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①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①图南,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谓南飞。后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出江国之广阔、山城之高耸,构成了一幅磅礴宏大的岳阳图。B.颔联中“翻”“洒”二字生动地刻画出晚风卷浪,雪落寒灯的凄寒景象。C.颈联表现诗人滞留岳阳的幽怨心情,艰难危险的处境更增加了他的怒气。D.此诗为五言律诗,承转自然,情景呼应,显现出了“沉郁顿挫”的风格。16.本诗与这学期所学的杜甫另一诗作《登岳阳楼》均创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1)同:都有漂泊困顿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忧。(2)异:①《泊岳阳城下》还表现出诗人的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的壮志豪情。从直接抒情“气益增”和用典“图南”可以看出,诗人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自己可以倾尽才华来实现鲲鹏之志。②《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年老漂泊之感伤,还是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幽怨心情”“增加了他的怒气”错,“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意思是,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诗人留滞岳阳并没有产生幽怨心情,是因为诗人的雄才大略并没有因留滞而消退;艰难危险的处境增加的不是怒气而是临危更坚的宏大气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登岳阳楼》表达的情感,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再看《泊岳阳楼下》的情感,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①本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其中“引”与“衔”字采用比拟手法,赋予“雁”和“山”以主观情感,生动活泼,情趣盎然。B.杜诗首联以记叙的方式交代登楼缘由;颔联“乾坤”与颈联“孤舟”形成对比,颇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之妙。C.李诗“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写仿佛在“云间”下榻,如同在“天上”饮酒,“连”和“接”以夸张之笔,凸显了岳阳楼高耸入云。D.杜诗尾联写了两种景象: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16.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同样写登临岳阳楼,李诗和杜诗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D16.李诗:通过写洞庭湖迥远辽阔,大雁带走愁心,山峰街来好月等景象,营造了开阔渺远、豪放飘逸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登临岳阳楼所见景象的赞叹之情和遇赦返还的喜悦之情。杜诗:通过写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冲裂,日月星辰漂浮在水中等景象,营造了雄伟磅礴、壮阔沉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的孤苦和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状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前者实写,后者是虚写”错误,虚实说反了,前者是虚写,后者是实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情感能力。李诗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的心情和闲适旷达的襟怀。杜诗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吐纳天地;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的孤苦和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状态。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渭北③春天树,江东④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①庾开府:指庾信,南北朝诗人,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诗人,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称赞李白的诗歌冠绝当代,“也”“然”两个助词,加强了赞美的语气。B.颔联将李白的诗与庾信、鲍照的诗进行比较,赞美李白诗歌风格清新俊逸。C.尾联中“何时”表达出重聚的强烈愿望,“重与”则暗含了对昔日时光的怀念。D.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通篇贯穿一个“赞”字,表达诗人的倾慕之情。16.清代沈德潜称赞颈联两句为“写景而离情自见”,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①颈联上句写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的春日树木,下句写李白漫游江浙一带的日暮薄云。“春树”“暮云”二意象巧妙组合在一联之中,营造出诗人与李白分处两地的意境。

②诗人借景抒情,以春树、暮云寄托彼此的无限情思,表达出与李白离别之憾、对李白怀念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通篇贯穿一个‘赞’字”错误。本诗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颈联是说,如今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想思念。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营造出诗人与李白分处两地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情,以春树、暮云寄托彼此的无限情思,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有深重的离情,表达出与李白离别之憾、对李白怀念之情。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初入都门①漫赋汪梦斗②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③,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④。何事却狂游,直驾驴车渡白沟⑤。自古幽燕为绝塞⑥,休愁。未是穷荒⑦天尽头。【注】①都门:指北宋旧都汴京(今开封)。②汪梦斗,南宋诗人,宋亡隐居,元世祖特召赴京,他被迫北上,途经汴京时,写作此词,后不仕而还。③抹:轻微的痕迹。④汴流:即汴河。流经开封,故名。⑤白沟:河名,在河北定兴县南。旧为宋辽分界,又称“界河”。⑥幽燕:即幽州,古代为燕地,故云。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绝塞:极远的边塞。⑦穷荒:极为荒远的地方。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回顾过往曾于夕阳西下时斜倚江边小楼思念中原故土的情形,为全词笼上了闲适忧伤的感情基调。B.“目断⋯⋯何由?”两句回到眼前,无疑而故问,突出淮南以至江南大地也沦落异族之手的事实,用语极其沉痛。C.“狂游”一词意蕴丰富:既有对自己决心隐居又被迫北上的不甘,又有对异族统治者迫使自己接受征召的不满。D.词人选取“都门”“神州”等特定意象和“白沟”“幽燕”等特殊地名,用心良苦,便于抒发思“古”之幽情。16.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其丰富的情感的。【答案】15.A16.①触景生情:作者回望淮南大地群山只剩轻微的一抹,不由触发起自己如眼前滔滔汴河水般的国家灭亡的无奈与悲愤之情。②化用典故:首句化用辛弃疾《水调歌头》中的成句,抒写作者往日在江南时对中原故土日夜思念、不能释怀的沉痛心情。③正话反说:作者被迫应召北上,路途迢远,历经艰辛,却故作放达,自我宽慰,将流落之苦和亡国之痛表达得委婉蕴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为全词笼上了闲适忧伤的感情基调”说法错误。根据“曾倚斜阳江上楼”“载泪东风洒汴流”等处可知,无论作者是曾经于夕阳西下时斜倚江边小楼瞩目中原故土,还是眼下回顾过往落泪哀伤已经无法抑制,都不表明其“闲适”之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能力。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分一般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此外还可从修辞、表达技巧、词语运用等角度分析。本词开篇以回忆曾经即写诗人回忆起过去与朋友们共同憩息于斜阳江畔楼阁情景,“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一句是景物描写,“目断”意味着视线的终点,而“淮南山一抹”则是对远方山川的一种描绘,这里的“抹”字有着淡淡的哀愁,似乎在询问自己与那遥远之地之间,隔了什么。遥望失去的神州,诗人“载泪东风洒汴流”,“载泪”表明诗人的哀伤已经无法抑制,而“东风洒汴流”则是对这种哀伤的外在表现,东风带走了诗人的泪水,将其融入了汴河之中,景物描写触发起自己如眼前滔滔汴河水般的国家灭亡的无奈与悲愤之情。这属于触景生情的表达方式。诗歌首句化用辛弃疾《水调歌头》中“西北有神州”一句,均是指中原故土。这属于用典的手法,写出作者往日在江南时对中原故土日夜思念、不能释怀的沉痛心情。“何事却狂游”一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自己决心隐居又被迫北上。“直驾驴车度白沟”则是对诗人此刻所处境况的一种描写,驴车与白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直驾”显示出一种决绝和无奈。最后两句“自古幽燕为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则是诗人对于自己所处地理环境的感慨。“自古幽燕为绝塞”中,“幽燕”指的是北方边疆地区,而“绝塞”则意味着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地方。可看出“休愁”正话反说,路途迢远,历经艰辛,却故作放达,自我宽慰,委婉蕴藉表达诗人被迫应召北上时的流落之苦和亡国之痛。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①作刘克庄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标题点明写作时间,词人顺应习俗而登临,并因登临之地而产生怀古之幽情。B.词人以“吹帽插花”的风流与“残照西风”的萧索相应,表达人到暮年的独特况味。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16.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上片写登临。重阳节词人登上牛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他登高望远,“不用深怀古”表明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向来”二句写岁月的无情是普遍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作者自我安慰,进入一种旷达超脱的境界。

下片写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词人虽然超脱,但仍不免感叹自己的岁月迟暮和漂泊流离,客中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心境的悲凉;“欲携”二句,写他试图振起豪兴,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只能归于破灭,准确地表达了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解析】【15题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