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答司马谏议书》第一部分知人论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1岁进士及第,后拜相,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强调“权时之变”,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王安石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其诗遒劲清新,其词风格高峻。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了解作者“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了解文体知识—书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便以此信作答。解题《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司马是复姓,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第二部分初读课文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游处(

)强聒(

)重念(

)怨谤(

)难壬人(

)怨诽(

)盘庚(

)恤国事(

胥怨(

)改其度(

)

度(

)义

会晤

(

)chǔchóngqiǎngguōbàngnànrénfěigēngxùxūdùduówù第三部分文本研读

启:

昨日蒙教,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

所以,冀君实或见

恕也。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私自,私下,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常常方法,主张持书信往来详细地原谅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考虑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返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启:用于书信开头,表示下面开始陈述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表转折认为同游共处,交往缘故勉强解释表被动简略回信,答复同“辩”,分辩又考虑到对待,看待优厚粗疏草率说……的原因/理由希望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判断句被动句问题探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阐明回信的原因和目的。王安石是如何一步步阐明回信的原因和目的的?(用原文填空)(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2)又以“

”表明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因此之前收到司马光的信件,只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3)但是又因为“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希望司马光原谅他,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复不宜卤莽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

以谓:受命于

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泛指读书人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的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特别根本道理清楚指教我求因而招致怨恨,指责却以为,认为从君主法令制度修正在状语后置句负有专责的官吏不是,不算施行来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本来预先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问题探究概括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先立后破。先确立观点“名实”应相符合,作为论证的立足点,后逐条驳斥保守派的谬论,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逐条驳斥这些指责的?(用原文填空)(1)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是:

。(2)王安石在驳斥前,先提出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有了这样的立,就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使下文对变法罪名的驳斥,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3)“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逐条驳斥这些指责的?(用原文填空)(4)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5)对“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6)对“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

会晤,不任

区区向往之至。习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把顾念,忧虑附和世俗向当作,作为估量,考虑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为何,怎么会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宾语前置句指迁都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不仅因为缘故计划考虑认为正确值得反悔的地方缘故如果因为作为来施恩惠给人民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字是动词,办(事)缘由会面不胜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判断句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也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问题探究概括第三部分内容

对“怨诽”的缘由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列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加以让步假设的方式,进一步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用原文填空)(1)“

”,说明王安石改革前就已经将“天下怨谤”的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2)王安石用“

”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仍然“

”,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用原文填空)(4)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这是盘庚改革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决心。(5)最后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

”,表明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作为一篇驳论文,文章逐条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副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明晰主旨艺术特色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提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的论点,驳斥时针锋相对,言简意明。2.论证方法多样:①立论和批驳结合。先确立“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样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作为论证的立足点,就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后逐一批驳守旧主张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②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运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增强说服力;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连用排比,势如破竹;运用反问,铿锵有力。语气委婉,柔中有刚,强调坚持变法的决心不可改变,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问题探究请分别概括文章2、3段的论证思路。

第3段可分为三层。①作者首先对“怨诽”的缘由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指出保守势力反对变法是因为习惯于苟且偷安,“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②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列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③最后以让步假设的方式,以退为进,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却没能有所作为,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表面认错,实则坚定地表明立场:自己不会因循守旧,会坚持变法改革。语气委婉,态度坚决。问题探究请分别概括文章2、3段的论证思路。

第2段在论述时采取了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的结构。①先确立“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一观点,作为论证的立足点,指出立场不同,对变法这件事是否合理的看法就不同。②后以人主、先王、天下为出发点,逐个批驳了司马光加在变法运动上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令人信服。③最后对于“怨诽之多”,作者只是简单表明自己早已预想到这种情况,这种早有预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问题探究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抨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展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第四部分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

“辨”同“辩”,分辩2.古今异义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报告。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3.词类活用取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办,做终必不蒙见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冀君实或见恕也见4.一词多义表示被动看见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关山度若飞度义而后动度,然后知长短度dù,制度,法度dù,计划duó,考虑duó,丈量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宽厚而爱人刀刃者无厚厚优厚忠厚厚度dù,渡过;越过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于从对,对于给不为侵官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未能助上大有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为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