摄设备的鉴定资料;2数字摄影的影像数据或胶片摄影的底片和像片影像;3摄区范围图、分区划分图、航线分布图、影像索引图;4辅助航摄资料包括基准点数据、摄站点坐标、像片姿态参数等相关资料;5航摄技术报告;6其他相关资料。4.3像片控制测量4.3.1像片控制测量包括全野外像片控点测量和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所需的像片控制点测量。像片控制点包括像片平面控制点、像片高程控制点和像片平高控制点。4.3.2像片控制点在航摄影像上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像片控制点距影像边缘的距离:数字摄影不应小于1mm,胶片摄影不应小于12位于自由图边或待接边处的像片控制点,应布设在测区边界或接边线以外;3像片控制点距胶片影像上的各种标志应大于1mm;4像片控制点不宜选择在旋偏角过大、航摄比例尺相差过大、大片云影、阴影、落水、像片重叠不符合要求的像对上。4.3.3全野外布设像片控制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立体像对布设四个平高控制点;当采用数字摄影航摄比例尺分母/成图比例尺分母>6、胶片摄影航摄比例尺分母/成图比例尺分母>4时,应在像主点附近各增加一个平高控制点;2当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高程由全野外施测时,本条1款增加的平高控制点可改为高程控制点。4.3.4仅采用像片控制点进行空三平差计算时,像片控制点数量及配置1单航带布设时,航线两端各布设2个像片平高控制点,其余像片的像片控制点应在航线内均匀布设,像片控制点点数应满足(其中为模型数);2区域网布设时,像片控制点数量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区域四角必须布设像片平高控制点,四边的航线每4个模型布设1个平高控制点,其余像片像片控制点应在区域网均匀布设;2)像片控制点布设的航线间隔、模型间隔,对于一般地区宜采用16/8模式;对于城镇建筑区宜采用12/6模式;对于工业厂区宜采用8/4模式;图4.3.4像片控制点布设示意图式中:P—像片平高控制点数;m—航线数;n—单航带模型数;k—对于一般地区为8,城镇建筑区为6,工业厂区为4;—表示取整。3)不规则区域网,除按第2)款要求布点外,区域凸角处应加布像片平高控制点,凹角处加布像片高程控制点。当凹角与凸角之间的距离超过k条基线时,凹角处应布设像片平高控制点。4.3.5使用GNSS/IMU数据和空三联合平差时,1单航带布设时,各航线两端各布设2个像片平高控制点。中部应布设1个平高控制点;2区域网布设时,在区域四角附近和中部附近应各配置1个像片平高控制点。4.3.6航区或分区接合处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应选在接合处两侧航线的重叠范围内,邻区像片控制点宜公用;当4.3.7像片控制点的判刺应符合下列规定:1像片控制点应选刺在60°~90°相交的明显地物的角点、点状地物中心、地面高程变化小、各相邻像片上影像清晰、点位便于联测的目标点上,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2当点位选在高出或低于地面的目标时,必须量注其比高,其值精确至0.03像片控制点的的实地辨认精度不应大于图上0.1mm,当刺点目标与像控点规定范围不能兼顾时,应以刺点4像片刺点必须刺透,刺点孔径与目标偏差均不应大于像片上0.1mm;一人刺孔,应经另一人实地检查,不得出现双孔。当摄影像片比例尺较小时,宜局部放大像片选刺像片控制点。4.3.8像片刺点的整饰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片的刺点应在正面整饰,航线间公用像片控制点应在相邻航线基本片上转标,并应标注出刺点航线号和像片号,当非同一摄影分区时,前面应加分区号;2控制片反面整饰应在选点现场完成,刺点片的反面需加注简要的点位说明,并加绘点位略图或剖面图;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可对点位拍摄;点位说明和点位略图指示方位时,应以像片号字头标定上、下、左、右,并使孔位、点位、说明、略图相一致;3控制片的整饰格式应按本规范附录D执行。4.3.9航测成图时像片控制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一般地区的平坦地、丘陵地和城镇建筑区不应大于图上0.1mm;一般地区的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图上0.15mm;工业厂区不应大于50mm;4.3.10像片控制点的联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像片控制点的联测应在测区控制网下进行,作业要求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中的相关规定;2像片平面控制点的联测可采用GNSS测量、导线测量、交会法测量等方法进行;3像片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可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NSS-RTK测量等方法进行。4.3.11全野外布设的像控点、无GNSS/IMU数据的空三、有GNSS/IMU数据的空三所使用像片的像点坐标量测以及像片外定向元素的求解等,应符合本规范第4.5节的规定4.4像片调绘4.4.1像片上地物、地貌的属性应由调绘确定,位置、形状及尺寸应由立体模型测定。4.4.2像片调绘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山地、高山地和1:5000比例尺丘陵地的测图,可采用先外业调绘,后内业测图;2平坦地和1:500~1:2000比例尺丘陵地的测图,可采用先内业测图,后外业对照、补漏改错;3城镇建筑区测图、工业厂区测图,可先采用外业重点调绘,再内业测图,最后外业补调、补漏改错;4调绘应反映调绘时现状,对航摄后新增地物、影像模糊地物、被阴影遮盖的地物应实地补测。4.4.3像片调绘可按本规范附录E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调绘可采用数字影像或放大像片进行,放大后的影像应能清晰判读、注记和符号绘示;2调绘范围应与测图范围一致,不得产生调绘漏洞。调绘界线统一规定右、下为直线,左、上为曲线,但不应分割重要地物和街区。测区边界处应调绘出图外10m3调绘内容应按现行地形图图式在数字影像或调绘片上表示,常用的、重复次数频繁的符号可简化,大面积的植被可用文字注记;4调绘建筑物时应以建筑物影像为准,当工程设计有要求时可改正房檐,并应在技术报告书中给予说明;5调绘工业厂区时,还应对拟提供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的点及有关要素进行调绘;对无法辨识的细部坐标点,应以其它可辨认的点为依据,实地丈量其位置关系数据,并绘制草图;6调绘完成后应进行调绘片间接边检查。4.5空中三角测量4.5.1加密控制点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密控制点相对邻近像片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一般地区的平坦地、丘陵地和城镇建筑区不应大于图上0.35mm;一般地区的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图上0.5mm;工业厂区不应大于图上0.1mm;2加密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像片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4.5.1的规定表4.5.1加密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比例尺地形类别中误差(m)1:500平坦地0.2丘陵地0.2山地0.4高山地0.61:1000平坦地0.2丘陵地0.4山地0.6高山地0.71:2000平坦地0.3丘陵地0.6山地1.2高山地1.41:5000平坦地0.3丘陵地1.0山地2.0高山地2.5注:1:500比例尺丘陵地的测图,等高距采用2m时,其高程中误差应为0.6m。2对于选刺点困难地区,加密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可放宽至1.5倍。4.5.2空中三角测量组网应符合下列规定:1空中三角测量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每个摄影分区组成1个区域网,也可组成若干个子区域网,亦可几个摄影分区组成一个区域网;2按成图比例尺及区域类型分别组成各个区域网;3各个区域网之间应有1个航带重叠;4一个区域网的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条航带相邻像片的连接点不应少于6点。连接点宜按标准配置点位配置,其中两个点在左右主点位置,其余点分别在主点上下且位于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的位置。连接点应在航带三片重叠范围内,个别连接点不在航带三片重叠范围内时,应分别布点;2)航带间的连接点首尾像对应位于4片重叠范围内,其余像对应位于6片范围内选点。当航带间重叠不够时,可在5片或4片范围内选点。但两相邻航带间的连接点不应少于n+1个点(n为航带的模型个数);3)交叉航线,在两个航线的公共区域,至少选择3个航线连接点,且不应分布在一条直线上。5对于点位落水时,在像主点附近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片控制点;对于湖滨和岛屿地区的布点,应按全野外方法布点。4.5.3采用自动识别定位或人工交互方式进行内定向时,框标坐标量测误差应小于0.014.5.4相对定向精度应符合表4.5.4的规定表4.5.4相对定向精度影像类型坐标分量观测中误差连接点上下视差最大残差数字影像1/3像素4/5像素胶片数字化影像0.01mm0.02mm4.5.5数字影像模型连接较差1采用数字摄影时,模型连接较差的限值按(4.5.5-1)、(4.5.5-2)式(4.5.5-1)(4.5.5-2)2采用胶片数字化影像时,模型连接较差的限值按(4.5.5-3)、(4.5.5-4)式计算:(4.5.5-3)(4.5.5-4)式中:—平面位置较差,mm;—高程较差,mm;eq\f(M像,—像片比列尺分母;—航摄仪焦距,mm;—-像片基线长度,mm。4.5.6自动航线连接时,应正确使用4.5.7区域网平差时宜加入湖泊、水库的水面高程值和IMU/GNSS等辅助数据进行联合平差4.5.8绝对定向后的各项精度指标不应大于表4.5.8表4.5.项目精度指标基本定向点残差≤0.75mp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1.25mp公共点的较差≤2.0mp平面坐标误差一般地区平坦地、丘陵地≤图上0.3mm山地、高山地≤图上0.4mm城镇建筑区≤图上0.2mm工业厂区≤图上0.1mm高程误差一般地区平坦地、丘陵地≤0.75mH山地、高山地城镇建筑区工业厂区注:mp为加密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本规范第4.5.1条1款取值;mH为加密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按本规范第4.5.1条2款取值。4.6数字地形图测绘4.6.1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应统一定义工程项目名称、测区名称、文件名命名规则和共用数据文件。4.6.2采用全野外方法布设像片控制点成图时,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应满足本规范第4.5.3条、4.5.4条和4.5.8条的4.6.3采用空中三角测量方法加密像片控制点成图时,应根据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直接将定向模型导入测图系统,自动完成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4.6.4绝对定向完成后,应对像片控制点进行量测检查,平面较差应不大于,高程较差应不大于。4.6.54.6.6每个像对的测图范围,数字摄影测图时距离影像边缘不应小于1mm;胶片数字化影像测图时不应超出图上定向点连线外40mm并距离影像边缘不应小于10mm。超出定向点连线10m4.6.7地物测绘应做到无错漏、不变形、不移位。地物的类别、属性应以调绘片为准,位置、形状以立体模型为准;地物测绘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4.6.8测绘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测标中心应切准轮廓线或拐角测点连线;测绘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测标中心应切准其相应的定位点或定位线进行测绘。测绘独立地物时,依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依4.6.9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地貌测绘时宜先测注高程点,对地形特征点应测注高程点,图上每方格内的高程注记点数不应少于10点4.6.10各类建(构)1城镇建筑区可根据测图比例尺或用图需要,对测绘内容和取舍范围适当加以综合。临时性建筑物可不测绘;2当建(构)筑物轮廓凸凹部分在1:500比例尺图上小于1mm或在其它比例尺图上小于0.5mm时,可用直线连接;3房屋、街巷的测量,对于1:500和1:1000比例尺地形图,应分别测绘;对于1:2000比例尺地形图,宽度小于1m的小巷,可适当合并;对于1:5000比例尺地形图,连片的小巷和院落可合并测绘;4街区凸凹部分的取舍,可根据用图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5对于地下建(构)筑物,可只测量其出入口和地面通风口的位置和高程。4.6.111双线道路与房屋、围墙等高出地面建筑物的边线重合时,可以建筑物边线代替道路边线,道路边线与建筑物的接头处,应间隔0.2mm;2铁路与道路水平相交时,铁路符号连续绘制,道路符号在相交处间隔0.2mm绘制;不在同一水平相交时,道路的交叉处,应绘以相应的桥梁符号;3公路路堤(堑)应分别绘出路边线与堤(堑)边线,两者重合时,可将堤(堑)边线移动0.2mm绘制;4当测绘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时,可适当舍去密集区域的附属设施。小路可选择表示。4.6.121城镇建筑区内电力线,通信线可不连线,但应绘出连线方向;2同一杆架上有多种线路时,表示其中主要的线路,各种线路走向应连贯、线类分明;3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线应测绘,当架空管线支架密集时,可适当取舍。4.6.131河流遇桥梁、水坝、水闸等应中断绘制;2水涯线与陡坎重合时,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线,水涯线与斜坡脚重合时,仍应在坡脚绘制水涯线;3水渠应测注渠顶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4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mm时,可用单线表示。4.6.14根据工程需要测绘境界线,其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国界线的绘制必须符合国务院批准的有关国境线的绘制规定;2境界线的转角处不得间断,应在转角上绘出点或曲折线。4.6.15地貌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植被覆盖区宜切准地面测绘等高线,当只能沿植被表面切准时,应进行植被高度改正,绘制等高线;2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他地貌,可用相应符号表示;3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应注记高程或比高;4土堆、堤、坎、坑等,应注记高程或比高。4.6.16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并应符合下列1农业用地的测绘按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等进行区分,并配置相应符号;2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可只绘线状地物符号;3梯田坎的坡面投影宽度在地形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时,可量注比高。当两坎间距在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mm、在其它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5mm时或坎高小于等高距的1/2时,可适当取舍;4稻田应测出田间的代表性高程,当田埂宽在地形图上小于1mm时,可用单线表示。4.6.17工业厂区细部坐标点的坐标值量取应按本规范第4.7节4.6.18各等级测量控制点应依据其数值和图式符号绘示在数字地形图上4.6.194.6.20像对之间应在测图过程中进行图形接边和属性接边。像对间地物接边差和等高线接边差不应大于本规范4.7工业厂区细部坐标点的坐标量测4.7.1工业厂区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点测量的位置可按表4.7.1选取。表4.7.1工业厂区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点测量的位置要求地物类别平面高程一类主要厂房墙角、构筑物的圆心或主要特征点、设备基础,界址点,管(支)架角主要墙外角、室内地坪、基座面、管(支)架角地面二类次要厂房墙角、构筑物和设备,高炉、焦炉、圆形容器、水塔中心,管(支)架中心,电杆、高压线塔、检修井、闸、阀中心,铁路中心线及岔心,桥梁角点检修井、闸、阀中心地面,桥梁、涵洞涵洞进出口底部高4.7.2工业厂区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点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1细部坐标点的坐标可在立体模型中量测;2细部坐标点的高程可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施测。4.7.3工业厂区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点的立体模型量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本规范第4.7.1条中规定的地物,在立体模型影像下可以清晰辨认的,可直接量取;2无法直接清晰辨认的地物点,可按本规范第4.4.3条的调绘成果以明显地物点量取的数据进行间接计算。4.7.4在立体模型上量测细部坐标点或直接清晰辨认的地物点的坐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内定向应满足本规范第4.5.3条的规定;相对定向应满足本规范第4.5.4条数字影像款的规定;绝对定向后平面坐标误差应满足本规范第3.3.4条的规定。2细部坐标点或地物点坐标测量宜在人工方式下量测,量测时测标中心应切准地物轮廓线或拐角点并应独立观测2次,2次较差不应大于中误差的倍,取平均值作为终值;3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2次量测等数据,均应保存记录;4细部坐标点的综合信息,宜在点或地物的属性中进行表述。当不采用属性表述时,应对细部坐标点进行分类编号,并编制细部坐标点成果表。4.7.5立体模型上量测或间接计算的细部坐标点坐标,应进行外业实地检核,并应1外业实地检核可采用以下之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并用;1)实地测量两被检查点间的距离,被检查距离宜分布均匀,检查比例不应小于各类细部坐标点总数的5%;2)采用全站仪、GNSS-RTK等实地测量被检查点的坐标值,被检查点宜分布均匀,检查比例不应小于各类细部坐标点总数的10%;2细部坐标点的检核,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地测量检查,两相邻细部坐标点之间的计算距离与实测距离的较差应满足表4.7.5的规定表4.7.5计算距离与实测距离较差的限类别一类二类较差的限值(mm)1:5001:1000注:为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2)全站仪、GNSS-RTK等实地测量方法检核,坐标分量较差的限值不应大于表4.7.2规定值的倍,检核点中误差的精度统计按公式4.7.5计算。(4.7.5式中:m—检核点统计中误差,m;△—实测值与被检查点的坐标分量之差,m;—检查点个数。4.7.6细部坐标点坐标,经外业实地检核较差不满足表4.7.5的规定或经4.7.5式计算的检核点中误差不满足本规范第3.3.4条4.8数字高程模型4.84.8.24.8.3采用全野外方法布设像片控制点进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集时,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应符合本规范第4.5.3条、第4.5.4条和第4.5.8条的4.8.4采用空中三角测量方法加密像片控制点进行4.8.5绝对定向完成后,应对像片控制点进行量测检查,平面较差应小于,高程较差应小于。4.8.6数字高程模型格网尺寸的选择宜符合表4.8.表4.8.6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格网间距(m)0.5122.54.8.7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8.7的规定。表4.8.7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m)比例尺平坦地丘陵山地高山地1:5000.20.40.50.71:10000.20.50.71.51:20000.40.51.21.51:50000.51.22.54.04.8.8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格式,4.8.9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可采用规则格网法也可根据工程情况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当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特征线上相邻两点的连线,应作为构建三角形的一条固定边;2当采用已有数字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数据构建三角网时,宜将等高线数据作为特征点处理;3三角网中同一三角形顶点不应位于特征线两侧;4构建三角网时应对预生成的三角网进行优化处理,消除三角网内的平三角形和边界处的异常大三角形;5构建的三角网经三维透视检查应无粗差高程值所显现的点、线、面。4.8.101数据采集可采用系统自动生成方式或人机交互采集方式;2当采用系统自动生成方式时,采样间隔应符合本规范第4.8.6条的规定;当采用人机交互进行补充采集时,采样间距不应大于表4.8.10表4.8.10数字高程模型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采样间距(m)2.52.5或55103特征点、线应进行人工立体量测,并建立相应的图形拓朴关系;4已有数字地形图时,可从数字地形图中直接提取相应的地形特征点、线数据作为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补充;5在立体模型上检查自动生成的匹配点和人工采集的特征点、线,其较差不应大于格网点高程中误差的倍;6对人工采集特征点、地性线、断裂线和边界线的完整性及合理性应进行检查。4.8.11数字高程模型建立1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可按图幅建立,也可分区建立。其数据源覆盖范围不应小于图廓线或分区线外图上20mm;2规则格网点的数据宜通过不规则三角网顶点插值生成;3数字高程模型接边时,重叠范围内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较差应小于数字高程模型高程中误差的倍;重叠部分的同名点高程应取其平均值。4.8.12数字高程模型的检查应采用工程测量的方法实测外业检查点,检查点与模型插值点较差的最大误差不应大于数字高程模型4.8.13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中误差按式(4.8.13(4.8.式中,—高程较差,m;—检查点点数。4.9数字正射影像图4.9.14.9.2数字正射影像图地物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本规范第4.9.3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应采用数字摄影影像或胶片摄影数字化影像4.9.4数字正射影像图地面分辨率选择应符合表4.9表4.9.4数字正射影像图地面分辨率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地面分辨率≤0.10≤0.20≤0.40≤1.004.9.54.9.6数字影像1影像重采样可采用最邻近元法、双线性内插法或双三次卷积内插法;2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应导入相应格网间距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左、右片同时纠正,也可对左片或右片单独进行正射纠正。4.9.7数字1数字影像镶嵌应按图幅或工程进行,每一镶嵌单元应利用该范围内的所有影像;2相邻影像间的镶嵌线可用人工方法选择,也可采用控制点连线作为镶嵌线;3镶嵌线两侧存在纹理、色彩差异时,应进行影像编辑、纹理修补和色彩调整。4.9.8根据图幅范围裁切影像,生成正射影像成果数据。各4.9.94.10补充测量4.10.11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地形图的高程、工业厂区细部坐标点的高程;2摄影时有遮挡等造成影像不清、立体影像判读困难的区域;3利用已有影像成图,地形地物产生变化的区域。4.10.2补充测量应采用外业实地测量,其作业方法、精度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11资料整理与归档4.1成果清单;2航摄仪鉴定表文件;3测区航摄略图;4影像索引图、航摄底片,像片或数码航摄仪获取的影像数据;5辅助航摄资料,包括摄站点坐标、像片姿态参数、GNSS数据等;6控制点成果表、像片控制点成果表;7连接点或测图定向点成果表;8每张像片的内,外方外元素;9连接点分布略图;10检查点成果表;11细部坐标点成果表;12成果文件;13检查记录;14技术设计书;15技术报告书;16其他有关资料。

5机载激光雷达测量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方法进行一般地区1:500~1:2000地形图测绘和数字高程模型制作。5.1.2机载激光雷达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数据获取和GNSS/IMU数据解算、点云数据检校等数据处理宜采用WGS84坐标系统;2成果数据宜采用国家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或工程坐标系。5.1.3用于布设地面基准站的控制点应纳入工程项目首级控制网整体平差,其平面及高程等级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四等精度要求。5.1.4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点间距应符合表5.1.4的规定。表5.1.4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点间距成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激光测量点间距(m)≤0.4≤0.7≤1.2点云密度(点/㎡)≥6≥2≥0.7注:隐蔽或困难地区,点云密度可适当增加。5.1.5机载激光雷达测量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5.1.5表5.1.5比比例尺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1:5001:10001:2000平坦地0.150.20.3丘陵地0.30.40.4山地0.40.61.0高山地0.61.21.2注:隐蔽或困难地区,可放宽50%。5.1.61检查样本间距不应大于30千米且不得少于两个,当工程项目为线状时,检查样本间距可放宽至1.5倍;2不同坐标系(带)的成果,应每个坐标系(带)中有一个检查样本;3每个检查样本的检查点不应少于30点,宜包含不同类别的地形地物。精度统计结果应满足表5.1.5高程中误差的5.2数据获取5.2.1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应包括激光测距数据、地面基站的GNSS观测数据、飞机上的GNSS观测数据及IMU观测数据等。5.2.2机载激光雷达测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GNSS接收天线可固定在飞机顶部;2双频GNSS接收机,采样时间间隔不应超过1s;3激光测距扫描装置的测距中误差应符合表5.2.2-1规定;表5.2.2-1激光测距扫描装置测距中误差成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测距中误差(m)≤0.10≤0.10≤0.154IMU设备应符合表5.2.2-2规定表5.2.2-2IMU设备要求项目精度IMU侧滚角≤0.008°俯仰角≤0.008°航偏角≤0.025°漂移误差≤0.1°/h采样间隔≤0.01s5.2.3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应进行技术设计并符合下列要求:1技术设计前宜收集地形图、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机载激光雷达测量设备参数、航摄仪检校文件等;2设计时根据项目技术要求应确定航线、点云密度(或平均点间距)、飞行航高、飞行速度以及激光扫描角度、扫描频率、激光发射频率、激光强度等;3单条航线航飞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4航线设计的航带宽度应同时兼顾激光雷达扫描和航摄影像的宽度,其旁向重叠均不应小于10%;5在进行航线设计时,应确定采用检校场方法或高程改正面方法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数据进行改正。采用检校场方法进行改正时,检校场布设宜符合附录F的规定。5.2.4航飞季节和航飞时间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4.2.7条的规定。5.2.5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点有下列情况时,1同一航线内航高变化超过相对航高10%;2GNSS/IMU系统局部数据缺失记录、数据质量缺陷造成整条航线不能解算;3存在点云漏洞;4重叠度不够。5.2.6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宜同时进行数字影像摄影,数码航摄仪需要检校场检校时,可在就近的同类型检校场进行;需要在摄区进行检校的,检校场布设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5.2.7GNSS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基准站GNSS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站布设间距应符合表5.2.7规定,且使飞行时扫描站距基准站不应大于基准站间距的2/3倍;表5.2.7地面基站布设间距比例尺1:5001:10001:2000基准站间距(km)≤20≤30≤50注:对于困难地区1:2000成图可适当放宽要求,但最大间距应小于100km2)GNSS观测时数据采样间隔不宜大于1秒;3)GNSS观测的卫星数不应少于5颗、PDOP≤6。2机载GNSS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GNSS接收机天线应固定于飞机顶端;2)GNSS观测时数据采样间隔不宜大于1秒;3)GNSS观测的卫星数不应少于5颗、PDOP≤6。3GNSS解算宜采用载波相位实时差分,成果采用双差固定解。5.2.8激光雷达测量相对航高应符合表5.2.8规定:表5.2.8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相对航高比例尺1:5001:10001:2000相对航高(m)≤500≤1000≤20005.2.9激光雷达测量前后宜采用“∞”字型飞行方式进行IMU初始化。同向连续航飞时间超过20分钟时应重新进行IMU初始化。5.2.10当采用高程改正面方法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数据进行改正时,高程改正面的设置及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高程改正面宜设置在可辨识其平面位置的平坦、无遮挡且远离水域的地方;2高程改正面之间距离宜为10km,最大不3高程改正面的形状宜为矩形,边长宜为本规范第5.3.5数字高程模型采样间距的2~3倍;4高程改正面的高程测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4.1节四等等级水准测量方法实施。5.2.11数据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GNSS/IMU数据、原始激光测距数据、原始影像数据和基站数据的完整性;2GNSS测量数据中卫星失锁时长不宜大于2个GNSS采样间隔时间;3原始激光数据的回波比例应达到90%以上;4获取数据是否满足技术设计要求,记录是否正常。5.3激光雷达数据处理5.3.1GNSS/IMU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GNSS/IMU数据处理包括GNSS差分计算和GNSS/IMU联合平差计算;2GNSS差分计算应采用最近地面基准站的数据,并使用其它基准站数据进行检核;3GNSS/IMU联合平差结果应满足表5.3.1的规定:表5.3.1GNSS/IMU联合平差精度要求项目限差平面中误差0.0高程中误差0.0侧滚角中误差18″俯仰角中误差18″航偏角中误差90″4以GNSS/IMU联合平差结果为依据计算出各激光测量点的三维坐标。5.3.2当采用检校场方法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数据进行改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校内容包括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安置误差(侧滚向误差、俯仰向误差和航向误差)和系统性高程差改正;2机载激光雷达检校相邻航线接边差限差应符合表5.3.2的规定。表5.3.2相邻航线接边差限差(m)平面限差高程限差≤0.15≤0.103检校后激光测量数据与地面检查点之间的高程中误差应满足本规范第5.1.5条5.3.3采用高程改正面方法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数据进行改正时,地面检查点平均值和激光测量数据较差不应大于0.25m,并应全区域点云的高程进行上下平行移动改正处理;大于0.25m时,应查找原因,重新测量计算5.3.4点云数据分类应符合1按照“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进行点云分类,分类应保留重要的地形特征信息;2宜使用自动分类与手动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可利用多种数据源(地形图、影像图、外业实测数据等)辅助进行分类;3点云分类结果应分层存储。5.3.5数字产品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数字产品制作前,应经过数据分类,将建筑物、植被等非地面数据、纯地面数据进行分离;2纯地面数据可生成TIN或GRID形式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等高线;3数码影像经正射纠正后可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图;4等高线与正射影像套合生成影像地形图;5用地面数据生成的等高线与正射影像判测的地物和激光数据分类获取的地物一起生成数字地形图;6用非地面数据生成其他专业断面图。5.3.6数字高程模型制作应符合1数字高程模型采样间隔应符合5.3.6的规定表5.3.6数字高程模型采样间隔比比例尺地形类别1:5001:10001:2000平坦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122注:对于破碎地形、陡峭地区的采样间隔按0.5倍。2数字高程模型高程中误差应满足本规范第5.1.5条的规定;3数字高程模型的建构,宜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也可采用规则格网法或二者混合使用;4相邻分幅或分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间图上重叠不应小于20mm。5.3.7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可参照本规范第4.9节规定5.4资料整理与归档5.1资料清单;2航飞日志文件;3GNSS/IMU数据解算日志文件;4坐标系参数;5点云分块索引图及点云分类成果;6成果文件;7检查记录;8技术设计书;9技术报告书;10资料清单所列的其他有关资料。

6地面激光扫描测量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6.1.2地面激光扫描测量包括静态激光扫描测量和移动激光扫描测量。静态激光扫描测量适用于目标物的监测、计量、试验研究、检测等;移动激光扫描测量适用于移动平台沿道路对目标物进行快速测量。6.1.3地面1静态激光扫描测量坐标系可采用假定坐标系。2移动激光扫描测量采用的坐标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数据获取、GNSS/IMU数据解算、点云检校等宜采用WGS84坐标系;2)成果数据宜采用国家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或假定坐标系等。6.1.4地面激光扫描测量的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3.6.2数据获取6.2.1地面激光扫描测量1静态激光扫描测量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激光扫描测量装置1套,激光安全等级为1级;2)数码相机1台,相机机身与激光扫描装置应连接稳固;3)具有三维影像点云编辑、扫描数据拼接与合并、点云影像可视化、空间数据三维建模、纹理分析处理和数据转换等功能的软件。2移动激光扫描测量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备多次回波探测功能的激光测距扫描装置2套;2)双频载波相位GNSS接收机2台;3)IMU漂移误差不宜大于2度/小时及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01s的INS装置1套;4)全景相机1台或数字相机2台;5)具有点云处理功能的计算处理软硬件系统。6.2.2地面激光扫描测量的技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技术设计前宜收集测区基本资料、激光扫描测量设备参数、相机检校文件等;2静态激光扫描测量工程技术设计设计时应根据项目技术要求,确定测站数、测站位置、扫描间距等参数;3移动激光扫描测量工程设计时应根据项目技术要求,结合测区道路交通情况确定行车路线、作业时间;确定激光发射频率、激光强度、点云密度、相机拍摄频率、多台相机同步拍摄的精度要求等。6.2.3移动激光扫描测量1检校内容包括车载激光雷达系统、相机安置误差(侧滚向误差、俯仰向误差和行车方向误差);2应根据项目测距范围确定绝对标定的距离,绝对标定距离不宜小于20m,标定点密度不宜小于于50点/m2;3传感器检校数据较差的限差应符合表6.2.3的规定表6.2.3传感器检校数据较差的限差(m平面较差高程较差≤0.10≤0.056.2.4静态激光扫描测量应符合下列1短距离扫描宜适用相位式激光扫描仪,长距离扫描宜使用脉冲式激光扫描仪;2多站作业时,应布设标靶,标靶直径不应小于3倍扫描点间距,相邻测站间扫描重叠度不少于20%;3标靶可均匀分布于重叠范围内。6.2.51GNSS基准站的设置与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GNSS基准站布设间距宜小于30km,最大不应大于40km;2)用于设置GNSS基准站的控制点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规定的四等平面控制和四等高程控制;3)GNSS基准站周边观测条件应良好、无电磁干扰;4)用于测量的GNSS接收机应选用双频测量型,GNSS观测数据采样间隔不宜大于1秒,卫星数不应少于6颗。2移动激光扫描测量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GNSS信号较弱区域,宜选择PDOP≤6时段进行作业,并应在作业开始前利用移动GNSS/IMU系统进行GNSS信号测试;2)作业前后宜按“∞”字形方式进行IMU初始化,再进行5分钟静态观测;3)移动速度不宜大于60km/h;4)激光强度应可以区分不低于12bit色深的反射强度,最大激光发射频率不宜低于100kHz;5)相机拍摄时间间隔不应低于1s,多台相机同步拍摄时同步精度应小于1/1000s。6.2.6移动激光扫描测量数据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检查数据应包括:GNSS测量数据、IMU记录数据、激光测距数据、影像数据;2检查激光测距数据、影像数据是否覆盖测区范围;检查GNSS数据、IMU数据是否覆盖整个作业时间段;3GNSS测量数据中卫星连续失锁时长不宜大于2个GNSS采样间隔时间;4原始激光数据的回波比例应达到90%以上;5获取数据是否满足技术设计要求,记录是否正常。6.2.7静态激光扫描体影像仅限于判别扫描区域、点云物体辨识、点云的解释及点云网眼6.2.8静态激光扫描成果在不同坐标系间转换时,应通过实测标靶坐标,进行点云6.3数据处理6.3.1静态激光扫描数据处理1删掉扫描点云中的杂点;2多站间点云拼接可采用基于公共区域和基于特征点两种方法完成,成果精度要求为本规范第3.3.8条毫米级3不同测站之间的点云应通过公共点转换到相同的坐标系中,转换方法可采用标志控制点法、后视棱镜法、曲面匹配法等。4需对点云精简时,不应影响曲面重构或降低模型精度。5对于规则目标物(球体、锥体、柱体、抛物面体等),可测定目标物几何中心,拟合(解算)几何体参数。6.3.2移动激光扫描1GNSS/IMU数据处理包括GNSS差分计算和GNSS/IMU联合平差计算。GNSS/IMU联合平差结果应满足表6.3.2-1表6.3.2项目中误差平面位置<0.03m高程<0.06m侧滚角<0.03°俯仰角<0.03°行车方向偏角<0.05°2激光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及各影像外方位元素应以GNSS/IMU联合平差结果为依据进行计算。3点云处理后点云与地面检查点之间的较差应满足表6.3.2表6.3.2项目较差(m)平面位置<0.20高程<0.106.3.36.4资料整理与归档6.41成果清单;2扫描日志文件3GNSS/IMU数据解算文件4坐标转换参数或坐标系参数及假设坐标系文件;5点云分块索引图及点云分类成果;6成果文件;7检查记录;8技术设计书;9技术总结;10其它有关资料。注:3款仅适用于移动扫描测量。

7近景摄影测量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非地形摄影测量。可提供目标物的等值线图、立面图、剖面图、表面模型以及二维坐标、三维坐标等。7.1.2近景摄影测量的精度、图幅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3.3.8~3.3.9条的规定。7.1.3成图比例尺宜选用1:50、1:100、1:200;特殊工程可选用1:20、1:10、1:5、1:1或放大的比例尺。7.1.4近景摄影测量应根据任务要求和目标物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7.2物方控制7.2.1坐标系统宜采用假定坐标系。7.2.2投影面宜与目标物的主立面平行,不平行时,应进行坐标系变换;当目标物为多立面时,可选择多个相应的投影面。7.2.3建立可采用距离、角度和几何图形的相对控制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3.3.8条相应等级的规定7.2.4物方控制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方控制点宜采用人工标志,标志的形状、尺寸和颜色可按本规范附录G选用。在无法布设人工标志时,可采用影像清晰容易辨别的目标物特征点代替;2当采用直接线性变换解算时,1个像对宜布设6~9个控制点,且其分布不应接近于一个平面;当采用非直接线性变换解算时,控制点数不应少于4个;3当采用在任检校法时,物方控制宜采用活动控制;7.2.5物方控制点测量可采用标准尺、导线测量等方法进行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标准尺方法建立物方控制时,将标准尺置平且与主立面平行,以标准尺的刻划边缘为坐标系的X轴,过X轴的铅垂线为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23采用导线测量建立物方控制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相应规定进行。7.3数据获取7.3.1近景摄影测量宜选择全画幅相机,镜头与焦距应根据目标物大小、摄距、摄影比例尺、成果精度等因素合理选择。7.3.2摄影时应对相机进行事先检校或在任检校,检校应包括下列内容:1主点位置与主距;2立体相机内方位元素及相机相对位置关系;3畸变差大小;4相机偏心常数;5同步摄影时的同步精度。7.3.3摄影相机7.3.4摄影前应测定物镜前节点的偏心值,测定7.3.5摄影站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摄影站应根据目标物特征合理布置,并使摄影主光轴垂直于目标物的主立面;2多时段摄影时,应设置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上;3相邻摄影站间的高差,不应大于摄站间距离的1/5。7.3.6摄影方式应根据目标物的大小、摄影环境、摄影设备类型及数据处理方法等因素确定,可采用正直摄影、交向摄影、多基线摄影等方式。7.3.7正直摄影应符合下列要求:1正直摄影方式像对重叠度应为60%~80%;2正直摄影方式中摄影基线长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摄距与基线长度应符合7.3.7-1式:(7.3.7-1)式中:—基线长度,m;—相机像场角,度;—摄距,m。2)摄影基线长度与目标物X方向的待测宽度相近时,摄影基线长度可按(7.3.7-2)式确定:(7.3.7-2)式中:—被摄物体沿x轴方向的待测宽度,m;—摄影机水平方向的像幅尺寸,m。3正直摄影精度估算可按本规范附录H进行计算。7.3.8交向摄影应符合下列要求:1像对重叠度应不小于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