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用发展的观点记牢历史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政治上(1)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2)南北政权并立、对峙(3)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4)门阀士族政治特色显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方各族渐渐封建化经济上(1)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沟通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民族关系上(1)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2)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沟通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文化上(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2)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3)思想领域异样活跃,如佛教与道教的快速传播对儒学的冲击、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与反佛灭佛的斗争对外关系上对外经济文化沟通频繁整合二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旺盛1.政治方面(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主动的影响。(2)唐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期。①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留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冲突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旺盛,民族关系和谐融洽,对外沟通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盛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②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政局混乱。2.经济方面(1)隋朝接着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调制,开凿了大运输河,经济曾一度旺盛,为唐的封建经济旺盛打下基础。(2)唐朝前期,封建经济呈现全面旺盛的景象。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基础。3.民族关系方面(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进一步加强,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4.对外关系方面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同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5.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体育活动也空前活跃;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行磨灭的印迹。整合三魏晋隋唐时期制度创新,因时而生,适时而变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1)在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传统的基础上,把评议权收归中心,创立了九品中正制。(2)以九品中正制为政治基础,形成了门阀士族制度。(3)在汉代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基础上,改尚书台为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协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上,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集权。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稳定了政局。(2)经济制度上,租庸调制保证了农夫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肯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上,募兵制减轻了农夫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用思辨的观点活用历史一、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套用模板解答结论型选择题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须要推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务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务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须要分析推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解题思路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学问进行分析,推断出符合题干结论的正确选项。(2)通读题干,分清晰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务进行分析推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实行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技法点拨]本题为结论型选择题,题干的重要结论是“四项标准有利于”。先分析这四项标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这一规定有利于文化沟通。再分析科举考试须运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说明唐朝在选官用官方面要求严格,这些规定都有利于文化沟通。[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减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本题结论与史实是曹魏和蜀汉符瑞类年号较少,而孙吴政权年号多为祥瑞的征兆,特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分析推断正确选项。,2.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凹凸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相互依靠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本题结论“西晋至隋唐都实行均田制”,而不同的是西晋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发展,隋唐则普遍授田,推断正确选项。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起先参加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加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渐渐限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安排[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应围绕“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这一结论,分析推断唐代翰林学士的职权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影响。4.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殊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本题结论与史实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要求分析推断杜佑留意“礼”强调教化民众,治理社会的思想主见。二、非选择题高分导练eq\a\vs4\al\co1([材料解答型])[解题技法]——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当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学问联系,运用所学的学问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答。(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得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4)警惕四大误区:①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作细致分析,盲目作答,抓不住要点;②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得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③表达不精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④卷面不整齐: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依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始终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照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缘由。(6分)(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解题指导]解答本题要留意依据“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审材料、审设问,并要警惕四大误区。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将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与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进行对比,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将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与材料二“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对比,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其次小问缘由,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再结合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可知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依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第(2)问,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照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可知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缓和社会冲突,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阅历。[答案](1)差异: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缘由: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依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6分)(2)缘由: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冲突,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阅历。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4分)[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实力5.[2024·江西省高一第一学期模拟选科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终,孔子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首先仁义,非礼不成。”战国孟子首次将儒学思想带入到政治当中,主见“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而荀子则主见用儒家的礼和法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礼记尚书》等材料二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渐渐相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但时常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孔子的儒家学说核心观点。分析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缘由。(5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表现。(7分)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模拟演练1.答案:C2.答案:A3.答案:D4.答案:C创新应用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核心观点,据材料一“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孔子思想可知,仁、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其次小问缘由,主要从当时的社会和儒学的特点分析,据所学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可知,经济上,铁器牛耕的运用,生产力提高;政治上,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儒学脱离政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可知,汲取了法家、道家、佛教、道教的观点。其次小问冲击,据所学唐代的史实可知,唐代君主推崇道教和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