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1页
第1节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2页
第1节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3页
第1节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4页
第1节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第四章小说阅读第1节赏析故事情节【题型1】梳理概括情节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①“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②“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牲畜林》。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半张纸》。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墙上的斑点》。二、概括情节的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答题规范:◆依据线索(时间、人物、情感等),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语言,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涉及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与答一致,前后贯通。【题型2】分析情节作用一、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某一情节因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亦不同。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方式及各自的作用:一般开头一般以叙述或议论等方式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写景式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与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是指文学作品中前后之间的呼应。小说中使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在文学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显得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显示出林冲急躁的个性。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值得玩味的结尾方式及其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提示文章主旨;⑤突出故事的结局。令人伤感的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留下空白的结局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可进行艺术再创造。卒章显志的结局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或创作意图。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标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意、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往往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精要点拨】(1)答题模式分析情节作用也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①结构(情节自身)作用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贯穿全文。②内容作用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内容)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2)注意使用术语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二、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答题角度:1.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风雪”2.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好、追求,烘托人物心情和心理如《祝福》中反复写她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就突出了她思念儿子又希望引人同情的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3.暗示、深化主题,影射象征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复写别里科夫的“套子”4.突出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者引起读者关注如《边城》中多次写湘西风情以突显地域特色【题型3】分析情节手法一、情节安排技巧①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②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③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隐性、闲来之笔)④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显性、大肆渲染)⑤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⑥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⑦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要点拨]1.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③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④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2.这类题目常见的答题角度有四个: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这一点不太常用,也不常考。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二、情节叙述手法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天嚣》(成人受限视角)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⑤平叙:指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以上的事。使头绪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题型4】分析线索(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羊白汤赵文辉一个清冷的冬夜,我和老婆骑着电动车,在这个江湖气十足的豫北小县穿行。我们的饺子馆转让五年了,我很想念它,也时不时的下下馆子,找找那种感觉。老婆鬓角已见醒目的斑白,我也成了一个双下巴的蓝围裙大叔——如今我们在家包饺子,去小吃店推销,还上了美团外卖。一家“黑羊白汤”的吸塑发光招牌吸引了我,进门时老婆像往常一样提醒我:“一人一碗羊肉汤,不准点菜。”她知道我爱面子,像很多下馆子的人一样,总觉得单吃一碗烩面不是那回事儿。这是一家居民小院改造的饭馆,主营烧烤、烩面、羊肉汤。院子里黑乎乎一片,楼梯、烧烤炉集满了黑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面的油腻两次粘住我鞋底。生意却不孬,满满一屋子人。厨房是明档,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套全羊骨架在锅里起伏,时隐时现。“好汤!”我情不自禁在心里叫了一声。有一桌客人刚走,我们坐下来。服务员边摆小件餐具,边问我们吃什么。老婆报了一碗羊肉汤,一碗杂碎汤,说咱俩可以换着吃。瞬间,羊肉汤和杂碎汤端了上来,浓香的白汤上漂了一层翠绿的香菜末。一眼就能看出是纯骨头熬的,没有借助三花淡奶增白。我挖了一勺羊油炒制的辣椒面儿撒进去,很干的那种,见了热汤便融化开了,红灿灿一层。口水都快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盛了一勺。热汤正要进口,猛听得啪一声响,接着一声严厉的喊叫:“服务员!”我手中的勺子一哆嗦。扭头一看,邻桌坐了四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那种在城内三关混油了的生意人:有俩小钱儿,到哪儿嗓门都贼大贼大。给我们点菜的那个服务员笑吟吟走过去,问他们有啥需要。一个“地包天”指着桌上一盘湘味小炒肉,责怪五花肉过油了,不是生炒的,他一口就吃出来了;另外酸辣土豆丝是用刨菜器刨的,没有刀切的味道好。“地包天”一副内行得意的样子,服务员连连道歉,说下回一定注意。另外仨人黑着脸不说话,一人嘴角叼了一颗香烟,像是要跟人打架一样。我心里突然七上八下起来。凭我的经验,一碰见这样的客人,麻烦就到不了头。后来他们点了主食,一人一个手工馒头,还吩咐服务员送一碟小米椒,切成细圈,再倒点生抽。我咧了一下嘴,今年的小米椒跟去年的香菜差不多,死贵死贵,18元一斤了。果然,服务员迟疑了一下,说需要请示老板。“地包天”马上变了脸,手中的酒杯狠狠地一墩。柜台里的老板娘看出他们不好惹,忙起身吩咐服务员,“快去厨房端吧。”对这一碗靓汤的兴致全没了,我额头瞬间挂满了汗珠,老婆也全身绷紧。我在心里提醒自己,又不是自家开的饭店。但我还是管不住眼睛,留心着那边的动静。馒头端上来,只一会儿一碟小米椒就完了,他们要求再送一碟。老板娘犹豫片刻,还是答应了。第二碟小米椒上来,其中一个人突然一拍桌子,我心里猛然一咯噔。当年在我们饺子馆,不少客人招呼你的方式就是这样。他一脸怒气,举着手里的手工馒头叫老板娘看,说他们饭馆儿竟敢拿发霉的馒头来坑人。老板娘赶紧从吧台里出来,说她愿拿小店13年的声誉保证,手工馒头都是今天下午新蒸的。“地包天”冷笑一声,问这些黑点如何解释?老板娘答不上来,喃喃道,真是新蒸的呀。那四个人很不好惹,扬言要给食监所打电话。服务员从厨房端出一个不锈钢蒸格让他们看,里面的馒头还冒着热气。他们依然不依不饶,又是拍照又是录视频,扬言要发朋友圈。“其实是发酵粉没揉开,我们在家蒸馒头,也遇见过这种情况。”屋角就餐的一对老夫妻替他们解了围,这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轻声慢语,却不容质疑。我进来这么长时间,愣没注意到这对老夫妻。最后“地包天”他们很不情愿地安静下来。我和老婆额头沁满了汗珠,只想赶快喝完汤走人。按我平时的习惯是要加一次汤的。这时那四个人先去结账,问多少钱,老板娘告诉他们276元。“地包天”以命令的口吻说:“把零头免了!”老板娘点点头,“好吧,给二百七吧。”“地包天”差点儿跳起来:“你打发叫花子吧!”看来他心目中的零头和老板娘的零头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沉默了一会儿,见老板娘没有表态,就把账结了。“地包天”扫完微信问老板娘要发票,老板娘给他们撕过,笑着说:“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她的笑容马上凝固了,只见“地包天”把发票一点点撕碎,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又一片一片扔到了吧台上。我的心颤了一下,我老婆比我还紧张。我再次提醒自己,这不是我们开的饭店。我想起开饺子馆那些年,我们一直小心翼翼,还是不能让客人满意。他们走后台布上会留下几个烟头烙的窟窿,还有的临走撂下一句,“再不会来第二回了”,吓得我们追到车跟前苦苦哀求却不告诉我们原因。“地包天”他们走后,我喝完最后一口汤又抽了一张餐巾纸,打算去结账。我站起身的时候,听见有一桌客人喊道:“服务员,开水!”“嗯,来了。”我怎么都没想到,我老婆居然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接着,她的腿像装了弹簧一样跳起来,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黑羊白汤”那个慢了半拍的服务员和我一样瞪大了眼睛。【情节的作用】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见了他父亲,唬的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政听了很是诧异,忙喝令小厮快叫贾琏等人。小厮方欲叫去,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走进书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哪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呼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既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的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红楼梦》第33回,有删改)【情节手法、作用】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巧合)的情节,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情节,结合文本简要叙述并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辩才禅师沈祖棻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弟子最好书画,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书’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是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最好的。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请看吧!如何?”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了欢喜的泪!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线索及作用】1、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情节的作用】2、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追赶队伍的小兵王羽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决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命令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追上队伍。”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去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仍然没有还击,鬼子很快又停止了射击,只是不敢轻易地往上冲了。又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摸。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⑦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因为狂风的作用,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爬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凭借脚下升高的地势辨别方向,做着最后一搏。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以往的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回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⑩两人先是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⑪柱子终于清醒了,他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老程的脸,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将冻僵的两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问:“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⑬柱子耗尽了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这时柱子才惊讶地发现,两人被一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都能动,说明第一个撞上树的是老程叔,他拼命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老程已经静静地走了。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向您老人家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⑮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埋了,然后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⑯终于下了山,柱子一下子跪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透了,柱子才找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用刺刀挖一个深深的雪窝子,钻进去,搂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仍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无休止地翻山越岭,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次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行进着……(有删改)【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题目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第四章小说阅读第1节赏析故事情节【题型1】梳理概括情节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①“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②“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牲畜林》。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半张纸》。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墙上的斑点》。二、概括情节的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答题规范:◆依据线索(时间、人物、情感等),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语言,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涉及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与答一致,前后贯通。【题型2】分析情节作用一、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某一情节因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亦不同。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方式及各自的作用:一般开头一般以叙述或议论等方式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写景式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与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是指文学作品中前后之间的呼应。小说中使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在文学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显得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显示出林冲急躁的个性。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值得玩味的结尾方式及其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提示文章主旨;⑤突出故事的结局。令人伤感的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留下空白的结局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可进行艺术再创造。卒章显志的结局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或创作意图。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标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意、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往往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精要点拨】(1)答题模式分析情节作用也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①结构(情节自身)作用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贯穿全文。②内容作用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内容)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2)注意使用术语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二、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答题角度:1.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风雪”2.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好、追求,烘托人物心情和心理如《祝福》中反复写她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就突出了她思念儿子又希望引人同情的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3.暗示、深化主题,影射象征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复写别里科夫的“套子”4.突出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者引起读者关注如《边城》中多次写湘西风情以突显地域特色【题型3】分析情节手法一、情节安排技巧①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②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③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隐性、闲来之笔)④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显性、大肆渲染)⑤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⑥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⑦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要点拨]1.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③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④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2.这类题目常见的答题角度有四个: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这一点不太常用,也不常考。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二、情节叙述手法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天嚣》(成人受限视角)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⑤平叙:指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以上的事。使头绪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题型4】分析线索(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羊白汤赵文辉一个清冷的冬夜,我和老婆骑着电动车,在这个江湖气十足的豫北小县穿行。我们的饺子馆转让五年了,我很想念它,也时不时的下下馆子,找找那种感觉。老婆鬓角已见醒目的斑白,我也成了一个双下巴的蓝围裙大叔——如今我们在家包饺子,去小吃店推销,还上了美团外卖。一家“黑羊白汤”的吸塑发光招牌吸引了我,进门时老婆像往常一样提醒我:“一人一碗羊肉汤,不准点菜。”她知道我爱面子,像很多下馆子的人一样,总觉得单吃一碗烩面不是那回事儿。这是一家居民小院改造的饭馆,主营烧烤、烩面、羊肉汤。院子里黑乎乎一片,楼梯、烧烤炉集满了黑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面的油腻两次粘住我鞋底。生意却不孬,满满一屋子人。厨房是明档,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套全羊骨架在锅里起伏,时隐时现。“好汤!”我情不自禁在心里叫了一声。有一桌客人刚走,我们坐下来。服务员边摆小件餐具,边问我们吃什么。老婆报了一碗羊肉汤,一碗杂碎汤,说咱俩可以换着吃。瞬间,羊肉汤和杂碎汤端了上来,浓香的白汤上漂了一层翠绿的香菜末。一眼就能看出是纯骨头熬的,没有借助三花淡奶增白。我挖了一勺羊油炒制的辣椒面儿撒进去,很干的那种,见了热汤便融化开了,红灿灿一层。口水都快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盛了一勺。热汤正要进口,猛听得啪一声响,接着一声严厉的喊叫:“服务员!”我手中的勺子一哆嗦。扭头一看,邻桌坐了四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那种在城内三关混油了的生意人:有俩小钱儿,到哪儿嗓门都贼大贼大。给我们点菜的那个服务员笑吟吟走过去,问他们有啥需要。一个“地包天”指着桌上一盘湘味小炒肉,责怪五花肉过油了,不是生炒的,他一口就吃出来了;另外酸辣土豆丝是用刨菜器刨的,没有刀切的味道好。“地包天”一副内行得意的样子,服务员连连道歉,说下回一定注意。另外仨人黑着脸不说话,一人嘴角叼了一颗香烟,像是要跟人打架一样。我心里突然七上八下起来。凭我的经验,一碰见这样的客人,麻烦就到不了头。后来他们点了主食,一人一个手工馒头,还吩咐服务员送一碟小米椒,切成细圈,再倒点生抽。我咧了一下嘴,今年的小米椒跟去年的香菜差不多,死贵死贵,18元一斤了。果然,服务员迟疑了一下,说需要请示老板。“地包天”马上变了脸,手中的酒杯狠狠地一墩。柜台里的老板娘看出他们不好惹,忙起身吩咐服务员,“快去厨房端吧。”对这一碗靓汤的兴致全没了,我额头瞬间挂满了汗珠,老婆也全身绷紧。我在心里提醒自己,又不是自家开的饭店。但我还是管不住眼睛,留心着那边的动静。馒头端上来,只一会儿一碟小米椒就完了,他们要求再送一碟。老板娘犹豫片刻,还是答应了。第二碟小米椒上来,其中一个人突然一拍桌子,我心里猛然一咯噔。当年在我们饺子馆,不少客人招呼你的方式就是这样。他一脸怒气,举着手里的手工馒头叫老板娘看,说他们饭馆儿竟敢拿发霉的馒头来坑人。老板娘赶紧从吧台里出来,说她愿拿小店13年的声誉保证,手工馒头都是今天下午新蒸的。“地包天”冷笑一声,问这些黑点如何解释?老板娘答不上来,喃喃道,真是新蒸的呀。那四个人很不好惹,扬言要给食监所打电话。服务员从厨房端出一个不锈钢蒸格让他们看,里面的馒头还冒着热气。他们依然不依不饶,又是拍照又是录视频,扬言要发朋友圈。“其实是发酵粉没揉开,我们在家蒸馒头,也遇见过这种情况。”屋角就餐的一对老夫妻替他们解了围,这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轻声慢语,却不容质疑。我进来这么长时间,愣没注意到这对老夫妻。最后“地包天”他们很不情愿地安静下来。我和老婆额头沁满了汗珠,只想赶快喝完汤走人。按我平时的习惯是要加一次汤的。这时那四个人先去结账,问多少钱,老板娘告诉他们276元。“地包天”以命令的口吻说:“把零头免了!”老板娘点点头,“好吧,给二百七吧。”“地包天”差点儿跳起来:“你打发叫花子吧!”看来他心目中的零头和老板娘的零头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沉默了一会儿,见老板娘没有表态,就把账结了。“地包天”扫完微信问老板娘要发票,老板娘给他们撕过,笑着说:“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她的笑容马上凝固了,只见“地包天”把发票一点点撕碎,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又一片一片扔到了吧台上。我的心颤了一下,我老婆比我还紧张。我再次提醒自己,这不是我们开的饭店。我想起开饺子馆那些年,我们一直小心翼翼,还是不能让客人满意。他们走后台布上会留下几个烟头烙的窟窿,还有的临走撂下一句,“再不会来第二回了”,吓得我们追到车跟前苦苦哀求却不告诉我们原因。“地包天”他们走后,我喝完最后一口汤又抽了一张餐巾纸,打算去结账。我站起身的时候,听见有一桌客人喊道:“服务员,开水!”“嗯,来了。”我怎么都没想到,我老婆居然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接着,她的腿像装了弹簧一样跳起来,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黑羊白汤”那个慢了半拍的服务员和我一样瞪大了眼睛。【情节的作用】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出人意料:“我”老婆是顾客,不是服务员,却飞奔过去倒水,实在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在前面情节发展过程中对老婆的描写有多处伏笔,如“老婆也全身紧绷”,“我和老婆额头沁满了汗珠”,“我的心颤了一下,我老婆比我还紧张”,所以,当猛听见有客人喊“开水”时,老婆不由自主地切换到了当年的小饭店经营者、服务员模式,下意识地飞奔过去倒水。好处:①结构安排上,结尾陡生波澜,启人深思;②这样结尾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故事更显得真实可信;③凸显了无理顾客对小店从业者们造成的心理创伤之巨,表现了小店从业者们的艰难处境,更好地突出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段落作用的能力。出人意料:在情理之中。读者效果上,前文写顾客与餐馆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激化,读者时刻为餐馆的境遇而揪心,就在这时作为顾客的老婆却将自己代入了开餐馆的身份之中,“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腿像装了弹簧一样跳起来”“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的动作描写让读者忍俊不禁,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在情理之中:由“老婆也全身绷紧”“我和老婆额头沁满了汗珠”“我的心颤了一下,我老婆比我还紧张”等内容可以看出,老婆在目睹饭馆老板被刁难后产生的心理共鸣,时刻为餐馆担心,怕这些客人再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我怎么都没想到,我老婆居然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接着,她的腿像装了弹簧一样跳起来,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写出这些动作是老婆的下意识反应,看到问题解决,心情轻松,条件反射地回答客人,说明行业习惯已烙进她的血液之中。

好处:结构安排上,在我们打算离开的时候,妻子“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结尾陡生波澜,启人深思;“我怎么都没想到,我老婆居然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接着,她的腿像装了弹簧一样跳起来,拎起我们桌上那壶开水飞奔而去”写出这些动作是老婆的下意识反应,与前文“我们的饺子馆转让五年了”的伏笔相照应,使故事更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曾经开过餐馆的老板娘能在多年不开餐馆之后有这样的反应,可见小说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一部分人的作威作福和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无理顾客对小店从业者们造成的心理创伤之巨,引人深思,耐人寻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见了他父亲,唬的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政听了很是诧异,忙喝令小厮快叫贾琏等人。小厮方欲叫去,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走进书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哪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呼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既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的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红楼梦》第33回,有删改)【情节手法、作用】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巧合)的情节,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情节,结合文本简要叙述并分析其作用。【答案】第一处:贾政正在为宝玉因琪官之事可能带来政治危机而气愤,偏偏又碰上了野跑的贾环,贾环偏又讲述了宝玉凌辱金钏导致其投井而死的事情,这更是给贾政火上浇油。第二处: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但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偏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作用: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第一处,结合“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贾政正在为宝玉因琪官之事可能带来政治危机而气愤,偏偏又碰上了野跑的贾环,贾环偏又讲述了宝玉凌辱金钏导致其投井而死的事情,这更是给贾政火上浇油。第二处:结合“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她……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但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偏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作用:上述偶然性情节,前者贾环火上浇油,后者宝玉捎信无人帮忙,最终导致宝玉挨打事件的发生。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辩才禅师沈祖棻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弟子最好书画,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书’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是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最好的。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请看吧!如何?”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了欢喜的泪!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线索及作用】1、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情节的作用】2、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①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回到寺庙后认识客人丢失《兰亭》的过程;暗线是皇帝直接骗取《兰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计谋骗得《兰亭》。②明线表现了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和暗线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形成对比,使主题丰富深刻。③双线交织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