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_第1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_第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_第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_第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七 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eq\a\vs4\al(一、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身反思,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2)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翻译《天演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实践:戊戌变法。(4)影响①维新思想直接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②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eq\a\vs4\al(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形成(1)背景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许多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各派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前提下的改良救国方案均遭失败)思想上“西学东渐”,国人的思想得到启蒙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受近代西方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2)过程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4)评价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5)实践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2.发展(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3)评价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eq\a\vs4\al(三、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背景(1)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3)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易错辨析】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知识拓展】康、梁“托古改制”的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康有为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教材补遗】诗界革命“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归纳总结】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误区警示】“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知识图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进步性(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1)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eq\a\vs4\al()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地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为怪。——资中筠核心论点:(1)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旧文化不是完全彻底的抛弃,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取其精华而用。(2)时代背景决定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倡导的反封建的言辞激烈。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③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表现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④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⑤创办工人补习,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等面向工人的刊物。(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eq\a\vs4\al()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客观上,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思想的指导。(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构图解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材补遗】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促使这种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教材补遗】对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2)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一条主线:学习西方,救亡图存。两个转变: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由“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三个派别: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四股思潮:变法维新、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重点一制度变革的思想利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eq\a\vs4\al(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史料一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梁启超《爱国论》史料三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维新派思想的特点及来源。(2)史料二反映了梁启超兴民权的维新思想。(3)史料三反映了严复、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对西方进化论的认识。【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3)根据史料三,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试答:【提示】(1)来源: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西方启蒙思想。体制:君主立宪制。(2)主张:兴民权是爱国的基础;提倡维新变法。政治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变化:由初期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强调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认为西方制度优于中国,主张学习西方,到后期认识到不能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要保持“国种特性”。影响: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改造,成为反对封建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史论归纳】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4)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eq\a\vs4\al(辩证看待康梁维新思想)1.进步性(1)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eq\a\vs4\al(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重点二新文化运动eq\a\vs4\al(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史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表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近代思想史研究》【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时,要特别注意史料的出处,据史料出处可以给史料定位。“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陈独秀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说明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2)解读史料的表格时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表格中“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说明了《新青年》大力倡导思想解放运动;“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试答:【提示】(1)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国际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的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史论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eq\a\vs4\al(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1.积极作用(1)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2)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3)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4)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1)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2)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解读】(1)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但不敢与儒家思想彻底决裂。(2)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尊孔读经,从意识形态和道德的层面喊出“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结论】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①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目的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研真题·引领航向]eq\a\vs4\al(一、拓展知识广度)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命题点: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而非为了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2.(2016·高考全国卷Ⅲ·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命题点:梁启超发动“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选C。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eq\a\vs4\al(二、挖掘知识深度)3.(2019·高考全国卷Ⅲ·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eq\a\vs4\al(三、转换思维角度)4.(2019·高考全国卷Ⅰ·T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命题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选A。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解析:选C。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一个最根本的政治目的就是托古改制,他在该书中将孔子扮演为改制的先师,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士大夫对传统封建伦理的认识,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这仅是对材料现象的重复而非原因,故A项错误;动摇封建儒学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这只是表象和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命题点:维新思想传播的意义)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解析:选B。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的,故C项错误;晚清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3.(命题点:近代的民族意识)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4.(命题点:三民主义)当20世纪初,反满情绪已弥漫开来,所谓民族革命已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D.反对盲目排外解析:选B。孙中山针对民族革命指出“民族主义并非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表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故B项正确。5.(命题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解析:选A。据材料“‘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6.(命题点: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解析:选D。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专栏报道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宣传民主科学转向关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故D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衡阳月考)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思想()A.洋务派 B.维新派C.顽固派 D.革命派解析:选B。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2.(2020·林州调研)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可知,梁启超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寻求变法革新的合理依据,以减少变法阻力,故D项正确。3.(2020·德州一模)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B.宣扬种族革命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解析:选D。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选D项。4.(2020·唐山摸底)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申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解析:选C。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知,严复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科学救国,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其思想主张的影响,且该表述不切合史实,故D项错误。5.(2020·永州一模)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1910年前后,大批留学生弃理从文,说明他们认为要改变中国地位不能仅学技术,必须通过人文文化来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故选C项。6.(2020·武汉调研)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解析:选B。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才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20·天水月考)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解析:选C。据材料“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故C项正确。8.(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据不完全统计,1871年至1905年我国共出版了178部科学著作,而到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达400多种。这一变化说明()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 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 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解析:选A。根据“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达400多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故A项正确。9.(2020·梧州高三调研)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解析:选D。D项表述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相符,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的批评对象是儒家思想,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不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借鉴西学”与“反对新文化”,故B、C两项错误。10.(2020·湛江调研)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解析: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对“尊孔复古”的批判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D项正确。11.(202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二模)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解析:选C。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排除A项;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象,排除D项。12.(2020·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押题考试)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据材料“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2020·四川教考联盟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