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福建省福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圣外王;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B.儒家出类拔萃者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道家的典型人物则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追求隐逸山林或市井生活。C.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国学”并不单指儒家学说,儒道思想互补,并将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如此才能站稳立牢国学的根基。D.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由“神本”转向“人本”,这一转变为儒、墨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思想来源,并规定了其后的主要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注重道德人格的修养,道家追求内心的平静,可见儒家比道家更具有积极意义。B.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表明,佛教的中国化完全归功于儒、道两家思想的开放、包容。C.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儒、道两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D.儒、道思想互补在“人本”追求上是一致的,这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良好条件。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大儒气象”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材料二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何好处?5.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评析以下文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但“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至今不朽。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诗不只是概念的写作,诗要重视形象、意象。重读《说“木叶”》: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诗的形象万不能是“一般的形象”。这里仍然有一个“思”——对字、词、语句的非常人所思之“思”——诗人特有的几乎不带共性的形象思维之深入、拓展的问题。假如很省力也不用冒险地以“一般的形象”写作,那就不会有佳作、佳句,这样的诗不在少数。“树”之称为“木”,不仅在诗人笔下,也在护林人中。我曾走遍中国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大林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总是会把一些稀有的、材质极佳的树木,称为“美木”“佳木”“美木良材”,可见,木之名,非诗人专享。2014年初冬,我到辽宁本溪的一处红叶园,红叶铺地,也有半红半黄的,一层又一层,一脚踩上去踩不到地,不忍踩又不得不踩,陪同我的省林业厅工作人员说:“这里是美木之园。”有艺术学校的男女学生十几名,坐在红叶毯上写生,他们从各个角度去素描红叶树以及地上的红叶,他们知不知道:落叶皆木叶?我看见的是有色彩的木叶,是季节涂抹的色彩,木叶萧萧,有声有色。在自然界,木则木矣,美则美矣,美木是无分季节的存在。但在诗人那里就不同了,他要求自然情景的融洽和谐,他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季节,树木于其中,让“木叶”飞动起来,让灵感和独有的场景飞动起来,从而洋溢诗性,构成美妙的、独特的,又是读者熟知的特定环境中的动人的诗歌语言。林庚先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词句和语境呢?林庚先生说:“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均在以秋天为背景的情景中写“木”,得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形象、佳构。从谢庄而陆厥而柳恽而吴均而王褒而沈佺期而杜甫、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先生认为: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林庚先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更为广大而美丽的树木的空间,他以诗人的思维或推进,或跳跃,或深入其中,是诗歌中对“木”与“树”本源的深入,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往无前的深入,是对“树”与“木”的诗性的评述,能使人想起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评价:“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吾师差近之矣!信夫?林庚先生的心境是空阔而缠绵的,他爱“木叶”,他爱“落木”,他爱秋天,他爱“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他爱自然万物。他人在燕园,诗心却是游走的,游走于一个意象和一个意象之间,游走于“落木”与“木叶”之间,游走于江河大海千山万水间。(摘编自徐刚《自然笔记:诗在“木叶”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说“木叶”》一文有着深厚的情感,当“我”有机会细细品味此文时,对其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语言深有感触。B.在古诗中,“落叶”很少出现,“树叶”的形象不好,而“木叶”“落木”则因为有了“木”字,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妙性。C.将“树”称之为“木”,存在于包括诗人在内的其他行业。“美木”在自然界中可以出现于任何季节,但诗人只将“木叶”限定于秋季。D.作者认为,用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文章特色的语言来评价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和形象思维无关。B.与一般的概念表述不同,诗歌语言稍微不同,传达的意义就会差得很多。C.虽然“我”不知写生的学生眼中的落叶是否是木叶,但“我”眼中的木叶是声色并茂的。D.林庚先生对自然万物的爱和宽阔缠绵的心境,赋予了“落木”“木叶”独特的魅力。3.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获至宝”,表现了“我”对买到林庚先生作品的欣喜之情,也流露出对他的尊敬。B.“别树一帜”,是对林庚先生作品中体现出的诗一般的语言的创新性特征的肯定和欣赏。C.“假如”一词,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旨在指出佳作、佳句创作过程的极其艰辛。D.“一步一步”,是指林庚先生在对“木”与“树”本源的探讨上非常具有逻辑性。4.本文是怎样写出林庚先生以游走心创造出诗意之美的?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研究立场和方法上,人类学对历史学启示良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民族志学者的个人经验,尤其是参与和移情,被视为人类学调查过程的核心。”历史学者明显受此影响。陈寅恪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了解之同情”,主张研究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实际上就是对“移情”的强调。人们通常说的“设身处地”观察认知人事,也类似人类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然而人类学者使用的方法也存在局限。以“移情”为例,其主要困难在于研究者如何设身处地,实现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庄子观鱼,说鱼很快乐。惠施回复说,你不是鱼,你自然无法体验到鱼的快乐。这则寓言,用来比况人类学“移情”方法可能面临的困境,殊为恰当:要得出研究结论,不“移情”或站在研究对象的“主位”立场体验其生活及感受行吗?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移情”并换位体验,其困难似乎比庄子知鱼之乐否更甚。英国人类学家巴利结合他自己的考察经历指出:所谓一个陌生民族到头来会全盘接纳来自不同种族与文化的访客,以致这个外来者和本地人并无两样的说法,“让人悲哀的亦非事实”;“你顶多只能期望被当成无害的笨蛋,可为村人带来某些好处。在他们眼中,人类学者是财源,能为村人带来工作机会”。研究者原本的文化立场如何能够不影响其研究是一个几乎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无处不在。如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传教士到非基督教地区服务,尽管表示要尊重当地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但文化上遭遇的排异却无法避免。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效果很不理想。这说明不同文化间的鸿沟,是很难通过类似“移情”的方法弥合的。不过人类学者并不是单一地使用“移情”法。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研究立场及方法存在不足,人类学者从语言学家那里借取了“客位描述”的方法,强调以“观察者”身份对研究对象所做判断的恰当性,将客观性和科学性与“客位”相联系。从立场及方法上注意到“移情”的缺陷并试图补缺,对历史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历史学者近年来将“了解之同情”当成口头禅,多少忽略了具有科学特质的观察取向研究的重要性。人类学调查方法的局限对历史学者也提供了方法论思考。“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但这一方法也遭遇困难。首先,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明明是针对当下印第安部落写出的东西,却以“古代”命名,是因为原始部落的文明,当其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是很少性状变化的。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外人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以这样的族群作为研究对象是否仍然需要坚持人类学主要依靠“田野”的传统?在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今天的“田野”能反映昨天的存在吗?如果不能,中国的人类学是否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来从事相关研究?而借助历史文献会否因为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导致其研究失去人类学的学科属性?这都有待中国学者认真思考。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但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北美印第安人的“居留地”为例,其因外部文化的侵蚀而失去原貌。这提醒历史研究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对多少带有“田野”性质的通过“调查”历史当事人所作的“口述历史”,在时过境迁且缺乏佐证的情况下,也不能盲从礼拜,奉为信史。历史学注重“历时性”,历史学者眼里看到的是“变”的一面;人类学相对注重“共时性”,人类学者眼里看到的更多是“不变”的一面。然而但凡是文化,在进入近代以后,在异质文明的侵蚀下,无论其基因如何强大,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人类学家所谓的“田野”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今天的田野,或是介于古今之间者,要找到“原生态”的文化田野,谈何容易!(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学高度重视并广泛运用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移情”方法,这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立场与方法借鉴。B.“借助历史文献”“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可见人类学起初的调查方法更多立足于“田野作业”,而非文献。C.“这都有待中国学者认真思考”中的“这”,指中国人类学面临的研究困境:“田野作业”是否适用于研究拥有文字传承的族群。D.作者认为,“田野”的可信度有待考量,因为即便能传承至今,今天的田野也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并非“原生态”的田野。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借用人们观察认知人事的日常现象来阐析“移情”这一专业的学术用语,使得说理贴切深入而又浅显易懂。B.“几乎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以近乎绝对的言辞,强调了完全不受自身文化立场影响的研究基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C.文章援引摩尔根研究印第安人部落社会的例子,旨在阐释原始部落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很少发生性状变化。D.从北美印第安人的事例延伸推断,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急剧碰撞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习俗很难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B.《国语》记载黄帝四妃之子与黄帝异姓,历史学者表示无法理解。这种父子异姓的现象,可以用文化人类学描述的母系氏族社会“子从母姓”的习俗来解释。C.有鉴于许多西方学者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保罗·柯文提出“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主张,认为史家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要“进入局中人的世界”。D.一位学者正在外国进行民族“幸福感”的调查。但有人认为受限于彼此之间的文化隔膜,这位学者认知的幸福感,未必与原住民的真实体验相吻合。4.材料引用惠施的话进行类比推理,请分析这一推理的作用。5.材料划线处都引用了陈寅恪的观点“了解之同情”,作者的意图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福建省福宁古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①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②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等,他们在生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超越:文学的第二天性③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功利、现实道德、现实视角,也超越现实时空的审美境界。“超越”是指跳出经验世界而进入先验世界。真实讲进入,超越讲跳出,两项加起来便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文学创作既要把握现实经验,又要跳出现实经验。超越现实经验的内容很广泛,它既是指超越整个现实存在即现实世界,也可以指超越现实表象而进入现实深层。说文学是最自由的领域,就因为文学具有超越性,它可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各种束缚、羁绊与局限。政治、经济、新闻等现实活动都要受到现实条件,包括法律的制约,唯有文学不然。它遵循的法是“无法之法”,它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鲸鱼跃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打人的自由,泛爱的自由,而在文学中则有书写一切的自由,只是必须用良心审视这些自由。④文学之所以拥有最大的自由,除了作家的心理活动不固守现实世界的规范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具有超越现实功利的根本特性。我认为:把文学创作活动视为主体审美实践过程,也是主体摆脱现实羁绊而进入充分自由状态(个性化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是作家“超越”世俗角色。钱锤书说作家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随波逐流的世俗的自我,一个是居于现实世界之上脱俗的独立思考的自我。这一见解让我明白:作家可分为两种主体,一是现实主体。即随众俯仰之主体:一是艺术主体,即超越现实主体,超越世俗角色的主体。文学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展示艺术主体的本真属性,即个性、我性、自性等。总之,实现文学主体性,就是实现他人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整代的个性,就是超越大众性、群体性、世俗性而进入审美殿堂。⑤作家超越了现实主体《世俗角色》而进入艺术主体(本真角色)。才具有文学主体性。而成为艺术主体后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自己的视角,建立艺术视角(审美视角)。超越视角,实际上就是个人视角。要成为好作家,就不能仅仅用“俗眼”看世界。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一定有独特的不同凡响的视角。好作家要创作出好作品。首先是他们看世界纯不沿用他人的视角。视角一变。新意就出来了。这是作家“原创性”的秘诀之一。⑥超越现实主体,超越现实视角,这就是从作家主体的层面讲超越性。如果从文本的层面上讲。超越性归根结底应当表现为超越现实境界。人与人的差别,作品与作品的差别,最终是境界的差别。我们说文学应当超越现实功利,就是说,文学应当超越功利境界。我们说文学应当超越“现实人”即现实主体,就是说文学应当超越道德境界。作家应当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水准,作品中应有作家的伦理态度。但是,道德境界仍然属于现实境界。这还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在现实中,作家会对人作好与坏的判断,但在艺术中,作家则对任何人都投以悲悯的态度。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功利、现实道德、现实视角,也超越现实时空的审美境界。(摘编自刘再复《文学常识二十二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其”指经验世界和先验世界;既要把握现实经验,又要跳出现实经验。B.作家的作品想具有“原创性”,需要超越现实主体后,成为艺术主体,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C.超越性,从作家主体的层面讲,指超越现实主体和现实视角;从文本的层面上讲,则指超越现实境界。D.文学作品应以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为出发点,经过超越,最终达到审美境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不朽作品,生命力密码就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思路和道德。B.文学主体性要超越大众性、群体性与世俗性,它的实现需充分展示他人不可重复、替代的个性、我性、自性等。C.文章的第四段引用钱锺书先生的观点,说作家有两个自我,说明作家具有超越现实主体,进入艺术主体的可能。D.作家比一般人道德水准更高,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不会对人作好坏判断,而是对任何人都投以悲悯的态度。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性格表层徘徊彷徨,其人性深处则是极为复杂的多方冲突。B.茹志鹃的《百合花》采用清新、优美的笔调,写出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C.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儿童视角、成年叙述者视角和作者视角,深刻展现了民众的生存状态。D.“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劳动成果,但作者李绅却是一个奢华无度之人。4.《雷雨》作为不朽的经典戏剧,体现了文中所说的文学两大天性:真实性和超越性。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两大天性的角度具体赏析《雷雨》这一作品。福建省四地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禺剧作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中国人民中获得盛誉,而且在世界人民中找到了广泛的知音。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剧作家。21世纪以来,我国的曹禺研究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态势展开,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向新的方向拓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曹禺研究纵深发展,还必须同曹禺剧作的演出紧密相连。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一位剧作家的历史地位不是靠权力造就的,更不是靠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由他的剧作的生命力决定的。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已经去世400多年,然而人们仍然缅怀他,研究他,是因为他的作品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在中国话剧百年发展史上,就剧作演出生命力、影响力的旺盛而言,曹禺剧作是“独一无二”的。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20世纪西方“莎学”家早已认识到,研究莎士比亚,如果要想充分理解他的话,就应该首先从他为自己选择的环境——剧院——出发去接近他。曹禺是一位十分熟悉舞台的剧作家,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尽管他的剧作有着很强的文学性,但他首先是为演出而创作的。他进行剧本创作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舞台上相应的戏剧场面来,就会把自己对舞台表现的要求鲜明地贯彻到文本中去。因此,研究曹禺剧作,如果只停留在文本中,就仅仅是只研究了一半,并且是很不够的一半。要将曹禺研究、曹禺艺术的弘扬同曹禺剧作的广泛演出结合起来,还要提倡曹禺剧作演出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越是杰出的作家、翻译家,便越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最初的艺术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以多种艺术形式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在中外舞台上以各种形式获得广泛传播,便是一个明证。曹禺的剧作不仅以原有的话剧形式在舞台上历演不衰,而且被改编成歌剧、舞剧、电影、曲艺等多种演出形式,活跃在天南地北各个不同的舞台上。除了正规的大剧场演出,我们还应该鼓励业余的,以及重视艺术本体简朴而又认真的曹禺剧作演出。莎士比亚剧作无疑是艺术的经典,但国外莎剧演出的形式却是多样的,既有豪华的大歌剧演出,也有十分简朴而灵动的演出。弘扬曹禺艺术,弘扬中华民族自己创造的文化瑰宝,有利于我们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优秀剧作,创造出新时代的艺术高峰,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摘编自曹树钧《传承曹禺艺术创造新时代艺术高峰》)材料二: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如何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戏为根。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人才是根本。要重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首先,要重视培养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因为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无“角儿”则无戏。一个好演员能带动一个剧团的发展,甚至能带动一个剧种的发展,进而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培养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虽然不易,但对于戏曲传承和繁荣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创作、市场经营等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努力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专业设置配套齐全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最后,还要抓好戏曲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建立人才基地、设立培训班等途径,做好“传帮带”,为剧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给青年人创造更多登上大舞台的机会,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锻炼,从而让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健康发展。除了“出人”,“出戏”也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在戏曲舞台上,许多精品老戏久演不衰,百看不厌,这充分说明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保护戏曲要尊重传统,尊重戏曲艺术的根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保留戏曲艺术的精华,让观众体味戏曲的意蕴深远、含蓄隽永。与此同时,戏曲艺术还要与时俱进,关注当下、聚焦现实,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只有打造越来越多顺应时代变化,同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剧目,使戏曲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我国戏曲艺术来自民间,扎根于社会,群众基础广泛而深厚。这就要求新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既要技艺精湛,创作精品,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要不忘初心,深入群众,将优秀的戏曲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只有让戏曲深入乡村、走进校园,切实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和弘扬。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戏曲艺术邂逅新媒体,传统戏曲艺术和基层院团更需要主动出击,与时代同步,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多开拓线下剧场,又要积极进军网络市场,通过新媒体把戏曲艺术奉献给各地群众,满足戏迷需求。(摘编自刘莉沙《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被马克思赞誉的莎士比亚已经去世400多年,但是人们仍然缅怀和研究他,这使得他的作品一直活跃在舞台上。B.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的培养值得重视,一个好演员能带动一个剧团甚至一个剧种的发展,进而为戏曲艺术做出贡献。C.曹禺的剧作首先是为演出而创作的,他会把自己对舞台表现的要求贯彻到文本中去,其剧作的文学性显得不强。D.曹禺的剧作以话剧、歌剧、舞剧等多种形式演出,可见中国自古至今的戏剧作品都适宜进行任意形式的改编。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正规的大剧场演出,我们还应重视简朴而又认真的曹禺剧作演出。其实,业余而简朴的演出比豪华而正规的演出效果更好。B.研究曹禺剧作只停留在文本中是不够的,应与曹禺剧作的演出结合起来,而曹禺剧作的演出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更广泛地传播。C.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要重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给青年人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锻炼,让戏曲事业后继有人。D.传承、保护戏曲要尊重传统,尊重戏曲艺术的根本规律和根本特点,戏曲艺术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反映人民生活,要具有人民情怀。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短语)的相关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一无二”,这里指在中国话剧百年发展史上,没有可以与曹禺剧作演出生命力、影响力的旺盛相比的。B.“大雅之堂”,高雅厅堂,比喻高的要求,这里指新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要有精湛的技艺,能够创作出精品。C.“两条腿”,这里指传统戏曲艺术和基层院团既要多开拓线下剧场,又要积极进军网络市场,来满足戏迷需求。D.“出人”,这里指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要建立和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人才,“出人”与“出戏”构成对比。4.材料二阐述的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举措对文艺的发展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借鉴意义的一项是()A.注重文艺创作、市场经营等各方面人才的培养。B.积极运用新媒体,让文艺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C.经典和精品能长盛不衰,深得群众喜爱和好评。D.要让文艺扎根基层,走进校园,广泛深入群众。5.两则材料都涉及戏剧(戏曲)艺术,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福建省福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C2.D3.C4.①证明观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及开放性(包容性);②引用史学大师的话语,具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5.①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制民之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本意识;②百姓接受教育,明孝悌之义,体现了儒家“仁”“礼”相辅互动的理念;③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百姓衣食无忧、守礼知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C.“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错误。根据原文“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可知,选项混淆了陈寅恪和作者的观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因此儒家比道家更具有积极意义”错误。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各有侧重,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具有积极意义。B.“完全归功于儒、道两家思想的开放、包容”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指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这一点”指的是“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C.“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错误。根据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道德高尚”,符合材料一“大儒气象”;B.表现“忠贞弘毅”,符合材料一“大儒气象”;C.陶渊明“留恋山水”,更符合道家“涵虚脱俗”的气象;D.体现“忠贞弘毅”,符合材料一“大儒气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引用陈寅恪的观点是为了论证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根据“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可知,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了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开放性(包容性)。根据题干中“史学大师”这个身份,可知,所引材料出处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这段话论述的是百姓的衣食、教化,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主张,“衣帛”“食肉”“无饥”等“制民之产”,与材料三儒家人本意识的思想相符合。(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说明百姓接受教育,明孝悌之义,符合材料三“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的观点,体现了儒家“仁”“礼”相辅互动的理念;(3)题干中的这段话说明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百姓衣食无忧、守礼知义,符合材料三“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的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B2.A3.C4.①具体解析《说“木叶”》中的词句及其形象思维,发现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②引用名家话语及经典著作言论,分析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③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验证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落叶’很少出现,‘树叶’的形象不好”张冠李戴,原文“‘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可见应是“树叶,很少出现”“落叶的形象一般”;另外“形象不好”错误,原文说“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A.“和形象思维无关”分析错误,从原文“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可知,用“木叶”还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旨在指出佳作、佳句创作过程的极其艰辛”错,从文中看,这里运用假设论证,旨在强调独特的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内容和手法的能力。①文章开头指出,林庚《说“木叶”》中的“木叶”牵动“我”的情思;接着探讨《说“木叶”》中对于“木叶”的使用属于形象思维,“‘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并感悟到其中意象的诗性之美,“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诗的形象万不能是‘一般的形象’”。②引用名家话语及经典著作言论,如吴均的《答柳恽》、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评价等分析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林庚先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更为广大而美丽的树木的空间,他以诗人的思维或推进,或跳跃,或深入其中,是诗歌中对‘木’与‘树’本源的深入,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往无前的深入,是对‘树’与‘木’的诗性的评述”。③文章写了作者到辽宁本溪红叶园参观,更加感悟到了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但在诗人那里就不同了,他要求自然情景的融洽和谐,他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季节,树木于其中,让‘木叶’飞动起来,让灵感和独有的场景飞动起来,从而洋溢诗性,构成美妙的、独特的,又是读者熟知的特定环境中的动人的诗歌语言”。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C2.C3.C4.①文章以惠施的话“庄子不是鱼,自然无法体验到鱼的快乐”来类比推导出“人类学研究者不是研究对象、自然难以换位体验研究对象的生活及感受”。②这一推理论证了人类学者“移情”的方法存在局限,使观点更加通俗易懂。5.不相同。①第一处引用,用以例证历史学受人类学的启示,注重运用“移情”的研究立场和方法。②第二处引用,用以论证近年来的历史学者过多地强调“移情”,对具有科学特质的观察取向研究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强调历史学应从人类学“移情”法的局限中得到启发并加以补缺,将“移情”与观察取向研究/“客位描述”法相结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指中国人类学面临的研究困境:‘田野作业’是否适用于研究拥有文字传承的族群”错,根据原文“以这样的族群作为研究对象是否仍然需要坚持人类学主要依靠‘田野’的传统?在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今天的‘田野’能反映昨天的存在吗?如果不能,中国的人类学是否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来从事相关研究?而借助历史文献会否因为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导致其研究失去人类学的学科属性?这都有待中国学者认真思考”可知,“这”指的是上文提出的几个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旨在阐释原始部落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错,根据原文“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可知,文章援引摩尔根研究印第安人部落社会的例子,旨在阐释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第一段“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陈寅恪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了解之同情”,主张研究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可知,第一段论述的是“移情”对历史学的启示,强调要“设身处地”观察认知人事。A.强调史学研究应注意运用“地下之新材料”。B.说明人类学的某些知识还有助于理解传统史学难以认知的社会历史现象。C.“进入局中人的世界”与“设身处地”观察认知人事的观点一致。D.强调文化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会使调查存在巨大差异。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类比推理的作用的能力。结合“以‘移情’为例,其主要困难在于研究者如何设身处地,实现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角色转换”“这则寓言,用来比况人类学‘移情’方法可能面临的困境,殊为恰当”可知,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以惠施的话“庄子不是鱼,自然无法体验到鱼的快乐”来类比的是“人类学研究者不是研究对象、自然难以换位体验研究对象的生活及感受”。结合“然而人类学者使用的方法也存在局限”“要真正做到‘移情’并换位体验,其困难似乎比庄子知鱼之乐否更甚”可知,本段的观点是人类学者使用的“移情”方法也存在局限,之后运用惠施的话“庄子不是鱼,自然无法体验到鱼的快乐”来类比就是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运用类比推理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使观点更加通俗易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结合第一段“陈寅恪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了解之同情’,主张研究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实际上就是对‘移情’的强调。”可知,这里引用陈寅恪的观点“了解之同情”是为了论证“移情”这一人类学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对历史学的启示。结合第四段“从立场及方法上注意到‘移情’的缺陷并试图补缺,对历史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历史学者近年来将‘了解之同情’当成口头禅,多少忽略了具有科学特质的观察取向研究的重要性。”可知,这里引用陈寅恪的观点“了解之同情”是为了论证近年来的历史学者过多地强调“移情”,对具有科学特质的观察取向研究的重要性有所忽视的观点。再结合“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研究立场及方法存在不足,人类学者从语言学家那里借取了‘客位描述’的方法,强调以‘观察者’身份对研究对象所做判断的恰当性,将客观性和科学性与‘客位’相联系”可知,强调历史学应从人类学“移情”法的局限中得到启发并加以补缺,将“移情”与“客位描述”法相结合。综上所述,两处虽然都引用了陈寅恪的观点“了解之同情”,但是作者的意图是不相同的。福建省福宁古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A2.D3.A4.①《雷雨》体现了从真实出发的创作原则。在阶级矛盾、父子矛盾和爱情矛盾等多重矛盾中,真实地展现了周朴园痴情与无情、温柔与冷酷共存的复杂的人性及人生困境。
②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 概率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世界意义的变化有哪些
- 例析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对比
- 2025转让商铺经营权合同模板
- 2025车辆借用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年沈阳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技巧答案大全
- 2025年临沧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 2025年合肥货运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三门峡货运从业资格证继续教育考试题
- 国开2024年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GB/Z 44306-2024颗粒质量一致性评价指南
- 新媒体与社会性别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最新建筑材料标准以及分类
- 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图
- 民间疗法—敷脐
- 教科研基地汇报材料
- 质量等级说明
- 消防工程防排烟及通风施工工艺方法
- 国民经济行业与分类代码
- 沙弥尼律仪要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