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17课一、素养达标1.(2024·河北联考)康有为称“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化”。梁启超亦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出的73条改革谕旨中有36条涉及教化改革。这说明(A)A.维新派重视发展新式教化B.维新变法思想启蒙功绩甚大C.培育人才是国家产务之急D.废除科举制成为时代的呼声[解析]依据“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化”“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可得出,维新派重视近代教化的发展,这也是维新变法的内容之一,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化,不是思想启蒙,解除B项;材料从总体上谈教化的变革,并不是只针对人才的培育,解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解除。故选A项。2.(2024·贵州贵阳)《字林西报》评论:“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振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这反映维新变法(D)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B.革旧布新,成效显著C.与清末新政并行不悖D.策略失当,操之过急[解析]依据材料“直到举世都为之振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可以看出维新变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急于求成,操之过急,D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对旧式官僚体制的冲击,解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维新变法的消极层面,解除B项;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年,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失败,解除C项。故选D项。3.(2024·四川泸州)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高校》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D)A.提倡中学西源的学说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C.确定儒家文化先进性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解析]依据材料“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高校》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等信息可知,维新派在宣扬维新思想时,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反映了其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D项正确;材料是说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通,解除A项;材料是提倡儒学,不是单纯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解除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通之处,不是确定儒家文化先进性,解除C项。故选D项。4.(2024·四川资阳)1899年,丘逢甲说:“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视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上述言论旨在(B)A.确立教化主流地位B.通过教化救亡图存C.营造革命舆论氛围D.批判国人愚昧无知[解析]材料中的言论出自丘逢甲《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丘逢甲认为民智是否开启是推断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准,所以他是想通过教化救亡图存,B项正确;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严峻,不行能确立教化的主流地位,解除A项;丘逢甲意图通过教化进行救亡图存,并不是在营造革命舆论氛围,也不是在批判国人愚昧,解除C、D两项。故选B项。5.(2024·湖南期末)甲午斗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做法的主要目的是(D)A.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B.引入西方近代史学观念C.抵挡西方文化的入侵D.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解析]依据材料“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等人通过探究构建近代新型史学的方式以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D项正确;从“甲午斗争后的十年里”可知当时变法已失败,解除A项;B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是目的,解除B项;号召抵挡西方文化的入侵为救亡图存的具体表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项。故选D项。6.(2024·广东汕头)19世纪末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并试图瓜分中国。但不久之后列强相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主要是由于(C)A.洋务运动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B.戊戌政变后中外冲突有所缓和C.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抗争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解析]依据材料“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拒,集中表现为义和团运动,最终使得列强意识到瓜分中国并不行取,C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斗争中国战败,标记着洋务运动破产,解除A项;戊戌政变后中外冲突并未缓解,解除B项;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解除D项。故选C项。7.(2024·天津南开)光绪末年,地方督抚愈来愈频繁地与各国接触,并且自借外债,用这些钱来办新政、建军队、弥补地方财政的亏空。对这种状况,中心三令五申,要求“嗣后各属与各国领事交涉,须将具体情形,详明上司,转报农工商部立案”。这说明晚清时期(B)A.旧有政体阻碍社会转型B.中心统治秩序受到冲击C.列强侵略激化社会冲突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光绪末年,地方督抚的财政自主权渐渐扩大,甚至使得中心被迫允许其事后汇报,这反映了中心集权遭到减弱,中心统治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旧有政体的阻碍作用,解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社会冲突,解除C项;材料中地方督抚并未形成割据势力,解除D项。故选B项。8.(2024·陕西榆林)1902年,《字林西报》中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国在1842年、1860年、1884年、1895年和1900年的渐渐衰落,而“新中国”话语的运用扩展到诸多领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D)A.社会性质起先转变B.渐渐卷入世界市场C.清廷政治统治腐败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几个时间都曾签订过不同等条约,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旧中国的秩序已遭到了根本破坏,须要建设一个“新中国”,进而“新中国”话语的运用扩展到诸多领域,D项正确;社会性质起先变更始于鸦片斗争,解除A项;渐渐卷入世界市场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定义的,而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方面,解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时间主要体现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不是统治的腐败,解除C项。故选D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头,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斗争为开端,中国就起先丢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到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扬变法维新思想,主动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主动作用。——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斗争。(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答案](1)缘由:列强入侵;农夫起义。(2)斗争: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甲午中日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3)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派的大力宣扬;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析](1)缘由:依据材料一“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可得出:列强入侵;依据材料一“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可得出:农夫起义。(2)斗争:依据材料二“以鸦片斗争为开端,中国就起先丢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甲午中日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3)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国就起先丢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得出: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依据材料三“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可得出: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依据材料三“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扬变法维新思想”可得出:维新派的大力宣扬;结合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二、实力提升10.(2024·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隐私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B)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解析]由材料“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隐私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在宣扬西方民权学说的同时,还印刷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进行宣扬以及隐私传播革命思想,说明维新派并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故选B项;“百日维新前”革命还未成为主流思想,解除A项;“根本”表述过于确定,解除C项;维新派并未发动民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变法失败的重要缘由,解除D项。11.(2024·山东高考)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假如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起先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D)A.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解析]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假如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备无缺的。但事实上变法是须要得到社会力气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项;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解除A项;依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解除B项;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解除C项。12.(2024·湖北荆门)在1861—1890年的505起教案中,清政府袒教的案例多达313起,占62%,而公正处理的只有192起,仅占38%;但几乎没有真正持平办案的。这些案例(B)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进一步激化了民族冲突C.深受革命党势力的影响D.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61—1890年间,清政府在处理教案中维护洋教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这会激发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进一步激化了民族冲突,B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清廷成为洋人工具,解除A项;清政府袒教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且当时革命党势力还没有兴起,解除C项;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是在20世纪早期,解除D项。故选B项。13.(2024·陕西榆林)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等六国驻福州领事签订了《福建互保协定》,并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需遵守各款规定。这一协定(B)A.阻遏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表明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属于“东南互保”的内容,说明地方势力兴起,清政府的权威减弱,统治危机加深,B项正确;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兴起,解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除C项;《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解除D项。故选B项。14.对同一历史事务,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确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高校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生气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很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记。——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头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具体查阅清朝军机处《顺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与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探讨“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答案](1)不同: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二依据宫廷档案记载推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初步结论: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2)史料类型角度: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动身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探讨。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上书”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8高考化学三月(二轮)课外自练(七)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紫金港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测英语试题2
- 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理数试题
- 2024年B2B社媒营销研究报告
- 婚庆策划中介居间合同样本
- 4S店装修项目合同模板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四年级上信息与技术仁爱版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展馆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2024年宁夏客运丛业资格证考试
- 即食型金针菇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纸艺造型手工制作 衍纸
- 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与购买决策
- 中国画枇杷与茶壶的组合画法
- 新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做“快乐鸟”教案3套
- 人民医院胸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培训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日积月累默写模板
- 2021年北京市昌平区初三英语二模试卷
- 小学英语全国优质课说课一等奖《Then and now》模拟展示课PPT精品课件
- GB/T 7717.8-1994工业用丙烯腈中总醛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 GB/T 32509-2016全钒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