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濠巷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西濠巷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西濠巷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西濠巷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西濠巷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说明PAGE9第2页共14页设计说明一、概述: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院完成西濠巷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工作。本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立交西北侧,毗邻清水河,道路起点顺接现状道路万润路,终点顺接现状日月大道辅路,长314.825m,规划红线宽度9米。建成后可以完善区域路网,方便周边群众的交通出行。二、设计依据和主要设计资料(一)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合同;2.业主提供的本片区地形图;3.《西濠巷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2022.6.2)4.《西濠巷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用地红线图》(B2203-0014-04)5.《市政线性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条件通知书》(成规设(2022)第0034号);6.《德商嘉泰青羊区中坝二组\P住宅、公厕及附属配套设施》(四川中泰联合设计股份有限公司)7.《西濠巷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初步设计》(2022.07)8.《成都市青羊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关于龙栖路、西濠巷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批复》(成青住建交【2022】91号)(二)采用及参考规范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1.《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2.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版)13.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年版)1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7.《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三、主要设计技术标准:类别: 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 30km/h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 BZZ-10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0年路面设计基准期:10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交通等级: 轻交通净空: 机动车道≥5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2.5m视距:停车视距:30m会车视距:60m抗震设防烈度:7度四、对初设意见执行情况初设专家意见已于初设修编中进行修改完善,现就初设专家意见回复情况列举如下:1、补充设计净空高度、停车视距等主要技术标准。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2、关于路面面层:设计文件中SBS改性沥青AC-13C和SMA-13等不同描述,请核实、统一。回复:按审查意见核实并修改。3、西濠巷一个平曲线包含了两个竖曲线,平纵配合欠佳,建议研究、优化。回复:本道路设计纵断基于西侧居住用地开口高程确定,条件受限。五、工程地质状况:5.1场地自然地理概况拟建工程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万润路云门天玺售楼部旁。场地周边分布有市政道路及施工便道,交通较便利(见图2-1)。图2-1项目地理位置图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署、冬少冰雪。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3)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5)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5.2工程地质条件5.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沿线为云门天玺施工场地,地势较平缓。拟建道路桩号约0+00~1+00为云门天玺售楼部临时道路,1+00~2+50为云门天玺施工场地,地面标高(以钻孔孔口标高为准)为507.76~509.16m,相对高差1.4m。现状地形地貌图如下:图2-2云门天玺施工区图2-3云门天玺施工区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成都平原岷江水系Ⅰ级阶地。5.2.2区域地质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区内龙门山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频繁,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生芦山地震。本场地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35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40公里;震后,场地和地基土稳定,未发生滑坡、沉陷等不良地质作现象。场地属相对稳定场地,地基属稳定地基。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稳定、分布较均匀,区域地质构造较稳定,适宜建筑。综上所述:从地壳稳定性来看本建设场地属稳定区,场地属相对稳定场地,适宜工程建设。图3-1场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5.2.3场地环境条件1、拟建场地势较平缓,拟建道路桩号约0+00~1+00为云门天玺售楼部临时道路,1+00~2+50为云门天玺施工场地2、收集场地周边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对场地周边调查,拟建场地周边无污染源及污染历史。3、经调查及现场钻探,场地无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但道路起点及终点存在较多给水、通信、燃气、电力管线。5.2.4地层岩性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色杂。主要由粘性土混少量建渣、卵石、砖瓦块等组成;硬杂质含量约25~30%,结构杂乱,松散;湿。均匀性较差。据调查,为周边工程弃土堆填而成,堆填时间约1年,属欠固结土。(2)素填土:灰色;主要由粘性土混约10%~15%左右卵石、砖瓦碎屑块等硬杂质组成,其中粘性土为可塑;顶部0.5~1.0m含大量植物根系等有机质,松散,孔隙率大,灵敏度高;湿。受季节灌溉水的影响,含水量变化较大,表层耕植土受人工扰动。堆填时间超过8年,自重固结已基本完成。本次勘察钻孔揭示人工填土厚度约3.0~4.5m。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粉质粘土:灰黄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斑痕。可塑,湿。局部地段夹薄层粉土;无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微弱,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中压缩性。本次勘察钻孔揭示厚度约1.6~2.4m(2)卵石:灰黄色、褐黄色。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20~150mm,部分粒径大于200mm,混少量漂石。充填物主要为中砂,混少量砾石。卵石含量约65~80%。以弱风化为主。稍湿~饱和。按卵石土层的密实程度、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以及充填物含量等的差异,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将其划分为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和密实卵石三个亚层:①稍密卵石:钻进较容易,卵石粒径范围20~80mm,粒径≤50mm的卵石含量约65%。主要以岩浆岩、变质岩为主,充填物为砂、砾石,湿(饱和)。N120动力触探实测平均击数为6.04击/dm。②中密卵石:钻进较困难,卵石粒径范围20~100mm,个别大于120mm,粒径≤100mm的卵石含量约75%。主要以岩浆岩、变质岩为主,充填物为砂、砾石,湿(饱和)。N120动力触探实测平均击数为8.63击/dm。③密实卵石:钻进困难,卵石粒径范围50~150mm,个别大于200mm,粒径>100mm的卵石含量约80%。主要以岩浆岩、变质岩为主,充填物为砂、砾石,湿(饱和)。N120动力触探实测平均击数为12.79击/dm。以上各土层的分布、埋藏及厚度变化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5.2.5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拟建道路起点北侧约30m为苏坡排洪渠,河堤为混凝土材质,河道未封底,渠道宽约10.0m,水流速度约3.0m/s,水深约1.2~2.0m,渠水水面标高约503.40m,渠道现状较为完整。未见较明显破损。2、地下水①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本次勘察未揭见上层滞水,根据区域工程经验,上层滞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生活用水。水量不均,无统一水位标高。受大气及施工影响较大。在工程施工时可采取截流及疏排,以免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下部粉质粘土层为隔水层,主要以蒸发方式垂直排泄,局部地段与下部孔隙潜水存在一定的径流联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卵石层中,孔隙较发育,富水性好。受大气降水、季节雨水及渠水控制影响,连通性好,具较强的渗透性,渗透系数K约为25m/d。孔隙潜水的径流主要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可通过侧向裂隙补给及排泄。根据区域工程地质资料显示,砂卵石层下部隔水层(基岩层)埋深约60m左右。②地下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本次勘察期间主要为平水期,勘察期间未揭见上层滞水。勘察结束后测得孔隙潜水静止水位6.9~7.2m,相应标高为500.86~501.40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枯水期12月~次年2月,丰水期7~9月,其余月份为平水期。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孔隙潜水水位年变化幅度1.0~2.0m,本场地多年丰水期最高水位约为自然地坪下1.00m左右,相应标高约507.60m。③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上层滞水主要富集于人工填土层中,基础开挖时,将形成人为排泄通道,汇入基坑内,浸泡软化地基土,造成基础开裂及基坑失稳。孔隙潜水位于粉质粘土隔水层以下,勘察期间水位较深,一般不考虑其对基础施工的影响,施工前应复测水位,必要时可采用管井法进行降水。2、水质分析成果本工程取地下水2件(孔隙潜水),地表水1件(渠水),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报告,本工程区地下水判定为HCO3--Ca2+型水,pH值为7.69~7.72,地表水(渠水)判定为HCO3--Ca2+型水,pH值为7.80;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拟建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工程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5.2.6土的腐蚀性本工程取地基土2件进行土腐蚀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本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具微腐蚀性。5.2.7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1、不良地质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稳定、分布较均匀,区域地质构造较稳定,适宜建筑。2、特殊岩土杂填土:色杂、主要由粘性土混少量建渣、卵石、砖瓦块等混硬杂质组成。松散。属欠固结土,其物质成分杂乱,孔隙较大,均匀性差,工程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大,因其特殊成因,受地下水侵蚀易软化,易造成不均匀沉降、基坑侧壁失稳等不利于工程安全隐患。本工程需要采取有效的基坑支护措施,防止杂填土失稳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拟建物基底下分布的杂填土采取处理措施,如清除换填等方式,确保工程安全。本场地杂填土堆积时未经压实,固结时间较短,孔隙比相对较大,受地下水影响,部分地段易产生附加下陷,具有一定湿陷性。可采用清除换填、夯实等方式消除其湿陷性。本场地杂填土属清除范畴,可不考虑其湿陷性影响。素填土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形成时间较长,已完成固结沉降,无湿陷性。场地分布人工填土开挖易扰动,遇水后,极易软化,故场地施工前应对大气降水、施工用水进行截流疏排,严禁地表水、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造成软化及基坑失稳,确保工程安全。5.3场地岩土工程评价5.3.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1、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物场地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坳陷。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生芦山地震,2017年8月8日发生九寨沟7.0级地震,但对成都市青羊区范围内建筑物的影响较小,震后场地和地基土稳定,未发生滑坡、沉陷等不良地质作现象。拟建场区地质构造稳定。场地属相对稳定场地,地基属稳定地基。2、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稳定、分布较均匀,区域地质构造较稳定,经调查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5.3.2地基土分析评价(1)路段区杂填土主要由粘性土混少量建渣、卵石、砖瓦块等组成,均匀性较差,承载能力低。属欠固结土。(2)路段区素填土分布较为连续,具有一定的承载力。素填土顶部为耕植土,含较多植物根系,其表层一般不能用于路基及管线基础持力层。(3)路段区粉质粘土,可塑,分布连续,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可作为路基及管线基础持力层。(4)路段区卵石分布连续,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持力层。5.3.3地基土均匀性分析评价道路设计路面标高下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及卵石层,场地内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分布变化较大,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为不均匀地基。设计可考虑采用设置垫层或换填等处理方式减小不均匀沉降对拟建物的影响。雨水管线底标高下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层,地基土分布变化较大,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为不均匀地基。设计可考虑采用设置垫层或换填等处理方式减小不均匀沉降对拟建物的影响。5.3.4道路路基分析评价及天然地基评价拟建场地有较平缓,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基本一致,根据场地地质情况,路基下主要分布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层,可以夯实后的素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层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杂填土,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进行回填。回填前建议进行现场压实试验及检测,进一步确定回填土相关参数。施工时对换填土须经过碾压、夯实,经检测必须满足设计要求。5.3.5管线工程分析评价建管线设计要求承载力为100kpa,根据初步设计雨水管底标高,管底主要分布土层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层。粉质粘土及卵石层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建议清除杂填土,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进行回填。对管线底标高下分布素填土地段,可选用夯实后的素填土作为管线基础持力层,下卧层为稍密及其以上密实度的卵石层,是拟建物良好的地基下卧层。对管线底标高下分布粉质粘土及卵石层地段,可选用粉质粘土及卵石作为管线基础持力层,设计应充分考虑管线底土层的不均匀性,考虑不均匀沉降对管线的影响,建议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层。为避免道路建成后再埋设地下管线造成道路反复开挖,市政管线应配合道路同步实施。5.3.6基坑工程分析评价1、基坑工程地基岩土和地下水及周围环境概况道路沿线较平缓,道路起点及终点分布有存在较多给水、通信、燃气、电力管线。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约3.4m,基坑起点及重点处临近既有市政管网;其余地段无既有市政管网。基坑开挖中线距离西侧道路红线约6m,基坑开挖中线距离东侧道路红线约3.0m,但东侧无既有构造物。基坑坑壁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层本次勘察未揭见上层滞水,勘察结束后测得孔隙潜水静止水位6.9~7.2m,相应标高为500.86~501.40m。2、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及支护方案根据《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第3.1.1条和表3.1.1-1及表3.1.1-2:基坑开挖深度<5m,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可采用坡率法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要时可结合简易内支撑等方式进行支护,但需要加强对既有市政管网的保护。5m内临时放坡坡率可按杂填土:1:2.0、素填土:1:1.50、粉质粘土1:1.25、卵石1:1.00。3、基坑降水勘察期间未揭见上层滞水,基坑开挖如遇上层滞水,可采用明排措施进行疏排。勘察期间场地孔隙潜水埋深较大,一般不考虑其对基坑开挖的影响。但随着雨季到来,地下水位升高,管线施工前需进一步核实地下水位,必要时可采取降水措施(如采用管井法)对场地进行降水。场地砂卵石渗透系数可按K=25.0m/d考虑。管线施工时应做好对地表水的导流疏排防止进入基坑内部;施工时应设置完善的排、截水系统。4、基坑工程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场地基坑侧壁人工填土自稳性差,易坍塌。基坑开挖前应采取有效的基坑支护措施,基坑开挖施工时应根据基坑支护设计要求分层分段、及时封闭,避免长时间暴露或遭受雨水浸泡和冲刷。5、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和检测的建议为保证拟建物的顺利建造和安全营运,基坑工程应进行专项设计、专项咨询、施工、检测和监测工作,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要求。5.4结论与建议5.4.1结论1、本工程区地貌单一,地形平坦,地层稳定,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2、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路段区为对建筑抗震一般的地段。拟建场地为已征拆迁空地,场地建设后地形较平缓,不具备滑坡、崩塌及侧向扩展产生条件,可不考虑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3、根据场地所取地下水、地表水及地基土的指标,判断场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4、场地内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道路沿线较平缓,道路起点及终点分布有存在较多给水、通信、燃气、电力管线。5.4.2建议1、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本工程建议如下:拟建场地有较平缓,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基本一致,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可以夯实后的素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层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杂填土,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进行回填。回填前建议进行现场压实试验及检测,进一步确定回填土相关参数。施工时对换填土须经过碾压、夯实,经检测必须满足设计要求。2、根据初步设计雨水管底标高及地质情况,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建议清除杂填土,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进行回填。对管线底标高下分布素填土地段,可选用夯实后的素填土作为管线基础持力层。对管线底标高下分布粉质粘土及卵石层地段,可选用粉质粘土及卵石作为管线基础持力层,设计应充分考虑管线底土层的不均匀性,考虑不均匀沉降对管线的影响,建议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层。为避免道路建成后再埋设地下管线造成道路反复开挖,市政管线应配合道路同步实施。3、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0.45秒,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可按此进行抗震设计。4、基坑开挖深度<5m,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可采用坡率法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要时可采用简易内支撑等方式进行支护,但需要加强对既有市政管网的保护。5m内临时放坡坡率可按杂填土:1:2.0、素填土:1:1.50、粉质粘土1:1.25、卵石1:1.00。5、地基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6-1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6-1土名重力密度γkN/m3内摩擦角фk度内聚力CkkPa压缩模量Es变形模量E0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Frbk(kPa)基底摩擦系数μ杂填土19.0*8*6*素填土19.010010124.015粉质粘土19.514010185.5450.30稍密卵石21.032035251300.40中密卵石22.055038301800.40密实卵石23.080040452000.45备注:上表中“*”为经验值。6、地基土的其余各项指标可根据本报告中其它表中的标准值参照使用。7、现阶段孔隙潜水埋藏较深,一般可不考虑其对管线施工的影响。但随着雨季到来,地下水位升高,管线施工前需进一步核实地下水位,必要时可采取降水措施(如采用管井法)对场地进行降水。场地砂卵石渗透系数可按K=25.0m/d考虑。基坑开挖若遇上层滞水,可采用明排法疏排。具体详见4.7节分析。8、为避免道路建成后再埋设地下管线造成道路反复开挖,市政管线应配合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六、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立交西北侧,毗邻清水河,道路起点顺接现状道路万润路,终点顺接现状日月大道辅路,长314.825m,规划红线宽度9米。建成后可以完善区域路网,方便周边群众的交通出行。本道路设计采用的坐标系为成都平面坐标系。高程基准为1985国际高程基准。七、平面设计1.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线性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标准。(3)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尽量采用大的曲线半径,尽量不设置超高、加宽。(4)根据道路等级和需求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5)与道路定位、功能相符合。2.平面设计方案西濠巷起于万润路(现状),止于日月大道辅路(现状),长314.825mm,规划红线宽度9米。本道路红线沿道路规划中线对称布置,设计中线由直线和圆曲线组成,道路北端与现状万润路形成平交路口,南端与日月大道辅路形成“右进右出”路口。本道路坐标系采用成都坐标系。根据规划给定的坐标控制点和规划道路走向定线,根据规划给定的道路横断面和切角值控制道路红线。人行道上的开口应根据现状恢复或根据沿线各单位的具体委托进行开口。为方便残疾人通行,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盲道宽度0.3米八、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原则(1)根据道路功能定位,满足道路特有的交通性、景观性等要求;(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满足桥涵洞高、道路沿线防洪等要求;(4)设计时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排水要求综合考虑;(5)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2.纵断面设计方案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主要根据起点现状道路(万润路)标高与终点现状道路(日月大道)标高,并考虑项目西侧在建地块一处人行开口以及一处车行开口高程,结合现状自然地面及地下水位标高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车行道中线位置路面高程。道路纵坡坡度、坡长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具体情况如下:纵断面技术指标道路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长(m)最大坡长(m)西濠巷0.31.9128590具体线型详见纵断面设计图。本道路设计高程系采用85高程系。。九、横断面设计本次道路横断面布置根据《规划条件》确定,道路横断面布置情况如下:道路红线宽9m,路断面布置为一块板,人行道于道路西侧单侧布置。道路横断面组成为:2m(人行道)+7m(车行道)=9米。其中,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位置为车行道中线处路面标高;主车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横坡度为2.0%。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18cm。十、路基设计路基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车行道中心线处路基设计高程。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基压实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应标准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路基填压实度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次干路、支路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路堑路床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3.路基土石方及填料要求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有采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强度低的土,填筑在路基下层,同类填料层总厚度不宜小于50cm。依据岩土勘察报告,本段道路沿线的粘土多为弱膨胀土,结合导则要求,不应直接作为路基填料,。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CBR)(%)/次干路、支路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弃土场的设置按集中堆放的原则,选定在路线附近的洼地或荒山,具体位置由业主指定。弃土场地要求注重环保,且要求适当碾压以保证稳定,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填方为压实方,挖方为自然方。土方数量已考虑填方扣路槽,挖方加路槽。4.路基边坡本工程道路沿线用地已开发。沿线地形起伏较小,一般对填方部分采用1:1.5边坡,挖方部分采用1:1.5放坡处理以稳定边坡;道路边坡采用对自然放坡形成的坡面进行生态形式的处理。施工中注意坡面形成汇水面汇水至临时边沟排水,以保护路基。5.路基边沟道路两侧设置临时排水土沟,保护路基。边沟纵坡一般应随自然地面坡度设置,并且应就近接入涵洞或现状水系及时排出。6.路基处理根据地勘,道路沿线范围内无断层,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工程地质作用主要为杂填土等。依据地质勘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的路基处理意见,并结合相关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本工程道路路基处理如下:(1)本段道路填方路段,原地面以下清除表土(按50cm计)、杂填土等不良土质,其厚度按本段道路对应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确定;回填采用素土,并至少保证路床顶60cm范围内(车行道)为砂砾石。(2)本段道路挖方路段,路基设计标高以下清除杂填土等不良土质,其厚度按本段道路对应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确定,并至少保证路床顶60cm范围内(车行道)为砂砾石,对于不良土厚度超过路床顶下60cm的,全部清除不良土,采用合格土分层回填。不良土处理深度为1.3~2.6m,具体详见下表。不良土处理一览表桩号不良土类型长度m平均宽度m平均深度m处理量m3回填材料0+00~2+60杂填土26090.81910素土(3)路基施工时严禁暴晒、浸泡,路基整平夯实检测后应快速进入下一工序,及时封闭路基。(4)由于钻孔间隙性,施工中如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不良土质地段,应及时通知各方主体现场协调。7.路基借方、弃方处理本道路挖填土方量较小。原则上道路填挖方应尽量平衡,挖方中的好土应尽量利用,并可考虑道路工程中不能用的表土、耕作土等不良土,作为场平、绿带填土,减少外弃,节省投资。可能需要的外借土和砂砾石,主要来源为河流沿岸,由项目业主指定。弃土场的设置按集中堆放的原则,结合道路两侧地块开发情况,选定在路线附近的洼地或荒山,要求注重环保,且要求适当碾压以保证稳定,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十一、路面结构设计(一)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采用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BZZ-100)1、车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道路面层采用沥青砼,道路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车行道结构: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SBS)+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2+20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4%水泥稳定碎石+15cm级配碎石。车行道路面结构表结构层名称车行道上面层5cmAC-13(SBS)下面层7cmAC-20C下封层6mm改性乳化沥青(ES-2型)稀浆封层上基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0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cm级配碎石总厚度67.6cm车行道设计弯沉为30(1/100mm),土基回弹模量≥30MPa,上面层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劈裂强度1.4MPa,抗压模量≥1400MPa,中面层中粒式AC-20C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1.0MPa,抗压模量≥1200MPa。多层弹性体理论编制的专用程序进行结构厚度计算,下表为通过计算后采用的结果(弯沉值采用标准车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强为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为10.65cm测试)。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弯沉值(BZZ-100标准)要求如下:道路结构层AC-13AC-20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垫层土基厚度(cm)57202020-弯沉值≤(1/100mm)25.629.134.878.3305.6310.52、人行道:详见景观设计3、路面排水路面水通过设置在路面最低点处及路面边缘的雨水进水井汇集后排入道路下设置的雨水管道中排出。纵坡少于0.3%的路段采用加密雨水篦子或双篦以加强路面排水。4、路缘石车行道边缘路缘石推荐采用C40预制砼路缘石。(二)材料要求:1、沥青混凝土(1)基质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技术要求如下。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Pa·s180T062010℃cm15T060515℃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6T0605(2)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I-D):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延度5℃5cm/minCm20T0605软化点(R&B)不小于℃60T0606135℃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65T0604残留延度(5℃cm15T0605(3)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表面层粗集料采用玄武岩。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面层中下面层石料压碎值%≤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表观相对密度≥2.6≥2.5吸水率%≤2.0≤3.0坚固性%≤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5≤18其中粒径大于9.5㎜%≤12≤15其中粒径小于9.5㎜%≤18≤20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1≤1软石含量%≤3≤5磨光值PSV-≥40-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级≥5≥4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100≥90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90≥80(4)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如下。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的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和0~0.15㎜)(5)矿粉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矿粉填料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0.15㎜<0.075㎜%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6)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AC-13C关键性筛孔为2.36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应小于40%;AC-20C关键性筛孔为4.75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应小于45%)面层各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AC-20C10090~10078~9262~82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面层材料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改性AC-13C普通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9≥8流值(0.1mm)20~40空隙率(%)90mm以内空隙率(%)90mm以下4~63~6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VMA间隙率(%)11~16残留稳定度(48h)(%)≥85≥80冻融劈裂强度比(%)≥80≥75动稳定度(次/mm)≥3000≥1200马歇尔试验密实度(%)9797极限破坏应变(με)≥2500≥2000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mm)≥0.5-注:“*”试验温度必须保持低于138℃(6)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2.基层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水泥稳定碎石:其水泥配合比根据成都市当地材料及试验确定,建议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采用5%42.5号水泥,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采用4%42.5号水泥。级配碎石:CBR不应小于80%,石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范围:级配碎石级配范围:基层材料压实度(按照重型击实标准)及其7d(25℃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类型压实度(%)抗压强度(MPa)抗压回弹模量(Mpa)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983~3.5≥1400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97≥2≥1300级配砾石≥96-≥2003.压实度要求沥青混合料:3%~6%(马歇尔试验空隙率)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98%,下基层≥97%(重型击实标准)级配碎石:≥96%(重型击实标准),CBR不应小于80%十二、海绵城市专章1、总体要求由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尚无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上位规划及具体指标规定,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成都市位于Ⅱ区(如图1所示),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达到80%~85%;根据遂宁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经验,市政道路部分一般取径流总量控制率的低限。图1全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布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的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根据成重办发【2016】3号文件要求,推进道路建设的转型升级,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设计原则1、考虑到成都市影响海绵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温、降雨量大、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条件差等,设计时不强调下渗回补地下水,强调以滞、净、蓄、用、排为主。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景观绿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5、人行道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6、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用必要的放渗措施,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3、海绵城市设计道路西侧为在建居住用地,东侧为已建绿带。本次海绵城市设计建议通过周边地块开发和绿带统筹考虑。十三、降噪路面设计道路交通噪声通常由车辆自身噪声和车辆运行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发动机冷却风扇噪声和传动噪声。车辆运行噪声包括轮胎噪声及鸣笛噪声,以上占主要支配地位的噪声为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排气噪声和鸣笛噪声,其中轮胎噪音与车辆速度、轮胎纹理、路面类型有关,参考相关研究结论,车辆速度高于40Km/h时,随车速增加,轮胎噪音呈增大趋势。合理的路面设计对降低轮胎噪音有一定作用,路面设计对车辆自身噪声以及运行噪声中的鸣笛噪声影响较小。道路交通噪声的源头具有流动性,并与道路车流量、车辆类型、行驶车速、道路状况(道路坡度、路面粗糙度、桥梁伸缩缝、隧道截水沟、市政管线井盖)等密切相关。针对声源及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合理设计、改造和使用车辆,运用交通管制措施,设置声屏障、种植绿化林带,增大建筑退距。针对路面降噪设计,选用具备降噪功能的路面类型能有效降低轮胎噪音。常用的路面类型中,沥青路面相比于水泥路面、砌块路面,具有良好的降低轮胎噪音功能,路面设计中应优先选择沥青路面,且有较大的孔隙率、构造深度、高弹性沥青材料的沥青路面,能够更为有效的降低轮胎噪声。在设计中,可综合考虑车速、边界条件、经济性、耐久性等因素,合理选用路面材料。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橡胶沥青形成由沥青、纤维稳定剂、矿粉和少量的细集料组成的沥青马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掺加SBS改性剂,使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混合料。以废轮胎胶粉作为改性剂加入沥青中并辅以其他化学助剂,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对沥青进行改性最终形成性能稳定的新型铺路材料。特点主要为抗变形能力强、耐久性能较好,同时具有抗高温、低温稳定性,良好的水稳定性、表面功能(抗滑、车辙小、平整度高、噪音小、能见度好),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后期路面颜色灰白。主要为耐久性和高温、低温稳定性较好,同时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等均有提高,并应用普遍。后期路面颜色灰白。主要为抗变形能力强、耐久性能较好,同时具有耐高温、低温稳定性,防水雾、防炫目、寿命长等性能。后期景观效果好,能长时间保持黑色。降噪主要措施:(1)本道路设计时速为30Km/h,车辆噪音主要来自发动机声音,综合经济性、耐久性及交通等级,道路材料采用SBS改性沥青AC-13C沥青路面材料,具备一定的降噪功能。(2)排水工程中采用井盖尽量避让车轮轨迹线、采用防噪音井盖等措施降低噪音。十四、施工要求及质量控制:(1)应进行场地硬化,材料分级堆放,对进场材料抽检其均匀性及质量指标是否符合要求。(2)均要求采用拌和机拌和,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1次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准的级配的差应控制在:0.075mm±2%,≤2.36mm±5%,≥4.75mm±6%,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级配。(3)摊铺:局部坑凼处治,可采用人工摊铺,段落较长时内、外车道挖补应采用摊铺机摊铺。(4)温度矿渣: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宜控制的温度范围:矿料温度160~180℃,沥青温度:15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150~160℃,初碾温度:140~15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70℃,轮胎压路机不低于80℃。局部坑凼处治时必须使用保温车,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对于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宜控制的温度范围:矿料温度190~220℃,沥青温度:160~165℃,混合料出厂温度:170~185℃,混合料储存温度: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