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导学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导学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导学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导学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全单元导学案

20《庄子》二则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

4、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

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

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

哲学,哲学的文学”。

【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梁()鹦()醴泉()政)吓()鳏鱼()

2、填空: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鹦

II的品性。

②《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

"鹦匐梁比喻_________________」

“明’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词语:

相梁:或:

搜于国中:止:

醴泉:于是:

而吓我:濠梁:

是鱼之乐也:安知: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全:云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欲代子相。

②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⑥请循其本。

⑦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合作探究】

1、阅读《惠子相梁》,庄子讲鹦^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阅读第二则,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

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

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

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

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

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

1.基础字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门闩()

2.解释下列词

大道:

分:归:

乱贼:作:

大同:

鳏寡孤独:

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划分节奏,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提示: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提示: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23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一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

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处集》十卷,《师说》

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

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

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杨()食马()粟()邪()奴隶

)执策()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杨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通

(2)才美不外见______通

(3)不能尽其材______通

(4)其真无马邪______通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3)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整体感知】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千里马喻

食马者喻

伯乐喻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拓展延伸】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拓展检测案】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祗骈死于槽杨之间一食或尽粟一五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一—(2)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熊

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

现实生活谈谈看法。(2分)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

物积因不散,卒蹑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

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蹶也,黜

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

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台ng:高举着头。②蹑zhi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i:停止,悔改。

7.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人或怜之()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

8.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9.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0.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拓展检测案答案】

1、zhTpiancaolishisudansisi

2、(1)吃一顿(2)正确的方法

3、C

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答对一个要点即

可)

6、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

乐。(意对即可)

7..①就,总是②有的人③如果④先前,从前⑤停止,悔改⑥疲惫

8.B

9.B

10.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蜥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

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

自取灭亡。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2.朗诵本诗,体会本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

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

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

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

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挂置()突匹()布塞()

俄夙()1()乱广厦()见()此屋

氐()林梢三重()茅沉塘坝()应()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

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

达"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有何现实意义?

【课后集训】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者挂曾(回: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

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解释?

3.默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

想的几句诗。

4.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

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

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I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

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主学习】

1.注音

鬓()辗()辙()

骑()敕()叱()

将()系()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

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

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合作探究】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拓展延伸】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