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4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核心备考题库(含典型题、重点题)一、单选题1.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A、基本情绪B、复合情绪C、情绪状态D、情感的种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的分类。按照题干中的描述,情绪可以根据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划分,这种划分称为情绪状态。因此,答案为C。选项A中的基本情绪是指人类普遍存在的、与生俱来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选项B中的复合情绪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情绪,如嫉妒、羞愧等;选项D中的情感的种类是指情感的种类和类型,如爱、恨、喜、怒等。2.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交换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社会交换论是一种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认为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而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利益冲突。因此,答案为D。3.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被称为()。A、心理活动强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自控力答案:D解析:本题目询问的是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这是一个关于心理特质或心理能力的描述。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A.心理活动强度:通常指的是心理承受外界刺激或压力的能力,而非特指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这个描述更侧重于在长时间或高强度心理刺激下保持功能的能力,与直接控制情绪、思维和行为不完全对应。C.心理康复能力:这个选项更多关注在经历心理创伤或压力后恢复的能力,而非控制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即时能力。D.心理自控力:这个选项直接描述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符合题目要求。因此,正确答案是D,即心理自控力。4.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的趋势。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C、迅速上升D、稳定不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动机理论中的最佳动机水平与任务难度的关系。根据动机理论,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5.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属于()。A、内归因B、行为内因C、稳定性原因D、情境归因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归因理论中的内归因和外归因概念。A选项“内归因”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的特征或状态,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这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相对稳定的,并且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影响。B选项“行为内因”虽然看似与内归因相关,但通常不是一个标准的归因理论术语,它可能指的是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内部因素,但其涵盖范围不如“内归因”明确。C选项“稳定性原因”更多地描述的是原因的稳定性质,而非其来源(内部或外部),因此不符合题目描述。D选项“情境归因”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的环境或情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影响等。这与题目中描述的个体内部原因相反。根据题目描述,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属于内归因,因此正确答案是A。6.临床上最常见的幻觉是()。A、幻味B、幻触C、幻视D、幻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临床常见的幻觉类型。幻觉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虚假的感觉体验。根据统计数据,临床上最常见的幻觉类型是幻听,即听到不存在的声音或者听到实际存在的声音时,其内容与实际不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幻听。其他选项幻味、幻触、幻视也是幻觉的类型,但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的是()。A、医学标准B、伦理学标准C、内省经验标准D、社会适应标准答案:B解析: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常用的方法包括标准化区分法、临床诊断法、统计判别法等。其中,标准化区分法是指将被测者的得分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是否属于正常范围。而医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都是常用的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可以用于判别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选项B伦理学标准与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无关,因此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因此,答案为B。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是易变性因素。A、情緒B、人格C、智力D、能力答案:A解析:在探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时,首先要明确内因指的是个体内部的、影响其行为的因素,而外因则是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是稳定的,有些则是可变的。A选项“情绪”是个体内部的一个因素,它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个人经历、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它是易变性因素。B选项“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是相对稳定的。C选项“智力”通常指个体在认知、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它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不太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变化。D选项“能力”通常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根据题目要求,选择A选项“情绪”作为内因中的易变性因素是合适的。9.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者人群称为()。(2011-05)A、抽象化他人B、重要他人C、概括化他人D、一般他人答案:B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人群被称为“重要他人”。这些人通常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成员、老师、朋友、领导等。因此,答案为B。10.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学者是()。A、弗洛伊德B、皮亚杰C、艾里克森D、罗杰斯答案:C解析:艾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唯一对人格发展阶段做出划分的学者,他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广受关注,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和任务需要完成。其中,在第四个阶段(12-18岁),青少年会面临“心理社会危机”,需要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11.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群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的心理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概念。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包括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选项A、B、C都不符合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定义。12.少年期产生心理障碍的首要原因是()。A、成人的不正确对待B、学校教育背离基本宗旨C、同龄人缺乏交流D、社会世风日下答案:A解析:在探讨少年期产生心理障碍的首要原因时,我们需要考虑少年期个体的主要生活环境和他们面临的主要社会互动。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A选项提到“成人的不正确对待”。在少年期,孩子开始逐渐脱离家庭的严格控制,但同时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外界和成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如果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不正确,比如过度严厉、忽视、溺爱或者过度保护,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B选项“学校教育背离基本宗旨”虽然也可能影响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它不是首要原因。因为学校教育通常是在成人(如教师、家长)的引导下进行的,而且学校教育通常只是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C选项“同龄人缺乏交流”也是影响少年心理的一个因素,但它更多地是与社交能力或孤独感有关,而不是心理障碍的首要原因。D选项“社会世风日下”是一个较为宽泛且难以量化的概念,它与少年期心理障碍的直接关联性不强。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判断A选项“成人的不正确对待”是少年期产生心理障碍的首要原因。13.信度只受()的影响。A、系统误差B、随机误差C、恒定效应D、概化理论答案:B解析:信度(Reliability)是衡量测量工具或方法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在测量学中,信度主要受到随机误差(RandomError)的影响。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偶然因素(如测量者疲劳、环境噪声等)导致的测量结果的变异。这种变异会降低测量的一致性,从而降低测量的信度。A选项“系统误差”是指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或测量者本身的固有缺陷或习惯导致的误差。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准确性有影响,但通常不影响信度,因为系统误差在多次测量中往往保持不变或按某种规律变化。C选项“恒定效应”并不是一个直接描述测量误差的术语,而是指某种始终存在的、稳定的效应或影响。这种效应可能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但不一定影响信度。D选项“概化理论”是测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关注于如何将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推广到更广泛的情境或总体中。概化理论并不直接影响测量的信度。因此,只有B选项“随机误差”是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所以正确答案是B。14.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型曲线。(2008-05)A、倒UB、UC、线性D、N答案:A解析: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Law)指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即当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具体来说,当动机强度很低时,个体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完成任务,因此工作效率较低;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工作效率逐渐提高;但当动机强度过高时,个体可能会因为过于紧张或焦虑,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混乱,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倒U型曲线,选项A是正确的。15.巴甫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A、现象描述结果B、精神病学结果C、实验研究结果D、心理研究结果答案:C解析:巴甫洛夫(Pavlov)是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条件反射理论。然而,在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时,他更倾向于依赖实证和实验的方法,而非仅仅基于现象描述、精神病学或心理学结果。A选项“现象描述结果”通常是一种直观的、基于观察的描述,它可能包含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直接观察,但不足以构成巴甫洛夫解释这些现象的基础。B选项“精神病学结果”虽然与异常心理现象有关,但它是基于临床观察和诊断的结果,而非巴甫洛夫所使用的实验方法。C选项“实验研究结果”符合巴甫洛夫的研究方法。他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以此来探索和理解心理现象,包括异常心理现象。D选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虽然与心理现象的研究有关,但心理学研究方法多样,不一定特指巴甫洛夫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因此,答案是C,即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16.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度(),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度高。A、中等B、—般C、高D、低答案:C解析:难度和区分度是评估测试项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难度是指一个项目的难易程度,通常用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比例来表示。区分度则是指一个项目对不同水平受测者的区分能力。较难的项目,高水平受测者容易答对,低水平受测者不容易答对,因此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水平的受测者。因此,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度高。所以,答案是选项C。17.属于感知综合障碍的是()。A、思维鸣响B、妄想知觉C、真性幻觉D、非真实感答案:D解析: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此外还有视物变形症、窥镜症等感知综合障碍,因此本题的答案应该为D。18.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随其做顺应性改变的能力,叫()。A、环境适应能力B、受暗示性C、周期节律性D、社会交往能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个体在生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选项A“环境适应能力”是正确的答案。选项B“受暗示性”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暗示而产生的行为变化,与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不符。选项C“周期节律性”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出现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也与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不符。选项D“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能力,与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不符。综上所述,选项A“环境适应能力”是本题的正确答案。19.皮亚杰认为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A、声音B、味道C、动作D、哭泣答案:C解析: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根据他的理论,婴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互动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通过感知和运动来建立对世界的认识。因此,选项A的声音和选项B的味道都不是婴儿最初认识世界的源头。而选项D的哭泣只是婴儿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也不是最初的认识源头。只有选项C的动作,即婴儿通过自己的动作来感知和探索周围环境,才是皮亚杰认为婴儿最初认识世界的源头。因此,答案为C。20.心理活动耐受力强是指在遇到精神刺激时,()。A、有较强的抵抗能力B、有较快的恢复能力C、有较持久的经受力D、有自如的控制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活动耐受力强的定义。心理活动耐受力强是指在遇到精神刺激时,能够持久地经受住精神刺激的影响,不易受到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或行为。因此,选项C“有较持久的经受力”是正确的。选项A“有较强的抵抗能力”、B“有较快的恢复能力”和D“有自如的控制能力”虽然也与心理活动耐受力有关,但并不是其定义,因此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21.老年丧失期观认为()。A、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B、年龄与老化是唯一因果关系C、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没有发展D、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老年丧失期观的观点。老年丧失期观是指认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没有发展的观点。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错误,因为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是不可逆转的;选项B错误,因为年龄与老化并不是唯一因果关系;选项D错误,因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并不能称之为“发展”。22.关于理性反应的概念,错误的理解是()。A、理性反应是以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B、理性反应是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C、理性反应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D、理性反应难以完善地形成决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理性反应概念的理解和错误理解。理性反应是指以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是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但并不一定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而错误的理解是理性反应难以完善地形成决策,这是不正确的。因此,选项D为本题答案。23.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A、观察法B、实验法C、档案法D、内容分析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以确定这种方法是将大量的资料样本进行分解并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可以排除选项A和B。而内容分析法是对文本、图像等内容进行分析的方法,不涉及到资料样本的搜集,因此也可以排除选项D。最终确定答案为C,即档案法,它是通过搜集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和研究。2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2008-05)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ErikErikson)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和应形成的人格品质。童年期,即他的理论中的第四阶段(6-12岁),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此阶段儿童应该学会学习所需的技能,并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认同,以建立个人能力的价值感。在这个阶段,儿童应该发展出“能力品质”,即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掌握感。这种品质使他们能够面对学业和社会压力,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因此,选项D“能力品质”是正确的。A选项“希望品质”对应于艾里克森理论中的婴儿期(0-1.5岁),B选项“意志品质”对应于学前期(3-6岁),C选项“目标品质”并不是艾里克森理论中的直接阶段或品质,因此这些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25.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A、社会促进B、模仿C、感染D、暗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的暗示。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其他选项的含义如下:A.社会促进: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B.模仿:指一个人在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后,自己也采取相同的行为。C.感染:指一个人的情绪、态度或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使其也表现出相同的情绪、态度或行为。26.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2011-05)A、角色理论B、认知失调论C、平衡理论D、社会交换论答案:C解析:海德(Heider)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即平衡理论(attitudechange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个人认知和情感因素组成的,当个人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态度转变。根据这个理论,当一个人最初持有某种态度时,他会对周围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和分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如果这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比如他一开始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是坏的,那么他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海德认为,态度转变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当一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时,他会采取一些行动来重新平衡自己的态度。这些行动可能包括改变自己的信念、情感或者行为,以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重新达到平衡。因此,正确答案是C。27.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主要心理素质的陈述中,错误的是()。A、完美无缺的人格B、善于容纳他人C、有强烈的责任心D、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答案:A解析:心理咨询师是一种专业的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工作。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主要心理素质的陈述中,错误的是(A)完美无缺的人格。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心理咨询师也不例外。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善于容纳他人、有强烈的责任心、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等。28.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B、模仿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C、学习和调节儿童与同伴的关系D、模仿和调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征、行为和感受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是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模仿和调节儿童与环境、同伴、成人的关系也可以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不如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重要。因此,本题答案为A。29.在()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了他的行为在按正常的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A、年龄B、态度C、性别D、人格答案:A解析: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哪种量表可以评估个体在按照正常途径发展方面所达到的水平。A.年龄量表:这种量表通常用于衡量个体在特定年龄阶段的行为和发展水平。例如,心理学家可能会使用年龄常模或标准化测试来评估一个孩子在某个年龄段内,其行为或认知发展是否正常。这种量表明确指出了个体的行为或发展相对于正常路径上的同龄人处于什么水平。B.态度量表:这种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某一对象或主题的情感、观念或意向,它并不直接反映个体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的水平。C.性别量表:这种量表主要用于描述和分类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它与评估个体按正常途径发展的水平无直接关联。D.人格量表:这种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和描述个体的人格特质或特征,如内向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等,它同样不直接反映个体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的水平。综上所述,只有年龄量表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相对于同龄人的发展水平,因此正确答案是A。30.一般来说,大多数()是不受时间限制的。A、最高作为测验B、速度测验C、典型行为测验D、智力测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的测验分类知识。根据题干中的“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排除选项A和B,因为最高作为测验和速度测验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选项D智力测验也有时间限制,例如WAIS智力测验的时间限制为120分钟。而典型行为测验是一种对被试者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测验,通常不受时间限制,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31.当面临两种不利情景,如“腹背受敌”时,称为()。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腹背受敌”这一情景的描述。根据常识和语境理解,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避免或逃避的策略,因此可以排除选项A和D。而双重趋避冲突是指在两种不同的目标之间选择,而本题中并没有涉及到选择的情况,因此也可以排除选项D。最终,正确答案为B,即双避冲突,表示面临两种不利情况时采取避免的策略。32.关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行为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B、心理学要排除主观内省C、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研究对象D、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属于行为反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根据选项,我们可以逐一分析:A.行为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加以控制的,同时也承认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B.心理学要排除主观内省。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主观的内心体验。C.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觉和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对象。D.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属于行为反应。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包括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等生理反应。综上所述,选项A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33.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目的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C、非暗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选项中列举了四个原则,要求考生选择不属于这些原则的选项。下面分别解析每个选项:A.目的性原则:问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特定的信息,因此问卷设计必须具有目的性,即明确问卷的目的和调查的问题。这个原则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符合题目要求。B.全面性原则:问卷设计应该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情况,包括各个方面的信息,以便获取全面的数据。这个原则也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符合题目要求。C.非暗示性原则:问卷设计应该避免使用暗示性语言,以免影响被调查者的回答。这个原则也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符合题目要求。D.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问卷设计应该有一定的系统性,即问题之间应该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以便获取有用的信息。虽然这个原则也是问卷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基本原则的选项,因此D选项是正确答案。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34.在心理测验实施中,主测者和受测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友好的、合作的、能促使受测者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关系,叫()关系。A、协调B、朋友C、帮助者与被帮助者D、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测验实施中主测者和受测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为A,即协调关系。在心理测验实施中,主测者需要与受测者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的、能促使受测者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协调关系。选项B朋友、C帮助者与被帮助者、D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不能完全概括这种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一满足命题答案:D36.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费斯廷格B、多伊奇C、舒茨D、李维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提出者。根据相关知识可知,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的。因此,选项B为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A、C、D均为其他心理学家的名字,与本题无关。37.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詹姆士B、斯佩里C、罗杰斯D、马斯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的层次理论,答案为D,马斯洛。马斯洛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的需求都需要在前一个层次得到满足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这一理论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选项A、B、C均为心理学家,但与层次理论无关。38.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答案:B解析:不随意注意是没有事先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环境中的新奇、刺激等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39.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答案:A解析: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中其他人、群体的认知和理解。而自己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B、C、D都与社会知觉无关。40.关于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揣摩求助者B、敢于判断破裂家庭或死亡婚姻C、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D、尽量地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咨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选项A、C、D都是正确的原则,而选项B是错误的。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而不是判断家庭是否破裂或婚姻是否死亡。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41.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决定的。A、文化因素B、环境C、遗传因素D、力比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根据研究,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化因素是影响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社会角色、性别刻板印象、教育、媒体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选项A“文化因素”是正确答案。选项B“环境”过于笼统,选项C“遗传因素”只是影响性别差异的一个方面,选项D“力比多”与性别差异无关,均不是正确答案。42.关于性角色问题的分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易性癖属于性角色认同失调B、性身份认同障碍属于性角色认同障碍C、儿童期性角色定向偏差属于性角色认同变态D、儿童期性角色定向偏差属于性角色认同障碍答案:B解析:在探讨性角色问题的分类时,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性角色认同失调、性身份认同障碍、性角色定向偏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A选项提到“易性癖属于性角色认同失调”。易性癖(又称性别转换欲望或性别身份障碍)是一种性身份认同障碍,而不是简单的性角色认同失调。性角色认同失调可能涉及性别表达或行为上的不匹配,但不一定涉及深层的性别身份问题。B选项指出“性身份认同障碍属于性角色认同障碍”。性身份认同障碍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或者是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极度不适。这种障碍是深层次的,与个体的性角色认同有直接关系。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和D选项都涉及“儿童期性角色定向偏差”。这种偏差通常指的是儿童在性别角色表达上与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不一致。然而,它并不等同于性角色认同变态或性角色认同障碍。性角色认同变态通常涉及更严重的性别认同问题,而儿童期的这种偏差可能只是暂时的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B选项“性身份认同障碍属于性角色认同障碍”是正确的说法。43.()是指编制的测验是测什么的,即用来测量什么样的心理变量或行为特征。A、心理测验的对象B、心理测验的用途C、心理测验的动机D、心理测验的目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测验的目标。心理测验是指通过一定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对被测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估的过程。而心理测验的目标,即是指编制的测验是测什么的,即用来测量什么样的心理变量或行为特征。因此,选项D“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A“心理测验的对象”虽然也与心理测验有关,但并不是本题所考查的重点。选项B“心理测验的用途”和选项C“心理测验的动机”也与本题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44.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又被称为()。A、战场疲劳综合征B、一般适应症侯群C、创伤后应激障碍D、灾难综合征答案:B解析:塞利(HansSelye)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理论,也被称为一般适应症侯群(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该理论描述了生物体在面对长期面对压力源时经历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这三个阶段描述了生物体如何对持续的压力源进行适应和最终可能导致的衰竭。A选项“战场疲劳综合征”通常与长期的战争压力相关,并非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的直接描述。C选项“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心理反应,与塞利的压力适应三阶段理论不同。D选项“灾难综合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术语,可能包括多种与灾难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并非特指塞利的理论。因此,根据塞利的理论,正确答案是B,即一般适应症侯群。45.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是()。A、身体姿势B、身体运动C、目光D、面部表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体语言的沟通方式。选项A、B、D都是身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而选项C的目光,可以传递出很多信息,比如眼神交流、注视方向等,是身体语言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46.精神活动包括(),属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观点。A、本我、自我和超我B、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C、个体保存、种族延续D、生物、心理和社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观点。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其中,本我是人的原始本性,包括本能和冲动;自我是人的意识和理智的表现,是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节的中介;超我是人的道德和理想的表现,是对自我和本我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力量。因此,选项A“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正确答案。选项B“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不是人格结构观点;选项C“个体保存、种族延续”是弗洛伊德的生命本能理论,也不是人格结构观点;选项D“生物、心理和社会”是心理学的三个基本领域,也不是人格结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47.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是()。A、测验分数B、导出分数C、测验常模D、常模分数答案:C解析:心理测验时,为了准确地解释和比较测验结果,通常会采用一种或多种参照分数标准。这些标准帮助我们将原始的测验分数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释。A选项“测验分数”是原始数据,未经任何转换或标准化,因此不能直接用于比较和解释。B选项“导出分数”是原始分数经过某种数学公式转换后的分数,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参照标准,而是转换的结果。C选项“测验常模”是一个参照组或标准,它代表了某一群体在相同测验下的典型表现。测验结果可以与这个常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被试者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水平。因此,测验常模是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D选项“常模分数”虽然与常模有关,但它实际上是被试者在常模参照下得到的标准化分数,而不是用于比较的参照标准本身。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测验常模”。48.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称为()。(2009-05)A、注意转移B、分心C、注意分配D、注意集中答案:B解析:在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现象有多种描述。首先,我们来逐一分析题目中的选项:A.注意转移:这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B.分心:当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被称为分心。这描述的是注意被无关因素干扰或吸引,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原本的对象上。C.注意分配:这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例如,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D.注意集中:这是指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的聚精会神的状态。根据题目描述,“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这符合分心的定义。因此,正确答案是B.分心。49.()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A、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B、人格出现偏差C、情感脆弱D、人际交往技能降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选项A、B、C、D分别描述了老年期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但只有选项A描述了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知能力会逐渐下降,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维速度等方面,这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普遍趋势。因此,选项A是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B、C、D虽然也可能在老年期出现,但不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50.样本团体的性质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智力、动机、兴趣、职业和任何有关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的影响,使得测验对于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故测量学上称这些特征为()。A、测验变量B、主观影响变量C、客观影响变量D、干涉变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测量学中的干涉变量。干涉变量是指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它们与研究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可能会干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本题中,样本团体的性质包括多个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测验的预测能力,因此被称为干涉变量。选项A测验变量是指被测量的变量,选项B主观影响变量和选项C客观影响变量都不是测量学中的术语。因此,本题答案为D。51.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叫()。(2008-11)A、情感B、依恋C、亲子关系D、母子关系答案:B解析: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被称为依恋。这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纽带,有助于婴儿的情感发展和适应社会环境。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52.在估计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中,r2xy代表效度系数的平方,即()。A、相关系数B、信度系数C、决定系数D、标准误系数答案:C解析:在估计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中,$r_{xy}^{2}$通常指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即决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决定系数,也被称为$R^{2}$或$r^{2}$,表示因变量中由自变量解释的部分的比例。在回归分析中,$R^{2}$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中0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而1表示因变量的所有变化都可以由自变量来解释。选项A“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的统计量,通常用$r$或$\rho$表示,但它不是$r_{xy}^{2}$。选项B“信度系数”通常用于测量量表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与决定系数无关。选项D“标准误系数”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统计术语,且不与$r_{xy}^{2}$直接对应。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r_{xy}^{2}$代表决定系数。53.了解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2008-11)A、自我暴露程度B、相互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目光答案:A解析:在人际关系中,了解双方关系的深度和亲密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针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我们可以逐一进行分析:A.自我暴露程度: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信任程度和关系的深浅来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想法和感受。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关系越亲密,彼此之间的信任越深。因此,自我暴露程度可以被视为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能够反映出人际关系的深度。B.相互评价:虽然相互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双方对彼此的看法和态度,但它并不能直接反映关系的深度。因为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对他人做出表面上的好评或差评,而这些评价可能并不完全基于真实的感受。C.情感卷入程度:情感卷入程度虽然也能反映人际关系的深度,但它不如自我暴露程度直观和敏感。情感卷入程度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才能准确判断,而自我暴露程度则可以通过一次或几次的交流就得到明显的感知。D.目光:目光交流虽然是人际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更多地是反映交流双方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而不是人际关系的深度。综上所述,自我暴露程度是了解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因此,正确答案是A。54.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脑最早形成和完善的部位是()。A、小脑B、脊髓C、丘脑D、脑干答案:D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的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如膝跳反射的简单的反射活动。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它对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所以本题选D。jin55.“性别”表示()。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答案:A解析:性别是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才是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56.()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同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A、离差智商B、比率智商C、百分等级D、标准九分数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智力测验中不同分数表示方式的意义。A选项“离差智商”是通过比较一个人在某一智力测验上的成绩与同龄组人群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差异(通常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计算的。这个分数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同龄组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相对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高低。B选项“比率智商”是早期智力测验中常用的表示方式,它是通过计算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来得到的。但它并不直接表示个体在同龄组中的智力位置。C选项“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位置量数,表示某一分数在某一常模群体中所处的百分位置。虽然它也表示位置,但题目中特别提到的是“智力”在同年龄组中的位置,而百分等级可以应用于各种分数,不特定于智力测验。D选项“标准九分数”是一种标准分数,它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分数。它同样不直接表示个体智力在同龄组中的位置。综上所述,A选项“离差智商”最符合题目要求,即表示个体智力在同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57.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2008-11)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条件反射的笑答案:B解析: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是婴儿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属于自发性微笑。58.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识记、保持、遗忘B、再认、回忆、遗忘C、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D、保持、记忆、遗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记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是回忆的一种形式,因此选项C中包含了所有的基本环节。遗忘是记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不是基本环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59.癔症多以()为发病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病程反复迁移。A、躯体疾病B、人格倾向C、社会环境D、季节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癔症的发病基础和影响因素。癔症是一种以身体症状为主的心理障碍,其发病基础是人格倾向,即个体在心理上的特点和倾向。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癔症会产生,并且病程反复迁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其他选项与癔症的发病基础和影响因素无关,可以排除。60.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中,自我遵循()原则。A、满意B、道德C、现实D、快乐答案:C解析: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其中,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快乐;超我则是内化了的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是道德完善;而自我则位于这两者之间,它起着调节和平衡的作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具体来说,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扮演着调解者的角色,它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超我的道德要求。因此,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即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遵循超我的道德原则。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选项C“现实”是正确的答案。61.随机误差越大,信度()。A、越高B、不变C、越低D、不确定答案:C解析:在测量和评估领域,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在不同情境下产生一致结果的能力。随机误差(randomerror)则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无法控制或未知的因素导致的误差,这种误差通常遵循正态分布。随机误差越大,意味着在多次测量中,由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存在,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即变异)就越大。因此,当随机误差增加时,测量工具或方法产生一致结果的能力(即信度)就会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C: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62.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B、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D、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是心理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他的理论中,青少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这是因为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他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选项A、B、C都是青少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但不是艾里克森认为的主要任务。63.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有不同的解释。A、态度B、原因C、控制源D、行为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提出的控制点理论(LocusofControl)主要关注个体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其结果的控制源(ControlSource)的看法。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事件结果时,存在两种基本的倾向:内控(InternalControl)和外控(ExternalControl)。内控者认为事件的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决定的,而外控者则认为事件的结果是由外部因素(如命运、他人影响等)决定的。选项A“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不符。选项B“原因”虽然与解释事件相关,但罗特的理论更侧重于解释事件结果的控制源,而非简单的“原因”。选项C“控制源”正是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的核心,它指的是个体在解释事件结果时所倾向的内外控制因素。选项D“行为”虽然与个体生活有关,但并非罗特理论中解释事件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64.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2008-05)A、心理疾病B、人格偏差C、情绪问题D、心境障碍答案:C解析:一般心理问题通常是指那些较为普遍、不太严重、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可以由个体自己或者经过一定的心理辅导、自我调整就能得到缓解和改善的心理困扰或不适。A选项“心理疾病”通常指的是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这些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和治疗,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B选项“人格偏差”涉及到个体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的长期稳定性问题,并非临时或短暂的心理困扰,因此也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定义。D选项“心境障碍”是描述个体情感状态持续异常的一种心理疾病,如躁狂症、抑郁症等,同样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C选项“情绪问题”则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这些问题可能由生活事件、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引起,但通常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心理辅导等方式得到缓解,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定义。因此,答案是C选项“情绪问题”。65.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社会需要又叫()。A、尊重的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C、缺失性需要D、获得性需要答案:D解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概念。题目中提到的“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社会需要”通常指的是那些由于社会规范、文化、教育等因素而引发的个体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现在,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A.尊重的需要: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一个部分,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求。虽然这是一种社会性的需求,但它并不特指“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社会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样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部分,指的是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潜能发挥的需求。这同样是一种社会性的需求,但同样不符合题目中“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社会需要”的定义。C.缺失性需要:这通常指的是个体为了维持生存和避免痛苦而产生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这些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并不特定于社会要求。D.获得性需要:这种需求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它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教育对个体的影响。这种需求是随着个体在社会中的成长和互动而逐渐形成的,与题目中“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社会需要”的描述最为吻合。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选项,即“获得性需要”。66.从心理学的角度,下列说法中符合“压力”的定义的是()。A、压力是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的作用力B、压力是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C、压力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D、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压力”的定义的理解。选项A和B描述的是物理学中的压力,与心理学无关,排除。选项C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要求,虽然与心理学有关,但不是“压力”的定义,排除。选项D描述的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符合心理学中“压力”的定义,是正确答案。因此,答案为D。67.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l题,其智力年龄为()。A、4岁3个月B、5岁C、4岁6个月D、5岁2个月答案:B解析: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每个年龄组的题目数量不同,且通过一题可获得相应的智龄月份。如果一个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首先,他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所以他至少有4岁的智龄。然后,他在5岁组通过了3题,每通过一题增加2个月的智龄,所以他的智龄增加了$3\times2=6$个月,达到了$4+6=10$个月。接着,他在6岁组通过了2题,每通过一题增加2个月的智龄,所以他的智龄又增加了$2\times2=4$个月,达到了$10+4=14$个月。最后,他在7岁组通过了1题,每通过一题增加2个月的智龄,所以他的智龄又增加了$1\times2=2$个月,达到了$14+2=16$个月。因此,该儿童的智力年龄为5岁。综上所述,答案是B。68.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A、定向作用B、第一印象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答案:C解析: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整体看法,并且这种看法在后续的信息接触中很难被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即最初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A选项“定向作用”通常指的是预先确定的方向或目标对后续行为或决策的影响,与题目描述的现象不符。B选项“第一印象”虽然也涉及到最初的信息对印象的影响,但更多地是指初次接触时形成的初步印象,而非特指这种影响的大小或持续时间。C选项“首因效应”正是描述题目中所述现象的专业术语,即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后续印象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D选项“印象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控制或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与题目描述的现象不直接相关。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首因效应”。69.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A、延迟性心因反应B、急性心因反应C、反应性精神病D、灾难综合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命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回忆创伤事件、避免创伤相关的刺激、情感麻木、易激惹、失眠等。选项A中的“延迟性心因反应”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另一种称呼,因此选A。选项B中的“急性心因反应”是指在遭受创伤事件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称呼。选项C中的“反应性精神病”是指在遭受创伤事件后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称呼。选项D中的“灾难综合征”是指在灾难事件中出现的心理反应,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称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70.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常常以决定系数来表示,如测验的效度是0.80,则测验正确解释的效标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是()。A、36%B、46%C、56%D、64%答案:D解析:效度系数(通常表示为r)是测量工具(如测验)与效标(即我们想要预测或评估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决定系数(R²)是效度系数的平方,它表示测验正确解释的效标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给定测验的效度是0.80(即r=0.8),我们可以计算决定系数R²:R²=r²=0.8²=0.64这意味着测验正确解释的效标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是64%。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即64%。71.下列不属于说话语用技能的项目是()。A、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B、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景因素敏感C、对听者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反应D、情境语和连贯语交替运用答案:D解析:说话语用技能主要涉及在有效沟通中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A.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这是语用技能的重要方面,包括发起话题、维持对话、适时插话等技巧,以确保沟通的流畅性和有效性。B.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景因素敏感:这也是语用技能的一部分,包括识别并适应不同的沟通环境、参与者关系、文化背景等,以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C.对听者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反应:这也是语用技能的关键部分,涉及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语言、语速、音量等,以确保信息被准确理解和接受。D.情境语和连贯语交替运用:这更多地是描述语言的使用形式,而不是语用技能。情境语通常指根据具体情境使用的语言,而连贯语则指保持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虽然这些都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方面,但它们不属于语用技能的直接范畴。因此,不属于说话语用技能的项目是D选项,即情境语和连贯语交替运用。72.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行为概念。社会行为是指人在社会环境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包括言语、行动、情感等方面的表现。而社会因素是指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如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社会认同等。因此,选项A“社会因素”是正确答案。选项B“现实生活”、选项C“周围环境”、选项D“即时情境”都是社会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但不是社会行为的定义。因此,本题答案为A。73.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是划分()的标准。(2009-05)A、记忆过程B、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C、思维过程D、三个记忆系统答案:D解析: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这三个记忆系统分别是短期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具体的三个子系统,即工作记忆、程序性记忆和语义记忆。因此,答案是D。74.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互动答案:B解析:在题目中描述的“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影响”这一概念的定义。A.印象管理:这通常指的是个体如何控制和管理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包括通过言行举止来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与题目描述不符。B.社会影响:指的是由于他人的存在或行动而对个体产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影响,这正好符合题目描述的“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C.人际吸引:这更多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某种特质或情境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和喜欢,虽然它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但并不直接涵盖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D.互动:虽然互动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它并不特指这种作用会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B.社会影响。75.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2008-11)A、言语B、内部言语C、语言D、符号系统答案:A解析: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区分几个与语言相关的概念。A.言语:它指的是人们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B.内部言语:这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语,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虽然它与人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但它并不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C.语言: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本身并不涉及实际的交流过程。D.符号系统:这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指的是任何用于传递信息的符号集合,包括但不限于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并不特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根据题目描述“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在描述一个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即言语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即“言语”。76.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C、比较效应D、淘汰效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的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观众效应是指在有观众的情况下,个体会表现出更好的行为,而比较效应是指个体在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淘汰效应是指在竞争中,弱者被淘汰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77.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学中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而社会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因此,本题答案为A,即社会角色与个体的社会地位相一致。其他选项中,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社会情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情感体验,社会意识是指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与社会角色不是同一概念,因此不是本题的答案。78.—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叫()。A、态度B、能力C、气质D、性格答案:A解析:本题目询问的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这涉及到心理学中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心理反应。A选项“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性包括了个体对对象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三方面的构成。它反映了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即个体的反应倾向性。B选项“能力”通常指的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反应倾向性”不符。C选项“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气质也不符合题目描述的“反应倾向性”。D选项“性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与态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性格更多地涉及到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反应倾向性。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最符合“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的描述的是A选项“态度”。79.()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的培养标准。A、1904B、1953C、1896D、1908答案:B解析:在探讨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的年份时,我们需要参考心理学历史和相关文献。根据历史记录,美国心理学会(APA)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1953年,APA首次制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的培养标准,这一举措标志着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因此,选项B“1953”是正确的答案。其他选项A、C、D的年份并未与APA首次规定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的历史事件相匹配。80.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A、表现出消极的变化B、与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变化C、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D、因人而并答案:C解析:在探讨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时,我们需要考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生活满意度。A选项表示中年人对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消极的变化。然而,这并非普遍现象。尽管中年阶段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职业压力、家庭责任等,但大多数人会通过适应和调整来应对这些挑战,而不是简单地产生消极的自我看法。B选项提出与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然而,这一观点忽略了个人成长和经历对自我认知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通常会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这些经历会塑造他们对自己的看法。C选项指出中年人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这与许多研究一致,这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生活满意度也更高。中年人可能更加珍惜当前的生活状态,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D选项提出因人而异的观点,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它没有具体指向题目中的“中年人”群体。在探讨一个特定群体的普遍趋势时,我们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情况。综上所述,最符合中年人对自我看法的普遍趋势是C选项: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81.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A、2B、3C、4D、5答案:C解析:皮亚杰是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82.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A、意识B、注意C、认识D、知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的主要特点。觉醒状态是指人处于清醒、警觉的状态,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状态。而觉知则是指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根据常识和语境分析,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最主要的特点应该是意识,即人的清醒程度和自我意识。因此,选项A“意识”是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B“注意”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行为表现,不是觉知的主要特点;选项C“认识”和选项D“知觉”都是觉知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特点。83.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认知B、注意C、意志D、想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概念。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因此,选项B“注意”是正确答案。选项A“认知”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不符合题意;选项C“意志”是指个体的决策和行动控制,也不符合题意;选项D“想象”是指在脑海中构想出的形象或情境,也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为B。84.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B、感知综合障碍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D、感觉功能障碍答案:C解析:病理性错觉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了虚假的感觉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与现实不符合。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即患者无法通过外界的刺激或其他人的证实来纠正自己的感觉体验。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B、D都与病理性错觉的特点不符合。85.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B、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心理异常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无法转换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变态心理学》的知识。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非完全异常的,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是属于心理不健康,不属于心理异常。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86.“心理正常”意味着()。A、包含精神病症状在内的心理活动B、包含心理不正常在内的心理活动C、一切可能的心理活动D、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心理正常”的理解。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因为“心理正常”不包含精神病症状和心理不正常的情况。选项C也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可能的心理活动”太过宽泛,不符合“心理正常”的定义。因此,正确答案为D,即“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活动符合社会和文化的期望,能够适应环境和生活,不会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87.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可把需要分为()。A、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B、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C、兴趣和爱好D、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答案:A解析:在探讨需要的分类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区分。根据题目中提到的“从需要产生的角度”进行分类,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需要产生的根源。A选项“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正是从需要的产生根源来划分的。自然需要通常指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而与生俱来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气等;而社会需要则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通过社会生产和交换来满足的需要,如教育、文化、艺术等。B选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虽然也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但它更多地是从需要的对象性质来划分的,而非产生角度。C选项“兴趣和爱好”并不是对需要的分类,而是指个体对某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的喜好和偏好。D选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前两个层次,它虽然涉及到了需要的分类,但这一理论更多地是从需要的层次和重要性来划分的,而非产生角度。因此,从需要产生的角度来看,正确的分类是A选项“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88.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2008-11)A、2岁B、6个月C、1岁D、3个月答案:B解析:深度知觉,也称为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是视觉系统对物体之间或自身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感知能力。在婴儿早期,由于视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婴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感知物体的深度或距离。根据研究,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视觉系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大约6个月大时,婴儿的视觉系统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开始感知到物体的深度。这种能力对于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抓握物体和避免潜在危险都至关重要。因此,选项B“6个月”是正确的答案,它代表了婴儿开始能够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其他选项(A.2岁,C.1岁,D.3个月)都不符合婴儿视觉系统发育的普遍规律。89.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A、荣格B、卡特尔C、奥尔波特D、艾森克答案:C解析:人格特质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人格是由一组独特的、持久的特质所构成的。在提供的选项中,我们需要找出这一理论的创始人。A选项的荣格,他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人格类型的理论,如内向和外向,但他并不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B选项的卡特尔,他确实对人格特质理论有所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概念,但他并不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C选项的奥尔波特,他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并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D选项的艾森克,他提出了人格的维度模型,包括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但这并不等同于人格特质理论。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90.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空间距离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身体语言与内心状况的关系。身体语言是指人们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目光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图。而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目光。因为目光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状态,比如眼神的明亮、迷茫、沉思、愤怒等,而其他身体语言形式如面部表情、姿势、空间距离等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