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_第1页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_第2页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_第3页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_第4页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维唐诗五首——第三单元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李白白居易第二课时使至塞上王维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边塞诗中的一首——王维的《使至塞上》。作者简介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竹里馆》《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1.知人论世。背景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幂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赶。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使

塞上到出使出使到战争频发的边境地区。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文题解读。2.诵读诗歌(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都护(dū)燕然(yān)(3)朗读展示,师生评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yánchánɡdūsàiyān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使至塞上王维朗读诗歌3.释读诗歌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一辆车,表示此次出使随从不多。要。慰问边关守军。译:(我)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兵,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形单影只,表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和失意之感。地点,写出了行程的遥远首联:交代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区又为后文具体写景做了铺垫。

出使的目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比喻释读诗歌4.析读诗歌。(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轻车简从,形单影只,传达出内心的孤寂感,微露失意情绪。“欲问边”,是要到边疆去察看情况、慰问将士,这是出使的目的。“居延”是出使经过的地方,可见行程遥远,也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失意、孤寂心情。首联既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又为后文具体写景做了铺垫。(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受?明确:对偶、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整齐,生动形象。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这两句诗意境优美,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彩。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青色的烽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落日的余晖洒在河水上,波光粼粼。《红楼梦》48回——香菱学诗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中的“直”字和“圆”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试从语言和画面两个角度赏析。语言角度:“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画面角度:1.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图画的线条美。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3.图画的色彩美。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4.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尾联两句借侦察骑兵之口,点明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扬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燕山,古代山名,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运用典故“燕然勒功”,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乐观。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王维仕途不顺,在朝廷遭到排挤,本是悲凉、失意、落寞的,但终究被眼前如画的大漠风光所治愈。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起起落落是常态。起落之间,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单车欲问边”的孤独,也会体会到“征蓬”“归雁”的漂泊,但我们一定要相信,终有一天,我们抬头间会见到辽阔的“大漠”、劲拔的“孤烟”、执着的“长河”、浑圆的“落日”。坦然地接受人生的起落,才会变得豁达,活出自己如诗般的人生。小结:

渡荆门送别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作者介绍1.知人论世。诗词评价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品介绍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等。李白简介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写作背景2.诵读诗歌。(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3)朗读展示,师生评价。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xínɡ诗词诵读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原乘船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往(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辽远无际的原野3.释读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然,依旧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形成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喜爱3.释读诗歌。

交通方式:乘船;

地点: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人们常把荆门称作“蜀楚咽喉”。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事件:送别4.析读诗歌。(1)从诗题“渡荆门送别”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首联点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4.析读诗歌。(2)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在河道中奔涌的江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气势磅礴,境界高远,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4.析读诗歌。(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

此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用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4.析读诗歌(4)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简要分析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①不能删。本诗中“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是“故乡水”送别诗人的,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故不能删去。

②可以删。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别愁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应删并不是没有道理。

整首诗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鉴赏(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一试:你知道这些图画的是哪一句诗的内容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永强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描写远景——平野江流近景——江月云生抒情:怜水送行舟念故乡赞山河结构梳理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总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李永强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知人论世。李永强背景链接

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2.诵读诗歌。(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3)朗读展示,师生评价。jiǎ点我放诗文朗读zhu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mòdī朗读3.释读诗歌。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译文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译文向阳的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李永强4.析读诗歌

(1)从诗题“钱塘湖春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点明季节春天;“行”出行、游览之意。

诗题意思即春天出游钱塘湖,题目点明了诗人出游的地点、季节、事件。李永强析读诗歌

(2)本诗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试着在诗中找一找“春行”的“行(游)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李永强析读诗歌

(3)春天可以分为早春、仲春、暮春三个阶段,诗歌描写的是哪一阶段?

早春李永强析读诗歌

(4)从哪些地方读出这是描写早春的景色?结合诗歌字词分析。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是刚刚的意思,湖面春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云脚”是雨前或雨后低垂近地的云气。白云重重,仿佛被印在如平镜一样的湖面上,同湖面波浪连成一片,天水相接,也就显得“云脚低”,这是春雨过后的早春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①“早莺”是唱春的歌手,“新燕”是报春的使者。诗人从对春意最敏感的动物中捕捉春的独有特征,展现初春的活力。

②“暖树”,指向阳的树。莺争暖树,显见暖树不多,春寒尚浓,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是初春的时节。“春泥”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

③“几处”“谁家”,说明莺、燕还不多,可能还有在回南方的路上,写出了新的一年到来时作者重见莺燕时的喜悦心情。

李永强析读诗歌

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成“处处早莺抢暖树,家家新燕衔春泥”觉得如何?

①“几处”“谁家”突出了“早”“新”。“几处”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中“谁”又带有几分猜测、探寻,不乏发现的欣喜。“几处”“谁家”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所以还未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如果是“处处”“家家”便无法体现早春的特点。

②“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争”既有“抢”意,早莺争抢着向阳的高枝;又有“竞”味,它们像竞赛一样撒欢打趣,“抢”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也全无美感。“啄”为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啄”更有动态美,表现出新归燕子衔泥筑巢的兴奋状态,而用“衔”只有口含之意。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歌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诗人观察的如此仔细,可探出诗人对这早春美景的喜爱。

李永强析读诗歌

(4)从哪些地方读出这是描写早春的景色?结合诗歌字词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①“乱”“浅”写出花种类的繁多、草的柔嫩。“乱花”显出花儿有的蓓蕾初绽,更多的是含苞待放,并非深春极盛,姹紫嫣红。“浅草”,指的是早春刚钻出地面的小草,足见其幼嫩,正是未长欲长之时。展现西湖早春勃勃生机,万物复苏的特点。

②“渐”指渐渐地,“欲”指将要。写出花儿零星开放,但不久将使人眼花缭乱,从而传达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春意。“才能”,指刚好只能的意思,点出草的新生,还来不及长得太深,只能微微“没马蹄”。但不久过后,草长莺飞定会叫人流连忘返。写出了欣欣向荣的趋势,表现了西湖早春勃勃生机。

李永强析读诗歌

(5)如此美丽的西湖春景,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句中那个词可以概括这种感情?诗歌描写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融“乐情”于“乐景”,写出了作者看见早春风景时的开心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