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三语文上学期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三语文上学期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三语文上学期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三语文上学期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三语文上学期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诚信是中华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法的灵魂。失去诚信,法也就丧失权威,等同于一张废纸。在这个问题上,诸子百家、圣君贤相都有着惊人的共识。法家的诚信法律观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信赏必罚。商鞅说,“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无论赏与罚所重者都在于“信”。“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韩非也认为“信赏必罚”将会带来所期望的社会效果,他说:“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法家特别强调以信行法,要在去私。管仲说:“私情行而公法毁。”商鞅尖锐地指出,释法行私,国家必乱。他说:“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战国策·秦策一》盛赞商鞅施行赏罚无私无畏:“商君治奏,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黠劓其傅。”为了惩治各种欺诈行为,唐律于十二律中专设“诈伪律”。在诈伪律中,以伪造御宝,伪写官文书、符节,诈伪制书等为重罪,犯者或斩绞或流放。《唐律疏议·杂律》中还规定了惩治市场交易中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伪造度量衡器等欺诈行为。唐律中所规定的惩治诈伪的法律规范,一直为后世沿承,说明法贵诚信是中华法文化一贯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在敦诚守信民族精神的孕育过程中,儒家思想也起了化俗正风的作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将“信”看得重于生命,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儒家所强调的重义轻利的“义”,不外乎重诚信、远诈伪而已。孟子将诚提到天道的高度:“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道与人道的沟通就在于“存乎诚”。儒家思想的长时间熏陶,使得敦诚守信成为主宰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准则。从社会普遍的大数据来看,重诚信者多为君子,欺诈者多为小人,小人为民众所不齿。这种道德的评判与舆论的谴责,常常重于法律的制裁。人们敬重的是道德高尚的君子,不是不义的市井之徒,在与各种欺诈行为不懈斗争的过程中,锤炼了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法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顽强的生产斗争、生存斗争中形成了优秀独立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国家制度、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由于传统的中国法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与相互的关联性,所以,既要揭示民族精神对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影响,了解传统法文化的某些典型性、特殊性的渊源,又要阐明传统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延续所起到的促进与维护的作用。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与稳定性是和法律的积极维护分不开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精神密切融合,从而赋予固有的优秀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氏族精神》,《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6日1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信赏必罚是法家诚信法律观在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内涵是“以信行法,要在去私”。B.唐律于十二律中专设“诈伪律”就是为了惩治诈伪,以维护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诚信。C.敦诚守信精神的孕育,儒家思想起了决定作用,使其成为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准则。D.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传统法文化的形成并维护其延续,两者是不可分开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的几次引用,目的是论证诚信是中华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法的灵魂。B.文章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法文化的密切关系。C.文章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揭示现实作用。D.文章既指出民族精神形成的历程,又揭示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具有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秦策一》盛赞商鞅,是因为商鞅赏罚公平无私,不畏强权和亲属近臣。B.唐律中惩治诈伪的法律规范为后世沿承,体现了中华法文化中“法贵诚信”的传统。C.孔子将“信”看得重于生命,孟子将诚提到天道的高度,体现了儒家的重诚信思想。D.民族精神在发展历程中渗透到了生活、制度、法制各方面,可见其独立性与稳定性。【答案】1.B2.C3.D【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内涵是‘以信行法,要在去私’”错误,第二段原文“法家特别强调以信行法,要在去私”,选项偷换概念。C.“儒家思想起了决定作用”错误,第四段原文“儒家思想也起了化俗正风的作用”,选项夸大了作用。D.“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传统法文化的形成并维护其延续”错误,第五段原文“传统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延续所起到的促进与维护的作用”,选项颠倒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错误,原文第一段“诚信是中华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法的灵魂。失去诚信,法也就丧失权威,等同于一张废纸。在这个问题上,诸子百家、圣君贤相都有着惊人的共识”,可见应是“先提出观点,然后引出话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可见其独立性与稳定性”错误,原文是“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国家制度、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应是可见其普遍性。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数字农业,是将数字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业发展形态。农业数字经济是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数字经济还是一片洼地。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打通销路,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是消费端的农村电商,通过网络平台各种服务嫁接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据统计,2018年,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2800万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2305亿元,同比增加33.8%。0(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4月18日)材料二:4月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数字议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与热议。智慧农业平台、“AI+农业”计划、智能农业……在今天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下,数字农业形态正在展现。近些年,随着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新问题也接踵而至。以养猪为例,一些龙头企业推出了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年出栏生猪超10万头,使得当地小规模养殖户普遍担心失去价格优势、面临市场淘汰。少数有幸加入平台的养猪户为了获取平台供产销分析数据,必须按期交纳数据使用费,无疑加大了其成本负担。而更普遍令养猪户头疼的是数字平台程序使用的复杂度,这些数字化手段的使用和养猪户长期的经验技能完全没有关联。其中既有数字经济发展的普遍难题,也有农业自身特殊性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中央一号文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现,更关系着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亟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刻成因。(摘编自刘志阳《塑造数字时代的农民》,《光明日报》2021年04月26日)材料三:朝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农韦显辉步频加快。“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在网上卖花,还要给我们做培训,我赶紧过来看看。”这段时间,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里水镇等地“云上花市”的销售渐入佳境,让韦显辉跃跃欲试。红红火火的“云上花市”,是数字助农在新春佳节里的又一次尝试。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记者在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采访时发现,秧苗、蔬菜、果树在温度、湿度、土质传感器的监测下茁壮成长,一旦数据异常或者摄像头捕捉到病虫害蔓延,就会启动灌溉、施肥设施加快工作程序,指挥无人机按照定位喷洒无公害杀虫剂;采收后的稻谷、蔬菜、水果直接上架电商平台……在智慧兴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摘编自贺林平《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3月1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6-2018三年间,农业数字经济比重逐年提升,但是每年均低于工业与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比重,说明农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B.2018年,农业各细分行业数字经济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渔、农、牧,数字技术转化为各细分行业增加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C.相较于2015年,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新突破,这侧面反映出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在数字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D.2018年农村电商规模与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巨大,就业人数增加,可见搞好消费端的农村电商能有效推动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农业是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之一,数字农业与数字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而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也带来了新的农业数字信息技术问题。B.解决好部分养猪户面临的问题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其建立起价格优势,以及利用各种平台帮助其打通销路,保护其不被市场淘汰。C.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成功的原因是其通过发展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充分激活了数字红利这一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D.广东省“云上花市”与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的做法都是智慧兴农的有益尝试,也都很好地说明了农业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乡村发展。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应对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答案】4.C5.A6.①对于政府而言,应加强数字农业相关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农民打通销路。②对于平台而言,应降低平台使用成本,平台程序开发应兼顾农民实际使用水平。③对于农民而言,应转变思维,主动学习农业数字技术,努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新突破”错误。由原文“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可知,2020年的数据只是有关机构的预测,且这些数字也不能“侧面反映出”智慧农业在数字农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材料一提及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也并不能说明智慧农业具有基础性地位。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其建立起价格优势,以及利用各种平台帮助其打通销路,保护其不被市场淘汰”错误。“解决好小规模养猪户面临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选项只是提到了部分做法,且未必正确、可行。C.“原因是其通过发展生产端的智慧农业”错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红光村成功的原因还与其搞好了“消费端的农村电商”有关,说发展了“生产端的智慧农业”是其成功的原因过于片面。D.“广东省‘云上花市’与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的做法都是智慧兴农的有益尝试”错误,广东省云上花市的做法属于数字助农的范畴而不是智慧兴农的范畴。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从政府角度,结合材料三广东花农韦显辉所说“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在网上卖花,还要给我们做培调,我赶紧过来看看”以及“红红火火的‘云上花市’是数字助农在新春佳节里的又一次尝试”可知,云上花市的销售红火,政府应加强数字农业相关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农民打通销路。从平台角度,结合材料二“少数有幸加入平台的养猪户为了获取平台供产销分析数据,必须按期交纳数据使用费,无疑加大了其成本负担”“更普遍令养猪户头疼的是数字平台程序使用的复杂度,这些数字化手段的使用和养猪户长期的经验技能完全没有关联”可知,平台应降低使用成本,平台程序开发应兼顾农民实际使用水平。从农民角度,结合材料三“……在智慧兴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可知,农民应转变思维,主动学习农业数字技术,努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张者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D.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8.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过程。9.本文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中“该”字的理解。【答案】7.D8.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②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9.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应该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应该有一棵树去承载思乡之情。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错误,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由“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可知,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石头,更别说树了。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由“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知,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而心中有所触动。由“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可知,由于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大家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由“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可知,坐在教室里就能看见树,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可见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标题含义和关键词的能力。“该”是应该,意味着应该有一颗树,这就说明需要写出“树”的意义和价值。由“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可知,山上寸草不生,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有了树,就有了绿色,有了生机和希望。由“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可知,树代表着故乡,是父辈们家乡的记忆,有了树,就能回家,就能回到家乡。由“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可知,树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力量的源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阀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日:“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初,太常议谥曰刚简,复改为肃简。议者以为“肃”不若“刚”为得其实云。(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B.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C.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D.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中国谏官制度源远流长。B.郎中,本为帝王的侍从,后各部皆设郎中,成为分掌各部要职的高级官员。C.临朝,既指国君临御朝廷处理政事,又特指太后摄政称制,文中指后者。D.赠,即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和“歌以赠之”中的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宗道勤政务实,深受百姓爱戴。他任濠州定远县尉时,派遣乡丁疏通治理了年久堵塞的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B.鲁宗道敢于直谏,坚持礼法制度。他直言武则天为罪人,借以警醒太后;他要求太后不能无视礼法乘辇先帝而行,使太后纠正了错误行为。C.鲁宗道为人刚正,痛恨奸佞权贵。他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枢密使曹利用骄横跋扈,他对滥用权力为子谋取私利的权贵们也提出严厉批评。D.鲁宗道忠实坦诚,不肯欺瞒皇帝。面对使者的提醒,他仍将微服去酒肆饮酒的事情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认为他可大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2)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答案】10.B11.D12.A13.(1)皇上任用我,难道想白白地担当纳谏的虚名吗?我私下里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2)(鲁宗道)曾经穿便服前往酒馆喝酒,碰巧真宗急切召他进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口等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久”表示时间很久了,强调“在选调”的时间长,“患”的主语应该也是“鲁宗道”,“久”前面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庑下”是“揭科条”的地点,此处省略“于”,“人”应该作为后面“便之”的主语,“庑”“下”之间不需要断开,排除C项。句意:鲁宗道在选调之列很久,忧虑铨试规章制度繁杂苛密,等到了解了官吏扰乱作奸的情况后,多整治纠正过来,并把一些规章制度全部公示在廊屋墙上,便于人们了解。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意义相同”错误。“歌以赠之”中“赠”的意思为“赠送”。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他任濠州定远县尉时,派遣乡丁疏通治理了年久堵塞的河道”错误,结合“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分析,鲁宗道疏通治理河道是他在担任海盐县令期间的事情。故选A。【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1)“徒”,白白地;“窃”,私下里;“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尸禄”,意思是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罢”,罢免官职。(2)补充主语“鲁宗道”;“微行”,旧时谓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分,易服出行或私访;“偶”,偶然,碰巧,恰巧;“亟召”,急切召见;“及门”,登门,在门口;“自”,介词,从。【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县人。幼年丧父成了孤儿,寄养在外祖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鲁宗道越发勤勉读书。(鲁宗道)把自己写的文章放在袖子里前去拜见戚纶,戚纶很器重他。(鲁宗道)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河道,能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鲁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条水道为“鲁公浦”。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他们的谏言作为等级的高低,首先提拔鲁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要经由阁门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与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鲁宗道有时听到传闻,便多次在朝廷上进谏,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鲁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想白白地担当纳谏的虚名吗?我私下里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安抚劝谕(鲁宗道)很久,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鲁宗道。仁宗即位,(鲁宗道)迁任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鲁宗道在选调之列很久,忧虑铨试规章制度繁杂苛密,等到了解了官吏扰乱作奸的情况后,多整治纠正过来,并把一些规章制度全部公示在廊屋墙上,便于人们了解。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鲁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仁宗皇帝、太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太后)要乘大安辇走在皇帝前边,鲁宗道说:“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立即下令在皇上的辇后乘车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鲁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待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鲁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称他为“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来慰问,赐给他白银三千两。他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鲁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鲁宗道)担任负责教育太子的官员时,家离酒馆很近,曾经穿便服前往酒馆喝酒,碰巧真宗急切召他进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入宫禀报,和鲁宗道约定说:“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我)拿什么话来回答?”鲁宗道说:“只需如实回答。”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您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真宗果然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向皇上禀报。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认为鲁宗道忠实可以重用,曾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刘太后临朝,鲁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他死后,)起先,太常商议给鲁宗道的谥号为刚简,又改为肃简。后人议论认为“肃”不如“刚”贴切实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岳忠武王祠①于谦匹马南来渡浙河②,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③,不见将军奏凯歌?[注]①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新皇放弃北京,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坚守北京。岳忠武王即岳飞。②匹马南来渡浙河:民间有宋高宗赵构泥马渡江的传说。③朱仙镇: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追忆历史写起,“匹马”写出宋高宗南逃时的狼狈之状。B.颔联以南宋的“中兴诸将”与“负国奸臣”作对比,爱憎分明。C.颈联营造了岳王庙古朴清幽的意境,意在烘托岳飞的品行高洁。D.尾联以问作结,表面上为岳飞不平,实则寄意遥深,发人深省。15.这首诗借古抒怀,抒发了诗人怎样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对大英雄岳飞敬仰之情和惋惜之意。岳飞矢志抗金,但壮志未酬身先死,死后被人淡忘,祠庙荒凉,令人感叹。②对奸臣负国的痛恨之情。奸臣力主议和,多方掣肘,致使岳飞朱仙镇大捷后就难奏凯歌,大宋国势衰颓难回。③反对迁都、坚决抗敌的决心。以宋亡的教训,警醒明王朝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挠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古朴清幽的意境”“岳飞的品行高洁”错误,颈联营造了岳王庙冷清荒寒的意境,烘托了岳飞的悲剧命运。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①对大英雄岳飞的敬仰之情和惋惜之意。本诗是一首怀古诗,题目是“岳忠武王祠”,说明本诗是怀念古人岳飞的。岳飞矢志抗金,这是令作者赞叹的,但是颈联“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写在寒雨中,岳王祠庙满是黄叶堆积,青山野坟间白云霭霭的景象,说明岳飞死后被人淡忘,祠庙荒凉,这令作者感叹。②对奸臣负国的痛恨之情。依据下面注解“很多人劝新皇放弃北京,迁都南京”,以及诗歌颔联“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可以知道奸臣力主议和,多方掣肘,并且主和负国的奸臣一直掌权,致使出现了尾联“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所说的问题,即岳飞朱仙镇大捷后就难奏凯歌,大宋国势衰颓难回。③反对迁都、坚决抗敌的决心。本诗是一首怀古诗,作者借古讽今,借宋亡的教训,警醒明王朝那些“劝新皇放弃北京,迁都南京”的人们,要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挠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诗词中多有军中号角的描写,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____________”,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____________”。(2)《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出嫁过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类似境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角声满天秋色里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以尔车来④.以我贿迁⑤.(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贿迁”“誉”“沮”,不要丢掉“之”“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纸媒表现得越来越难以淡定。有的人认为,报纸正在成为__________,应当提早谋局,考虑变革。报纸的生命力到底还能延续多久?这是个__________的时代命题。但是,一个__________的事实是,报纸正在迎接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挑战,报纸的转型是必然的,人们的需求就是转型的方向。好的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报纸之根。因此,报纸的每个版块,都要有具体实用的内容,都要与百姓的生活__________,并且用生动的语言让百姓接受,做到既有益又有趣。如果百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吃喝玩乐行住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报纸,()。此外还要打造报纸风格。有人说,现代社会,媒体已进入风格传播的时代。所谓风格,就是自己的特色。从新闻上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靠特色取胜。报纸有无自己的风格决定了它能否挺立于报纸之林,也决定了它存在的理由。通俗来讲,就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气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过眼云烟莫衷一是不容置喙息息相关B.明日黄花见仁见智不容置疑息息相关C.过眼云烟见仁见智不容置疑休戚相关D.明日黄花莫衷一是不容置喙休戚相关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么这份报纸就变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已融入百姓生活中,取得了成功B.那么这份报纸就取得了成功,已融入百姓生活中,变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C.那么这份报纸就已融入百姓生活中,变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取得了成功D.那么这份报纸就取得了成功,变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已融入百姓生活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报纸正在遭受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挑战,报纸的转型是必然的,转型的方向就是人们的需求。B.报纸正在接受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挑战,报纸的转型是必然的,人们的需求就是转型的方向。C.报纸正在迎接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挑战,报纸的转型是必然的,转型的方向就是人们的需求。D.报纸正在遭受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挑战,报纸的转型是必然的,人们的需求就是转型的方向。【答案】17.B18.C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过眼云烟”指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枯萎的菊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语境指传统的纸媒要过时、失去意义,应用“明日黄花”。第二空,“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语境指对“报纸的生命力到底还能延续多久?”这一问题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应用“见仁见智”。第三空,“不容置喙”意思是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语境意思是报纸正在接受挑战的事实是不用怀疑的,应用“不容置疑”。第四空,“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语境意思是报纸的内容应该和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应用“息息相关”。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变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已融入百姓生活中”“取得了成功”三个短语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融入百姓生活中”是最低层次的,只有融入百姓的生活,报纸才能“变成百姓的精神支柱”,而达到前两个标准,才算“取得了成功”。因此,三个短句的顺序应是“已融入百姓生活中,变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取得了成功”。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正在迎接……挑战”不合逻辑。由前文报纸正在成为明日黄花可知,传统报纸正在遭受挑战而非迎接,应改为“报纸正在遭受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挑战”。二是“人们的需求就是转型的方向”语序不当。由上一个分句“报纸的转型是必然的”可知,这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转型的方向,应改成“转型的方向就是人们的需求”。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一头连着政府的“钱袋”,一头连着企业和个人的“腰包”。但是,跳出税收看税收,用发展眼光、长远思维放眼量,减税降费带来的并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