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绝缘测量检查电源开关容量_第1页
电缆绝缘测量检查电源开关容量_第2页
电缆绝缘测量检查电源开关容量_第3页
电缆绝缘测量检查电源开关容量_第4页
电缆绝缘测量检查电源开关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输入处理功能输入到集散控制系统的信号可分为模拟量、数字量、脉冲量、SOE量等几类,对于模拟量,一般要进行采样、增益最佳化、A/D转换、规格化、合理性检查、零偏校正、热电偶冷端补偿、线性化处理、超限判断、工程量变换、数字滤波、温度压力校正、开放处理以及上下限报警等处理上。对于数字量进行状态报警及输出方式处理,对脉冲量需要进行瞬时值变换及累积计算,对于SOE量要打上时间标签。数据的采样速率按香农定理,采样不失真的条件是采样频率不低于信号中所含最高频率的两倍。据此确定的经验数据是流量、压力、液位信号的采样周期分别为1~5秒,3~10秒,5~8秒,温度信号的采样周期是15~20秒。开方处理对于现场二次方特性的数据进行处理。例如:节流式流量计的差压信号需进行开方处理,才能使信号与流量成线性关系。数据平滑处理进行数字滤波,克服干扰引入的误差,程序判断滤波,中值滤波,算术平均滤波,递推平均滤波,加权递推平均滤波、一阶惯性滤波等输出处理功能

DCS的输出,一般分为模拟量输出和开关量输出,模拟量输出时,CPU算出的数字结果经D/A转换成4~20mA电流信号,送端子板输出。开关量输出时,需要驱动放大,再去控制现场执行机构。控制功能连续控制,逻辑控制,顺序控制,批量控制通信功能通信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网络结构:星型,环形,总线型

人—机接口功能自诊断功能冗余技术工作冗余和后备冗余(热备用和冷备用)。通信系统一般是一备一用的配置,操作员站采用工作冗余方式,现场控制冗余方式不相同,1:1或者n:1,达到无中断自动切换方式。供电系统冗余,除了220V交流供电,还考虑了电池供电。信息冗余技术,用于检查或者纠错DCS可靠性的提高

(DCS选型)首先需要确定的问题是选DCS还是PLC,如果控制回路多,模拟量采集数量大,应该选用DCS,如果都是逻辑控制,应该选择PLC。也可以根据投资预算,预算充分的话,选用DCS产品,实际证明很多PLC在模拟量输入模块上的价格和DCS基本一样。确定了选用DCS以后,还需要考虑下面几个要素:(1)目前,DCS处于新老系统交接的时期,DCS的软硬件正在走向通用,选择新型系统更加有利,价格低,备品备件也容易采购。(2)选型时,还要考虑所应用的领域和行业。电厂DCS要求DEH和SOE功能,石化企业要求大量的逻辑控制功能。

(3)根据实际确定需要的输入输出点数,选择规模相匹配的DCS产品。(4)考虑DCS的开放性,兼容性,选择开放性好的产品。(5)考虑DCS产品的编程组态环境,具有先进控制策略,组态环境简单易上手(6)售后服务问题DCS选型在选择DCS控制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有在类似机组上良好运行业绩的控制系统,这样的成套控制系统通过了工厂试验和实际投运,其可靠行得到了时间的检验。控制系统的硬件一定要具有高可靠性,在电子元器件上的生产工艺各环节上采用了成熟技术,电子模件最好能热拔插。控制器的运算和存储能力要足够,IO卡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控制系统从结构上要充分地采用了冗余技术。对于控制系统的控制器、网络通讯等必须冗余,且各冗余设备之间必须能实现无扰切换.采用冗余结构不仅能避免控制系统的局部故障扩大事故,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保证设备故障的在线排除,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控制系统软件的可维护性要好。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程序及软件的稳定性好,不会出现系统或单个控制器死机等问题;系统自诊断性好:控制器及IO信号有出错报警;人机交换友好:可以在线修改程序及下装;备品备件有可靠保证:在15年内采购容易且周期短,价格低;功能是否强大。控制系统的软件的可读性好,其组态功能块的种类是否能轻易实现DCS控制系统的各种工艺功能的需要。控制器对数不能太低,以便于控制功能分配的合理分配;I/O模块的数量要合理,以便在分配IO通道时既可以避免重要信号的过度集中,以确保各I/O模件的余量合理等。DCS可靠性的提高

(安装施工工艺和质量)

安装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地基、电源、接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进行DCS的安装,DCS的安装工作包括机柜安装、设备安装、卡件安装、系统内部电缆安装、端子外部仪表信号线的连接、系统电源、接地安装。安装电子模件时,要特别防止静电。施工中要注意盘柜与地的可靠绝缘和盘柜母线的可靠接地,同时对孔洞等必须做防火处理,盘柜等要有防振动措施。敷设电缆时尤其要注意强电弱电分开,屏蔽线的可靠接地和抗干扰。在布线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设计图纸(一定已交专人认真审核),照图施工,在接线中,电缆及芯线标记要清晰完整,能长期保持;压接端子必须用预绝缘管装端头处理。要严格控制电子设备间的环境条件,注意搞好消防、空调、通风及照明等工作。尤其要提的是通风和空调,由于DCS控制系统度温度要求严格,所以应尽早将空调系统投入运行,中央空调时出风口的不能正对机柜或DCS其他电子设备,以免冷凝水渗透到设备内造成危害;同时,电子卡件决不允许有粉尘进行,所以,要求电子间能一直保持环境清洁和滤网干净,注意除湿和调整好温度。DCS可靠性的提高

(程序设备和调试验收)工厂调试硬件调试和软件调试。硬件调试判断系统硬件和网络是否运行正常,软件调试包括组态文件调试,数据库的调试,流程图的调试,控制回路的调试。控制回路调试主要是对用户编制的控制软件和I/O通道进行调试。现场调试现场的在线调试,需要工艺、电气、仪表、设备等各个专业配合DCS验收工厂验收出厂验收,系统硬件和软件性能的验收,供货清单上设备的清点,软件功能的完善。现场验收开箱检验:运输途中是否有损耗,是否符合装箱单通电检验:所有模件逐个通电,保证72h连续带电考核。在线检验:审阅调试记录,现场环境测试,控制性能测试,联网通信能力测试,信号的精度处理测试、组态和操作显示功能的测试。在程序组态设计中,一定要采用保障机组安全运行控制策略。保护或连锁的逻辑判据必须是充要的。对汽轮机转速、汽轮机润滑油压力等,宜采用硬接线保护和软件保护相结合,建议采用常闭信号,以确保保护的可靠投入;对重要的三取二保护信号,要采用模拟量和开关量进行组合,在保证重要主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尽可能采用常开信号,以避免保护的误动作;在控制系统选型、设计、测试、验收、投入运行和在线调整各阶段,程序设计和测试人员一定要全程参与,要结合类似控制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审核保护控制逻辑设计和组态的合理性,测试中一定要全面测试所有的回路。要仔细记录各次检查和试验结果,若发现与软件相关的问题要立即与供应商取得联系,并将情况完整地反馈给他们以尽快解决问题。要有必需的后备手段:重要的保护和联锁,出了有通讯连接外,还必须具有硬接线方式;对重要的调节设备,除了在操作员站上有软手操外,还必须有后备手操,以便在DCS控制系统控制器或I/O模件发生故障时,仍然可以对重要设备进行及时干预。对程序员要加强管理,采用授权制,且任何人改动程序都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并做好异动前后的记录。对重要调节系统的PID参数和阈值检测块等必须有记录,在优化调节参数过程中,必须实行监护制度,并在修改参数后及时进行试验,以免留下安全隐患DCS可靠性的提高

(人员管理和技术培训)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操作不当影响DCS硬件或软件性能,会间接影响机组的安全行和经济指标,所以在DCS做画面过程中要广泛征求运行人员的意见,让他们参与熟悉设计和调试,以让他们充分熟悉控制界面(画面)的操作变化,知道如何操作。对热控人员的培训:注意各有所长,由于现代DCS控制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短时间进行全面掌握是不可能的。充分考虑热控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差异,优先对多位热控工程师进行不同方面的比较深入的培训。对于控制系统的管理,需特别提醒:在机组运行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在线修改组态和重要参数,若实在是必须进行组态修改及下载时,要作好事故预想,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并完善相关报批手续。DCS定期维护的项目DCS设备分解、清扫及综合调查、功能恢复,使系统的寿命得以延长对DCS软硬件进行全面调试DCS设备的功能、动作确认,消耗品及性能劣化品的更换对硬件配置和运行状况确认后,对各部位进行清扫及损耗品的更换;根据需要对主控卡进行升级;消除部分卡件的故障现象信号连接电缆和通讯电缆进行测试或更换主要是对操作站软件、硬件运行状态确认保存后,对硬件进行吹扫和检测后,进行上电检测并恢复。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软件的升级和部分组态的修改,保证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行定期进行主从冗余设备的切换,保证备用设备的正常。定期对备品备件进行测试。。定期检查DCS系统的接地是否符合要求。定期备份工程师站数据和历史站数据。DCS的重要性能指标可靠性设计可靠度、MTBF(平均故障时间)、MTTF(平均无故障时间)、故障率实时性设计通信速率,数据存取控制,减小无效通信量(例外报告)、实时控制的数据结构和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抗干扰性设计干扰信号来源于:传导,静电,电磁,信号线耦合,接地不妥,连接电势。采用屏蔽、滤波、接地、合理布线、选择电缆等措施。

平均寿命与平均维修时间平均寿命:MTTF: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TimetoFailure)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TimeToFailure):是指失效前时间的数学期望值。对于不可修复系统,MTTF指的是系统故障前的运行时间的数学期望值(即平均寿命);对于可修复系统,MTTF指系统每次修复后正常运行时间的数学期望值。MTTF是一个统计数据,它的准确值只能使用统计的方法得出,而不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取得。MTTF值符合统计规律,即系统的运行时间越长,或同样运行的系统越多,其值越接近理论值。MTTF不能被用来预测系统未来的可靠性,如预测下次故障出现的时间。对于一些不可修复的系统,特别是一些使用量大且构成简单的单件设备,例如,最基本的元器件等,MTTF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一种“平均寿命”的概念。平均寿命与平均维修时间平均恢复时间(MTTR)平均恢复时间(MTTR,MeanTimetoRecovery),指系统从故障开始到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包括系统自行恢复的情况。在一些文献中也称为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TimetoRepair),比较狭义。系统故障的修复时间包括故障的定位时间、故障的修复时间和系统重新投入运行所需要的时间。故障的定位只要到达板极或模块级就可以了,优于元器件级的故障定位和维修方式。除特殊情况,如明显的易损件或贵重的部件外,尽量不采用元器件级的维修方式和诊断定位方式。平均寿命与平均维修时间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平均寿命与平均维修时间大多数DCS的MTBF都在50000h(小时)以上,合5.7年,新华xdps+数值为200000h,合22.8年维修率:可用率:安全技术——冗余技术1、单一故障准则系统运行中,单个子系统出现故障或失效的几率是最大的,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同时出现故障或失效的概率或失效的几率则很小。定义: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故障或失效均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故障或失效。根据单一故障准则的要求,采用冗余技术是最有效的手段。冗余技术2、冗余技术冗余系统:冗余系统中各个并联的子系统间只能有一个在运行,否则系统将出现混乱。冗余系统的故障切换。冗余系统与故障诊断和切换子系统间必然是串联的连接方式如两个可用率都是90%的子系统,冗余系统的可用率为99%,增加一个故障诊断和切换子系统,可用率为99%,整个系统可用率为98%故障诊断和切换子系统的可用率对整个系统的可用率影响极大,所以,要求尽可能简单,可用率尽可能高备用式冗余一个冗余系统中,只有一个是在线的,而其他的子系统都处于备用状态。1)冷备用方式备用子系统完全不运行,甚至不加电,以手动方式完成切换。成本低而且实用。在允许局部有短暂停用状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系统中多采用这种备用方式。2)温备用方式备用子系统处于运行状态,但运行的不是在线程序,而是一个跟踪程序。切换无需人工干预,切换过程可自动完成。大约在几秒到几十秒之间。优点是子系统构造简单,容易做成高可靠的设备成本也比较低备用式冗余3)热备用方式运行完全同样的程序,完全并列的运行模式,只是备用子系统不对现场输出控制信号,处于一种“哑”状态。可靠性很难做的很高,成本也相当高。除非系统对故障切换时间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或在切换过程中不需要处理输出通道的切换,一般不采用热备用方式。备用式冗余3、备用式冗余的无扰切换存在切换瞬间系统输出绕道的可能,如何解决切换瞬间的扰动,是备用式冗余结构的关键问题。1)数据周期拷贝法主备模块都会几乎同时(最多相差一个控制周期)采集到所有的输入类信息,所以切换扰动的原因不在于实时采集值的差异,而是与时间有关的变量在主备机上不同所致。所谓与时间有关的变量,一类是事件型开关量输入,该类时间相当于电信号中的上升沿事件或下降沿事件,另一类是变量的累积值,比如PID的积分初值,定时器的计数值。基本思路:将主机的时间相关变量,周期性的复制到备份机,并刷新备份机的对应变量的当前值。复制周期越短,扰动的可能性越小。备用式冗余2)主备运算同步法在备机上电或复位初始化时,复制一次主机的数据,然后进入同步运算,该过程称为重构。表决式冗余基本思路:所有冗余模块都同时运行,但多个模块的输出必须经过表决器比较后才能输出,一旦表决结果异常,将禁止输出或系统干脆导向安全态,甚至停止运行。所以表决式冗余要解决的是安全性而不是可用性。表决式冗余常用的表决系统有双模表决冗余和三模表决冗余系统,或成为2取2表决系统和3取2表决系统。双模表决冗余:当两个模块输出相同并且正确的指令时,输出该控制信号,其它情况下禁止输出,并导向安全态。三模表决冗余:当仅有两个模块输出相同时,第三个模块可以进行维修或自动进行重构后加入系统运行,三模表决冗余的安全性与双模表决冗余系统相同,但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却大大提高了。安全技术——容错技术与故障安全容错是系统可靠性的另一种技术,不仅要求系统在某个部分出现故障时仍可完成预期的功能,即实现“不停机系统”,还要求系统在某个部分出现故障时能够输出正确的结果。安全技术——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环境变量是影响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气压、振动、冲击、防尘、防水、防腐、防爆、抗共模干扰、抗差模干扰、电磁兼容性(EMC)及防雷击等。一、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计算机抗干扰技术㈠干扰的来源干扰外部干扰内部干扰外部干扰与系统结构无关,是由使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主要有:电源的工频干扰;大功率电气设备、输电线路发出的电磁场;如雷电或大气电离作用引起的干扰电波;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地磁场干扰等。内部干扰是由系统的结构布局、线路设计、元器件性质变化和漂移等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引起的耦合感应,电磁场辐射感应,长线传输的波反射,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引入的干扰,寄生振荡引起的干扰以及热噪声、闪变噪声、尖峰噪声等。计算机抗干扰技术消除干扰源、避开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途径,是抗干扰技术中的有效方法。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干扰环境计算机抗干扰技术㈡干扰传播途径:

电场耦合

磁场耦合

公共阻抗耦合计算机抗干扰技术电场耦合又称静电耦合,是通过电容耦合窜入其他线路的。1.电场耦合干扰的传播途径在任何载流导体周围都会产生磁场,该磁场会在其周围的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势引起干扰。2.磁场耦合干扰的传播途径公共阻抗耦合干扰是由于电流流过回路间公共阻抗,使得一个回路的电流所产生的电压降影响到另一回路。3.公共阻抗耦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公共耦合阻抗,例如,电源引线、印刷电路板上的地和公共电源线、汇流排等。这些汇流条都具有一定的阻抗,对于多回路来讲,就是公共耦合阻抗。干扰的传播途径公共电源线的阻抗耦合

公共地线的阻抗耦合干扰的传播途径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现场信号到控制计算机以及控制计算机到现场执行机构,都经过一段较长的线路进行信号传输,即长线传输。三是高速变化的信号在长线中传输时,会出现波反射现象。㈡长线传输干扰:信号在长线中传输会遇到三个问题:一是具有信号延时二是长线传输会受到外界干扰计算机抗干扰技术又称串模干扰,是指与有效输入信号串联叠加的干扰。也称为常态干扰或横向干扰。㈢差模干扰:计算机抗干扰技术差模干扰示意图

是指信号地和仪器地(大地)之间产生的干扰。共模干扰也称为共态干扰或纵向干扰。共模干扰示意图㈣共模干扰:计算机抗干扰技术对于系统的干扰来说,共模干扰大都通过差模干扰的方式表现出来。两种输入方式时共模电压的引入计算机抗干扰技术二、抗干扰措施计算机抗干扰技术1.变压器隔离利用隔离变压器将模拟信号电路与数字信号电路隔离开,也就是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隔离后的两电路应分别采用两组互相独立的电源供电,切断两部分的地线联系.㈠共模干扰的抑制共模干扰的抑制措施主要有三种:变压器隔离、光电隔离、浮地屏蔽。抗干扰措施2.光电隔离传送信号,切断了两端电路之间地线的联系,抑制了共模干扰。共模干扰的抑制3.浮地屏蔽浮地屏蔽是指信号放大器采用双层屏蔽,输入为浮地双端输入,如图示。这种屏蔽方法使输入信号浮空,达到了抑制共模干扰的目的。共模干扰的抑制㈡差模干扰的抑制1.屏蔽线的使用抗干扰措施2.双绞线的使用3.同轴电缆的使用4.信号电缆辐射敷设在铁制的槽盒内、热电偶补偿导线绞合起来穿入铁管等5.滤波差模干扰的抑制1.终端阻抗匹配为了消除长线的反射现象,可采用终端或始端阻抗匹配的方法。同轴电缆的波阻抗一般在50~100Ω之间,双绞线的波阻抗约为100~200Ω。进行阻抗匹配,首先,需要通过测试或由已知的技术数据掌握传输线的波阻抗Rp的大小。㈢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抗干扰措施2.始端阻抗匹配始端阻抗匹配是在长线的始端串入电阻R,通过适当的选择R,以消除波反射这种匹配方法的优点是波形的高电平不变,缺点是波形的低电平会抬高。其原因是终端门B的输入电流Isr在始端匹配电阻R上的压降所造成的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㈣信号线的敷设抗干扰措施信号线的敷设要注意以下事项:(1)模拟信号线与数字信号线不能合用同一股电缆,绝对避免信号线与电源线合用同一股电缆。(2)屏蔽信号线的屏蔽层必须一端接地,同时要避免多点接地。(3)信号线的敷设要尽量远离干扰源,比如避免敷设在大容量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器设备的近旁。如果有条件,将信号线单独穿管配线,在电缆沟内从上到下依次架设信号电缆、直流电源电缆、交流低压电缆、交流高压电缆。信号线的敷设(4)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必须分开,并尽量避免平行敷设。如果由于现场条件有限,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不得不敷设在一起时,则应满足以下条件:①电缆沟内要设置隔板,且使隔板与大地连接。②电缆沟内用电缆架或在沟底自由敷设时,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间距一般应在15cm以上。如果电源电缆无屏蔽,交流电压220V、电流10A时,两者间距应在60cm以上。③电源电缆使用屏蔽罩㈤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技术接地技术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极为重要的,不恰当的接地会对系统产生严重的干扰,而正确的接地却是抑制干扰的有效措施之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接地的目的通常有两个:抗干扰措施一是抑制干扰,使计算机工作稳定;二是保护计算机、电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通常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两大类。

1.地线系统分析在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地线:模拟地、数字地、安全地、系统地和交流地。安全地的目的是使设备机壳与大地等电位,以避免机壳带电影响人身和设备的安全。通常安全地又称为保护地或机壳地,机壳包括机架、外壳、屏蔽罩等。模拟地作为传感器、变送器、放大器、A/D和D/A转换中模拟电路的零电位。数字地作为控制系统中各种数字电路的零电位。应该与模拟地分开,避免模拟信号受数字脉冲的干扰。系统地是以上几种地的最终回流点,直接与大地相连。交流地是计算机交流供电电源地,即为动力线地,它的地电位很不稳定。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在过程控制计算机中,对上述各种地的处理一般是采用分别回流法单点接地。

分别回流法接地示意图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技术一种常用的多站接地图各站的CG在连接时可以采用幅射连接法,也可以采用串行接法。2.多站接地标准的XDPS-400+单站组接地示意图3.输入系统的接地信号线屏蔽层一般采用单点接地方式。输入信号源有接地和浮地两种情况。信号源端接地,而接收端浮地,则屏蔽层应在信号源端接地信号源浮地,接收端接地,则屏蔽层应在接收端接地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技术4.DCS接地系统应满足的要求。(1)DCS系统单独设置接地网时,专用接地网周围不允许有大型电力设备的接地极,DCS不设置专用接地网而利用全厂公用接地网时,DCS的接地极(体)也应远离大型电力设备的接地极(体)。(2)DCS机柜外壳不允许与建筑物钢筋直接相连,机柜外壳、电源地、屏蔽地和逻辑地应分别接到机柜各接地线上,并将各机柜相应地线相连后,再用两根铜芯电缆引至接地极(体)上。(3)不论DCS系统采用何种接地方式,应保证DCS系统满足“一点接地”的要求,整个接地系统最终只有一点接到电气地网上,并满足电气接地电阻的要求。(4)DCS系统输出输入信号屏蔽线要求单端接地,信号端不接地,屏蔽线直接接在机柜地线上;信号端接地,屏蔽线应在信号端接地。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技术5.DCS系统接地系统检查与测试。对DCS系统接地系统检查,宜在机组大修时进行,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1)DCS系统的机柜外壳不允许直接与建筑物钢筋相连,机柜外壳、电源地、屏蔽地和逻辑地应分别接到机柜各接地线上,并将各机柜相应地线相连后,再用两根铜芯电缆引至接地极(体)上。(2)地线与地极连接点应采用焊接方式,焊接点无断裂、虚焊、腐蚀;机柜间地线可采用螺栓固定方式,要求垫片、螺栓紧固,无锈蚀。(3)接地地极无松动,接地电阻应符合要求。(4)从机柜到电气地整个接地系统接地电阻符合DCS接地电阻要求。(5)输入输出信号屏蔽线应符合单端接地要求。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技术4分散控制系统的检修运行维护

分散控制系统的检修

1停运前检查:全面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状况,将异常情况做好记录,并列入检修项目。

2停运后硬件检修:

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服务站硬件检修、控制站检修、计算机外设检修、网络及接口设备检修、电源设备检修、主时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标准时钟装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3软件检查: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完整性、权限设置、数据库。一、全面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状况。1.散热风扇的运转状况。2.不间断电源(UPS)、各机柜供电电压,各类直流电源电压及各电源模件的运行状态。3.机柜内各模件工作状态、各通道的强制和损坏情况、各操作员站、控制站、服务站、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等。4.检查报警系统,对重要异常信息作好详细记录。5.检查各类打印记录和硬拷贝记录。6.测量控制室、工程师室和电子设备室的温度及湿度,现场总线和远程输入/输出(I/O)就地机柜的温度。7.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日志、数据库运行报警日志,汇总系统自诊断结果中的异常记录。8.检查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日常维护消缺记录,汇总需停机消缺项目。二、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停运前检查一、一般规定:1.检修前,应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停电程序停运设备。2.电子设备室、工程师室和控制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应符合规定。3.所有电源回路的熔丝和模件的通道熔丝,应符合使用设备的要求。4.计算机设备外观应完好。5.检查各计算机设备应摆放整齐,标识齐全、清晰、明确。6.在系统或设备停电后进行设备的清扫。7.对于有防静电要求的设备,检修时必须做好防静电措施。8.吹扫用的压缩空气须干燥无水、无油污,压力宜控制在0.05MPa左右;清洁用吸尘器须有足够大的功率,以便及时吸走扬起的灰尘;设备清洗须使用专用清洗剂。停运后检修9.所有机柜的内外部件应安装牢固,螺钉齐全;各接线端子板螺钉、接地母线螺钉应无松动。10.计算机设备间连接电缆、导线应连接可靠,敷设及捆扎整齐、美观,各种标志齐全、清晰。停运后检修1.确认待检修设备已与供电电源可靠分离后,打开机箱外壳。2.检查线路板应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线路板上各元器件应无脱焊;内部各连线或连接电缆应无断线,各部件设备、板卡及连接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3.清扫机壳内、外部件及散热风扇。4.装好机箱外壳,检查设备电源电压等级应设定正确。5.接通电源启动后,设备应无异音、异味等异常现象发生,能正常地启动并进入操作系统,自检过程无出错信息,各状态指示灯及界面显示正常;检查散热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对于正常工作时不带显示或操作设备(键盘或鼠标)的服务站,可接上显示或操作设备进行检查。二、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服务站硬件检修三、计算机外设检修显示器、打印机、硬拷贝机、轨迹球和鼠、键盘均应做相应检修。1.机组及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各系统设备停运,控制系统退出运行;停运待检修的子系统和设备电源。2.对每个需清扫的模件的机柜和插槽编号、跳线设置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3.清扫模件、散热风扇等部件;检查外观;模件标识应正确清晰。4.检查模件的掉电保护开关或跳线设置应正确。5.模件等检查清扫完毕后,准确就位。6.模件就位后,仔细检查模件的各连接电缆(应接插到位且牢固无松动。7.模件通电后,各指示灯应指示正确,散热风扇运转正常。8.配有显示器和/或键盘/鼠标接口的控制站,若有必要则连接显示和操作设备(键盘、鼠标)进行检查。四、控制站检修:1.通信网络检修内容:a)系统退出运行。b)更换故障电缆和/或光缆。c)检查通信电缆金属保护套管的接地应良好。d)测量绝缘电阻、终端匹配器阻抗,应符合规定要求。e)紧固所有连接接头、各接插件和端子接线。f)通电后,检查模件指示灯状态或通过系统诊断功能,确认通信模件状态和通信总线系统应工作正常,无异常报警。g)通过系统诊断工具/功能或其他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查看每个控制子系统,所有I/O通道及其通信指示均应正常。五、网络及接口设备检修2.网络接口设备检查内容为:a)检查前应关闭设备电源,各连接电缆和光缆做好标记,然后拆开各电缆和光缆连接,并及时包扎好拆开的光缆连接头,以免受污染。b)对交换机、集线器、耦合器、转发器、光端机等网络设备内、外进行清扫、检修,紧固接线;检修后设备外观应清洁无尘、无污渍。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线或电缆的连接应正确、无松动、无断线;各接插头完好无损,接触良好;测试风扇和设备的绝缘应符合要求。c)仔细检查各光缆接口、RJ45接口和/或BNC接口等,应无断裂、断线和破碎、变形,连接正常可靠。d)装好外壳;上电检查,应无异音、异味,风扇转向正确;自检无出错,指示灯指示正常五、网络及接口设备检修1.自备不间断电源(UPS)检修:a)正常停运热控自备UPS电源所供电的用电设备,然后关掉UPS的开关,拔掉UPS的连接插头。b)UPS清扫检修后,外观检查应清洁无灰、无污渍;输出侧电源分配盘电源开关、熔丝及插座应完好;紧固各接线;UPS蓄电池应无漏液,否则应更换蓄电池。c)接通电源,热控自备UPS启动自检正常,各指示灯应指示正常,无出错报警;测量UPS电源各参数应符合制造厂规定。六、电源设备检修:2.模件电源、系统电源和机柜电源检修:a)清扫与一般检查:1)停用相关系统,对各电源插头或连线做好标记后拔出。2)清扫电源设备和风扇,仔细检查内部印刷线路板、各元件、各连线、连接电缆、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检查熔丝等。3)测量变压器一次侧、二次侧之间和一次侧端子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规定。4)复原电源内部配件;根据记录标记插好所有插头。b)上电检查试验:1)通电前检查电源电压等级设置应正确;通电后电源装置应异常常;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2)测量各输出电压应符合要求。3)启动整个子系统,应正常无故障报警。4)对于冗余配置的电源,关闭其中任何一路,相应的控制器应能正常工作,否则应进行处理或更换相应电源。七、主时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标准时钟装置检修八、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检修停运后检修分散控制系统性能试验

控制系统基本性能测试

·冗余性能试验

·容错性能试验

·模件热拔插试验

·系统实时性测试

·系统响应时间的测试

·系统存贮余量和负荷率的测试

·抗干扰能力试验

·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

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试验

·系统组态和在线下载功能试验

·操作员站人机接口功能试验

·报表打印和屏幕拷贝功能试验

·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试验

·性能计算功能检查

·通信接口连接试验自备不间断电源(UPS)试验

1.冗余性能试验:⑴操作员站和服务站现场控制站冗余切换试验:a)对于并行工作的设备,如操作员站等,停用其中一个或一部分设备,应不影响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b)对于冗余切换的设备,当通过停电或停运应用软件等手段使主运行设备停运后,从运行设备应立即自启或切换至主运行状态。c)按同样方法进行反向切换试验。d)将系统恢复正常。e)上述试验过程中,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热工设备故障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一、控制系统基本性能试验⑵控制站主控制器和模件冗余切换试验:a)选择下列方法进行主控制器和模件的冗余切换试验:1)取出主运行的主控制器和模件的熔丝;2)复位主运行的主控制器和模件;3)将主运行的主控制器和模件拔出(模件可带电插拔时)。b)试验过程中,系统应能正常、无扰动、快速的切换到从运行主控制器和模件运行或将从运行主控制器和模件改为主运行状态,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模件故障和冗余失去等相关报警外,系统应无任何异常发生。1.冗余性能试验⑶通信总线冗余切换试验:a)试验前检查总线各设备应完好、正常。b)投切通信网络上任意节点的设备,总线通信应正常。c)在通信网络任意节点上轮流切断节点设备与总线间的某一通信连接线,系统应无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d)选择下列方法,进行通信总线冗余切换试验:1)切断主运行总线模件的电源;2)拔出主运行总线的插头;3)断开主运行总线电缆或终端匹配器;4)模拟其他条件。g)试验过程中,通信总线应自动切换至冗余总线运行;指示灯指示和系统工作应正常;检查系统数据不得丢失、通信不得中断、热工设备故障报警正确、诊断画面显示应与试验实际相符。1.冗余性能试验⑷模件、系统或机柜供电冗余切换试验:a)模件、控制系统及机柜的自投供电或n+1冗余供电系统,应逐一进行以下冗余切换试验:1)切断工作电源回路,检查备用供电须自动投入;2)对于n+1冗余供电系统,切断任一路供电;3)按同样方法对1)~2)进行反向切换试验。b)将系统恢复正常。c)上述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工作正常,中间数据及累计数据不得丢失,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热工设备故障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1.冗余性能试验1.冗余性能试验控制回路冗余切换试验:a)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控制回路冗余切换试验:1)利用手操器等设备手动使控制回路输出一个固定的值或状态,然后将相关的主运行状态下的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复位或断电;2)直接将相关的主运行状态下的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复位或断电。c)同样方法进行控制回路反向冗余切换试验。d)将系统恢复正常。e)试验过程中观察控制回路输出应无变化和扰动,检查备用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的运行状态应正确。⑴在操作员站的键盘上操作任何未经定义的键,或在操作员站上输入一系列非法命令,操作员站和控制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⑵进行部分系统和外围设备的重置试验:a)切除并恢复系统的外围设备。b)关闭运行的显示器电源,然后再合上。c)关闭运行的操作员站主机电源,然后再合上。d)关闭运行的通信站主机电源,然后再合上。e)分别关闭打印机电源,然后再合上(正在打印和未在打印时分别进行)。f)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运行正常,不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故障诊断显示应与实际相符。

2.系统容错性能试验⑶模件热拔插试验:a)确认待试验模件具有热拔插功能。b)拔出一模件,画面应显示该模件的异常状态,控制系统或设备应自动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到手动工况、执行器保位等);在拔出和插入模件的过程中,控制系统的其他功能应不受任何影响。c)在某一被试验I/O模件通道输入电量信号并保持不变,带电插拔该I/O模件重复两次,应对系统运行、过程控制和其他输入点无影响,画面应显示该模件对应的拔出和插入的状态,其对应的物理量示值热插拔前后应无变化。

2.系统容错性能试验⑴调用显示画面响应时间:通过连续切换操作员站显示画面10次,通过程序(或秒表)测量最后一个操作到每幅画面全部内容显示完毕的时间。计算操作员站画面响应时间的平均值应小于1.5s(一般画面不大于1s;最复杂画面小于2s),或不低于制造厂出厂标准。⑵显示画面显示数据刷新时间:观察显示器过程变量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变化,通过程序(或秒表)测试变化20次的总时间。计算显示画面上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的刷新周期应保持为1s,且图标和显示颜色应随过程状态变化而变化。⑶开关量采集的实时性:选择数个开关量通道,接入测试用开关量信号,按设计开关量采样周期交替改变状态。通过开关量变态打印功能检查开关量信号采集的实时性。变态打印结果应与设定采样周期相符。⑷控制器模件处理周期:通过程序分别测试模拟量和开关量的处理周期,应满足模拟量控制系统不大于250ms,开关量控制系统不大于100ms。快速处理回路中,模拟量控制系统不大于125ms,开关量控制系统不大于50ms。3.系统实时性测试:⑴将开关量操作输出信号直接引到该操作对象反馈信号输入端,记录操作员站键盘指令发出到屏幕显示反馈信号的时间,重复10次取均值。操作信号响应时间平均值应不大于2.0s。⑵将模拟量操作输出信号直接引到该操作对象反馈信号输入端。记录操作员站键盘指令发出,到屏幕显示反馈信号的时间(或在工程师站选择一站的模拟量测点,通过键盘输入信号值,观察、记录该信号发出至另一站显示器上数据变化时间)。重复10次取均值。操作信号响应时间平均值应不大于2.5s。4.系统响应时间的测试:⑴通过系统工具或其他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检查每个控制站的内存和历史数据站的外存容量及使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内存余量应不少于40%。b)外存余量应不少于60%。⑵通过系统工具或其他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测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负荷率和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各负荷率应在不同工况下测试5次,每次测试时间10s,取平均值,应满足:a)所有控制站的中央处理单元在恶劣工况下的负荷率应不大于60%。b)操作员站、服务站的中央处理单元在恶劣工况下的负荷率应不大于40%。c)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以太网应不大于20%,其他网络应不大于40%。5.系统存储余量和负荷率的测试⑴当计算机控制系统使用环境变化时,应进行抗干扰能力试验。⑵现场引入干扰电压的测试:a)用变压器作干扰源,从现场电流、热电偶、热电阻信号回路中引入共模干扰电压和差模干扰电压,在控制站I/O输入端子处测量实际共模和差模干扰电压值。6.抗干扰能力试验:b)若现场引入干扰电压的测试条件无法满足时,也可在模拟量信号精确度测试的同时,在控制站I/O输入端子处测量从现场引入的共模和差模干扰电压值。6.抗干扰能力试验:c)实际测得的最大共模干扰电压值应小于输入模件抗共模干扰电压能力的60%。d)实际测得的差模信号引起的通道误差应满足公式(1)要求:

UN%/(10NMR/20)≤0.05% (1)式中:UN%——输入端子处测得的交流分量峰峰值与该点满量程之比;NMR——差模抑制比,按公式(2)计算:

⑶抗射频干扰能力的测试:用频率为400MHz~500MHz、功率为5W的步话机作干扰源,距敞开柜门的机柜1.5m处发出信号进行试验.计算机系统应正常工作,记录测量信号示值变化范围应不大于测量系统允许综合误差的两倍。6.抗干扰能力试验:⑴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时,应保证标准信号源(校正仪)的阻抗与模件阻抗相匹配,内外供电电源相对应。⑵检查每个通道的转换系数,应符合测量系统量值转换要求。⑶对于新建或大修机组,每块模块的I/O通道应逐点进行精度测试;对于中、小修和其他情况,每块模件上可随机选取1~6个通道。7.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⑷模拟量输入(AI)信号精度测试:a)用相应的标准信号源,在测点相应的端子上分别输入量程的0、25%、50%、75%、100%信号,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手操器)读取该测点的显示值,与输入的标准值进行比较。b)记录各测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表1的精度要求。⑸模拟量输出(AO)信号精度测试:a)通过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或手操器),分别按量程的0、25%、50%、75%、100%设置各点的输出值,在对应模件的输出端子,用标准测试仪测量并读取输出信号示值,与输出的标准计算值进行比较。b)记录各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表2的精度要求。表2输出模件通道精度标准AO信号类型基本误差回程误差电流mA±0.25%0.125%电压V±0.25%0.125%脉冲Hz±0.25%0.125%7.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⑹开关量输入(DI)信号正确性测试:a)通过短接/断开无源接点或加入/去除电平信号分别改变各输入点的状态,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手操器)上检查各输入点的状态变化。b)记录测试的各点状态变化,应正确无误。⑺开关量输出(DO)信号正确性测试:a)通过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或手操器)分别设置“0”和“1”的输出给定值,在相应模件输出端子上测量其通/断状况,同时观察开关量输出指示灯的状态。b)记录各点的测试状态变化,应正确无误。7.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⑻中断型[事件顺序记录(SOE)]开关量输入通道的正确性检查:a)通过开关量信号发生器,送出间隔时间在1ms~5ms间的3~5个开关量信号,至SOE信号的输入端,改变信号发生器信号的间隔时间,直至事件顺序记录无法分辨时止。事件顺序记录的分辨力应不大于1ms;报警显示、打印信号的次序及时间顺序,应与输入信号一致;重复打印时,时序应无变化。b)若无开关量信号发生器,可在不同站的SOE信号输入端同时输入信号(如将不同站的SOE信号输入端连接到同一开关上,然后合、断开关),观察操作员站上SOE报警列表中的显示和打印记录时间、内容,应与输入信号一致,且在信号发生和消失的间隔内不应重复打印。7.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1.投运前的检查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试验与投运3.检修验收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维护1.日常维护2.定期维护3.模件更换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停用1.计算机控制系统正常停用2.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周期.1.系统投运前检查及质量要求(1)外观检查及要求。设备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度应满足设备运行的要求;电子设备室机柜上方的空调通风孔,已采取防漏水隔离措施;各路电源熔丝容量符合要求;各控制柜、中间端子柜的柜号、名称应醒目;柜内应附有端子排接线图,附件完好无缺,照明正常;各公用电源线、接地线、照明线和测量回路接线应连接正确、牢固。由现场进入中间过渡端子柜、控制站机柜的各类信号线、信号屏蔽地线、保护地线及电源线,应连接正确、牢固、美观,电缆牌号和接线号应齐全、清楚。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⑵各工作站检查及质量要求。a)控制站:1)柜内各电源模件、主控制器、功能模件及其他设备,应全部复原且安装正确、牢固;2)引入控制站机柜的各类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及柜内连接电缆,应连接完毕、正确、牢固、美观;3)与各站的冗余通信电缆,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美观4)控制站内的数据通信线以及各控制站间的通信线,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5)各功能模件与中间端子柜内对应端子板的连接电缆,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b)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1)各站的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等的电源应连接完好;2)键盘、鼠标或轨迹球、显示器信号线和打印机信号线与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应完好、正确;3)各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线,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试验与投运:⑴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上电准备工作:1)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的电源回路,经确认无人工作;2)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经确认允许计算机控制系统上电;3)系统投运所需手续齐全。b)上电过程要求:1)上电过程中,逐个检测电源模件的各路输出电压和上电设备或系统的电源电压,应在规定范围内,发现异常及时排除;2)确认上电的设备或系统的电源电压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级设备或系统的上电操作。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c)控制站上电:1)合上控制站总电源开关;2)合上控制站系统电源开关,合上控制站现场电源开关;3)启动控制站,自动进入系统运行,指示灯显示运行状态,可通过自诊断程序进行观察。d)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等上电:1)合上总电源,接通工程师站和各服务站的主电源,启动工程师站和各服务站,待显示器上出现显示并进入操作系统后,启动应用程序(或系统自启);2)合上打印机、硬拷贝机、显示器等外设电源开关;3)合上各操作员站主电源开关,启动各操作员站后,自动进入应用程序。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试验与投运e)按照上述步骤,逐台启动所有计算机;直至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启动完毕。f)检查整个系统的通信连接、显示器画面显示、各设备的运行状态等指示,应正常并与实际状况相符,否则应予以处理;必要时可通过专用检查工具和专用软件进一步进行检查。g)检查计算机通风设备应工作正常。⑵经过检修或升级后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应进行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试验。⑶经过检修或升级后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各设备性能及功能检查、试验正常的情况下,应进行72h的离线运行,以便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只有在系统的稳定性符合要求后,才能将系统正式投入在线运行。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试验与投运⑴控制系统中所有孔洞密封完好。⑵控制系统中各项检查、检修项目符合质量要求。⑶测量模件的备用通道,已按在线运行通道要求进行初步设置。⑷控制系统各项性能及功能试验均按试验方案试验完毕,技术指标符合规定要求。⑸现场检查各控制子系统投运正常。⑹各项检修记录应齐全、完整、规范、数据正确,记录结论应符合质量规定要求,若有不合格项应单列出清单。⑺整个系统启动后,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故障报警记录、自诊断记录,应无异常。⑻打印机通电后运行正常,打印纸装配完好。3.检修验收1.日常维护:⑴系统运行期间,不得在计算机控制系统3m以内的范围内使用对讲机。⑵可能引入干扰的现场设备除检查回路接线应完好外,还应对该设备加装屏蔽罩。⑶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硬、软件故障记录台账和软件修改记录台账,详细记录系统发生的所有问题(、处理过程和每次软件修改记录。⑷防止将电脑病毒带入,工程师站上不应安装任何其他第三方软件,软盘须专盘专用。⑷日巡检中,做好缺陷记录;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安排消缺;热工自动化专责工程师应定期对巡检记录进行检查,对处理情况进行核查。⑹电子设备室、工程师室和控制室内的环境指标按照表3执行或符合制造厂的规定。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维护表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环境指标温度

℃温度变化率

℃/h湿度

%振动

mm含尘量

mg/m3环境要求15~28≤545~70<0.5≤0.3⑴运行过程中,定期检查和试验以下内容:a)操作员站、通信接口、主控制器状态、通信网络工作状态、系统切换状况、电源主备用工作状态应正常。b)历史数据存储设备应处于激活状态,光盘或硬盘、磁带等应有足够的余量。c)定期用专门的光驱清洁盘对光驱进行清洗。d)检查各散热风扇应运转正常。e)针打的打印头、字辊导轨和机内纸屑等,宜每月进行一次清洁,并适量添加润滑油。f)检查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硬盘应有足够的空余空间,否则应检查并删除垃圾文件或清空打印缓冲池。g)定期进行口令更换并妥善保管。h)定期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态和软件、数据库的备份。i)定期检查并记录各机柜内的各路输入、输出电源电压。⑵定期清扫机柜滤网和通风口,保持清洁,通风无阻。⑶定期进行控制系统检修、基本性能与功能的测试。⑷定期对电源模件进行检测,更换模件电池。2.定期维护⑴模件更换投运前,应对模件的设置和组态进行检查:a)对照被更换的模件,正确设置模件地址和其他开关、跳线。b)将待更换模件插入插槽中,启动模件,模件的状态指示灯应显示正确。c)在工程师站上对模件的状态和组态进行检查,若有不符,应重新设置和组态。⑵检查结果经监护人确认后,将模件正式启用,并填写记录卡。3.模件更换⑴局部检修停运相应的设备电源。⑵停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前,应确认有关的生产过程已全部退出运行,或已做好了相关的隔离措施。⑶所有需检查、处理和信息保存工作均已结束。⑷与停电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经确认均已退出运行并允许该系统停电。⑸系统经确认无人工作,停电所需手续齐全。⑹系统停电不得随意直接关闭电源,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关闭各操作员站主电源。b)关闭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电源。c)关闭控制站的现场电源。d)关闭控制站的系统电源。e)关闭控制站的总电源开关。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停用1.计算机控制系统正常停用:⑴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之前,应做好所有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⑵停运期间应保证其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符合要求。⑶定期通电,进行相关检查和试验,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处于完好状态。2.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⑴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应随机组大修进行;机组小修时,可根据系统状况进行相应的检修。⑵下列情况,应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性能和基本功能的测试;a)新投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b)硬件、软件升级后的计算机控制系统。c)硬件、软件作了重大改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周期5就地热工仪表的检修运行维护

5.1与现场设备与关的热工考核事件分析1)现场设备原因2)检修维护原因:

►设备故障处理不当

►装置内报警信号未及时复归

►电缆接线错误

►电缆插头或接线松动

►检修维护不当电源系统设备、电缆绝缘测量。检查电源开关容量、熔断器及上下级间熔丝容量配置。设备或部件标志,经核对正确。各机柜电源冗余配置,实际切换验证,指标;报警。热工各供电电源的电压测试记录;完整的各级熔丝设计容量、实际容量检查记录;UPS电源切换试验记录及曲线。5.2电源系统接地系统的重要性。接地系统连接(电气接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电气连续性、接地位置)接地电阻测试(总接地、电源中性线接地、屏蔽接地、机壳接地)和记录。验收时:记录(接地系统检查、电阻测试);抽测(单端接地)

。5.3接地系统DOC危险场所内的热工设备安装和电缆、管路敷设。热工设备涉及到的9防措施(防爆、防腐、防冻(压缩气、汽、水测量管路)、防雨(水)、防高温(隔热)、防火、防干扰、防尘、保护用设备防人为误动)漆色(管路、槽管、支架、底座、柜、盒);封堵。

5.4热工设备防护分支仪表管材料。气源储气罐和管路低凹处的自动疏水器的灵活可靠性。空气过滤器或过滤减压阀的排污、排水功能检查、带油现象确认。可能低于0℃的气动控制装置及管路的保温和伴热。气源压力范围(0.6~0.8)MPa过滤减压阀气压设定值。气路中各部件自身及连接处泄漏检查;仪用气源管路、阀门的标志。5.5热工仪用气源材质:高温、高压的感温件,一次阀门间的材质安装前检验核对与记录。取样位置:代表性/便于检修。温度取样:防护罩/壁温安装/保温压力取源部件安装方位: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垂直管道或炉墙或烟道上:润滑油测点。电接点水位筒:a)接地线。b)座面,丝扣涂抹二硫化钼或铅粉油。c)引线氟塑料线。d)编号。水位测量筒:a)连通管截面、斜向,一次阀门横装(余姚)。b)平衡筒水平引出400mm后再向下敷设。c)平衡筒至水侧取样管以上部分裸露,其余均良好保温。5.6测量取源部件管道上各测点安装:点间距离,流量取样筒同平面;测点同段管道安装时次序。节流件、水位计冷凝器及自动调节中的节流机构(如调节门、挡板)安装就位要求:1)相关人员共同检查;2)主要数据安装记录(节流件前后直管段长度、冷凝器安装位置、阀门型线及转动角度范围、开关方向、开度等)。机械位置测量传感器安装,应会同机务人员一起进行。5.6测量取源部件就地仪表安装位置(便于观察,操作维修方便,环境条件,防护措施。轴承润滑油压力开关标高,否则整定时应考虑液柱高度的修正值。为便于调试,应装设排油阀及调校用压力表。在现场条件许可情况下,就地指示仪表的刻度盘中心,距地面高度宜为压力表1.5m;差压计1.2m。低量程变送器安装位置与测点的标高差,应满足变送器零点迁移范围的要求。仪表装设在保护箱或保温箱内时,导管引入处应密封,排污槽和排污总管应装在箱外。5.7

现场仪表与设备

测量真空的指示仪表或变送器,应安装在高于取源部件的地方。蒸汽压力测量仪表或变送器安装于取源部件下方;气体测量仪表安装高于取源部件上方,若安装于取压部件下方,取压管应向上一定距离后再下弯,并在最低处安装聚水装置与排水阀。有一点接地要求的系统,其电缆屏蔽层应尽可能接近接线端子处破开(TSI往往端子处肃开),防止损伤芯线外皮和屏蔽层多点接地。

单股线芯弯圈接线时的弯曲方向与螺栓紧固方向一致。多股软线芯与端子连接时,线芯镀锡或加与芯线规格相应的接线片经压接钳压接,每个端子上接线最多不超过二根。5.7现场仪表与设备一次元件引线防振动磨擦、接线松脱开路的措施;运行在高温区域的行程开关(如主汽门、调门等)必须由耐高温材料制成,禁止使用塑料行程开关所有热工隐蔽项目必须详细做好记录。隐蔽测量件的安装应同时有二人以上工作并进行复核、记录和签证;接线应正确,接触良好、牢固、美观,用手轻拉接线应无松动;电缆和接线头标志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晰,不退色;所有标号的方向和长度应一致。5.7现场仪表与设备执行机构安装位置(环境、操作、检修、热态位移)。手轮操作方向顺时针关,逆时针开。角行程执行机构操作手轮中心距地面为900mm。执行机构行程与调节机构的行程相应,角行程在50%开度时,转臂与连杆近似垂直。连杆使用足够强度的镀锌直管,长度可调宜<5m,丝扣连接处有压紧螺母,全程传动灵活、平稳、空行程用于自动<1.0%,远方操作<1.5%。角行程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的转臂在同一平面内动作,否则加装中间装置或球型绞链。球型绞链与转臂的锥孔连接紧密并用锁紧螺母锁紧。5.7执行机构机柜和接线盒周围环境(温度小于50℃、震动小、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不妨碍通行)操作维修方便、无腐蚀性和电磁干扰。接线盒位置到各测点的距离长度不大于25m;柜完好性(门密封条、柜底密封垫应完好,柜门把手、门锁、插销等附件应齐全可用;柜内检修插座、照明灯具应完好,开关应动作灵活,照明灯亮灭控制正常)。进入机柜(的水、汽测量仪表,其排污管应连接至柜外排污槽(或安装排污盖板)引入地沟,确保通畅无堵塞;柜内电缆和穿管的孔洞应封堵严密;露天安装的机柜,防水措施应可靠;柜盒内设备及部件。各柜内电源开关应动作灵活、包括故障报警等在内的接点应动作可靠,保险丝容量、上下级间熔丝匹配及开关的操作安全距离应符合规定要求;5.8

控制机柜\接线盒保温箱内保温层和防冻伴加热元件完好,温控装置接线正确,投切开关扳动无卡涩,调温旋钮转动灵活,线路无破损或烧焦痕迹;端子每侧接线一根为宜,不宜多于两根。现场柜的电缆拉至接线附近再破开。现场接线箱、盒过渡连接时,电缆的屏蔽线应通过端子可靠连接,保证电气连续性;柜门内侧应附有设备布置图或接线图,字迹清晰;建议接线柜门上,安装和调试分别贴上拆线记录,写明谁何时拆何线,何时恢复。对有“一点”接地要求的分散控制系统,应逐一松开信号屏蔽线与地的连接,测量信号屏蔽线与地间绝缘应符合要求;屏、台内设备标志、机柜名称及编号应正确、齐全、清晰;重要机柜应有醒目的标志;5.8控制机柜\接线盒动力和信号电缆的安装敷设,(应符合关于分层、屏蔽、防火和接地的有关规定,避免两者距离过近,尽量避免平行走线或者尽量缩短平行走线的长度)。电缆与热源的保温层间距离:平行时≮500mm;交叉时≮250mm;与非保温热表面距离≮1m;与其他管道平行敷设时≮100mm。与承压承温测量管路的间距>150mm成排作上下层敷设时,间距≮200mm。补偿导线敷设时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其敷设走向应避开高温区域;当环境温度超过60℃时,应采用耐高温补偿导线;补偿导线和热电偶连接点处的温度应低于70℃;电缆、光缆最小弯曲半径:铠装电缆≥120Φ;非铠装电缆≥6Φ;屏蔽电缆≥6Φ;耐火电缆≥8Φ;氟塑料绝缘及护套电缆≥10Φ;光缆≥15Φ(静态)和20Φ(动态)敷设沿途,可能发生因机务设备介质泄漏而损伤电缆的场所(如燃机机组烟道漏气烧焦电缆),靠近高温管道、阀门等热体的电缆或与热工的汽、水、油测量管路间,均应有可靠的隔离等安全防护措施。靠近带油设备的电缆沟盖板应密封;5.9测量与控制电缆保护系统和油系统禁用橡皮电缆;进入轴承箱内的导线应采用耐油、耐热绝缘软线;长期运行在高温区域(超过60℃)的电缆(汽机调门、主汽门关闭信号、火检等)和补偿导线(机侧主汽温度、汽缸或过热器壁温等),应使用耐高温特种电缆或补偿导线;后备硬手操停炉和停机电缆,采用阻燃(A级)电缆;重要信号应采用屏蔽双绞线电缆;不宜合用电缆;控制系统的电源和测量信号,冗余设备的电源、控制和测量信号,不同处信号电缆均须分电缆敷设。一般情况下电缆不应有中间接头,如需要应按工艺要求制作安装电缆中间接头,经质量验收合格后,再用耐火防爆槽盒将其封闭(镇海电厂检修时发现电缆中间有接头);电缆在垂直敷设时在每一个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直线段的首末两端、拐弯处、穿越保护管的两端、引入表盘前300~400mm处、引入接线盒及端子排前150~300mm处,应用电缆卡固定牢固。线路中转的各接线盒、柜应标明编号,盒或柜内应附有接线图。仪表阀和排污阀型号、规格符合规定。高温高压管道或容器上取样阀应二个工艺阀(截止阀)串联,安装于取样点附近且便于运行检修操作;真空、油系统测量回路严禁装排污阀。冗余信号应全程冗余,消除多个测量仪表共用一次阀门(或二次阀门)现象(取样出口处开三通)。测量管路最大允许长度:压力≤150m;微压、真空≤100m;水位、流量≤50m。管路支架的间距宜均匀,无缝钢管水平敷设时≤1.5m;垂直敷设时≤2.0m。铜管、塑料管水平敷设时≤0.7m;垂直敷设时≤1.0m。5.10热工测量管路管路保持一定坡度且无倒坡现象;沿水平敷设时,压力管路坡度≥1%,差压管路坡度>1/12;倾斜方向保证排除气体或凝结液,否则在管路的最高装设排气阀或最低点装设排水阀门;对主设备及管道的热膨胀影响采取补偿措施,在地下及穿平台或墙壁时加保护管(罩)。卡套式管接头连接禁止使用密封带。测量蒸汽、水及油的介质公称压力大于1(规程6.4)MPa且管路长度大于3m时,仪表应配置一、二次阀;当被测介质高于60℃时,仪表前应装设U形或环形管。

隔离容器垂直安装,隔离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满足要求,成对隔离容器内的液体介面须处同一水平面上。水位、流量等差压测量管路的正负压导压管应尽量靠近平行敷设;各测量管路间应分隔以免排污时影响;并根据需要采取防冻措施;风、烟、制粉系统测量管路应进行密封性试验。高温高压液体或蒸汽的导管、阀门、附件的压力试验合格(可随同主设备一起或按附录A的标准单独进行严密性试验,也可参加主设备的工作压力试验)测量管路保温应注意:

1)伴热带体安装前,应用摇表对带体进行冷态、热态的电性能测试,线芯的绝缘接地电阻应≥20MΩ。

2)为防止仪表管排污时产生的高温或泄漏对伴热带的损坏,先用几层平整的石棉布对仪表管作一次保温,厚度约在20~30mm(一次保温材料的固定,用玻璃丝布、石棉带等,防止其他尖锐的物品挫破伴热带);

3)一次保温后敷设一层白铁皮;再安装伴热带。

4)最后进行二次保温。

5)施工完毕后,敷有伴热带的保温层外应有标志;6.热工自动化系统调试1)热工测量和控制设备在安装前检查和校验。2)实验室环境和校验用的标准仪表、仪器符合要求。3)热工测量仪表和控制设备单体校验包括以下项目外观和绝缘检查通电热稳定后在仪表全刻度范围内,通常选取不少于5点(应包括常用点)进行调前精度校验。耐压调整后,同调前相同方法进行调后精度校验。调校前校验和调校后校准记录整理、填写。6.1仪表单体调试4)仪表校验中注意的几个问题标准仪器零位偏差、有效期与被校对象的阻抗匹配。微压压力开关校验时,要注意膜盒放置与安装一致。微压测量仪表校验时,要注意膜盒内无积水。精度计算时注意量程范围、精度等级、回差。误差校验至最小,以免现场环境温度变化引起误差。压力仪表校验到上限时,要进行耐压。压力开关校验点要重复三次,误差计算问题(规程)。仪表记录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