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000字】_第1页
【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000字】_第2页
【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000字】_第3页
【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000字】_第4页
【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TOC\o"1-2"\h\u9557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8645国内外研究综述 129712一、国外研究进展 113149(一)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27624(二)关于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关系的研究 229347二、国内研究进展 221068(一)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2290(二)关于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关系的研究 24239(三)关于产业集聚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 312731(四)关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313855三、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4367(一)理论基础 49592(二)作用机理 514627参考文献 7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进展(一)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考虑到集聚的内生性,CicconeandHall(1996)使用欧美等多国数据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辨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产业集聚程度增加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推动作用[1][2]。Sbergami(2002)从行业角度分析无论高新技术行业还是低技术行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负向作用[3]。Geppert(2006)使用德国1980—2000年的数据,用Probit模型和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实证分析地区增长率与该地区重要部门经济集聚、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4]。BrulhartandSbergami(2006)分别使用全球样本(105个国家1960—2000年的数据)和欧盟内部国家的样本(16个国家1975—2000年的数据)来考察了经济集聚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用了系统的广义矩方法(GMM)来消除内生性问题,发现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5]。MitraandSato(2007)使用日本县级水平的两位数产业数据,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考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失业率等与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影响显著[6]。(二)关于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关系的研究Ciccone(1996)研究发现同质行业集聚密度增加可以通过共享、学习等机制有效节约企业生产成本,由此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生产率[7]。Venables(1996)的投入—产出关联模型解释了产业集聚推动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8]。Puga(1998)提出的Krugman—Puga模型为劳动力迁移推动城市群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的运行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9]。Henderson(2003)发现产业专业化集聚有助于生产标准化产品,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10]。二、国内研究进展(一)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妍云(2005)将就业人数分布作为集聚的代替变量,通过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1]。薄文广(2007)利用1994—2003年中国29个省市区2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12]。曾鹏(2017)通过十大城市群的数据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有利于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13]。杨仁发(2019)通过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2003—201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服务业集聚抑制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14]。田铭(2021)从工业的角度出发,以河北省为研究样本,分析得出工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提升的关系[15]。张治栋(2021)基于绿色发展的视角,制造业集聚有利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推动生产率的提高[16]。花蕊(2021)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发现产业集聚对三大城市群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每个城市群所带来的影响存在差异[17]。(二)关于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关系的研究苏雪串(2004)指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即要素集聚,聚集经济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促进城市化,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8]。马延吉(2010)认为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能推动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镇的发展[19]。洪娟(2012)通过研究认为城市群与产业集聚在本质上都属于集聚经济,在空间发展上两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20]。陈广汉(2021)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发展,以此辐射周边城市,提升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效率[21]。徐丹(2021)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对本城市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临近城市的影响是负面的[22]。张凤超(2021)基于城市的视角,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适合小城市,而多样化集聚适合大城市[23]。(三)关于产业集聚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从研究路径上分析,方敏(2019)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样本,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还应以专业化产业集聚为主,鼓励企业竞争创新,大城市则需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创新[24]。黄永明(2019)则认为合理调整金融结构、加强多样化产业集聚治理、提高专业化产业集聚水平等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5]。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黄庆华(2020)认为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26]。马昱(2020)从高技术产业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有促进作用[27]。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李俊杰(2021)研究得出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28]。李太平(2021)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产业集聚,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9]。谢会强(2021)基于空间效应的视角,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波动式特征[30]。(四)关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童纪新(2018)从环境方面考虑,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在不同的区域所带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31]。马海涛和李泽众(2020)从空间角度的视角分析,城市群的发展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32][33]。王青和刘胜(2020)从分工协作的角度分析城市群在功能分工上进行分工协调,发挥各级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群创新,同时城市群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34][35]。赵倩和杨兰桥(2018)研究认为当前城市群建设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群的建设也将从以往的规模拓展型向效率增进型转变[36][37]。黄文(2019)研究指出在路径选择上,城市群发展应打破地理边界,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依托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38]。戴国宝(2021)和柏程豫(2021)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分析,认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强化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中心城市作用的提升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39][40]。候祥鹏(2021)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认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同时也要避免其他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扩大,通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群整体高质量发展[41]。“十四五”时期,李文静(2021)认为城市群发展继续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42]。三、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一)理论基础1.新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的新竞争优势理论运用“钻石模型”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产业集聚,并将生产要素、企业战略、支撑产业和需求条件作为四个基本要素,作为提高国家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新竞争优势理论是指国家政府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社会经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国家为国内产业形成良好的创新和竞争环境是外部条件,伴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是一个强大的行业更具竞争力的核心抓手和内部条件。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和地区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本文运用新竞争优势理论,对乌昌石城市群产业集聚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发展进行了研究。2.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执行和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的最直接途径。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进一步指出,政府的计划能否实施,政策目标能否实现,90%取决于政策的实施情况。公共政策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以顶层设计为基本方针,强调对政府的整体规划和指挥,通过设计时间节点、具体实施目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来监督运作。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强调不依靠旧的经验和理论,更有效地根据当前形势制定政策。结合我国当前的政策环境和乌昌石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现状,乌昌石城市群产业集聚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应采取自上而下、整体带动部分,总体规划带动特色产业政策,最后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3.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引领乌昌石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针和方向。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长远优势,引领乌昌石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方向。协调是处理经济发展重大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乌昌石城市群区域协调统一发展。绿色发展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就无从谈起。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乌昌石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开放理念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发展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效率。坚持发展为人民,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4.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保罗·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于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完成了对“中心-外围”模型的空间意义的解释,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他认为可以采取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某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进一步形成以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域布局。他的理论从侧面解释了现实经济社会中产业集聚的形成是路径依赖的。产业集聚一旦发生,就会趋向于自我成长,导致工业生产活动总体呈现集聚趋势。(二)作用机理产业集聚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乌昌石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1.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和竞争激励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共享要素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加速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吸引新的与之关联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入驻,促进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合理化转变。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在园区内通过产业链进行分工与合作,降低了不确定性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产业集聚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使得区域内的企业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不得不提供更加优厚的条件来吸引劳动力。如此反复循环会使产业集聚区内的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收入水平的上升使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产业集聚的竞争激励效应会推动区域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升福利水平。作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极,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高端化转变,高端产业集聚的发展将会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提升,福利分配会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将不断缩小。一些涉及社会公平的难题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养老问题等将会逐步解决,社会将会更加公平化。3.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前受到环境约束的影响,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型发展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成为主流。首先产业集聚具有集中生产要素的优势,能有效节约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空间布局。其次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再次产业集聚能够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对于乌昌石城市群污染治理具有促进作用。最后产业集聚能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能力,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政府调控能力提升政府调控能力提升城市群发展产业集聚城市化规模经济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群发展产业集聚城市化收入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竞争激励效应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投资效率提升投资效率提升促进城市群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城市群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效率提升政府效率图1产业集聚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参考文献[1]Mitra,A.,andH.Sato,2007,“AgglomerationEconomiesinJapan:TechnicalEfficiency,GrowthandUnemploy-ment”,ReviewofUrbanandRegionalDevelopmentStudies,19:197—209.[2]Geppert,K.,M.Gornig,andA.Werwatz,2006,EconomicGrowthofAgglomerationandGeographicConcentrationoflndustrial-EvidencefromGermany,SFB649DiscussionPaper,2006-008.[3]Ciccone,K.,M.Gornig,andR.Hall,1996,“ProductivityandtheDensityofEconomicActiv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86:54—70.[4]Ciccone,A.,2002,“AgglomerationEffectsinEurope”,EuropeanEconomicReview,46:213—227.[5]Sbergami,F.,2002,AgglomerationandEconomicgrowth:Somepuzzles,HEIWorkingPaper,No:02/2002.[6]Brulhart,M.andF.Sbergami,2006,AgglomerationandGrowth:EmpeiricalEvidence,ETSGWorkingPaper:www.hec.unil.ch/mbrulhart/Papers.[7]CicconeA,HallRE.ProductivityandtheDensityofEconomicActiv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6,86(1):54~70.[8]WeiYHD,DanlinYu,XJChen.Scale,agglomeration,andregionalinequalityinProvincialChina[J].TijdschriftvoorEconomischeenSocialeGeografie,2011,102(4)[9]A.J.Venables.EquilibriumLocationsofVerticallyLinkedIndustries[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96,37(2).[10]DiegoPuga.UrbanizationPatterns:EuropeanVersuslessDevelopedCountries[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98,38(2).[11]张妍云,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各省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12]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1):37-44.[13]曾鹏,李洪涛.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2):38-44.[14]杨仁发,李娜娜.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区域经济评论,2019(02):71-79.[15]田铭,贾亚美.河北省工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02):49-50.[16]张治栋,陈竞.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0,36(15):114-118.[17]花蕊,孙伟.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影响[J].铜陵学院学报,2020,19(01):23-27.[18]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1):49-52.[19]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J].经济地理,2010,30(08):1294-1298.[20]洪娟,谷永芬.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长三角25市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03):49-52.[21]陈广汉,任晓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集聚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21(02):143-152.[22]徐丹,于渤.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06):29-37.[23]张凤超,黎欣.产业集聚、城市人口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我国12个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56-166+207-208.[24]方敏,杨胜刚,周建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