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关联阅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关联阅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关联阅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关联阅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关联阅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关联阅读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为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的代表(包括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坚定地说出了那一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名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正如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记载和昭示的: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并逐步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长篇著述,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提出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结论,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顺应了时势,也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下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历史必然。(节选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旧政协会议是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形成了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B.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C.新政协会议虽然沿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和旧政协会议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D.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紧扣了“政治协商”这一主题。B.“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所作开幕词中最激动人心的语句,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D.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述中的理论,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准备。3.下列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治协商”一词过去曾得到过包括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的赞同。B.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难得的一次民主化进程。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D.协商民主制度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是我国独有的政治民主形式。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两则材料都提及了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其表达意图分别是什么?【答案】1、A2、C3、D4、【参考答案】第一:先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的观点;第二:然后从新政协会议的目标和共识,以及毛泽东同志之前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三:最后总结其制度性安排的特点。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5、【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是回潮历史,交代此次新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渊源;②材料二中是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解析】1.【试题分析】B选项“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错,材料一“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这个意义才是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原因。C选项“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错,材料二“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新旧两次政协会议建国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D选项“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错,材料二说的是“……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2.【试题分析】C选项“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错,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毛泽东同志早已提出,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3.【试题分析】D选项“是我国独有的政治民主形式”错误,选项所述内容与文本没有依据,材料一说明旧政协会议的不可能性和新政协的历史必然性;材料二综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发展和地位,并无涉及说明政协的民主形式是我国独有的。4.【试题分析】材料二共有六段,为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是总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提出观点。第二至五段是分说,其中,二、三、四段为一层,“意在建立起……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主要从政协会议的目标和共识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五段“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主要从毛泽东同志之前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进行论证。先概括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目标、共识,再进一步回溯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思考、贡献,两层之间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第六段为总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也是……,是一个历史必然”,最后总结其制度性安排的特点。5.【试题分析】①材料一是回潮历史,交代此次新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渊源;②材料二中是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材料一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由“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那次会议证明……”“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可知,材料一主要是回溯历史,交代此次政协召开的历史渊源;材料二选自《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一文,由“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可知,材料二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主要论证中国人民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历史地位。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节选乙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吴起镇战斗之后,一天,我和王开湘同志由于事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而这个会为了防止敌机骚扰,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于是便从驻地骑着马直奔会场。天虽奇冷,但我和王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路上碰到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又问道:“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是的,上缴了不少,还留了一点。”我说。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节选丙①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②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③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④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删减)1.结合具体内容,赏析甲文语言的特点。2.分析乙文划线部分是如何表现人物品格特征的。3.丙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看似平淡无奇,但意蕴丰赡,请加以赏析。4.三篇选文涉及不同体式,有各自的风格,试加以分析。【答案】1、【参考答案】①从词语角度来说,运用了“不允许任何”“必须”“必将”,态度坚决,观点明确。②从句式来说,“庆贺”三句运用整句,整饬有力,有气势,使演讲更具感染力。2、【参考答案】“热烈握手”,运用动作描写,体现了小平同志的热情。语言描写“驻扎在哪里,多远?”体现对小平对战士的关心;“小鬼”,运用语言细节描写,体现了其平易近人。“我们爽快答应”,从侧面体现小平同志深得人心。3、【参考答案】文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一语双关,意味深长。4、【参考答案】甲文,演讲稿,用词果断,具有鲜明的态度;通过整句,富有气势,具有感染力。乙文,回忆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使文章真实;运用描写,很好表达内在情感。丙文,新闻稿或消息,具有时效性;非常客观。【解析】1.【试题分析】(1)从词语角度分析根据“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分析,运用了“不允许任何”“必须”“必将”,态度坚决,观点明确。(2)从句式来分析根据“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分析,三句运用“庆贺……”整句,整饬有力,有气势,使演讲更具感染力。2.【试题分析】根据“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分析,“热烈握手”,运用动作描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热情。根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多远?”“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分析,运用语言描写,体现邓小平对战士的关心;根据“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分析,“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中“小鬼”一词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了邓小平易近人。根据“我们爽快答应”分析,该句侧面体现邓小平同志深得人心。3.【试题分析】根据“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可知,文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字面上是现实的场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根据“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分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总之,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寓虚于实,一语双关,意味深长。4.【试题分析】(1)甲文出自毛泽东的一篇演讲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根据“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分析,“不允许任何”“必须”“必将”,用词果断,具有鲜明的态度;“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此处连用“庆贺……”三个相同句式,形成的整句,富有气势,具有感染力。(2)乙文出自杨成武的一篇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根据“我们仍穿着单衣”“我和王开湘同志由于事先接到通知”“天虽奇冷,但我和王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路上碰到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分析,选文是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我”的所见所闻,显得真实可信;根据“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多远?’”“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分析,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很好表达自己对热情慈爱、深得人心的小平同志的赞美。(3)丙文选自一篇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根据“晚6时15分”“7时45分”“0时40分”分等时间词分析,这篇新闻稿具有时效性,且非常客观地叙述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事件。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夜王愿坚夜,漆黑。远处传来阵阵枪声。冷风不停地钻进窗棂,灌到屋里来。勤务员小韦冷不丁打了个寒噤,醒了。他觉着肩上沉甸甸的,原来不知什么时候那床旧夹被披在他身上了。他紧握着夹被先向墙角瞥了一眼,看见那块用砖头支起的门板上,毯子还是整整齐齐地铺在那里。再向桌边望望,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小韦坐在竹凳上,双手托着下巴,静静地注视着首长。他看见,这张轮廓鲜明的脸上,眉毛还是那么浓,可是两颊却明显地消瘦了,就连衣领也宽出了许多。在遵义开过会以后,发这件军衣的时候,本来穿着是正好的嘛。“嗯,嗯。”首长朝小韦微微一笑,又俯身看图了。“看,看,”小韦埋怨道,“一张地图,老是看,也不睡会儿。”首长抬起头,看着小韦,亲切地说:“你来看,看那里。”他手向枪声响着的远处一指,“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在干什么?”小韦向黑夜瞥了一眼:“打仗呗!”“你再看,”首长站起身,揽着小韦的肩膀,走向窗前,指着不远处一个窗口透出的灯光,“那是什么地方?”“我知道。”小韦答道。就是水塘边上那所泥墙草屋,他曾经摸黑去送过一趟信。“毛主席在那里工作呢。”“是啊!可你倒要我休息。”首长目不转睛地望着灯光,好一会儿,才深情地说道,“长征的路,有千里万里,我们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听着首长的话,小韦觉得心里一亮;可又觉得首长并没有回答他现在考虑的问题。于是又向那空空的床铺瞥了一眼,回到小竹凳上坐下……忽听桌子上“吧嗒”响了一声。他扭头看去,只见首长依然端坐在那里,右手还是握笔的姿势,铅笔却掉到了桌子上;左手握着的蜡烛,不知什么时候倾斜了。“他睡着了……他,太累啦!”小韦眼眶子一阵发酸。自从长征开始,他被调到首长身边工作,这样的情景他见过不是一回了。他托着下巴,定睛看着首长。一分钟,又一分钟……小韦的心头轻松多了。他高兴地想道:“睡吧,哪怕就这么坐着睡一会儿也好哇!”突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小韦吃了一惊,慌忙扑向门边,可是已经迟了。门开了,军委卢参谋走进来。他急匆匆地敬过礼,走向桌边。首长一怔,抬起了头,问道:“你来啦?什么事?”卢参谋把一份电话记录递过去。首长接过了文件,默默地看了看,捏着文件的手慢慢地搁在地图上。为了不打扰首长思索,卢参谋来到小韦身边。他用铅笔敲了一下小勤务员的鼻子,奇怪地问:“你这孩子,怎么啦?看这嘴噘得能挂住个油瓶……”小韦扭头擦了擦眼睛,声音哽咽,“你呀,来得真不是时候……”说话声惊动了首长。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卢参谋走到桌边,俯身低叫道:“周副主席!”“嗯。”周副主席漫应着,转过脸来,招呼卢参谋坐下。卢参谋简要地报告了情况:先头部队根据军委的命令,利用这漆黑的夜,胜利突过了乌江。关于下一步的行动,部队有几个问题向军委、向周恩来副主席请示。周副主席伸开双手,重重地在脸上搓了两把。他把文件放在面前,读完了,略微想了想,然后向卢参谋说道:“部队过江以后,继续按照军委的部署,向东南方向前进!”他指着地图,“就在这一带,寻求新的时机!……”“是。”卢参谋转身要走。周副主席又叫住了他:“行军序列要安排好,尽量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小韦送卢参谋走出门去。在门口,卢参谋低声嘱咐道:“首长眼睛都熬红了。你可要提醒他注意休息啊!”小韦委屈地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他还是在过赤水河的时候,站在河边靠着马鞍子打了个盹,到现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啦……”听到背后的脚步声,小韦把话停住了。他望着向门边走来的首长,慌忙指着门外,提醒地说:“看,天这么黑……”“黑夜?好哇!”周副主席也看出了小韦的意思,笑着把话接过来,“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行军,打仗。走好了,打赢了,胜利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啦!”他亲切地抚摩小韦,“你今年才十五岁,对不对?”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小韦点点头,不解地望着首长。“等你再长大一些,你就会了解我们了;你就会明白:应该这样做!”周副主席把话略停了停,然后,又指着门外,充满感情地说:“想一想,在全中国,还有全世界,有多少劳苦的人,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像这黑夜一样黑、一样冷啊!我们共产党,我们红军就是要加倍地工作,工作,让他们看到太阳,得到解放。”小韦深情地看着周副主席。他觉得,这个极度疲劳又浑身是劲的人,仿佛全身都发着光。这光,照暖了,也照亮了他这个少年红军战士。他霍地转过身,摘下墙上的驳壳枪,一下子背到了身上,大步来到周副主席身边。周副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扬起手掌,在脸上搓了搓,随即拍了拍小韦的肩膀:“走吧,到前边看看去!”小韦没有再说什么,把夹被轻轻地披到周副主席的肩上。然后,紧跟在首长后面,一弓身,钻进黑暗里去了。夜,漆黑。枪声更紧了。(选自《王愿坚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副主席“用砖头支起的门板”当床,突出了长征途中红军日常生活条件的艰苦。B.“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这句对小韦的委婉批评体现了周副主席的自信。C.作为勤务员,小韦期盼周副主席多睡会,所以当周副主席被惊醒时,他内心十分不满。D.把夹被披在小韦身上,“揽着小韦的肩膀”,都体现了周副主席关心部属、平易的特点。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夜,漆黑。远处传来阵阵枪声”既紧扣小说标题,又与结尾“夜,漆黑。枪声更紧了”形成前后呼应结构模式,强化了小说主题。B.小说在人物形象的称谓上富有变化,先称“首长”,后称“周副主席”,这样便于读者思考首长是谁,给读者阅读期待,从而形成阅读张力。C.本文和孙犁《荷花淀》都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如周副主席搓脸、水生嫂吮被扎破的手指,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精神品格或内心世界。D.本文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都通过孩子视角描写人物和环境,这一视角都起到了赞美人物品德、批判社会丑恶的作用。3.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中说:“党的领导人……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周副主席的这一特点的?请举出具体事例。4.这篇小说的标题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D3、【参考答案】①写周副主席三天三夜不合眼,忘我工作,思索研判战争形势的发展;②写周副主席灯下不停地查看地图,对红军的下一步行动做正确部署;③写周副主席原本穿着合适的军衣,因他操劳消瘦而衣领都显得宽出许多;④写周副主席不忘安排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养精蓄锐,保持战斗力。4、【参考答案】①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夜里本是睡眠时间,而红军领导人在忘我工作、战士在英勇战斗;②寓意红军将冲破黑夜,以胜利迎接黎明的到来;③象征人民的苦难,激励红军战斗,解救人民脱离苦难。【解析】1.【试题分析】B选项“这句对小韦的委婉批评”错误。原文“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是对首长的语言描写,体现了他对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自信,并没有体现对小韦的委婉批评。2.【试题分析】D选项“这一视角都起到了……批判社会丑恶的作用”错误。《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起到了这一作用,本文则没有,本文主要是以小警卫员的视角赞美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为了人民而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3.【试题分析】题干中要求从文中找出周副主席的具体事例来体现“党的领导人……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需要通读全文,找到体现“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等的语句加以概括。①文章写了周副主席的动作,“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后面对工作的部署就来源于对战争形势的研判,“他把文件放在面前,读完了,略微想了想,然后向卢参谋说道:‘部队过江以后,继续按照军委的部署,向东南方向前进!’他指着地图,‘就在这一带,寻求新的时机!……’”;通过小韦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周副主席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小韦委屈地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他还是在过赤水河的时候,站在河边靠着马鞍子打了个盹,到现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啦……’”通过小韦的话写出了周副主席忘我工作,不知疲倦的操劳。②“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首长朝小韦微微一笑,又俯身看图了”,通过一些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周副主席,写出了他一夜没睡,在灯下对着桌子上的地图,凝神思索,对红军的下一步行动做正确部署,写出了周副主席为了胜利付出的心血。③“他看见,这张轮廓鲜明的脸上,眉毛还是那么浓,可是两颊却明显地消瘦了,就连衣领也宽出了许多。在遵义开过会以后,发这件军衣的时候,本来穿着是正好的嘛”,这是小勤务员小韦的眼中的周副主席,写出了周副主席原本正好的军衣现在都变得宽松了,写出了周副主席因操劳而变得消瘦。④“周副主席又叫住了他:‘行军序列要安排好,尽量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周副主席尽管自己几天几夜不睡觉,忙得不可开交,还不忘安排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养精蓄锐,保持战斗力。也是他操心士兵花费心血的体现。4.【试题分析】标题的意蕴主要从标题的浅层含义、深层含义和主题内容等角度结合文本来回答。①从浅层含义来看,题目“夜”,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发生在夜里的事情。夜本来是休息睡觉的时间,而联系文章内容,我们知道,这夜里,红军领导人周副主席不睡觉,依然思索研判战争形势,为取得胜利而工作。通过“远处传来阵阵枪声”“枪声更紧了”可以知道,红军战士正在英勇战斗。②从深层含义来看,“夜”还有比喻义,比喻黑暗的社会,严峻的战争形势,原文“‘黑夜?好哇!’周副主席也看出了小韦的意思,笑着把话接过来,‘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行军,打仗。走好了,打赢了,胜利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啦!’”可知,寓意红军将冲破黑夜,以胜利迎接黎明的到来。③从主题上看,“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像这黑夜一样黑、一样冷啊!我们共产党,我们红军就是要加倍地工作,工作,让他们看到太阳,得到解放。”可知“夜”又是人民苦难的象征,同时也写出了正是这些苦难激励着红军战斗,解救人民脱离苦难。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专此即颂安好聂荣臻八月二十二日(摘编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材料二:本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新冠肺炎等灾害接踵而至,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共有16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灾难外交”这一概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已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灾难外交”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到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事件后针对中东受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阀造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孤仅是其中一例。B.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C.“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D.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A.“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B.新冠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C.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D.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即使远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3.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日阀”和“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4.结合文本,就“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请整合出几点合理化建议。【答案】1、C2、D3、【参考答案】①既能鲜明地谴责日本人的侵略行径,又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抵制战争。②先分点阐述,文末总结,明确立场,并发出警告,行文思路更清晰。4、【参考答案】①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增加人道主义输出,强化情感联系。②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③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解析】1.【试题分析】C选项“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理解错误。文中是以救灾为契机而进行外交活动,即救灾为外交活动提供契机,促成灾难外交,而不是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2.【试题分析】D选项该项内容是说媒体带来的情感表达形式的变化,与“灾难、重塑、情感共同体”没有必然关系。所以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这一观点。3.【试题分析】首先,从内容上来分析:依据文章“日阀横暴”“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不图日阀专政”以及“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等内容可知,作者这样分,既能鲜明地谴责日阀的侵略行径,又有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反对战争、抵制战争。其次,从结构上来分析:文章先分说“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以及“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最后总结“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提出希望,明确立场,发出警告,这使得文章思路清晰。4.【试题分析】首先,依据文中“‘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可知,要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进而强化情感关系。其次,依据“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可知,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最后,依据“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可知,要遵从受援国的情感表达规则。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军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材料二(二)“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六)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九)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部队来人了老兵心中掀起波澜面对军装上的军徽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缓缓举起右手庄严地行上军礼。……(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材料三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谨慎性格。B.材料一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报道的真实性。D.材料三引用《礼记·孔子闲居》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是“无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C.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D.材料三引经据典,兼论古今,论述了“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的观点,分析透辟,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B.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C.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4.《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三则材料,阐述“共产党人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具体内涵。【答案】1、B2、D3、C4、【参考答案】①选材准确。选取张富清这一时代英雄人物,颂扬时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②表现角度准确。再现战争真实场面,让读者体会战争的残酷;展现今天朴实生活,尽显其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③细节描写具感染力。如“行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位军人的对党和军队的忠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标题精当。“英雄无言”是对张富清老人战功显赫,深藏功名高贵品质的高度概括。5、【参考答案】①战争中的不怕牺牲;②和平年代的忠于祖国,甘于奉献;③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无我之境。【解析】1.【试题分析】B选项“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了长征的艰难”错误,由原文“……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可知,此处应该是侧面烘托,也以此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2.【试题分析】D选项“论述了‘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的观点”错误。文本重点在论述“无我”的表现以及倡导共产党人应该做一个具有“‘有我’姿态,‘无我’境界”的人,并没有重点论述将“有我”和“无我”“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这个观点。3.【试题分析】C选项“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不能体现“无我”,聂荣臻元帅的举动体现的是人道主义。4.【试题分析】①选材准确。依据原文“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张富清,这个伟大的英雄,深藏功名六十年,清于物质,富于精神,处在我们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在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颂扬时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②表现角度准确。依据原文“‘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多角度展现人物风貌。既有概括性叙述,精准的评价,更有战争真实场面的真切再现,还有主人公今天朴实生活的显现,尽显其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让读者在体会战争的残酷的同时,感佩于主人公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的深藏功名,真实可信,真切感人。③细节描写具感染力。依据原文“部队来人了/老兵心中掀起波澜/面对军装上的军徽/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缓缓举起右手/庄严地行上军礼”,如“行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一位军人的对党和军队的忠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标题精当。依据原文“《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用“英雄无言”高度概括了张富清这位老人、英雄、人民功臣战功显赫但却深藏功名的高贵品质,极为简练而精当。5.【试题分析】①由材料二张富清的事迹“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概括出:战争中的不怕牺牲;②由材料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概括出:和平年代的忠于祖国,甘于奉献;③由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概括出: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无我之境。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渝雪,中国应新生。(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B.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4.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案】1、D2、D3、C4、【参考答案】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参考答案】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解析】1.【试题分析】D选项“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2.【试题分析】D选项“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无对比。3.【试题分析】C选项“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4.【试题分析】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试题分析】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③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④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⑤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⑥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⑦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⑧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材料二:①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划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②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③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④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⑤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⑥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划下句点。⑦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⑧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⑨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英国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有删改)材料三:①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英国对其156年的殖民统治。②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③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④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⑤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⑥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结语部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管制香港的时间,目的是表现中国人民对香港经历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刻骨铭心的痛苦。B.材料二结语部分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大英帝国的统治,才使得香港这个曾经荒凉寂寞的地方,实现了现在的繁荣和富足。C.材料二中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但彭定康无法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曾经的使命和职责。D.材料三写到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的红旗取代了蓝旗,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2.下列对文章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B.材料一的背景介绍穿插在几个场景的描写之后,使新闻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C.三则新闻围绕“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事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同时,也体现了新闻文体的时效性。D.三则新闻均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情感,而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令人印象深刻。3.下列对新闻有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实用文体。以上三则新闻均为消息。B.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事件通讯。C.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新闻评论。D.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4.请概括材料一主体部分的几个场景。5.这三则新闻既表现出了客观上的真实,又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A2、D3、A4、【参考答案】第一场景:晚6时15分,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二场景:晚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易帜)。第四场景: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5、【参考答案】一、真实性:①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人物、事件经过。②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③材料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二、情感:材料一主要写几次降旗仪式,字里行间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材料二写出英国对香港的重要贡献,流露出伤感、不舍与不甘。材料三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时刻,语言中带着嘲讽。【解析】1.【试题分析】A选项“目的是表现中国人民对香港经历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刻骨铭心的痛苦”错,目的是表现今天的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试题分析】D选项“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错,材料二没有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3.【试题分析】B选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事件通讯”错,应是人物通讯;C选项“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新闻评论”错,应是报告文学;D选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错,《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应是新闻评论。4.【试题分析】第一场景:由“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可知,主要描写了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二场景:由“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可知,主要描写了第二次降旗仪式。第三场景:由“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可知,主要描写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第四场景:由“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可知,主要描写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场景。5.【试题分析】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材料一“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