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

1、从地图中可以得到的重要结论是(

A.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B.古人类遗址主要出现在靠近水源的地区C.河姆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D.我国是农耕的发源国之一

2、唐朝孔颖达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有深层的文化沉积。据此可以判断,“华夏”概念(

)A.最早出现在唐朝B.仅存于地理层面C.根植于中华民族D.只存在于古籍中

3、据《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指的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精耕细作取代刀耕火种

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七年级(4)班同学开展探究学习,他们收集到: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和黍、制作彩陶等,与他们学习相关的是(

)A.山顶洞人B.半坡居民C.河姆渡人D.大汶口居民

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道德经》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映出这一时期某位思想家的观点,他是(

)A.孟子B.荀子C.老子D.墨子

7、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技术的成熟B.商品经济的发展C.都市生活的繁华D.冶铸工艺的进步

8、成语故事言简意赅,是汉语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B.围魏救赵C.四面楚歌D.破釜沉舟

9、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10、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与①相关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时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1、东汉时期,统治者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盘古开天D.大一统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这次起义领导人是(

)A.蒙恬B.项羽C.陈胜、吴广D.刘邦

1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4、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A.结束分裂,短期统一B.开创了新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C.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D.爆发内乱,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

15、北魏孝文帝曾亲自到鲁城祭祀孔子,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其直接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扫除迁都障碍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汉族文化

16、“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伤寒杂病论》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

17、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的主要表现分别为(

)A.颁行“推恩令”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推行郡县制和“独尊儒术”C.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D.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18、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

)A.禁止祖先崇拜B.保护土地私有制C.保护牛耕的生产方式D.出现了兼并战争

19、下图文物反映了山顶洞人(

A.有爱美意识B.知道定居生活C.能够使用火D.开始种植

20、“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推动台湾与大陆加强联系的吴主是(

)A.曹操B.孙策C.刘备D.孙权二、综合题

21、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种。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篇》材料二: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胡曾《流沙》材料三:“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时代……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战国七雄都有谁?齐、(

)、秦、燕、(

)魏、韩(按东南西北到中间顺序)

(3)“七雄戈载乱如麻”,“‘战国’因战争顺繁、争夺激烈而得名”请写出战国时期的三次著名战役。

22、历史地图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历史地理概念。阅读下列历史地图,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过程?观察图片,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从图一看,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

(2)图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依图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依次写出图二中①②③代表的政权名称。为图二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是哪次战役?该战役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再举出两例这样的战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魏晋南北朝虽然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是,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化。材料一:【科技领先世界】

材料二:【艺术异彩纷呈】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材料三:【书法和绘画流传久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书籍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籍有何历史地位?“图二”中的人物在数学领域有何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工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人物分别是谁?

(3)材料三中“图三”的作品有何特点?被称为什么?图四是哪一人物的代表作?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璀璨的原因有哪些?

2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声望高隆的学术大师创办私学,他们多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安排课程,如儒家宣扬仁义之学,法家传播刑名之术等。教育对象也有所变化,如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等是贵族子弟,子贡出生在富商家庭,颜回却非常贫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历史人物就治国理政展开辩论。

——摘自《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概括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张“实施仁政,治理天下”和“采用法治,治理天下”的学派名称。

(3)小历同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治国思想最受各国统治者的欢迎。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5、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迨(到)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白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如图所示——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材料四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一年?秦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