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训练含解析湘教版_第1页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训练含解析湘教版_第2页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训练含解析湘教版_第3页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训练含解析湘教版_第4页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训练含解析湘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读图,完成第1—3题。1.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A.先上升再下降B.先下降再上升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2.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岩层厚度差异 B.沉积物质差异C.地壳运动差异 D.外力侵蚀差异3.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①流水侵蚀②冻蚀作用③雨水淋溶④冰川堆积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3个阶段。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B正确。故选B。第2题,对比造山和成景阶段的图示可知,成形峡谷处为发生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方山处岩层虽有断裂但基本完整,相较不易被侵蚀。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是该题设问针对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侵蚀的差异。D正确。第3题,结合信息“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可知,该处受到外力:一是流水侵蚀,二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蚀作用。雨水淋溶是将表层土壤中盐分物质淋溶至下层;此处地貌以侵蚀为主,没有堆积作用。A正确。【答案】1.B2.D3.A(2020·北京模拟)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图1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2为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的圣安地列斯断层。读图,完成第4—5题。图1图24.图1中()A.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①④B.⑤可能是玄武岩C.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前D.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5.圣安地列斯断层()A.类似于图1中C断层B.其西侧为断块山C.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补给D.标志着美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解析】第4题,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所以岩层形成顺序为③①②④,故A错误;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⑤深埋地下,因此不可能是玄武岩,故B错误;河流在岩层①上流淌,因此形成于①之后,故C错误;根据图中岩石的运动方向可以看出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故选D。第5题,图1中C断层属于断裂抬升,而圣安地列斯断层上出现湖泊说明其断层属于断裂下陷,故A错误;美国西海岸的山脉为地壳碰撞形成,并不是地壳断裂形成,故B错误;因为地壳断裂,地下水沿断层上涌,使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补给,故C正确;该断层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因此不能够以此判断美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故D错误。故选C。【答案】4.D5.C水系断错是流经活断层的河流,由于断层两盘的平移运动,使河流发生扭曲或断错,也称河谷错位或水系错位。美国加利福利尼亚州的华莱士溪100多米的断错位移被认为是多次强震错动累积的结果。下图示意华莱士溪地理位置变化。读图,完成第6—7题。6.该地质构造线附近最可能是()A.向斜B.背斜C.断层 D.“U”形谷7.地质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水系断错是流经活断层的河流,由于断层两盘的平移运动,使河流发生扭曲或断错”,读图可知,图中河流沿地质构造线发生了明显的断错位移,应是由于多次强震形成的断层导致两盘平移运动,C正确;向斜、背斜、“U”形谷都不会使河流发生断错位移,A、B、D错误。故选C。第7题,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分析,图中河流沿地质构造线发生了明显的断错位移,根据指向标判断,地质构造线西侧沿构造线向西北移动,东侧沿构造线向东南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6.C7.A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图。读图,完成第8—9题。8.下列关于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山地地形为主,且山高谷深B.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C.地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而成D.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超过3km9.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解析】第8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和形态,结合河流源头分布位置,河流源头山脉是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B正确。根据海拔高度,以丘陵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和缓,A错误。地表形态由内力、外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C错误。结合比例尺,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约2km,D错误。第9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沿甲乙剖面,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凹,图A错误。根据等高线数值,甲乙剖面经过山岭地貌,B错误。丙丁剖面位于同一岩层内,向斜槽部,岩层是水平状,丙是断层构造,D错误。丙丁经过的地貌是山岭,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图C,C正确。【答案】8.B9.C(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读图,完成第10—11题。10.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11.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①地壳运动抬升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④河水侵蚀下切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解析】第10题,蛇曲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此处形成“蛇曲”河道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不同,排除A;黄河中游水量并不丰沛,排除B;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应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利于侵蚀,C正确;古河道的原始形态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C。第11题,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形成,故首先应有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然后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使河道加宽,随后地壳运动抬升,水流速度加快,河水侵蚀下切形成;故③②①④正确;故选C。【答案】10.C11.C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图1示意桌山位置,图2示意桌山景观。图1图2(1)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应从桌山主峰的像“桌面”一样平坦的特点是如何形成进行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桌山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底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海底断裂抬升,外力作用又将其不断削平,最终形成平坦的“桌面”。第(2)题,石灰岩发生流水溶蚀需要地区湿润,根据材料,桌山降水量大但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差,说明该区积水少,没有促使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据图可知,该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但由于面临海洋,风力大,蒸发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其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第(3)题,结合材料的信息“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以得出“上帝桌布”形成与海陆风有关。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热带高气压控制,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风力弱。夏季昼夜温差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且该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区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第(4)题,结合设问可知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受山坡气流的影响”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云团之所以环绕山顶,是由于在迎风坡一侧,水汽在爬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促使云雾扩散不易下沉;而背风坡一侧由于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增温,水汽蒸发,因此云团消散。【答案】(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大分水岭盆地位于美国怀俄明州中南部地区,平均海拔约2100米。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120~300毫米,浅水湖面年平均蒸发量大于750毫米。地质历史时期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盆地,盆地内发育河流R(现为时令河),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特拉河;冰川期的北普特拉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气候转暖期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特拉河径流量剧增;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流无法外泄)。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下图示意大分水岭盆地及周边地形图。(1)简述冰川消融期造成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内、外力作用过程。(2)分析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3)分析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4)大分水岭盆地自封闭以来,盆地底部地表物质中的盐类含量逐渐增加。请说明这些盐类物质的富集过程。【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冰川消融期,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其后,由于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量较少,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因此,大分水岭盆地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第(2)题,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可从气候、植被、土壤和地形方面分析。从气候来看,由于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能力强。从植被来看,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从土壤来看,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由于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从地形来看,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因此,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第(3)题,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读图可知,盆地东北侧的沙丘覆盖,增大了地表高度,进一步阻碍河水外流,由于沙丘面积的增大,使地表水下渗损失增多,减少了地表的径流量,降低了流水的侵蚀能力,导致流水切穿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阻止R河外流。第(4)题,大分水岭盆地底部盐类物质的富集过程可以从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方面分析。大分水岭盆地内部的地表径流不断从四周将盐分带到盆地底部。由于该区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在蒸发过程中不断将地下的盐分带到表层,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盐分难以下移,从而导致盐类物质在地表富集。【答案】(1)(内力作用)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外力作用)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较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