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C.巡游享乐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2、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首先创立进士科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3、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下面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墓碑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B.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C.统治残暴,阻碍社会发展D.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下面是某校历史小组整理的复习笔记。笔记中的材料哪些是唐朝兴盛的原因(
)
①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③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④创立了郡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与“诗史”、“诗圣”有关的人物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6、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
)A.黄巢B.史思明C.李林甫D.安禄山
7、下边图示是汉朝到清朝官员奏事时的示意图。它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
)
A.中央官制的完善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封建政权的更迭
8、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能做到()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吃占城稻做的米饭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节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如果一影视剧所拍影片内容与宋代生活相关,那剧中可以出现的画面有
①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
②用秧马拔秧
③使用交子买东西
④使用景德镇的瓷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与此表述不相符的是A.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B.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C.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南方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1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其中“平西夏”这一过程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成吉思汗B.耶律阿保机C.忽必烈D.宋太祖
1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计划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按照北京城的山史沿革考察以下地点。他们考察的顺序应为(
)
①明城墙遗址②金中都水关遗址③元大都城墙遗址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③
13、如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小张的历史学习笔记,请为他列举的历史现象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A.北方农业发达B.南方商业繁荣C.经济重心南移D.市民文化丰富
14、词风豪放,擅长书法,属于“宋四家”之一的是(
)A.辛弃疾B.苏轼C.李清照D.柳永
15、我国历史上的“史学两司马”指的是:A.司马迁和司马光B.司马懿和司马炎C.司马光和司马睿D.司马迁和司马懿
16、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7、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城的功能主要属于(
)A.军事方面B.旅游方面C.发展经济方面D.友好交往方面
18、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B.寻找黄金和香料C.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D.称霸亚洲
19、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南宋——“均贫富,等贵贱”;明末——“均田免粮”。材料反映出农民斗争的共同愿望是(
)A.打击地主经济B.平均分配土地C.摆脱残暴统治D.建立平等社会
20、“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元朝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反映了回族的形成是A.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B.民族融合的结果C.元朝对外扩张的结果D.民族分化的结果
21、清朝乾隆皇帝给英国国工的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结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对外政策是A.禁止对外贸易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全面实行禁海政策D.重本抑末政策
22、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23、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了(
)A.台湾府B.台湾省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二、综合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位皇帝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材料二:清朝入关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依然非常大,这位皇帝开始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成为中枢权力机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1)材料一中的“这位皇帝”指的是谁?他还设立了哪一机构监视臣民?明朝设置同类机构的另一位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的“这位皇帝”指的是谁?“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哪位皇帝时被撤销?
(3)从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君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25、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画面描绘的是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候?为了抗击倭寇而出现的著名军队叫什么?其主帅是谁?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我的自称)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连横《台湾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余”是谁?“贵国”指哪个国家?材料三
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落”,统一台湾,扮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3)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可以做哪些努力?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图一、图二、图三中任选一个进行解读。
(2)据材料二和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 2023年冷墩钢投资申请报告
- 金融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面试社会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4专业运动服装订货协议
- 2024年油品储备设施租赁协议范本
- 2024年度建筑项目施工责任担保协议
- 2024年楼宇外墙面刷新工程协议样本
- 2024商铺转租协议格式
- 文书模板-竞业协议核实流程
- XX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生一案)
- 地质勘探中的安全生产考核试卷
- 期中(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八上沪科版数学】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名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数学试卷
- GB/T 22838.5-2024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5部分:卷烟吸阻和滤棒压降
- 评标专家库系统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创新实践(理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宣传课件
- 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点试题及答案【200题】
- 四年级教材《劳动》课件
-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