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是()A.延安B.南京C.广州 D.北平解析: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答案:D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有利于()A.三大改造的顺当开展B.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析: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有利于稳定物价,赢得人民对新政府的信任,从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D项;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之后才起先的,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属于复原国民经济时期所实行的措施,二者时间上不符,解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是稳定物价的举措,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是指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解除B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属于稳定物价和巩固政权的举措,不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解除C项。答案:D3.有国外探讨者评论某场斗争说:“无论就军事还是政治而言,中国人都是成功者。中国军队达到了稀奇制胜的目的……在政治上,这次成功确定了中国在亚洲大陆上的主要军事强国的地位,因而增加了北京在整个地区的影响。”该斗争是()A.北伐斗争 B.抗日斗争C.解放斗争 D.抗美援朝斗争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稀奇制胜”“亚洲大陆上”“增加北京在整个地区的影响”可知该斗争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斗争,通过抗美援朝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4.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务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隆会议 ()A.扩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参与的国际会议C.复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解析: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实行,在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扩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故A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参与的国际会议,故B项错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复原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故C项错误;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作出的努力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A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次会议召开于 ()A.1949年 B.1954年C.1956年 D.1978年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实行,大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B课堂建构课时评价作业(二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73页)(一)基础巩固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卑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是为了()A.团结民主子士共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B.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C.满意少数民族共同富有的愿望D.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题干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内容反映了民族同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这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而提出的,故选D项;题干中的信息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处理民族问题的内容,而不是团结民主子士共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容,解除A项;题干中的信息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规定,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解除B项;题干中体现的信息主要是民族同等和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没有反映少数民族共同富有的愿望,解除C项。答案:D2.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夫富不富,确定着亿万农夫的获得感和华蜜感。1952年让农夫产生“获得感和华蜜感”的缘由是 ()A.农夫获得了土地全部权B.农夫走上了集体化道路C.农村停产闹革命D.农村实行“大包干”解析:1950—1952年,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夫成为土地的主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答案:A3.20世纪50年头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的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日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解析:由材料“亚洲最大的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日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可知,“此次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故选B项。答案:B4.下图反映了我国1952年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的重大变更。导致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人民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安排的实现解析:题干图表中反映了1952年底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底基本成为公有制经济,结合所学学问,这主要是由于1953—1956年国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C项;依据所学学问,1953年7月随着抗美援朝斗争的成功,人民政权的巩固工作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A项;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主要是复原国民经济,并未变更生产资料全部制,解除B项;依据所学学问,第一个五年安排完成于1957年,且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变更生产关系,解除D项。答案:C5.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更”。对此“变更”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起先变更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复原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第一个五年安排的完成起先变更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安排是起先变更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复原是在第一个五年安排前,故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安排集中主要力气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钢铁产量增长统计表产品名称1952年1957年1957年比1952年增长的百分比/%钢/万吨135.0535.0296.3生铁/万吨193.0594.0207.8——据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3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绽开,加上灾民,使全国吃商品粮的人口将近两亿。同时,随着农夫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棉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超过了粮棉油的增产速度。——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缘由及重要意义。(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二民生问题出现的背景和解决的措施、结果。解析:第(1)问从国家政策和工业化建设角度分析缘由及意义。第(2)问“背景”联系国家经济政策分析;“措施”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方面组织答案;“结果”从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角度分析。答案:(1)缘由: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集中主要力气发展重工业。意义: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加国防力气。(2)背景:国家进入有安排的经济建设时期(或答第一个五年安排时期),粮棉油供应严峻短缺(或答生活必需品严峻短缺)。措施:一方面引导农夫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对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安排供应,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结果:肯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顺当进行。(二)拓展提高7.宋庆龄曾感慨:“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宏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气的所在——人民。”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记着()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子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我国正式迈入了强国行列D.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愿望解析:依据材料“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气的所在——人民”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子,故选A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记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记着中华民族起先以崭新的姿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百废待兴,尚未成为强国,解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使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愿望,使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愿望的是改革开放,解除D项。答案:A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相互敬重领土主权、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同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A.“求同存异”的方针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相互敬重领土主权、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同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后来发展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C9.1956年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更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成功D.第一个五年安排的任务提前完成解析:依据材料“1956年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这标记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肯定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更,故A项正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应为195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记着民主革命实现完全成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7年,第一个五年安排提前完成,时间不符,故解除D项。答案:A10.“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解析:“这个宪法”指的是1954年宪法。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均属于1954年宪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继承,可解除。答案:D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安排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材料二人的寿命是一个国家健康状况唯一的最佳标记,它(中国的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寿命长15岁。学龄前儿童的入学比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随着国家几乎完成了一亿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了。私人消费支出以不变价格计算也大有增加。工资事实上增加了几乎1/3,农夫的收入增加了约1/5。材料三农业投资是特别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几乎90%拨给诸如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安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中国史》(1)依据材料一、二,作者对我国第一个五年安排实施的结果做出怎样的评价?(可用材料中原话回答)依据这两则材料概述作者评价的依据。(不得摘抄原文)(2)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第一个五年安排实施过程中工农生产的发展状况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缘由。(3)应如何相识第一个五年安排时期工农业发展状况的差异?解析:第(1)问要充分理解和归纳材料一、二的主旨内容。第(2)问工农业发展状况差异的缘由可从政策因素和国家投资倾向等方面归纳。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