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武陵山社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及规范1.1设计依据(1)业主的设计委托书和双方签署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设计范围内1:500地形图及管网普查资料(3)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4)《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18号)(6)《黔江区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2020版)(7)《黔江新城舟白组团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9版)(8)《黔江区武陵山社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二〇二三年十月(9)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1.2主要规范及规程(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5)《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7)《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8)《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9)《内衬PVC片材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2280-2014)(10)《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1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12)《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4)《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15)《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9)《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20)《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2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22)《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23)《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T/CECS246-2020)(24)《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25)《山地城市内涝防治技术标准》(DBJ50/T427-2022)(26)《重庆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22版)》(27)《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技术手册(2021年版)》(28)《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T/SCJCPO5-2023)1.3项目研究过程(1)2022年12月23日,项目取得《重庆市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黔江区武陵山社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黔江发改委函[2022]558号)(2)2023年9月20日,项目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第市政500114202300007号)1.4上阶段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如下。排水工程专家意见:1、补充必要的设计规范及标准,如《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山地城市内涝防治技术标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技术手册(2021年版)》等。回复:按照审查意见在设计说明第1.6节中补充相关规范。2、复核排水管网走向(推荐方案一),与黔江区武陵山社区排水规划图不一致宜说明原因(本项目沿武陵大道敷设,而排水规划图沿小南海路敷设,比选方案二与规划一致);顶管工作井和排水管道侵占内侧地块,建议取得规划及地块权属单位的书面同意批复;复核雨水管涵设计暴雨重现期取值(涵洞P=20年是否偏小),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着力提升城乡防洪能力的通知》,区县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区防洪管控水位不得低于50年一遇洪水位,临河建制乡镇不得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同一区域涉及多个防洪管控水位的,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涉及城市的泄洪通道建设应当提高1个以上防护等级;d3000III级钢筋混凝土管内衬PVC片材宜说明原因(减小粗糙系数、增大流量等);根据不同性能土质复核顶管机类型,地下水位以上采用敞开类顶管机(机械式、挤压式、人工挖掘式),地下水位以下采用平衡类顶管机(土压式、泥水式、气压式);根据《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明确排水工程主体结构和管道,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建议明确本工程防水标准按一级考虑,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主体结构应选防水混凝土及防水卷材、防水涂料或防水砂浆等;根据排水管道埋置深度确定抗渗等级(H<10m不应小于P6,10m≤H<20m不应小于P8);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补充抗震设计,明确抗震设防烈度(6度),在地基土质突变处宜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建议完善施工期间排水管道临时排水及如果发生渗漏采取的应急补救措施(增设事故污水收集池及配置潜污泵等);完善说明工程范围内已建道路及综合管线情况,沿线有电力、通信、燃气及给水等现状管网,设计应明确对现状综合管网的保护、废除、迁改或还建情况,复核是否与新建排水管线在平面位置及标高上发生冲突,并复核相关工程量(包括综合管网割接费用);对于废弃污水干管宜提出封堵和填埋技术措施;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19〕10号),按照《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有关规定,明确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检测。回复:按照审查意见复核排水管网走向,补充原因,该方案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详见说明3.5.1节;经复核,本次设计顶管工作井和排水管道位于地块红线后退12m红线内,该线路目前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复核,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中4.1.3条及4.1.4条的相关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0~20年,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30年,按照《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中3.4节相关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0年,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50年,同时本次设计雨水管道不是河道,无洪水位,结合“涉及城市的泄洪通道建设应当提高1个以上防护等级”意见,故本次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取10年保持不变,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提高一个等级,由20年调整为50年,并重新进行内涝水力计算,详见说明3.12节;按照意见补充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内衬PVC片材的原因,详见说明3.8节;经复核,根据地勘资料本次设计范围内无地下水,故本次设计采用敞开类顶管机;按照意见在设计总说明第3.9.1节第(3)条补充明确排水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小于50年,安全等级二级的要求;经复核,本项目结构主体为排水工程的顶管预制管节和永久检查井,工程防水类别为丙类,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无稳定地下水位,工程防水使用环境类别为Ⅱ类,故结构防水等级为三级,采用主体结构防水做法采用防水混凝土1道;按意见在设计总说明3.9.4条第(2)条中补充管材抗渗等级P8的要求;按意见在设计总说明第3.9.1节第(3)条补充明确抗震标准要求;经复核,本次设计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及内衬PVC片材III级钢筋混凝土管,管节长度为2.0m,接缝处采用弹性密封填料;按照意见补充临时排水及应急补救措施的相关说明,详见说明3.14节;按照意见完善现状管线情况,详见说明3.2节,按照意见明确对现状管线的处理措施,详见说明3.11节,复核现状管线与新建管线的冲突情况及相关工程量,并标注了最小净间距,详见图纸S-06;按照意见补充废弃污水干管宜封堵和填埋技术措施,详见说明3.11节;按照意见补充内窥检测章节,详见说明3.15节。3、补充综合管网典型横断面图(工作井及接收井),标注新建排水管道及已建综合管网或周边建(构)筑物的位置及规模;完善深型检查井大样图,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井深超过8m应设置中间休息平台。回复:按照意见补充综合管网典型横断面图,并标注相关管道,详见图纸S-02;按照意见补充梯间平台,详见图纸S-07。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22版)》,建议完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提示(针对沟槽开挖支护、混凝土模板支撑、岩溶段施工、顶管施工、有限空间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及综合管线保护或迁改工程等宜列出具体明细表)回复:按照意见补充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部分的相关内容,详见说明4章。1.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工程设计无违反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况。2、工程概况2.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黔江区武陵山社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建设地点:重庆市黔江区项目业主:重庆市黔江区建筑工程事务中心建设范围:本工程完善了武陵大道与机场大道交叉口至武陵大道与学院路交叉口段的雨水管网,新建d2400~d3000雨水管线(顶管)共约973m,其中,d2400雨水管总长约296m,d3000雨水管总长约677m,顶管工作井2座、顶管接收井3座,深型检查井5座,现状电力管线改迁130m等。2.2建设场地地质评价(摘录于地勘)2.2.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地势较开阔,岩土工程条件较复杂,地貌宏观上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区内岩体结构面一般为两组,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轻微,构造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基岩较完整;场地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层、素填土层、白垩系中统正阳组角砾岩组成;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场地内现状斜边坡无开裂变形迹象,场地现状稳定。场地内岩溶中等发育,根据钻探情况和地面出露情况推测溶洞多呈裂隙状,发育产状近于陡倾,且向下有收敛趋势,岩溶现象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影响,但在合理的设计、施工措施下可保证其稳定性,建议施工期间针对新发现溶洞进行岩溶专项勘察,查明溶洞发育规模。同时,建议顶管施工过程中进行超前预报和超前支护。工程建设可能产生挖方、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在合理的设计、施工下都可保证其稳定。此外,场地内及邻近地段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致灾体,拟建管涵出口处现状路堤边坡基本稳定,拟建场地现状基本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2.2.2地震效应与地震稳定性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1.4条,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根据测试成果和区域工程地质经验,场地内素填土剪切波速110.7~136.4m/s,等效剪切波速取122.9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等效剪切波速取160m/s,为中软土;强风化角砾岩和岩溶破碎带等效剪切波速取600m/s,为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等风化角砾岩等效剪切波速>800m/s,为岩石。拟建管道采用顶管暗挖,管身多位于中等风化角砾岩中,局部管底为粉质粘土和素填土,本次钻探揭露管底以下土层厚度最大为11.7m(ZY15),折算等效剪切波速为151.04m/s,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1.6条并参照《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4.2.1条,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值为0.35s,K0+208.3~K0+308.4m段为抗震不利地段,K0+945~K0+972.2m段为抗震一般地段,其余段为抗震有利地段。顶管工作井属临时性构筑物,不进行抗震评价。岩土地震稳定性:场地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该区域地表覆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素填土;场地填土经压实处理后不存在液化、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2.2.3拟建管道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根据设计文件,拟建管道全线采用顶管施工,结合地质情况将拟建管道分为6段评价:(一)K0+0~K0+30m段:该段管径为2.4m,该段起点连接现状雨水管,走向209°,管道坡率0.5%,典型纵断面为1-1′,典型横剖面为2-2′。本段管道管顶覆土主要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覆土厚度为8.1m;管身两侧岩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中等风化角砾岩;管底岩土为粉质粘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管底以下粉质粘土厚度为0~2.6m。根据本报告4.1章节判断该段围岩等级为Ⅵ类,为深埋管道,沿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雨季存在地表水下渗,水量受地表降水量影响,场地内岩土体现状基本稳定。该段按设计标高顶管后,管底为中等风化基岩和粉质粘土,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可直接以中等风化基岩和粉质粘土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但粉质粘土与中等风化基岩的交界位置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免不均匀沉降。顶管施工时,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易出现突水、涌砂、坍塌、冒顶、岩土层松动等问题。建议加强超前支护措施,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快速顶进;应遵循“短进尺、弱扰动、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作业,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挖前应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加强超前预报工作,采用管棚法、超前杆、小导管注浆等超前预支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土层注浆法、气压法等措施。粉质粘土属Ⅰ级松土,具有中等压缩性,易变形坍塌,建议采用机械开挖,中等风化角砾岩属Ⅴ级次坚石,建议采用机械开挖。(二)K0+30~K0+208.3m该段管径为2.4m,走向209°,管道坡率0.5%,典型纵断面为1-1′,典型横剖面为3-3′。根据1-1′剖面显示,本段上覆岩土主要为中等风化角砾岩和素填土,管身范围内岩土为中等风化角砾岩,下伏基岩为中等风化角砾岩,围岩等级为Ⅲ类,为深埋管道。沿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雨季可能存在岩溶水;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该段按设计标高顶管后,管底为中等风化基岩,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可直接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局部岩溶裂隙建议采用混凝土灌填方式进行地基处理。顶管穿越完成后应对顶管与岩土壁间空隙注浆充填,以防止管道渗漏冲刷地基,发生塌陷。岩层面、裂隙L1走向与管道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裂隙L2走向与管道走向夹角为16°,裂隙L2为管道侧壁的外倾结构面,根据地面调查发现裂隙L2倾角近垂直,裂隙面多呈闭合状态,裂隙间距多为4-7m,本段管道管径为2.4m,拟建管道掘进后管身周边岩体受裂隙面和岩层面切割后发生整体坍塌的可能性较小,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掉块,在严格控制单次开挖进尺的情况下掉块范围可控,待管道顶进后对管顶空腔进行注浆充填。顶管施工时,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易出现突水、涌砂、局部掉块、岩土层松动等问题。应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作业,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挖前应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加强超前预报工作。中等风化角砾岩属Ⅴ级次坚石,建议采用机械开挖。(三)K0+208.3~K0+308.4m段:该段管径为2.4m,走向209°,管道坡率0.5%,典型纵断面为1-1′,典型横剖面为4-4′。本段管道管顶覆土主要为素填土,覆土厚度为8.7~9.1m;管身两侧岩土主要为素填土,局部为中等风化角砾岩;管底岩土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管底以下土层厚度为0~11.7m。根据本报告4.1章节判断该段围岩等级为Ⅴ类,为深埋管道,沿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雨季存在地表水下渗,水量受地表降水量影响,场地内岩土体现状基本稳定。该段按设计标高顶管后,管底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粉质粘土和角砾岩可直接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素填土层考虑其力学性质的不均匀性特征,建议对其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土层与中等风化基岩的交界位置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免不均匀沉降。顶管施工时,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易出现突水、涌砂、坍塌、冒顶、岩土层松动等问题。建议加强超前支护措施,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快速顶进;应遵循“短进尺、弱扰动、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作业,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挖前应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加强超前预报工作,采用管棚法、超前杆、小导管注浆等超前预支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土层注浆法、气压法等措施。素填土为稍密状态,易发生局部掉块和坍塌,建议采用机械开挖。(四)K0+308.4~K0+435.9m该段管径为3.0m,走向199°,管道坡率0.6%,典型纵断面为1-1′和13-13′,典型横剖面为5-5′~7-7′。根据纵断面剖面显示,本段上覆岩土主要为岩溶破碎带和中等风化角砾岩,覆盖层厚度为11.9~13.8m,管身范围内岩土主要为岩溶破碎带,下伏岩土主要为岩溶破碎带和中等风化角砾岩,围岩等级为Ⅴ类,为深埋管道。沿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雨季可能存在岩溶水;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该段按设计标高顶管后,管底主要为岩溶破碎带和中等风化角砾岩,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岩溶破碎带中可能存在岩溶裂隙,建议对岩溶破碎带采用注浆加固等地基处理方式,中等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顶管穿越完成后应对顶管与岩土壁间空隙注浆充填,以防止管道渗漏冲刷地基,发生塌陷。顶管施工时,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易出现突水、涌砂、坍塌、冒顶、岩土层松动等问题。建议加强超前支护措施,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快速顶进;应遵循“短进尺、弱扰动、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作业,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挖前应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加强超前预报工作,采用管棚法、超前杆、小导管注浆等超前预支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土层注浆法、气压法等措施。岩溶破碎带易发生局部掉块和坍塌,建议采用机械开挖,中等风化角砾岩属Ⅴ级次坚石,建议采用机械开挖。(五)K0+435.9~K0+876.8m该段管径为3.0m,走向195°,管道坡率0.6%,典型纵断面为1-1′,典型横剖面为8-8′~10-10′。根据1-1′剖面显示,本段上覆岩土主要为中等风化角砾岩和素填土,管身范围内岩土为中等风化角砾岩,下伏基岩为中等风化角砾岩,围岩等级为Ⅲ类,为深埋管道。沿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雨季可能存在岩溶水;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该段按设计标高顶管后,管底为中等风化基岩,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可直接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局部岩溶裂隙建议采用混凝土灌填方式进行地基处理。顶管穿越完成后应对顶管与岩土壁间空隙注浆充填,以防止管道渗漏冲刷地基,发生塌陷。岩层面、裂隙L1走向与管道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裂隙L2走向与管道走向夹角为30°,裂隙L2为管道侧壁的外倾结构面,根据地面调查发现裂隙L2倾角近垂直,裂隙面多呈闭合状态,裂隙间距多为4-7m,本段管道管径为3.0m,拟建管道掘进后管身周边岩体受裂隙面和岩层面切割后发生整体坍塌的可能性较小,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掉块,在严格控制单次开挖进尺的情况下掉块范围可控,待管道顶进后对管顶空腔进行注浆充填。顶管施工时,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易出现突水、涌砂、局部掉块、岩土层松动等问题。应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作业,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挖前应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加强超前预报工作。中等风化角砾岩属Ⅴ级次坚石,建议采用机械开挖。(六)K0+876.8~K0+972.2m段:该段管径为3.0m,走向193°,管道坡率0.6%,典型纵断面为1-1′,典型横剖面为11-11′和12-12′。本段管道管顶覆土主要为素填土,覆土厚度为7.38~10.52m;管身两侧岩土主要为素填土,局部为中等风化角砾岩;管底岩土为素填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管底以下土层厚度为0~6.12m。根据本报告4.1章节判断该段围岩等级为Ⅵ类,为深埋管道(其中K0+945~K0+972.2m段为浅埋),沿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雨季存在地表水下渗,水量受地表降水量影响,场地内岩土体现状基本稳定。该段按设计标高顶管后,管底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角砾岩可直接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素填土层考虑到力学性能不均匀的特征,建议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土层与中等风化基岩的交界位置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免不均匀沉降。顶管施工时,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易出现突水、涌砂、坍塌、冒顶、岩土层松动等问题。建议加强超前支护措施,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快速顶进;应遵循“短进尺、弱扰动、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作业,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挖前应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加强超前预报工作,采用管棚法、超前杆、小导管注浆等超前预支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土层注浆法、气压法等措施。素填土为稍密状态,易发生局部掉块和坍塌,建议采用机械开挖,中等风化角砾岩属Ⅴ级次坚石,建议采用机械开挖。2.2.4顶管工作井工程地质评价(一)工作井1:该工作井位于拟建管道的起点位置,为接收井,平面呈圆形,直径为6.5m,深度为10.44m,代表钻孔为ZY03,代表剖面为1-1′和2-2′,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根据剖面图,该工作井开挖形成的井壁岩土主要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素填土和粉质粘土围岩等级为Ⅴ类,直立开挖后,工作井壁面易出现掉块或土体局部滑塌现象。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配合格构梁+内支撑或外拉锚方式对侧壁土体进行支档,采用逆作法施工,分层分区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同时建议施工时加强变形监测工作。工作井基础建议以中等风化角砾岩作持力层。按基坑边坡考虑:该工作井四周为土质基坑边坡,岩土界面倾角较缓,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该工作井开挖范围内有1条现状雨水管(DN1000)、1条现状污水管(DN800)和1条电力管涵,工作井周边影响单位内还有1条给水管、燃气管和现状污水管(DN400)。工作井开挖前应对开挖范围内的管道进行迁改措施,范围内的现状雨水管(DN1000)为未来接入拟建管道的进口管道,可不作迁改,破坏后进行接入修复即可;现状污水管(DN800)和电力管涵需在开挖前进行迁改措施,工作井回填后进行恢复处理;工作井开挖过程中做好的井壁支护的前提下周边管道可不作迁改,但应加强对周边管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过大,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二)工作井2:该工作井位于拟建管道的检修井Y-2位置,为顶管井,平面呈圆形,直径为8.5m,深度为12.15m,代表钻孔为ZY18,代表剖面为1-1′和4-4′,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根据剖面图,该工作井开挖形成的井壁岩土主要为素填土,下部少量为中等风化角砾岩,根据相邻钻孔推测岩土界面倾角约14°,但根据区域工程地质经验,该区域内岩土界面多呈“台阶状”或凹凸不平状,表层土体不易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素填土围岩等级为Ⅴ类,中等风化角砾岩围岩等级为Ⅲ类,直立开挖后,工作井壁面易出现掉块或土体局部滑塌现象。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配合格构梁+内支撑或外拉锚方式对侧壁土体进行支档,采用逆作法施工,分层分区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同时建议施工时加强变形监测工作。工作井基础建议以中等风化角砾岩作持力层。按基坑边坡考虑:该工作井四周为岩土质混合基坑边坡,土质部分的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破坏模式为局部掉块,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破裂角取62.5°,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该工作井开挖范围内有1条电力管涵,工作井周边影响单位内还有1条给水管、燃气管、雨水管(DN1000)和现状污水管(DN800)。工作井开挖前应对电力管涵进行迁改措施,工作井回填后进行恢复处理;工作井开挖过程中做好的井壁支护的前提下周边管道可不作迁改,但应加强对周边管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过大,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三)工作井3:该工作井位于拟建管道的检修井Y-3位置,为接收井,平面呈圆形,直径为6.5m,深度为18.5m,代表钻孔为ZY26,代表剖面为1-1′和7-7′,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根据剖面图,该工作井开挖形成的井壁岩土主要为中等风化角砾岩和岩溶破碎带,表层少量素填土,工作井底部为中等风化角砾岩;根据钻探揭露,该处角砾岩层中存在较大溶洞,多被钟乳石和碎块石充填,也有部分呈空洞状态,建议开挖到溶洞时对其采取嵌补处理;素填土和岩溶破碎带的围岩等级为Ⅴ类,中等风化角砾岩围岩等级考虑岩溶影响降低一级暂按Ⅳ类考虑(实际开挖后根据情况进行复核修正),直立开挖后,工作井壁面易出现掉块或溶洞的洞顶坍塌情况。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配合格构梁+内支撑或外拉锚方式对侧壁土体进行支档,采用逆作法施工,分层分区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开挖到溶洞和溶隙时进及时采取嵌补处理。同时建议施工时加强变形监测工作。工作井基础建议以中等风化角砾岩作持力层。按基坑边坡考虑:该工作井四周为岩土质混合基坑边坡,土质部分的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破坏模式为局部掉块,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破裂角取62.5°,等效内摩擦角取55°;溶洞充填部分的岩土体(包括钟乳石、碎块石或粘土)破坏模式为局部掉块或沿溶洞侧壁向井内发生平面滑动(受钻孔工艺限制,无法查明溶洞侧壁的准确产状,无能准确计算其下滑力和稳定系数,可根据实际开挖后揭露的溶洞侧壁情况进行计算),其边坡岩体类别按Ⅳ类考虑,破裂角取45°,等效内摩擦角取42°;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该工作井周边影响单位内还有1条给水管、燃气管、电力管涵、雨水管(DN1000)和现状污水管(DN400)。工作井开挖过程中做好的井壁支护的前提下周边管道可不作迁改,但应加强对周边管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过大,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四)工作井4:该工作井位于拟建管道的检修井Y-4位置,为顶管井,平面呈圆形,直径为8.5m,深度为19.21m,代表钻孔为ZY38,代表剖面为1-1′和9-9′,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根据剖面图,该工作井开挖形成的井壁岩土主要为素填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工作井底部为中等风化角砾岩,素填土围岩等级为Ⅴ类,中等风化角砾岩围岩等级为Ⅲ类,直立开挖后,工作井壁面易出现掉块或土体局部滑塌现象。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配合格构梁+内支撑或外拉锚方式对侧壁土体进行支档,采用逆作法施工,分层分区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同时建议施工时加强变形监测工作。工作井基础建议以中等风化角砾岩作持力层。按基坑边坡考虑:该工作井四周为岩土质混合基坑边坡,土质部分的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破坏模式为局部掉块,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破裂角取62.5°,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该工作井开挖范围内有1条电力管涵,工作井周边影响单位内还有1条给水管、燃气管、雨水管(DN1000)和现状污水管(DN400)。工作井开挖前应对电力管涵进行迁改措施,工作井回填后进行恢复处理;工作井开挖过程中做好的井壁支护的前提下周边管道可不作迁改,但应加强对周边管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过大,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五)工作井5:该工作井位于拟建管道的检修井Y-5位置,为接收井,平面呈圆形,直径为6.5m,深度为10.38m,代表钻孔为ZY51,代表剖面为1-1′和12-12′,设计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根据剖面图,该工作井开挖形成的井壁岩土为素填土,工作井底部素填土厚度为6.12m;素填土围岩等级为Ⅴ类,直立开挖后,工作井壁面易出现掉块或局部滑塌情况。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配合格构梁+内支撑或外拉锚方式对侧壁土体进行支档,采用逆作法施工,分层分区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同时建议施工时加强变形监测工作。工作井基础建议以中等风化角砾岩或经地基处理后的素填土作持力层,素填土由于自身力学性质不均匀,不宜直接作为工作井的持力层,建议采取注浆加固方式进行地基处理后作持力层,处理后的持力层需满足设计提出的承载力和变形等指标要求。按基坑边坡考虑:该工作井四周为土质基坑边坡,土质部分的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该基坑边坡高度为10.38m,属超危大工程,应按照超危大工程的相关管理规范和条例进行管理。该工作井开挖范围内有1条电力管涵,工作井周边影响单位内还有1条给水管、燃气管、雨水管(DN1000)和现状污水管(DN400)。工作井开挖前应对电力管涵进行迁改措施,工作井回填后进行恢复处理;工作井开挖过程中做好的井壁支护的前提下周边管道可不作迁改,但应加强对周边管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过大,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2.2.5岩溶地基工程地质评价本次勘察在ZY02等15个钻孔中钻遇溶洞,钻遇的溶洞厚度最大为9.0m(ZY26),发育深度为6.8~18.3m,根据溶洞顶底岩芯及钻探情况以及周边新近开挖的岩质坡面调查显示,溶洞多沿裂隙L1扩张发育,该裂隙优势产状为10°∠85°,不考虑专门查验溶洞范围的6个钻孔后统计钻孔见洞缝率为18.87%,线岩溶率为2.32%,根据物探结果并结合周边走访调查,场地内隐伏基岩面坡角一般为0~10°,未发现地下暗河、伏流,综合判定该场地属岩溶中等发育。溶洞多呈空洞状态,局部被钟乳石、碎块石或粘土充填。受武陵大道修建时对周边原始地貌的改造影响,拟建管道经过区域目前未见大面积岩溶塌陷现象,根据区域地质经验,随着可溶岩的逐步溶蚀和地下水侵蚀,场区内发生有岩溶塌陷的风险。根据场地形态及地表岩溶发育情况,本次勘察采用地面物探高密度电法宏观探查场地下覆基岩有无较大规模的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沿管道走向方向布置高密度电法剖面4条,垂直管道走向方向布置高密度电法剖面1条,(具体布设位置详见平面图),剖面总长度为1155米,测线使用测深装置,每条测线一次连续完成测试。通过对黔江区武陵山社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一次性勘察场地进行的高密度电法勘探,获得了一定的物探资料(详细报告见附件5),经过资料的分析处理、解释,得到了场地上各条剖面岩溶发育情况等信息,其结论如下:WT1—WT1′剖面长290米(对应里程桩号为K0+000~K0+260m),点距10.0米,最大隔离系数为9。从该剖面电阻率反演图像分析:剖面覆盖层电阻率范围值在30-140Ωm,厚约3.0-23.0m,主要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剖面起点56-60米,埋深13-15米区域;剖面起点230-234米,埋深8-11米区域;上述区域视电阻率值相对较高,结合地勘钻孔资料推测此异常区域为无填充溶洞。WT2—WT2′剖面长195米(对应里程桩号为K0+260~K0+440m),点距5.0米,最大隔离系数为14。从该剖面电阻率反演图像分析:剖面覆盖层电阻率范围值在8-108Ωm,厚约0.0-11.0m,主要为素填土。剖面起点172-180米(K0+415~K0+423),埋深6-9米(高程约为585~588m)区域视电阻率值相对较高,埋深9-15米(高程约为579~585m)区域视电阻率值相对较低,结合地勘钻孔资料判断此异常区域为局部填充溶洞,拟建管道贯穿该区域,溶洞影响大。WT3—WT3′剖面长290米(对应里程桩号为K0+440~K0+720m),点距10.0米,最大隔离系数为9。从该剖面电阻率反演图像分析:剖面覆盖层电阻率范围值在100-220Ωm,厚约0.5-15.0m,主要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此剖面未发现视电阻率异常。WT4—WT4′剖面长290米(对应里程桩号为K0+720~K0+972.2m),点距10.0米,最大隔离系数为9。从该剖面电阻率反演图像分析:剖面覆盖层电阻率范围值在90-210Ωm,厚约0.5-16.0m,主要为素填土。此剖面未发现视电阻率异常。WT5—WT5′剖面长90米(K0+415处横断面),点距5.0米,最大隔离系数为6。从该剖面电阻率反演图像分析:剖面覆盖层电阻率范围值在40-150Ωm,厚约1.0-15.0m,主要为素填土。剖面起点40-45米,埋深9.5-12.5米(高程约为582~585m)区域视电阻率值相对较低,结合地勘钻孔资料判断此异常区域为局部填充溶洞。拟建管道贯穿该区域,溶洞影响大。以上结论与钻探情况基本吻合,根据已发现溶洞的规模特征分析,场地内大部分溶洞均呈溶隙状,主要沿构造裂隙L1发育并扩张,该裂隙走向与拟建管道走向近垂直,裂隙倾向近于直立,部分溶洞和岩溶破碎带发育的位置和深度与管道和顶管工作井重叠,管道施工过程中可采用梁板柱结合方式对溶洞进行跨越,对小型溶洞进行嵌补,对岩溶破碎带建议采用注浆加固,同时加强顶管施工段的超前预报和超前支护处理。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其它对施工影响较大的溶洞,建议进行施工阶段专项勘察。2.2.6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1)地基均匀性本工程场地岩土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角砾岩组成。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土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平面分布范围不稳定,厚度变化大,组成成分差异大,承载力差异大,地基的均匀性差;粉质粘土层分布范围小,厚度差异较大,压缩性中等,地基均匀性差;岩溶破碎带分布范围小,厚度变化大,力学差异大,地基均匀性差;中等风化角砾岩,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岩层发育连续稳定,均匀性整体较好,但局部受溶洞裂隙等影响,均匀性局部较差。整体而言,该场地内地基均匀性较差,若同时以素填土、粉质粘土和基岩作为持力层,在各岩土层的分界处应作相应处理,避免因地基特性差异引起不均匀沉降导致开裂等现象。(2)地基稳定性场地勘探深度范围未发现“沟壑、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无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本场地不存在砂土液化、多年冻土及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拟建物地基基础持力层为中等风化基岩、素填土和粉质粘土,在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下,可控制沉降变形。综上,场地地基整体稳定。拟建管线局部地段有溶洞等岩溶现象,顶管掘进中,管周围若有较大溶洞建议对周围填充混凝土。2.2.7地基持力层及基础管道持力层:根据设计方案,按设计标高整平后,拟建雨水管管底位置中等风化角砾岩直接出露,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角砾岩作持力层;局部管底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此二种土层的承载力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考虑顶管施工对土层扰动影响可能导致承载力降低等,建议对土层段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方式可采用注浆加固,岩土层的分界处应作相应处理,避免因地基特性差异引起不均匀沉降导致开裂等现象。若遇跨越溶洞和岩溶破碎带位置,小型溶洞可采用混凝土嵌补处理,以混凝土层做为管道的直接持力层,中型溶洞可采用梁板柱组合方式进行跨越,以中等风化角砾岩作为跨越梁板柱的持力层,大型溶洞应进行专项施工勘察后补充处理措施建议。基础形式优先采用天然基础。跨越溶洞的梁板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独立基础或桩基础。岩溶破碎带建议采用注浆加固方式进行处理。顶管工作井:根据设计方案,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顶管工作井2、工作井3和工作井4井底为中等风化角砾岩,可直接以中等风化角砾岩作为持力层;顶管工作井1井底为粉质粘土,厚度为1.76m,建议挖除井底的全部粉质粘土层,对工作井基础位置进行加深至中等风化角砾岩层;顶管工作井5井底为素填土,厚度为6.12m,建议对其进行地基处理后作为工作井持力层。所有顶管工作井均可采用天然基础。2.2.8对既邻近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评价及建议拟建雨水管主要沿武陵大道东侧人行道布设,沿线周边无既有建筑物。地表构筑物有武陵大道、道路沿线路灯、铁塔以及围墙,以上构筑物均位于道路沿线,除铁塔基础位于基岩外其他构筑物的基础均位于浅表。本次拟建管道采用顶管施工,管道本身修建对既有构筑物影响小。顶管工作井开挖范围内及影响范围内有现状雨水管、污水管和电力管涵、给水管、燃气管等,工作井开挖范围内的既有管线需在开挖前进行迁改措施,工作井回填后进行恢复处理;工作井开挖过程中做好的井壁支护的前提下周边管道可不作迁改,但应加强对周边管道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过大,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2.2.9地下水作用评价拟建场地大气降水丰沛,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水量受季节影响,地表封闭较差,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本场地内原始沟槽地段覆盖层厚度大,在下雨时部分地表水下渗进入土层、基岩裂隙和溶洞内,对项目施工将带来一定影响。场地原始沟槽地段在丰雨季节可能富存地下水,对管道施工存在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顶管开挖面坍塌、冒顶、边墙失稳、围岩松动等问题,影响掌子面和侧壁稳定性。场地内排水设施完善后。建议施工时做好抽、排水工作,并在场地外围设置截水沟。2.2.10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场地内无稳定地下水和地表水体,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发育的土体大部分为就地挖填形成的素填土和原生粉质粘土,根据周边区域工程地质经验素填土和粉质粘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地下钢结构均按微腐蚀性考虑。其腐蚀性防护应按现行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进行防护。2.2.11特殊性岩土评价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有素填土和强风化角砾岩。素填土主要由角砾岩碎块石、粉细砂和黏土组成,碎块石含量约占50~80%,分选磨圆差,粒径一般为1~30cm,整体呈稍密状态,为既有道路路基施工时回填碾压形成,水平分布范围较广,垂向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建议深回填区采取管棚或小导管注浆等方式进行超前预支护,也可以采用地面注浆等地基处理方式改善土层力学性质。强风化层零星分布,平面分布范围小,垂向厚度变化大,主要分布于现状地表,对本工程影响较小。2.2.12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根据建办质【2017】39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岩溶问题:场地内局部位置发现溶洞和岩溶破碎带,根据钻孔情况判定该场地为岩溶中等发育,根据周边区域地质经验并结合实际钻探情况,场地内及周边可能存在其他溶洞,鉴于钻孔探测的局限性,部分溶洞未被揭露,建议施工阶段加强超前预报,并对新发现的溶洞进行施工勘察。(2)场地内部部分既有管线与顶管工作井存在相互影响,工作井开挖对其影响大,建议在施工前应先对线路范围内相关既有管线的进行迁移、改线,对影响范围外的管线设施亦应注意保护。(3)竖井开挖风险:本工程设计5处顶管工作井,采用竖直开挖,形成竖井深度为10.38~19.21m,竖井壁面岩土有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中等风化角砾岩,局部还有溶洞裂隙等,竖井深度大,易形成垮塌、掉块、坠落等工程风险。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要求应进行支护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同时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督和变形监测工作。(4)顶管开挖风险:本工程共设计4段顶管,顶管埋深较大,围岩等级为Ⅲ类和Ⅴ类,顶管施工易形成掩埋、淹溺、气体中毒等工程风险,应按危大工程进行安全管理,同时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督和变形监测工作。拟建管线位于土层及基岩层中,由于两种岩性抗剪强度差异大,在交界处可能由于强度突变造成失稳或掘进方位偏差,建议提前预警、纠偏。2.3工程地质勘察结论与建议2.3.1工程地质勘察结论1)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区内及邻近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场地岩土层序正常,场地内及周边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下洞室其他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内岩溶中等发育,岩溶现象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影响,但在合理的设计、施工措施下可保证其稳定性。场地现状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2)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主要为松散孔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受季节影响较大。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具微腐蚀性。3)拟建场地场地设计分组属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场地无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4)拟建工程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2.3.2建议1)基坑边坡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挖方边坡施工宜分层分区开挖,采用逆作法由上至下分级开挖,逐级支护,边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信息施工法,施工中加强边坡监测,开挖弃土及时外运,严禁坡顶违规加载。2)场地内原始地貌沟槽部位在风雨季节可能存在一定量地下水,表层土体中局部存在上层滞水,下伏基岩中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场地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水量大小与降水、管线渗漏、场地封闭等因素关系密切,在雨季松散层孔隙水量相对较大,建议施工时根据实际出水量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3)作好地面的截水、排水措施,避免雨水涌入管道或工作井中,开挖到位后应及时封闭,避免岩石风化、软化,降低承载力并影响稳定性。4)场地内部部分既有管线位于拟建管涵开挖截面范围内,建议在施工前应先对开挖截面范围内相关既有管线进行迁移、改线处理,对影响范围外的管线设施亦应注意保护。5)建议各建构筑物优先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地基持力层。6)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和《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规定,该管涵工程施工将形成超限基坑边坡,应进行支护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7)施工开挖过程中对岩体结构面产状应进一步进行校核工作。8)本场地基岩为角砾岩,岩石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系概率统计的标准值,在工程施工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之间存在差异。结构面一般存在波状起伏或斜层理等情况,本报告所列岩层及裂隙产状为地表调查的优势产状数据,故与实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施工时应加强层面、裂隙面的量测和观察分析工作,及时反馈,作到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合理调整。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验槽、采样检测工作,顶管作业时应加强超前预报工作。9)加强施工阶段的岩土工程工作,施工过程中若遇本报告未述及的地质问题,请及时通知我公司有关人员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安全。10)受钻孔局限性影响,场区内可能存在未揭露的较大溶洞,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规模较大且对工程影响大的岩溶情况,应进行施工阶段的补充勘察查明岩溶规模和展布情况。2.4现状排水概况根据业主提供的管线勘测资料,现状管线具体分布如下:武陵大道西侧有1根d400~d1200雨水管道,距路缘石6.5m,东侧有1根d800~d1000雨水管道,距路缘石3.5m,均位于人行道下,2根雨水管道在武陵大道与机场大道交叉路口汇集为1根d2200管然后散排,出水口管内底标高585.054;武陵大道西侧有1根d400污水管道,距路缘石7m,东侧有1根d500~d600污水管道,距路缘石5m,两根污水管线均位于人行道下;武陵大道东侧有1根DN400给水管线,距路缘石2.5m,位于人行道下;武陵大道东侧有1根DN200、0.8MP的燃气管线,距路缘石3m,位于人行道下;武陵大道两侧各有1根600×450、12孔电力管线,西侧电力管线距路缘石8.5m,东侧电力管线距路缘石9m,2根电力管线均为空管且位于人行道下。机场大道南侧有1根B×H=1m×1.6m的雨水箱涵,位于车行道下,距路缘石0.25m,在武陵大道与机场大道交叉路口汇入武陵大道东侧d1000雨水管道;机场大道南侧有1根DN200~DN315给水管线,位于车行道下,距路缘石0.5m;机场大道南侧有1根B×H=0.6m×0.15m、4孔、10kV电力管线,位于人行道下,距路缘石6.5m;机场大道北侧有1根B×H=0.5m×0.2m、9孔通信管线,位于人行道下,距路缘石5m,南侧有1根B×H=1m×1.6m通信管线,位于车行道下,距路缘石0.25m。武陵大道与学院路交叉路口有1段B×H=3m×3m的现状箱涵,排向由东向西,现状箱涵下游排入d3000现状雨水管,最后排入黔江河。箱涵进水口管内底标高574.070,出水口管内底标高573.130。2.5规划排水概况根据《黔江区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2020版)中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武陵大道东侧规划为商务商业居住混合用地;根据《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规划武陵大道路幅宽度为36m,其中中央分隔带宽2m,单侧车行道宽14m,单侧人行道宽3m。根据《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18号),26m≤路幅宽度<40m且建筑计算高度≤60m时,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为5m。根据《黔江新城舟白组团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9版),武陵大道与机场大道交叉口的现状雨水管线汇集后通过1根规划d2600雨水管道和B×H=3m×3m的雨水箱涵排入武陵大道与学院路交叉口的现状B×H=3m×3m雨水箱涵,最后排入黔江河。规划管涵沿武陵大道和规划道路至小南海路,再沿小南海至学院路,最后接入现状箱涵。其中,武陵大道和规划道路段为规划d2600雨水管道,小南海路段为规划B×H=3m×3雨水箱涵。在规划道路与小南海路交叉口有1根小南海路上游规划d1200雨水管道和1根机场西路规划d2200雨水管道接入规划d2600雨水管道;在学府三路和小南海路交叉口,有1根规划d600雨水管道接入规划B×H=3m×3m雨水箱涵;在学府三路和小南海路交叉口南侧附近有1根机场西路规划d1800雨水管道接入规划B×H=3m×3m雨水箱涵。3、设计概况3.1设计范围和原则1)设计范围结合新建道路的修建,新建雨、污水管道,确保工程范围内的雨、污水分流。雨水管道的建设充分考虑该流域地形特点,雨水系统排水畅通。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设计原则1、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2、根据规划路网、规划管线综合,结合现状管网、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沿道路、顺地形坡度进行布置,管线尽量顺直、不跨河沟。3、充分利用地形坡度,排水管道系统采用重力流输送。4、对地形复杂、较特殊的地段需采用特殊技术处理。5、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6、管网布局有利于地块的开发利用,也能为当地水体的环境生态治理工程创造条件。3.2设计标准及参数表3.1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分类分项技术标准排水体制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基本设计参数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设计工作年限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排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粗糙系数n内衬PVC片材钢筋混凝土管道取0.010,混凝土管道取0.014雨水系统暴雨强度q采用重庆黔江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设计暴雨重现期P周边地块和一般路面取10年综合径流系数ψ0.7地面集水时间t1集水时间=t1+t2。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取t1=5min;汇水面积F(hm2)分地块计算3.3平面布置1)雨水管道平面布置在武陵大道与机场大道交叉口,设计1根d2400~d3000雨水管,起点接现状d2200雨水管,接纳武陵大道d1200、d1000和机场大道B×H=1m×1.6m的现状雨水管涵,设计d2400~d3000雨水管道沿武陵大道东侧人行道外侧布置,管道中心线距路缘石13m,全段采用机械顶管法施工;设计d2400雨水管道长约296m,采用曲线顶管工艺;设计d3000雨水管道长约677m;终点位于武陵大道与学院路交叉口东侧,设计雨水管道接入武陵大道与学院路交叉口的现状B×H=3m×3m排水箱涵,最终排入黔江河。结合前期方案、初设成果,本次设计对规划管网的管位及管径进行了部分优化,目前该方案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雨水排出口设计雨水排出口有一处,收集的雨水排入下游现状B×H=3m×3m排水箱涵。3.4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表3.2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汇水面积(hm2)设计流量(m3/s)管径(mm)粗错系数m坡度过流能力(m3/s)流速(m/s)充满度顶管段Y-1~Y-236.510.96d24000.0140.00516.253.59满流顶管段Y-4~Y-521743.49d30000.010.00645.206.39满流表3.3现状管道复核水力计算表管段汇水面积(hm2)雨水流量(m3/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m3/s)流速(m/s)充满度武陵大道西侧雨水管9.52.5d12000.0043.22.83满流武陵大道东侧雨水管5.61.5d10000.0052.22.81满流机场大道南侧雨水管21.45.7B×H=1000×16000.026.94.80满流三者汇集成1根雨水管36.511.0d22000.0125.56.70满流终点现状雨水箱涵276.355.7B×H=3000×30000.0160.06.67满流经计算,新建及现状雨水管道过流能力均大于雨水流量,新建及现状雨水管道满足要求。3.5纵断面设计排水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各管线在人行道下覆土不应小于0.7m,在车行道下覆土不应小于1.0m,在综合管网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各类综合管线的竖向交叉。3.6附属构筑物(1)检查井本次设计在顶管井内及接收井内新建深型检查井作为永久检查井,检查井与护壁间采用碎石加机制砂(6:4)回填。顶管结束后,永久性工作井上的橡胶板止水穿墙管应改造成永久性柔性堵头当接收井与管道之间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柔性材料封堵。井筒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抗渗等级不低于P8。流槽采用C30混凝土现浇,雨水检查井为半流槽,污水检查井为满流槽。检查井采用防响、防滑、防移位、防盗、防沉降“五防”成品球墨铸铁井盖、盖座及球墨铸铁踏步(06MS201-6/14),井盖上需标注“雨水”或“污水”,综合管网过街预留井井盖上需标注“综合”。根据《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车行道下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D400类;人行道下采用“普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C250类。球墨铸铁井盖应采用防沉降可调节式井盖,符合GB/T1348的要求。检查井内应设置防坠网等防坠措施。(2)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设计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设计具体设计详见岩土工程设计说明。3.7排水管道管材1)管道断面形式工程范围内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2)管材本次设计DN2400、DN3000顶管段管材为顶管专用超高性能混凝土管材,管道采用双胶圈密封的钢承口接口,管材荷载等级为III级,管节长度为2.0m,其质量应符合标准《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T/SCJCPO5-2023)的相关规定。为满足水力计算要求,Y-2~Y-5段DN3000管道采用内衬PVC片材的方案,内衬PVC材料和工艺的相关质量要求按《内衬PVC片材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2280-2014)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余详细设计详见岩土工程设计说明。3.8现状迁改与保护(1)本次设计范围内,有三处现状B×H=600mm×150mm、12孔、空管电力管线被顶管工作井侵占,本次拟对现状电力管线就近迁改,具体二次设计需相关产权单位设计。本次设计Y-1~Y-2段,有一现状d800污水管,经复核该污水管已废弃使用,本次设计考虑废除封堵处理。本次设计管道桩号K0+205.122处,有一现状d1200污水管,本次设计顶管从其下方穿过,净距为3.24m。本次设计管道桩号K0+000处,有一现状d1200污水管,本次设计顶管从其下方穿过,净距为3.24m。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对管线进行二次探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或减少对现状管线产生影响。(2)施工时,施工方需根据沟槽开挖断面的具体宽度来确定受影响的现状综合管线临时迁改或保护的措施及其工程量,优先选择临时支撑保护;若因影响施工作业而需迁改现状综合管线,需在临时迁改新通道建设完毕之前,保证原通道工作畅通,不影响周边市政水、电、气的供应,且迁改方案必须征得业主、相关产权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3)废除管线及检查井封堵对以非开挖方式废除的现状管线及检查井,采用C20素混凝土及砌块对检查井内管口进行封堵,并用素土填充检查井,填至路基基层(压实度同路基要求),拆除井盖并复原路面。(4)现状排水管网改造实施时,需充分考虑临时排水去向、临时排水水量、施工时节、施工次序、临时交通组织等一系列施工现场具体问题,需提前做好临时排水方案。(5)地下管线不明的应垂直管线方向进行人工探挖,宜按20m左右一道进行,局部管线复杂的(如交叉口、小区出入口)应缩小探挖间距。(6)现场道路外为普通菜地或现状施工区,按前提对接,施工可临时占用,临时占用的车行道施工完毕后需冲洗路面。3.9管道抗震措施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g,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确定,本次设计拟采用以下抗震措施:1、本次设计采用承插式连接的管道,接头填料采用柔性材料。2、地下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1)地基土质突变处;(2)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3、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内应填充柔性材料;(2)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为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4、当埋地管道不能避开活动断裂带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管道宜尽量与断裂带正交;(2)管道应敷设在套筒内,周围填充砂料;(3)套筒应采用钢管;(4)断裂带两侧的管道上(距断裂带有一定的距离)应设置紧急关断阀。3.10排水管道内窥检查根据《重庆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渝建发【2019】10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排水管材质量抽检制度和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承担见证取样检测的机构除外),在排水管材安装后,覆土前,采用随机方式进行覆土前抽检。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在排水管网覆土达到场地设计标高后,竣工验收前,按照《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检测。3.11内涝防治设计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本次内涝重现期取P=50年。雨水排水管渠按重力流、满管流设计,当对应重现期的较强降雨时,排水管渠可能处于超载状态,受纳水体水位抬升也会影响出水口排水能力,因此根据管道上下游的水位差对管渠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使用推理公式法进行内涝重现期复核:①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其临界设计流量,即雨水管渠处于超载状态,其水力坡度如下图:水力坡度:i=(H1-下游洪水位)/L流速:v=(1/n)R2/3i0.5临界流量:Qp=Av②用内涝重现期计算内涝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50。③内涝风险判断临界流量Qp大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要求,当临界流量Qp小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需进一步复核是否满足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本次设计排水低点内涝防治要求复核如下,无风险。复核段管径或尺寸(mm)Qp(m3/s)Q50(m3/s)风险划分Y-2~Y-3d300069.0454.66无风险3.12临时排水及应急补救施工期间应完善排水管道临时排水方案,如果发生渗漏需采取应急补救措施,如增设事故污水收集池及配置潜污泵等。3.13特殊措施设计3.13.1注浆设计平面注浆范围为K0+224~K0+270(地勘钻孔ZY14~ZY16)段,总长约46m,竖向注浆范围为:管底以下3m~管底以上2m,注浆量按现场收方为准,应先对该段进行注浆加固后再进行顶管施工,具体设计详见岩土工程。3.13.2岩溶段特殊措施设计根据地勘报告,在Y3接收井附近(K0+415~K0+423)为局部填充溶洞,拟建管道贯穿该区域,溶洞影响大。为避免顶管在岩溶发育范围出现顶进困难卡钻的情况,设计时考虑在该区域预留一座工作井,以便机头收取和继续顶进施工,同时在该区域顶进过程中和顶管井基坑护壁开挖过程中,根据岩溶实际发育情况,对岩溶空洞及破损发育区域进行注浆加固,具体设计详见岩土工程。施工时若遇到溶洞情况,施工单位应暂停施工,不得擅自注浆加固,需立即通知参建各方到现场协商处理,溶洞处理方案经参建各方协商一致后,再进行施工。3.14顶管设计3.14.1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设计(1)尺寸大小顶管工作井内空直径为8m,顶管接收井内空直径为6m。(2)设计荷载工作井顶部考虑覆土厚度1.0m,为预留地块使用条件,考虑预留上部活荷载按城市-A考虑,结构自重按实际截面考虑。其余均按《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要求取值。设计标准结构设计工作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7°,设计地震加速度0.1g。(4)材料要求1)混凝土C30防水混凝土:顶管工作井,水灰比不大于0.50,不得掺入粉煤灰或其他替代材料。混凝土中含碱量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制标准》CECS53的规定;2)普通钢筋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1499.1-2008和GB1499.2-2007/XG1-2009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当直径≥Ф20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T107-2016)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3)钢板型钢及钢板采用Q235-B钢。3.14.2工作井开挖及基础设计根据地形图及现场踏勘,现场周边均为已建成道路区,明挖法开挖工作井对周边道路及周边管网影响较大。所以工作井均采用逆做法护壁支护的方式形成竖井。工作井内空直径8.0m,开挖外轮廓直径9.0m,工作井最大深度约为21m;接收井内空直径6.0m,开挖外轮廓直径6.8m,接收井最大深度约为21.0m。施工时需跟随挖孔进度及时进行护壁浇筑,每段间距不得超过1米,并应分区跳槽施工。待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50%后,方能进行下一段土方开挖,如此反复至竖井底部。根据地质勘察资料,Y2~4井基底位于岩层中,可直接以基岩作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地基只需采用C30素混凝土整平即可;Y1井基底采用C25片石混凝土换填,换填至基岩深度不小于0.5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Y5井基底位于土层,基底采用2m厚的级配碎石换填,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3.14.3结构构造及施工要求1)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底板为40mm;侧墙及顶板为30mm;孔洞加强筋为50mm。2)抗渗混凝土制作必须符合以下要求:a.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b.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宜控制在300~350kg之间。c.水灰比不应大于0.5。d.混凝土骨料应选择良好级配,应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应严格控制含泥量。e.水池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以防渗水。f.水池混凝土应加强养护,保证表面连续湿润,避免发生干缩现象。混凝土养护期不得少于28昼夜。g.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中应掺入抗裂微膨胀剂,膨胀率为2×10-4。3)钢筋遇孔洞时应尽量绕过,如必须截断时,应将截断的钢筋加制弯钩,并焊在孔洞加强环筋上。预埋套管和止水带周边的混凝土应辅以人工插捣,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砼振捣密实。4)施工缝是工作井薄弱处,必须严格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要求施工,不得渗水。3.14.4顶进设备及管材(1)顶进设备1)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2)当千斤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应相同;并应将千斤顶对称布置;3)千斤顶的油路必须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4)宜选用复合型导轨,其制作材料应选用钢质,导轨安装前应复核管道中心位置,且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与管道坡度保持一致;5)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以避免预制管局部压碎。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压力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6)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2)管材1)本工程顶管采用顶管专用钢筋混凝土管材,管节长度为2.0m,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抗渗等级不低于P8。2)管道采用钢承口接头,接头的钢套管与混凝土的接缝应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管道外嵌环状遇水膨胀橡胶圈止水,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密封,填塞密封膏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管节之间的传力面上均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3)混凝土及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选用。4)钢筋混凝土管管节几何尺寸制作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的规定。(3)附属结构及构件1)顶管完成后,在工作井内新建检查井,做法参照检查井大样图。2)检查井内须设置爬梯以方便人员下井清掏维护,爬梯选用塑钢爬梯,所选爬梯应满足以下指标:①承重≥250kg②抗拉强度≥500MPa③耐压试验30KV不击穿④包裹厚度≥2.8mm⑤外形尺寸符合国标图集97S501-13.14.5机械顶管施工技术要求(1)顶进距离本次设计单次最长顶进长度为296m,为实现长距离顶管,应保证以下措施:1)选用具备长距离顶管功能的顶管机;2)初始泥仓压力应大于顶管机所处土层的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并高出1m水头高度,顶进过程维持稳定的泥仓压力;3)顶管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出土量,不可超量出土;4)顶进过程应避免顶管机长时间(t>4h)停滞,建议顶管机停机时间t<2h;5)选择有长距离顶管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2)泥浆平衡及始发场地布置1)顶进过程中,应通过管道注浆孔同步向管外压送触变泥浆,以减少顶进阻力。顶管机后连续3节管道应不断注浆,使泥浆形成的浆套能在管外壁保持完整,此后每隔3节管道补注泥浆。为保证浆套的完整,注浆孔一般应有3个,管顶1个,两侧120度各一个。触变泥浆采用膨润土与水混合制作,泥浆配比要做试验,按配比根据不同的土质进行适当调整,保持泥浆的稳定性。由于顶管距离较长,工期也相对较长,部分泥浆可能失水,应有补水措施,保证泥浆良好的减阻效果。注浆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压浆量及压力变化。2)顶管工作区外加堆土区50m2、运土车40m2及操作、人行空间80m2,施工作业理论计算约500m2。实施时,应根据现场条件和施工计划优化调整,最大程度减少施工作业面。顶管井场地布置要求示意图(3)中继间为避免顶力过大,按间隔60~70m放置一座中继间考虑。实际施工时,结合施工工艺水平、地质情况、管径大小、曲率半径、管材等因素进行优化调整,但必须在实施前保证足够的中间位置预留,方便实施过程中结合施工进展补充调整。(4)顶进过程中遇漂石的应急处理措施应选用带漂石破碎能力的刀盘,建议刀盘配置滚刀和刮刀。正常处理:刀盘滚刀一次破碎,将大卵石破碎为<30cm,粒径卵石进入锥形破碎仓二次破碎。特殊处理:无法顶进,根据施工经验操作排障。极端处理:降水,通过机头后端两扇气压仓门调节气压,作业人员进入顶管机内,通过刀盘开口部位和拆卸部分滚刀,采用人工风镐排除障碍。3.14.6顶前注浆岩溶段顶管管道考虑顶前注浆。注浆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专业说明。3.15监测设计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和治理效果监测,施工安全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在施工期对边坡的位移、应力、地下水等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工程扰动因素对边坡的影响,及时指导工程的实施,反馈设计,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治理效果监测的主要任务是检验治理设计和施工效果,确保安全,同时积累丰富的资料为其他边坡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监测目的是通过对边坡的巡视观察、地表裂缝的观测掌握边坡在施工期与运行期的工作状态,指导和进行信息化施工,并为验证危岩工程设计、检验施工质量与效果,以保证边坡工程的安全运行。根据该工程安全等级、地质条件、加固支护措施的特点,监测项目以群测群防措施或简易观测措施为主,监测工作布置如下:①地表裂缝的观测地表裂缝的观测方法主要采取在裂缝两测设固定标尺、或在建筑物两侧设砂浆贴片等方法量得位移量,裂缝宽度观测精确到0.5mm。如发现地表产生裂缝,应在裂缝位置设的裂缝观测点。②巡视检查检查内容有地表、排水沟及建筑物裂缝出现的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配音艺术交流合作合同模板及活动安排3篇
- 2024信息化项目保密与数据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4版地板安装服务购销合同模板3篇
- 2024年04月中信银行招考消费者权益保护岗(008324)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美食城档口租赁合同(含节假日特色活动策划)3篇
- 专项隔墙板采购协议示范文本版B版
- 2024年03月交通银行2024年春季招考海内外博士后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新能源电池产品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4版合伙企业退股协议书
- 2024男女合租房屋合同范本
- 替格瑞洛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机制、与氯吡格雷区别和合理使用
- 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项目申请书
- GB/T 20920-2007电子水平仪
- 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 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图
- 日本疾病诊断分组(DPC)定额支付方式课件
- 两段焙烧除砷技术简介 - 文字版(1)(2)课件
- 实习证明模板免费下载【8篇】
- 复旦大学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课件03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
- 案件受理登记表模版
- 最新焊接工艺评定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