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教案PAGEPAGE81授课内容批注第一章导论教学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物质资料生产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其次本章作为开篇之作,还必须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类基本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研究任务、对象作业:1、课本P17-18页的练习题2、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经济规律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家谱介绍: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古希腊时期封建社会/中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经济理论:古代哲学经济重农主义、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古典、新古典经济(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古希腊思想家对经济活动的探索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经济活动。人类经济思想史上,在西方,最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亚里斯多德等人,他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庭管理问题,这一时期,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14世纪-15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为了证明本阶级利益的合理性,开始对经济问题和经济关系进行专门研究,最早产生了重商主义学派,后来把经济学拓展到研究全社会的经济问题,便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未尖锐化的条件下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3、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理论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进入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占据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统治地位。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19世纪40年代,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起来,它的产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客观要求无产阶级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指导,由此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1、(17—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英国的威廉·配第,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完成于大卫·李嘉图。他们注重对生产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2、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在批判和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又是受实践检验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地位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上,生产关系不只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离不开生产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必须重视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研究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特点(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本章小结:1、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们,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从而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其要素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统一体叫生产资料。2、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三要素即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彼此发生或结成的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具体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成果归谁所有,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教学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商品经济的理论。包括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商品的二重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等。教学重点:商品两要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作业:1、课本P45-46页的练习题2、商品两要素、以及劳动二重性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4、商品经济含义、特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产生和发展1、命题: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服务是一种商品?如果服务用于交易或交换,则也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商品(2)商品分类:无形商品、有形商品(3)商品与物品、产品的区别2、命题:商品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1)商品产生过程(2)商品产生条件:社会分工与私有制商品产生的必要性条件——社会分工(分工产生交换/交易需求)商品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私有制社会分工与私有制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品时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产物(3)商品与商品经济(对应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称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叫市场经济二、商品的两因素(两要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是一种物体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性(1)使用价值由物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不同物体因为自然属性的不同,因此使用属性也不同,同种物体有多种自然属性,因此也就具备了多种使用价值(2)使用价值构成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3)商品、物品的使用价值联系与区别联系:都有使用价值,都有满足人类可利用的自然属性区别:物品不用于交换,因此物品不存在交换价值商品可通过交换,来体现使用价值,(物品有价值、商品有价值,物品有使用价值、商品也有使用价值,但是物品不用于交换、商品用于交换,物品不一定凝结劳动,商品一定凝结劳动)(4)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交换价值,但是使用价值并不决定交换价值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的反映,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大小,使用价值承担交换价值的物质部分。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这么理解,劳动产生价值(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价值实体(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4、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价值使用价值(1)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是谁决定谁,也不是谁控制谁)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形成不了价值,更不可能是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形成的物质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就可以形成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形成不了商品,仅仅是物品而已(2)相互矛盾、对立排斥二者不同时存在于买者和卖者之间,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命题:凡是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区分了商品与物品、商品与产品的区别)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怎么形成的?由谁决定呢?——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别决定价值与使用价值1、具体劳动又叫有用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是由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目的等决定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是社会分工的基础,睡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最终推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不同的劳动,二者既不分先后,也不分主次,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受劳动中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劳动改造,受劳动中的具体劳动影响四、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或多少。它的测量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决定价值——价值量由劳动形成,受劳动时间决定(二)商品价值量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什么是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同而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时间。2、商品价值量为什么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造成谁的主客观条件最差谁的商品的价值量就最大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同一商品没有统一的价值量,不能进行商品交换。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重大意义5、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1)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中的产品量;一是单位产品中的劳动量。(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看,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的商品量就越多,从而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此外,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时,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则不发生变化。五、在考察商品的价值量时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特殊培养、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特殊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者的劳动。2、商品价值量最终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3、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简单劳动创造价值小,复杂劳动创造价值大。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倍或自乘。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什么个人决定,产品自己支配;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每个商品生产者互相提供产品,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原因和表现原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而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表现: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完全卖出去,从而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完全转化为社会劳动。(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为什么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学习私人劳动和社会流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事实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价值不仅反映同一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节货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产生(一)价值形式的概念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二)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1、简单的、偶然的或个别的价值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的含义及表示式在萌芽状态的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等式表示即:1只绵羊=2把石斧(2)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及其关系第一,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互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绵羊是被表现价值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石斧是表现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第二,处于价值形式两极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存在着互相依存和对立对关系一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二者又彼此对立和相互排斥,同一商品不能同时处于价值形式的两极。(3)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或内容第一,表明价值形式两极的商品都具有共同的质,都凝结了抽象劳动这种共同的价值内容。(因为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通过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相交换得到表现)第二,表明按一定比例相交换的两种不同的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相同的。(因为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相对价值量通过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举例:在1只绵羊=2把石斧中:若斧的价值不变,羊的价值提高1倍,即1只绵羊=4把石斧若羊的价值不变,斧的价值提高1倍,即1只绵羊=1把石斧若二者的价值都变,且方向和比例相同,即1只绵羊=2把石斧若二者的价值都变,但比例相同而方向相反,即1只绵羊=8把石斧(4)等价形式的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5)简单价值形式实质上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外在表现形式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作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私人劳动而存在的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作为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而存在的(6)简单价值形式的缺点对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表现都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看不出价值在所有商品体上的一致性看不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能否与所有商品相比较。2、扩大价值形式(1)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的含义及表示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简单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用等式表示即:(见课本)(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的优点第一次把商品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第一次真正表明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3)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不完全的,系列都是不相同的,没有众所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从而造成商品交换的困难。3、一般价值形式(1)一般价值形式的含义及表示式一般价值形式就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用等式表示即:(见课本)(2)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本质区别:第一,商品价值的表现是简单的第二,商品价值的表现是统一的第三,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能与其它一切商品直接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特殊商品(3)一般价值形式局限性一般等价物在时间上不固定,在地区间不统一,不利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4、货币形式(1)货币形式的含义及表示式货币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用一种特殊的商品即贵金属来表现的价值形式。其等式式:(见课本)(2)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的区别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特殊商品上,最后固定在贵金属黄金或白银上。(3)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们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其次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三)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3、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如何理解马克思指出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二、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一)价值尺度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2、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3、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观念的或想象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结果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3)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5、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要求具有价格标准(1)什么是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衡量货币本身大小的。(二)流通手段1、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2、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或现象的货币。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4、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具体形式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或货币符号,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5、影响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货币量的因素待售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6、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内社会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即: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水平×待售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7、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或者说,只限于由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需要量。8、通货膨胀的概念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9、流通手段职能造成买卖脱节、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三)贮藏手段1.贮藏手段的含义。2.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或金银制品3.贮藏手段的作用: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货币“储水池”的作用。(四)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是用货币清偿债务、交纳赋税或欠款的职能。2、支付手段经使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会引起货币流通规律的变化(五)世界货币1、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2、世界货币的作用是平衡国际贸易差额:购买别国商品;作为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支付赔款等。3、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影响(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三)价格偏离价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与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三、价值规律在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本章小结1、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内在矛盾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2、商品经济内在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站在商品经济特征的角度,可以说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充当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五大职能。4、价值规律内容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偏离价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与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教学课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生产的基本方法,明确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了解工资的一般概念及具体形式.认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教学重点: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的经济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和变化趋势。作业:1、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其矛盾和解决的条件是什么?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其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6、资本家提高剥削的两种方法是什么?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7、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8、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10、课本P65页练习题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之所以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关键在于雇佣劳动。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它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是资本的始点。所以我们本章从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任何一个资本家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根本不同的,这种差别可以从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1、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这两个公式在形式上有明显区别:(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3)流通的媒介物不同。商品流通的媒介物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物则是商品。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不仅存在着形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存在着经济内容和本质上的区别。从流通的目的看,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在于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在于获得商品的价值。从流通的内容看,在商品流通中,交换的两极是价值量相等而使用价值不同的两种商品。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商品流通的实际内容。在资本流通中,交换的两极是货币,它们在质上是相同的。如果资本家垫支的货币和商品出售后取得的货币在量上相等的话,那么这种流通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在资本家那里,从流通中收回的货币多于预付到流通中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公式的完整形式应为G—W—G′。其中G′=G+△G,即G′等于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值额叫做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价值增值是资本流通的实际内容。正因为资本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流通的时限看,商品流通是有限的,资本流通则是无限的。商品流通会随着交换者获得使用价值并退出流通领域而结束,资本流通则因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而永无止境地运动。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作为商品流通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信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价值量不能增加。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在商品流通中,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无论是贵卖还是贱买,每个人的赚与赔都会由于彼此交替地成为买者和卖者而相互抵消。即卖时所得买时失,买时所得卖时失。即使有人始终贱买贵卖,仍不能说明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因为那不过是现有价值的重新分配,整个社会的价值量并未增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那么,离开流通能不能产生呢?也不能。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有者只是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联系。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这种联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他的劳动创造的。他不能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创造超过商品价值的余额。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必须在流通中找到这样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1、劳动力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解体而形成的。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中,要维持人的生存,就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地说,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为适应社会生产需要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受到国家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社会人才需求、历史传统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最大区别是使用价值的不同。一般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商品的使用价值消失,商品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创造出任何新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不仅可以创造新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独特作用,也是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就是看中了劳动力商品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个特殊用途,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必然对工人的劳动过程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的劳动服从他的安排。第二,工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力的使用权归资本家,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让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如皮鞋、棉纱等。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一个比他预付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以生产棉纱为例。假定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6元,这6元价值,纺织工人6小时劳动就能创造出来。又假定工人一天劳动6小时,能生产5公斤棉纱,所需要的棉花等生产资料要花费22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棉纱所用的棉花等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工人一天的6元工资,被工人拿回家用于消费,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是,工人在6小时的劳动中,他的抽象劳动会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6元的新价值。这个价值形成过程如下表:资本家耗费的资本数量新产品的价值数量生产资料价值22元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22元纺纱工人一天的工资6元6小时劳动形成的新价值6元合计28元合计28元在上述过程中,资本家耗费的资本,与新产品的价值正好相等。这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事实上,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它就有权支配劳动力的一天。因此,它决不会让工人只劳动6小时,而是要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假如资本家让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生产10公斤资本家耗费的资本数量新产品的价值数量生产资料价值44元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44元纺纱工人一天的工资6元6小时劳动形成的新价值12元合计50元合计56元生产过程结束后,10公斤棉纱的价值是56元,除去资本家在生产过程开始时投入的资本50元,还多出6元,这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已经得以解决。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中进行,又不在流通中进行。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前提条件,而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只能在生产中创造。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资本的本质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设备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中。2、不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马克思依据资本的各个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这部分资本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如棉花纺成棉纱,棉花的价值就转移到棉纱中去;棉纱织成布,棉纱的价值就转移到布中。作为劳动工具的机器及其他辅助材料,也是分期分批地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由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价值,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3、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但是,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而且能生产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会使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所以叫做可变资本。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雇佣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这种区分为准确地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四、剩余价值律和剩余价值量1、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不变资本的价值(c),二是可变资本的价值(v),三是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只能把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m′),用公式表示:m'=m/v——①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准确地表示了雇佣工人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程度。由于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即工作日,可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②剩余价值率的这两个公式所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和资本家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一个工作日里,工人有多少时间用于生产劳动力价值,有多少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所以也叫剥削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2、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是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剩余价值绝对量,反映资本投入的收益。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投入的可变资本数量,即剥削程度和被剥削的人数。其计算公式是:M=mˊv,表示: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量。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资本家加强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例如,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价值率则为100%。如果将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剩余劳动时间就为9小时,剩余价值率也就成为150%。可见,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会随着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不断提高,剩余价值量也会随着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增加。此外,劳动强度的提高是劳动时间的变相延长,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虽然延长工作日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但工作日的延长要受到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也常常遭到工人的反抗。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他们又采用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方法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例如,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由6小时增加到9小时,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提高为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不仅要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这样,必要劳动时间才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会相应延长,从而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资本家之间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假定,皮鞋工业部门一个工人每天劳动8小时,生产皮鞋2双,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共16元,工人劳动一天创造的新价值为8元。这样2双皮鞋的个别价值为24元,每双12元。现在某个资本家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工人劳动8小时可生产皮鞋4双,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由16元增加到32元,工人劳动一天创造的新价值仍为8元。这样,4双皮鞋的个别价值为40元,每双10元。资本家仍按每双12元的社会价值出卖,则每双皮鞋可比别的资本家多得2元,4双皮鞋可多得8元,这8元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各个资本家必然会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个别资本家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但是,这时所有的资本家都可以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关系联系在于:(1)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区别在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来提高剥削程度。后来,特别在机器大工业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逐步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在一个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叫做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原因是: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内在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作为资本来发挥作用的。资本的使命就是价值增值。资本家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必然采取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各种手段,如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流通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生产资料条件、劳动力条件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分配实质上是各个剥削阶级集团瓜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也是使用剩余价值。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是在资本家增加积累,扩大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中进行的;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处于不断的经济危机之中,从而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为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原因在于: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可以出卖,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但是,当雇佣工人在市场上和资本家发生交换关系时,它所拥有的只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工人的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那时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因而也就不能被工人出卖了。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必须有价值。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衡量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它本身没有价值。如果劳动是商品,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完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必然会导致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或否定价值规律。因为如果劳动是商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工人得到的工资就应该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这样,资本家就没有剩余价值可得,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就不存在了;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那就意味着价值规律失去了作用。然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没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工资和劳动之间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由此可见,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是,由于工资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而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工资称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把劳动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报酬,更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2、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工人的劳动区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有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计时工资是资本主义初期广泛应用的工资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产生了计件工资,并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所完成的产品件数或作业量来支付的工资。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还创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就是较早出现的资本主义血汗工资制。“泰罗制”是美国工程师劳雷德里克?泰罗发明的。它的内容是:从企业中挑选最强壮、最熟练的工人,让他们进行紧张的劳动,并用最小的时间单位记录他们的每一个操作动作,然后进行科学分析,找出生产效率最高的操作方法,以此为标准制定企业的操作规程、产量定额以及相应的工资等级。工人完成定额,得到较高的工资。完不成定额,只能得较低的工资。“福特制”是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先在自己的企业中实行的一种工资制度。它的特点是加快自动流水线上传动装置的运转速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如果工人的动作跟不上机械的转动,就要被克扣工资以至解雇。三、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取得的货币工资的数量并不能表明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就是工人用货币工资能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在物价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随名义工资的增减而增减。在物价、税收、房租等各种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名义工资的高低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只有实际工资才是工人真正得到的报酬并反映工人的生活水平。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如果货币工资不变,消费品价格上升,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下降。考察工资量的变化,还要考察相对工资。相对工资是指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速度远远慢于资本家剩余价值增加的速度,因此,相对工资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劳动力价值提高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和质量都趋于提高。(2)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生产中对新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劳动力所必需的教育和培训费用趋于增加。(3)由于垄断竞争和国家垄断的发展、工会斗争的加强,使得社会保险和各种福利等费用增加,也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虽然,工人的工资呈现提高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提高的幅度更高,因此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相对工资是下降的趋势。本章小结: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中进行,又不在流通中进行。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前提条件,而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只能在生产中创造。2、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设备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中。3、资本家加强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工人的劳动区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取得的货币工资的数量并不能表明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第四章资本积累教学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认识决定资本积累的因素,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主要特征、资本有机构成及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作业: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是什么?2、什么是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3、什么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的关系怎样?4、为什么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5、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实质是什么?6、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是什么?7、课本P85练习题第一节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一)生产和再生产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生产就叫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分,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剥削实质。第一,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看,资本家预付给工人工资,好像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其实,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前一个生产过程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它以工资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所以,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而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第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论最初的来源如何,经过一定时期以后,都会被他自己全部消费掉。他现有的资本已不再是原有的,而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假定某资本家原有资本5000元,每年带来剩余价值1000元,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也是1000元。五年之后,5000元(原有资本)-1000元(资本家每年的消费)×5(年)=0。5000元(现有资本)=1000元(每年的剩余价值)×5(年)。可见,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成的。工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还养活了资本家。因此,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剥夺资本家的资本归全民所有,乃是物归原主,不过是把资本家原来从工人身上剥夺去的劳动成果收回而已。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以外进行的,似乎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工人的个人消费,就没有劳动力的再生产,资本家就会失去剥削的对象。所以,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一方面,工人不断地生产出物质财富,归资本家所有,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过程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例如,资本家预付资本10000元,其中不变资本8000元,可变资本2000元,剩余价值率是100%,假定不变资本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样,第一年的生产结果是:8000c+2000v+2000m=12000(元)。资本家为了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中的1000元用于个人消费,把另外的1000元转化为资本,并按原来的比例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年的生产结果是:(8000+800)c+(2000+200)v+2200m=13200(元)。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第一,资本家追加的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后,才成为剩余价值的积累物。而用来扩大再生产追加的资本,一开始就完全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第二,资本家追加的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还是用来进一步扩大剥削的手段。就是说,资本家不仅无偿地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还不断地利用这些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一方面是越来越大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雇佣工人。(二)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靠资本积累实现的。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不断地依靠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三)资本积累的动因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呢?这当然不是由于资本家的美德,也不是出于他的善良愿望,而是受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支配的。资本积累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愿望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剥削程度外,还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无限地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在资本主义竞争中,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否则,就要在竞争中失败或破产。所以,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强制力。决定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首先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比例。在这个比例既定的前提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凡是能够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这些因素有: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剥削程度越高,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所以,资本家为了扩大积累,必然要采取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把工人的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等办法来提高剥削程度,增加剩余价值量。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量相应降低,这不仅会增加相对剩余价值量,而且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品的情况下,减少个人消费基金,相应扩大积累基金。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越大,提供无偿服务的劳动资料就越多,有利于资本积累。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越大,获取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大,积累的规模也越大。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一、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来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则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总是不断地改进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及相互关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它实际上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资本集中通过两条具体途径实现:一是通过竞争,由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来实现;一是通过股份公司等信用形式,把分散的中小资本集中为大资本。所以,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大资本的力量增长得更快,在竞争中就越容易击败中小资本。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反过来加速资本积聚。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资本积累规模,加速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又有明显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而资本集中是若干单个资本的合并或联合。第二,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使社会总资本的数量增加;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组合和分配,并不会引起社会总资本的增加。第三,资本积聚的规模要受到剩余价值量和积累基金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速度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可以通过合并中小资本,在短时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增长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吞并或联合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三、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这样,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不断相应减少。在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是绝对减少的同时,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却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第一,机器的广泛使用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许多操作方法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也有所降低,从而使大量妇女和儿童也能参加劳动。这就直接增加了雇佣劳动者的数量。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小生产者不断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许多中小资本家破产,他们也加入到雇佣劳动者队伍中来。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这就必然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种过剩人口不是绝对的,并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不能维持全社会人口的生活和工作,而是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有一部分劳动者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临时失业工人。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时而被吸收,时而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的状态。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农村中那些经营一小块土地很难维持最低生活,随时准备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的人口。他们形式上好像没有失业,实际上由于生活困难,随时准备到城市寻找工作。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从事家务劳动和打零工来勉强糊口的人口。此外,处在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是需要救济的贫民。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各种堕落和流浪的人们。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发展中,相对过剩人口就像一个储存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随时调节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家还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仅使资本家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廉价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迫使他们接受种种苛刻条件,以此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四、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则日益贫困化,他们所受的剥削日益加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这种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具体表现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所得的工资在整个社会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所占比重日趋下降。相对贫困化说明,工人的工资即使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对于资本家所得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减少了,贫困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十分严重,目前美国最富的1%的人,拥有全美家庭财富的40%,比90%的美国人所拥有的财富还要多。美国最低层的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总财富的0.2%。在英国,最富的20%的人所占的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所占财富的10倍。在谈到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时,马克思曾比喻说:“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末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服,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纵然增长了,但是,比起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来,比起社会一般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经济状况的绝对恶化。这种恶化主要发生在经济危机期间和危机以后的萧条时期,具体表现在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和失业人数增加等方面。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并不是长期的趋势,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的现象。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出现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却丧失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二是少数人手里聚集着大量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逐步形成这两个条件,但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采用野蛮的暴力手段来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这个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前,所以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对广大农民土地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这种对农民的剥夺,尽管在不同的国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其实质都是剥削阶级用暴力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这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马克思曾以英国为例,分析了从15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初期,前后经历了300多年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当时,在英国,毛纺织业的兴起,引起羊毛价格的上涨,养羊比种植农作物更有利可图。因此,大地主和农场经营主就用暴力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并且拆毁和焚烧他们的房屋,从而使英国大约3/4的耕地变为牧场,几百万农民沦为流浪者。同时,资产阶级国家颁布血腥法律,通过各种残酷手段,禁止农民流浪,强迫他们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成为雇佣劳动者。英国当时的法令规定,对于没有职业的流浪人,第一次被捕要受鞭打,第二次被捕要割去一只耳朵,第三次被捕要判处死刑。从1509年到1547年,被处死的流浪人有72000人。对货币财富的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主义生产中最初货币财富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对殖民地强盗式的掠夺形成的。资产阶级远涉重洋,通过征服殖民地、残杀土著居民、搜掠黄金和财物、贩卖奴隶、进行掠夺性殖民贸易、贩卖鸦片、进行商业战争等手段,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同时,资产阶级还利用国家机器,通过发行公债、加重税收、保护关税等办法,残酷地剥削本国劳动人民,积累起巨额的货币资本。从15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殖民者开始从事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在持续了4个世纪之久的奴隶贸易中,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的黑人高达1500~2000万。英国从1680年到1775年中,运送了300万非洲黑人到美洲当奴隶卖。英国利物浦一地,在1783~1793年的10年间,共贩卖了奴隶303737人,并从一个小村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奴隶贸易中心城市。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有力地戳穿了所谓资产阶级“勤劳”、“节俭”的胡言乱语。资本原始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靠暴力起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用暴力掠夺的过程。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略)本章小结: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靠资本积累实现的。2、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