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调研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调研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调研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调研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调研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调研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学情调研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他们()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B.生活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县C.已经会制作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下列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北京人复原头像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C.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D.历史学家的著述3.他们过着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还掌握了钻孔技术,具有爱美意识。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蓝田人4.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先民的()砍砸器打制石片盘状器尖状器A.磨光和钻孔技术精湛B.石器制作技术比较成熟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D.作物种植技术世界领先5.著名考古学家王巍讲道:“考古最重大的三个问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其中农业起源是文明的基础。”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是()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堆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C.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D.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玉钺6.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的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C.河姆渡人时期 D.尧舜禹时期7.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A.会制作玉器 B.会纺织、制衣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8.考古人员发现,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中随葬品数量各不相同,其中21座墓有猪头1个、10座墓有猪头2个、6座墓有猪头3个、2座墓有猪头4个、3座墓有猪头5个、1座墓有猪头14个。据此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A.畜牧业发达 B.早期国家形成C.过定居生活 D.出现贫富分化9.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自内而外分别是宫殿区、内城、外城,与后世都城“宫城、皇城、郭城”的结构十分类似。这说明当时()A.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B.已具备早期国家形态C.社会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D.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0.距今约5000—4000年,长江下游地区、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了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借鉴,其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A.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形成统一的信仰体系 D.彰显思想文化的繁荣11.下图反映的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分别应该填写的内容是()A.黄帝部落、炎帝部落B.炎帝部落、黄帝部落C.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D.华夏族、汉族12.《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史事: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而没有传给无德无才的儿子。据此,我们可以了解传说时代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A.德才兼备 B.军功卓著C.血缘关系 D.门第高低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隙的堆积处,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1)材料一中A处是__________________遗址,发现该遗址第一个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学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________遗址,发现于__________________流域。(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的证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要意义。(2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研究古人类的认识。(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结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再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材料三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距今10000多年前,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磨制石器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1)材料一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1分)他们属于哪一文化时期?(1分)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1分)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原始居民“他们”的名称。(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原始居民房屋的名称及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石头作为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2分)(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在原始聚落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分)15.某班正在进行一场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探究。(14分)【追溯人文初祖】材料一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传承精神文明】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疏通)渎(通海的河道)。—摘自《韩非子·五蠹》【探究国家产生】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陶寺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1)材料一中“炎黄时代”的开拓者是谁?(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的原因。(1分)(2)相传,“上古之世”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二,列举传说中的“国王”有哪些。(2分)这些“国王”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2分)(3)材料三中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1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1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ABCBCCBDBBCA1.A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这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体现,A项正确;生活在元谋县并不是其独特性,排除B项;元谋人还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项;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没有体现“唯一性和独特性”,排除D项。5.C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粟是我国古代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之一,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堆,只能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排除A项;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会制作一些工具,会缝制衣服,但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玉钺属于玉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8.D点拨: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大汶口文化所处的时代可知,不同墓葬随葬的猪头数量不一,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D项正确。13.(1)北京人裴文中元谋人长江(每空1分,共4分)(2)证据:在北京人遗址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2分)重要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2分)(3)研究古人类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4.(1)原始居民:半坡人。(1分)时期:仰韶文化时期。(1分)农作物:粟、黍。(1分)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1分)(2)名称:河姆渡人。(1分)房屋:干栏式建筑。(1分)农作物:水稻。(1分)(3)变化: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1分)意义: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2分)(4)原始农耕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15.(1)开拓者:黄帝和炎帝。(2分)原因: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1分)(2)国王:有巢氏;燧人氏。(一点1分,共2分)共同品质: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玉器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重要意义:证实距今约5000—4000年,我国长江下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都出现了早期国家。(1分)(4)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一点1分,共3分)主题: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分,符合题意,具有概括性即可)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学情调研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学会制作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夏商周王朝的更替时制作的时间轴,其中朝代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亡国的原因均是暴政3.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春秋时,郑庄公开始享用九鼎,此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B.春秋时期青铜铸造业越来越发达C.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开放D.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4.春秋时期,齐国兴起之时,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山戎乘机扰乱燕齐边境,中原各国岌岌可危,在此形势下,齐桓公打着某一旗号进行了征战,他打出的旗号是()A.一匡天下 B.诸夏亲昵C.尊王攘夷 D.寓兵于农5.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人民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A.冶炼工艺十分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下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间地点参与诸侯国概况公元前354—前353年桂陵齐、魏齐军围魏救赵,大败魏军公元前341年马陵齐、魏齐军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260年长平秦、赵秦军坑杀赵国40多万降兵A.春秋争霸 B.西周分封制C.战国形势 D.秦国的崛起7.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与魏国的第二次河西之战中,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所打败。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8.“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A.商鞅变法的作用 B.兼并战争的后果C.西周分封制的崩溃 D.百家争鸣的原因9.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下列思想会记述在该帛书上的是()A.“仁”的学说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方能够互相转化C.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D.“兼爱”“非攻”10.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1.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12.它是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体诗歌,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诗经》 B.“楚辞” C.《离骚》 D.《天问》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材料二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三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其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1)材料一示意图中A、B两地分别位于今天我国的_____________省和_____________省,C、D两个诸侯国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人设计这一套统治机制的目的。(2分)(3)指出与材料三中“节步”相关的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3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史记·周本纪》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1分)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根据材料二,概括“平王之时”出现的历史现象。(1分)“政由方伯”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1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②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张?(1分)他的主张体现了哪一个学派的思想?(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2分)(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的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是指什么?(2分)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1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5分)【教育革新】材料一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治国方略】材料二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文化传承】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贡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2分)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了孔子、孟子、韩非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举出三个,3分)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1分)(4)综上所述,分析“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1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ADDCCCADBBBB3.D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庄公使用周天子才能用的九鼎,这种地方诸侯僭越礼制的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D项正确。8.D点拨:根据题干材料“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原因,D项正确。13.(1)陕西河南晋国齐国(每空1分,共4分)(2)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分)(3)制度:礼乐制度。(1分)作用: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3分)14.(1)水利工程:都江堰。(1分)影响: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分)(2)①历史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1分)状态:分裂割据的状态(或动荡,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等)。(1分)主要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2分)②主张:变法、改革。(1分)学派:法家。(1分)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①②任选一个作答即可,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3)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1分)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1分)启示:厉行改革;重视水利,发展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5.(1)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一点1分,共2分)(2)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间战争不断,传统政治秩序瓦解。(一点1分,共2分)不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一点1分,共2分)(3)人物: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任意写出三个即可得3分)局面:百家争鸣。(1分)(4)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1分,符合题意,具有概括性即可)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学情调研测试卷(第1-10课)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目前我国已有57处世界遗产,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之一。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是()A.使用火 B.住干栏式房屋C.挖掘水井 D.制作彩陶2.下表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表中内容反映的现象是()\号数随葬品数量10号陶器82件、石器4件、玉器2件、象牙器5件等,共289件61号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70号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钱)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3.传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他的躯体被葬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境内。下图是菏泽市巨野县蚩尤肩髀冢,与蚩尤传说相吻合。由此可见()A.传说与神话都反映真实的历史B.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发展为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夏朝处于()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多民族大交融的时期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5.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到了周天子所在的伊、洛流域,他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重量,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A.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B.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C.楚国兵力非常强D.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6.观察地图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你会发现有一个诸侯国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但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了。这个诸侯国是()图A春秋争霸形势图图B战国形势图A.晋国 B.齐国 C.燕国 D.秦国7.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有利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是()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8.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首次发现刻在甲骨上的符号是一种古文字,由此甲骨文“重见天日”。下面是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的“水”字,这说明甲骨文()A.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C.阻碍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9.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我们常把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指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和第二手史料(指史学家研究和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史料。根据以上描述,在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可信度较高的是()A.神话传说—“女娲补天” B.出土文物—利簋C.电视连续剧—《大舜》 D.长篇小说—《封神演义》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各地交通往来 B.扩大领土疆域C.发展边疆地区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11.据记载,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这说明秦朝()A.以民为本 B.徭役繁重 C.思想专制 D.刑罚严苛12.从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到春秋和战国的分裂,再到秦朝统一中国,说明国家从奴隶制国家阶段进入的新阶段是()A.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工具说进步】材料一图A 图B【食物话变迁】材料二图C水稻 图D粟【住房见发展】材料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1)图A是_____________石器,在_____________人遗址中出土了约10万件该石器。图B工具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人从事农耕生产时使用的农业工具。(4分)(2)请分别举出主要种植水稻和粟的原始居民。(2分)原始居民遗址中稻粒和粟粒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1分)(3)原始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2分)你认为原始农业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图A孔子像—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1)材料一中的“伟大的‘突破’”指的是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局面?(1分)指出在这次“突破”中,图A人物的核心思想。(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突破”的意义。(2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材料二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诸侯国晋国卫国鲁国齐国燕国与王室关系姬姓贵族姬姓贵族姬姓贵族功臣姬姓贵族材料三图B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①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1分)周天子分封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概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2分)②根据图B,指出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制度的名称。(1分)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郡县制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推行郡县制带来的影响。(2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2分)我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同,但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这些制度的认识。(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在各领域出现了大变革的局面。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4分)【生产发展】材料一图A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图B战国时期双镰铁范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调节两江的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社会变革】材料三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合并乡村城镇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四图C战国形势图图D秦朝形势图(1)材料一中的文物说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什么进步?(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进步所带来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作用。(3分)指出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1分)(3)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1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次变法的意义。(2分)(4)依据材料四,说出从图C到图D发生的变化。(1分)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1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ADBADACBB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