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JGJUDCJGJ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JGJ×-2014备案号J×-20××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SpecificationforStaticLoadingTestofSelf-BalancedMethodofBuildingFoundationPile(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SpecificationforStaticLoadingTestofSelf-BalancedMethodofBuildingFoundationPile(征求意见稿)JGJ***-20**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年×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北京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试验要点、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及相关附录。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东南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政编码:210096)本规程主编单位:东南大学江西中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南京东大自平衡桩基检测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南昌永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大地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南京赛宝液压设备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龚维明戴国亮李海文薛国亚白永宏孙金月黄生根施峰易教良高江平徐燕孔凡林李广平邹庆祥刘东芳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总则1.0.1当前,建(构)筑物向高、重、大方向发展,各种大直径、大吨位桩基础应用越来越普遍,确定桩基础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静载试验。静载荷试验法测试基桩承载力,成果直观、可靠,通常认为是一种标准试验方法,它可作为其它检测方法的比较依据。然而在狭窄场地、坡地、基坑底、水(海)上及超大吨位桩等情况下,传统的静载试验法(堆载法和锚桩法)受到场地和加载能力等因素的约束,以致许多大吨位和特殊场地的桩基础承载力得不到可靠的数据。基桩自平衡法是基桩静载试验的一种新方法。其主要装置是一种特制的荷载箱,它与钢筋笼连接而安置于桩身下部。试验时,从桩顶通过输压管对荷载箱内腔施加压力,箱盖与箱底被推开,从而调动桩周土的摩阻力与端阻力,直至破坏。将桩侧土摩阻力与桩底土阻力迭加而得到单桩抗压承载力。基桩自平衡法具有许多优点:1装置简单,不受场地条件和加载吨位的限制、不需运入数百吨或数千吨物料,不需构筑笨重的反力架;试验省时、省力、安全、无污染;2可分别直接测得桩侧阻力与端阻力;3试验后利用位移杆(丝)护套管对荷载箱处进行压力灌浆,检测桩仍可作为工程桩使用;4与传统方法相比,试验综合费用低。吨位越大,场地条件越复杂,效果越明显。自平衡法技术实用性强,成功应用于灌注桩、管桩、沉井、地下连续墙,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其他多个国家及地区的3000多个建筑、公路、铁路、码头、水利等重大工程中广泛应用。基桩自平衡法也已经在国外许多重大工程得到相应的验证。基桩自平衡法中所引用的基本理论准确,方法实用。目前,很多地方参考早期江苏省标准《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不考虑地方地质土性特点,也出现一些失败的案例。为规范基桩自平衡法,使基桩自平衡法在基桩静载试验中发挥更大作用,确保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很有必要制定《建筑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规范建筑行业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成果可作为目前《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的补充,也为以后重点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1.0.2自平衡法静载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岩层等地质情况中的除预制实心桩外的所有桩型,包括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以及管桩,其他深基础(沉井、地下连续墙)也可参照执行,此方法特别适用于传统静载试验方法难以实施的大直径大吨位、狭窄场地、基坑底部、坡地、水上等基桩的检测。桩受力的形式有摩擦桩、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端承桩、抗拔桩。1.0.3我国地域辽阔。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变化极大,为保证基础建设质量,进行基桩检测,强调首先应按照本规程的规定严格实施,除此而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强制性标准中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2符号2.2对于上部桩的自重W的取值,鉴于其对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有一定影响,故根据检测桩的地质情况,上部桩的桩身在地下水位以下部位取浮重度,在地下水位以上部位取自身重度。3一般规定3.1检测数量和加载值3.1.1本条规定的试桩数量,与《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一致。本条规定的试桩数量仅仅是下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桩数量。“地基条件、桩长相近,桩端持力层、桩型、桩径、沉桩工艺相同”即为本规程所指的“同一条件”。对于大型工程,“同一条件”可能包含若干个桩基分项(子分项)工程。同一桩基分项工程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条件”的桩组成,如直径400mm和500mm的两种规格的管桩应区别对待。本条规定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得少于一组3根,是保障合理评价试桩结果的低限要求。若实际中由于某些原因不足以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或设计另有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桩数量。另外,如果施工时桩参数发生了较大变动或施工工艺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试桩。试验桩场地的选择应有代表性,附近应有地质钻孔。试桩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质条件处布置,并尽量靠近钻探孔或静力触探孔,其间距不宜大于5m。必要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在试验桩施工中安装测试桩身应变或变形的元件,以得到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及桩端阻力,为设计选择桩基持力层提供依据。3.1.2桩基工程属于一个单位工程的分部(子分部)工程中的分项工程,一般以分项工程单独验收。所以本规范将承载力验收检测的工程桩数量限定在分项工程内。本条规定了在何种条件下工程桩检测数量低限。3.1.3本条明确规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加载至桩的承载极限状态甚至破坏,即试验应进行到能判定单桩极限承载力为止。对于以桩身强度控制承载力的端承型桩,当设计另有规定时,应从其规定。大量测试结果表明:按计算极限承载力加载桩达不到破坏。为达到优化设计目的,试验桩最大加载值可取按地质报告计算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估计,试验桩最大加载值可取按地质报告计算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2~1.5倍;仅对工程桩承载力校核时最大加载值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或按设计要求取值。3.2检测工作程序3.2.1本条图3.2.1是检测机构应遵循的检测一般工作程序。实际执行检测程序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如委托要求的变化、现场调查情况与委托方介绍的不符,或在现场检测尚未全部完成就已发现质量问题而需要进一步排查,都可能使原检测方案中的检测数量、受检桩桩位发生变化。总之,检测方案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3.2.2为了正确地对基桩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价,提高基桩检测工作的质量,做到有的放矢,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和搜集有关技术资料,并按表1填写受检桩设计施工概况表。所搜集的各种资料应为委托方提供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有效报告图件,设计单位的检测要求应为书面有效文本或在有效图件上文字注明。基础资料不齐全、试验检测所需数据不是书面有效文本或图件、检测场地不具备进场条件,不应组织检测。另外,有时委托方的介绍和提出的要求是笼统的、非技术性的,也需要通过调查来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和现场实施的可行性;有些情况下还需要检测技术人员到现场了解和搜集。表1受检桩设计施工概况表桩号桩横截面尺寸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MPa)设计桩顶标高(m)检测时桩顶标高(m)施工桩底标高(m)施工桩长(m)成桩日期设计桩端持力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或极限值(kN)备注工程名称地点桩型本条提出的检测方案内容为一般情况下包含的内容,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包括场地开挖、道路、供电、照明等要求。为满足建设方在技术质量、安全及工期方面的要求,检测机构应根据现场情况,从仪器设备、人员组织、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措施、检测周期等方面认真编写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案,并在检测过程中遵照实施。如需变更应及时与建设方协商,取得其谅解和同意。3.2.3混凝土是一种与龄期相关的材料,其强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初几天内强度快速增加,随后逐渐变缓,其物理力学、声学参数变化趋势亦大体如此。桩基工程受季节气候,周边环境或工期紧的影响,往往不允许等到全部工程桩施工完并都达到28d龄期强度后再开始检测。自平衡试验为双向加载,桩身产生的应力是传统试验的一半,若桩身混凝土强度低,有可能引起桩身损伤或破坏。为分清责任,规定桩身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0%,或按该强度计算的桩身承载力大于荷载箱单向最大加载值的1.5倍。本条所指的休止时间,首先应满足桩身强度,其次应根据桩侧土质情况确定,适当考虑桩端土质情况。对采用后注浆施工工艺的桩,注浆后的休止时间应同时得到满足。桩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扰动桩周土,降低土体强度,引起桩的承载力下降,以高灵敏度饱和黏性土中的摩擦桩最明显。随着休止时间的增加,土体重新固结,土体强度逐渐恢复提高,桩的承载力也逐渐增加。成桩后桩的承载力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桩的承载力时间(或歇后)效应,我国软土地区这种效应尤为突出。研究资料表明,时间效应可使桩的承载力比初始值增长40%~400%。其变化规律一般是初期增长速度较快,随后渐慢,待达到一定时间后趋于相对稳定,其增长的快慢和幅度与土性和类别有关。除非在特定的土质条件和成桩工艺下积累大量的对比数据,否则很难得到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关系。另外,桩的承载力包括两层涵义,即桩身结构承载力和支撑桩结构的地基岩土承载力,桩的破坏可能是桩身结构破坏或支撑桩结构的地基岩土承载力达到了极限状态,多数情况下桩的承载力受后者制约。如果混凝土强度过低,桩可能产生桩身结构破坏而地基土承载力尚未完全发挥,桩身产生的压缩量较大,检测结果不能真正反映设计条件下桩的承载力与桩的变形情况。因此,对于承载力检测,应同时满足地基土休止时间和桩身混凝土龄期(或设计强度)双重规定,若验收检测工期紧无法满足休止时间规定时,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3.2.4操作环境要求是按测量仪器设备对使用温湿度、电压波动、电磁干扰、振动冲击等现场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规定的。3.2.5本条制定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相对于静载试验而言,完整性检测(除钻芯法外)方法作为普查手段,具有速度快、费用较低和检测数量大的特点,容易发现桩基的整体施工质量问题,至少能为有针对性的选择静载试验提供依据。所以,完整性检测安排在静载试验之前是合理的。自平衡法静载试验中,有时会因桩身缺陷、桩身截面突变处应力集中、或桩身强度不足造成桩身结构破坏,故建议在检测前后对试验桩进行完整性检测,为分析桩身结构破坏的原因提供证据。3.2.6针对工程桩验收检测,采用统计方式进行整体评价相当于用小样本推断大母体,基桩检测所用的百分比抽样并非概率统计学意义上的抽样方式,结果评价时的错判概率和漏判概率未知,故不能用非概率统计意义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整体评价。需要说明两点:⑴承载力检测因时间短暂,其结果仅代表检测桩那一时刻的承载力,更不能包含日后自然或人为因素(如桩周土湿陷、膨胀、冻胀、侧移、基础上浮、地面超载等)对承载力的影响。⑵承载力评价可能出现矛盾的情况,即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而满足有关规范规程要求。3.2.7通常,因初次抽样检测数量有限,当抽样检测中发现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会同有关各方分析和判断桩基整体的质量情况,如果不能得出准确判断、为补强或设计变更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时,应扩大检测。扩大检测数量宜根据地基条件、桩基设计等级、桩型、施工质量变异性等因素合理确定。倘若初次检测已基本查明质量问题的原因所在,则不宜盲目扩大检测,对于没有条件采用自平衡扩大检测时,可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相关条款进行。3.2.8对于在工程桩上完成的试验,由于抗压桩荷载箱埋设在设计桩端标高以上,为确保测试后桩正常使用,施工单位必须对抗压桩测试时荷载箱部位产生的缝隙进行注浆处理。试验时,组成荷载箱的千斤顶缸套和活塞之间产生相对滑移,荷载箱处的混凝土被拉开(缝隙宽度等于卸载后向上向下残余位移之和),但桩身其它部分并未破坏,上下两段桩仍被荷载箱连在一起。试验后,通过位移杆(丝)护套管,用注浆泵将加入膨胀剂、不低于桩身强度的水泥浆注入,检测桩就仍可作为工程桩使用。这是因为:1注浆不仅填满荷载箱处混凝土的缝隙,使该处桩身强度不低于试验前,而且还相当于桩侧注浆,使荷载箱以上20m左右范围内的桩身侧摩阻力提高40%~80%。也就是说,试验后的桩经注浆处理承载力比原来要高;2试验时已将桩底沉渣和土压实,试验后的桩沉降量要比试验前小很多;3由于荷载箱置于桩的平衡点处(大都靠近桩底),该处桩身主要承受竖向压力,且数值不超过桩的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的一半。荷载箱处进行高压注浆,可参照以下要求进行:4注浆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管应采用钢管。(2)注浆管连接宜采用丝扣连接或套焊,确保不漏浆,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3)注浆管应与钢筋笼主筋绑扎固定。(4)注浆管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直径不大于800mm的桩,宜对称布置2根注浆管,对直径大于800mm而不大于1200mm的桩,宜对称布置3根注浆管,对直径大于1200mm而不大于2500mm的桩,宜对称布置4根注浆管。(5)当桩埋设有声测管或位移护管,且为钢管时,也可用作注浆管。注浆过程中,注浆管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为保证注浆成功,对注浆管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注浆管设置数量根据桩径大小确定,目的在于确保注浆浆液的均匀对称及注浆的可靠性。5注浆材料宜用强度等级42.5以上的水泥浆,浆液的水灰比宜为0.5~0.65,并掺入一定量微膨胀剂,确保浆体强度达到桩身强度要求,无收缩。注浆材料与浆液水灰比根据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提出。水灰比过大容易造成浆液流失,降低注浆的有效性,水灰比过小会增大注浆阻力,降低可注性。掺入微膨胀外加剂是为了防止浆液固化过程产生收缩,影响浆体强度。6注浆过程宜符合下列要求:(1)注浆前应对荷载箱缝隙进行压水清洗,向一管中压入清水,待另一管中流出的污水变成清水时,开始对荷载箱内的缝隙进行注浆;(2)注浆量以从一根注浆管压入,相邻注浆管冒出新鲜水泥浆为准。7注浆前要求对荷载箱缝隙进行压水清洗是为把荷载箱撑开时可能吸入的泥浆及注浆管内灰尘冲洗干净,确保注浆效果。3.2.9本条制定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外,还包括了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检测报告应根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相应的检测内容出具检测结论。为使报告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内容完整,除众所周知的要求——报告用词规范、检测结论明确、必要的常规内容描述外,报告中还应包括检测原始记录信息或由其直接导出的信息,即检测报告应包含各受检桩的原始检测数据和曲线,并附有相关的计算分析数据和曲线。本条之所以这样详尽规定,其目的就是希望杜绝检测报告仅有检测结果而无任何检测数据和曲线的现象发生。4试验要点4.1仪器设备4.1.2检测所用仪器应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以保证基桩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和可追溯性。虽然测试仪器在有效计量检定或校准周期之内,但由于基桩检测工作的环境较差,使用期间仍可能由于使用不当或环境恶劣等造成仪器仪表受损或校准因子发生变化。因此,检测前还应加强对测试仪器、配套设备的期间核查;发现问题后应重新检定或校准。4.1.3具体应符合《电子测量仪器环境试验总纲》GB6587.1中Ⅱ组的要求和规定。4.1.4加载用的荷载箱是一特制的油压千斤顶。它需要按照桩的类型,截面尺寸和荷载等级专门设计生产,使用前必须经有资质的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标定,并宜进行整体标定,同时防止漏油。荷载箱极限加载能力应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倍。为保证基桩成桩质量,要求荷载箱的外部形状设计应不妨碍灌注桩的灌注成桩过程,有利于钻孔灌注桩浮浆的排出。避免灌注时导管在荷载箱位置产生卡管或造成钢筋笼上浮,避免浮浆停滞在荷载箱底部,造成局部强度过低,加载过程中被荷载箱压碎或变形过大,导致试验失败,更可能影响桩的桩身质量。4.1.5对试验过程中加压系统所采用的仪器、仪表的性能、精度、量程做了要求,目的是为了保证试验中压力值真实、可靠,使各种人为或外界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4.1.6对试验过程中位移观测系统所采用的仪器、仪表的性能、量程、分辨率、示值总误差、位移测量仪表的数量做了要求,目的是为了保证位移检测数据真实、可靠,使各种人为或外界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当需要测桩顶位移时,位移传感器每组布置不宜少于3个。。4.2设备安装4.2.1荷载箱的埋设位置:极限桩端阻力小于极限桩侧摩阻力时,荷载箱置于平衡点处,使上、下段桩的极限承载力基本相等,以维持加载;极限桩端阻力大于极限桩侧摩阻力时,荷载箱置于桩端,根据桩的长径比、地质情况采取桩顶配重或小直径桩模拟试验进行模拟;检测桩为抗拔桩时,荷载箱直接置于桩端;有特殊需要时,可采用双荷载箱或多荷载箱,以分别测检测桩的极限端阻力和各段桩的极限侧摩阻力。荷载箱的埋设位置则根据特殊需要确定。自平衡法在国内至今已做了几千例工程约几万根桩。荷载箱的埋设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技术,对此根据工程实例及检测桩经验,归纳了荷载箱在桩中合理的埋设位置,如图1所示。图1荷载箱放置位置示意图图1(a)是一般常用位置,即当桩身成孔后先在孔底作找平,然后放置荷载箱。此法适用于桩极限侧摩阻力与极限端阻力大致相等的情况,或极限端阻大于极限侧摩阻力而检测目的在于测定极限侧摩阻力的情况。。图1(b)是将荷载箱放置于桩身中某一位置,此时如位置适当,则当荷载箱以下的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之和达到极限值时,荷载箱以上的桩侧阻力同时达到极限值。图1(c)为钻孔桩抗拔试验的情况。由于抗拔桩需测出整个桩身的极限侧摩阻力,故荷载箱应摆在桩端,而桩端处无法提供需要的反力,故将该桩钻深,加大极限侧摩阻力。图1(d)为挖孔扩底桩抗拔试验的情况。荷载箱摆在扩大头底部进行抗拔试验。图1(e)适用于大头桩或当预估桩极限端阻力小于桩极限侧摩阻力而要求测定桩极限侧摩阻力的情况,此时是将桩底扩大,将荷载箱置于扩大头上。图1(f)适用于测定嵌岩段的极限侧摩阻力与极限端阻力之和。此法所测结果不致于与覆盖土层侧阻力相混。如仍需测定覆盖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则可在嵌岩段侧阻力与端阻力测试完毕后浇灌桩身上段混凝土,然后再进行检测。图1(g)适用于当有效桩顶标高位于地面以下有一定距离时(如高层建筑有多层地下室情况),此时可将输压管及位移杆(丝)引至地面方便地进行测试。图1(h)适用于需测定两个或以上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的情况。可先将混凝土浇灌至下层土的顶面进行测试而获得下层土的数据,然后再浇灌至上一层土,进行测试,依次类堆,从而获得整个桩身全长的极限侧摩阻力。图1(i)采用二只荷载箱,一只放在桩下部,一只放在桩身上部,便可分别测出三段桩极限承载力。图1(j)适用于在地下室中进行检测的工程。图1(k)为管桩测试示意图,荷载箱做为桩段的连接件埋入到预定位置处,位移杆(丝)护套管则从孔洞中引出地面。图1(l)为双荷载箱或单荷载箱压浆桩测试示意图。下荷载箱摆在桩端首先进行压浆前两个荷载箱测试,求得桩端阻力和桩身承载力,然后进行桩端高压注浆再进行两个荷载箱测试,这样就可求得压浆对端阻力和桩承载力提高作用。图1(m)将荷载箱埋设在扩大头里面,使得荷载箱底板两边成45˚扩散覆盖整个扩大头桩端平面,直接测量扩大头桩端全截面极限端阻力。图1(n)在人工挖孔扩大头桩中埋设两个荷载箱,上荷载箱用于测量直身桩桩侧摩阻力,下荷载箱用于测量单位极限端阻力,再换算成整桩端阻力,最后得到整桩极限承载力。图1(o)在人工挖孔扩大头桩中由于桩极限侧摩阻力较小,无法测出上段扩大头端部承载力,这时可在桩顶施加配载提供反力。4.2.2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荷载箱及位移传递系统的安装可参照附录B进行。荷载箱的顶部和底部应分别与上下钢筋笼的主筋焊接在一起,焊缝应满足强度要求。荷载箱上下应分别设置喇叭状的导向钢筋,以便于导管通过。钢筋笼在荷载箱位置断开,上段钢筋笼的主筋与荷载箱上部牢固焊接在一起,下段钢筋笼的主筋与荷载箱下部牢固焊接在一起,焊缝应满足荷载箱安装强度要求,以避免施工过程中荷载箱脱落。当荷载箱和下段钢筋笼重量较大,仅仅靠钢筋笼主筋与荷载箱的焊接强度不能承受荷载箱和下段钢筋笼重量时,应分别在荷载箱的顶部和底部主筋焊接位置处设L型加强筋。荷载箱上下应设置喇叭状的导向钢筋,其作用是为了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时导管能顺利通过荷载箱,避免导管的上下移动对荷载箱产生碰撞,从而影响荷载箱的埋设质量。钢筋笼之间设置导向筋,导向筋的一端与主筋焊接,一端焊在环形荷载箱板内圆边缘处,导向筋宜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圆钢,其数量和直径同主筋。导向筋与荷载箱平面的夹角应大于60˚当荷载箱位移方向与桩身轴线方向夹角小于1˚时,荷载箱在桩身轴线上产生的力为99.9%所发出的力,其偏心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同时荷载箱设计加载能力一般远超出要求加载力,以便按要求加载尚未达到桩极限承载力时可继续加载。对于管桩,荷载箱与上、下段桩应焊接。4.2.3位移杆(丝)与护套管连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位移杆(丝)摆在护套管中;2位移杆(丝)、护套管与钢筋笼绑扎;3位移杆(丝))与荷载箱位移杆(丝)连接;4护套管与荷载箱护套管连接;5钢筋笼与荷载箱焊接;6下放钢筋笼。目前位移测量根据荷载箱内有无位移杆(丝)卡扣分别选用。荷载箱无位移杆(丝)卡扣时选用带保护管的位移杆(丝),施工时仅需将上位移杆(丝)固定在荷载箱以上20cm~30cm的位置,下位移杆(丝)固定在荷载箱以下20cm~30cm的位置,然后将位移杆(丝)沿主筋绑扎牢固,引出桩顶,位移杆(丝)为一次性使用。荷载箱有位移杆(丝)卡扣时选用不带保护管的位移杆(丝),在施工时应设置护管,护管应与钢筋笼焊接牢固并保证垂直,且分别与荷载箱焊接,焊缝应满足强度要求,护管应密封,试验前开启护管,下位移杆(丝),试验完成后位移杆(丝)可收回。4.2.4在检测桩加卸载过程中,荷载传至检测桩、基准桩周围地基土并使之变形。随着检测桩、基准桩间相互距离缩小,地基土变形对检测桩、基准桩的附加应力和变位影响加剧。1985年,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ISSMFE)根据世界各国对有关静载试验的规定,提出了静载试验的建议方法并指出:检测桩中心到基准桩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5m或3D”,这和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0m”相比更容易满足(小直径桩按3D控制,大直径桩按2.5m控制)。大直径桩试验荷载大、基准梁又难避免气候环境影响。考虑到现场试验中的困难,故本规程中对部分间距的规定放宽为“不小于3D”。4.3现场检测4.3.1本条制定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是按我国的传统做法,对维持荷载法进行的原则性规定。慢速维持荷载法是我国公认,且己沿用多年的标准试验方法,也是其他工程桩竖向承载力验收检测方法的唯一比较标准。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持载时间最少为2h。对绝大多数桩基而言,为保证上部桥梁正常使用,控制桩基绝对沉降是第一位重要的,这是地基基础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工程桩验收检测中,国内某些行业或地方标准允许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国外许多国家的维持荷载法相当于我国的快速维持荷载法,最少持载时间为lh,但规定了较为宽松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与我国快速法的差别就在于此。1985年ISSMFE根据世界各国的静载试验有关规定,在推荐的试验方法中,建议“维持荷载法加载为每小时一级,稳定标准为0.1mm/20min”。当桩端嵌入基岩时,个别国家还允许缩短时间;也有些国家为测定桩的蠕变沉降速率建议采用终级荷载长时间维持法。4.3.2当桩身存在水平整合型缝隙、桩端有沉渣或吊脚时,在较低竖向荷载时常出现本级荷载沉降超过上一级荷载对应沉降5倍的陡降,当缝隙闭合或桩端与硬持力层接触后,随着持载时间或荷载增加,变形梯度逐渐变缓;当桩身强度不足桩被压断时,也会出现陡降,但与前相反,随着沉降增加,荷载不能维持甚至大幅降低。所以,出现陡降后不宜立即卸荷,而应使桩下沉量超过40mm,以大致判断造成陡降的原因。非嵌岩的长(超长)桩和大直径(扩底)桩的Q-s曲线一般呈缓变型,在桩顶沉降达到40mm时,桩端阻力一般不能充分发挥。前者由于长细比大、桩身较柔,弹性压缩量大,桩顶沉降较大时,桩端位移还很小;后者虽桩端位移较大,但尚不足以使端阻力充分发挥。因此,放宽桩顶总沉降量控制标准是合理的。4.3.4对于抗拔桩的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终止加载情况,按本条第1款的规定进行判定。5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5.1数据图表5.1.1除Q-s、s-lgt曲线外,一般还绘制s-lgQ曲线。如为了直观反映整个试验过程情况,可给出连续的荷载-时间(Q-t)曲线和沉降-时间(s-t)曲线,并为方便比较绘制于一图中。同一工程的一批检测桩曲线应按相同的沉降纵坐标比例绘制,满刻度沉降值不宜小于40mm,当桩顶累计沉降量大于40mm时,可按总沉降量以10mm的整模数倍增加满刻度值,使结果直观、便于比较。5.1.2太沙基和ISSMFE指出:当沉降量达到桩径的10%时,才可能出现极限荷载;黏性土中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桩端位移为桩径的4%~5%,而砂土中可能高到15%。故本条第4款对缓变型Q-s曲线,按s=0.05D确定直径大于等于800mm桩的极限承载力大体上是保守的;且因D≥800mm时定义为大直径桩,当D=800mm时,0.05D=40mm,正好与中、小直径桩的取值标准衔接。应该注意,世界各国按桩顶总沉降确定极限承载力的规定差别较大,这和各国安全系数的取值大小、特别是上部结构对桩基沉降的要求有关。因此当按本规程建议的桩顶沉降量确定极限承载力时,尚应考虑上部结构对桩基沉降的具体要求。关于桩身弹性压缩量:当进行桩身应变或位移测试时是已知的;缺乏测试数据时,可假设桩身轴力沿桩长倒梯形分布进行估算,或忽略端承力按倒三角形保守估算,计算公式为。5.2承载力判定5.2.1单桩竖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